《花火》:北野武最好的電影,沒有之一

2020-12-21 埃及藍

1994年8月的一個夜晚,酒會散席,北野武跨上重型摩託車呼嘯而去。他喝得爛醉,看霓虹燈折射出的光,有些重影。這是相當危險的信號。然而,他不在乎。酒精在體內發酵,興奮感和刺激感伴隨著轟油門所帶來的嗚嗚聲,持續上升。

然後,砰的一聲,他重重地撞上了護欄。車禍導致全身多處骨折,右頰塌陷。整整修養了7個月,他才重新出現在電視銀幕裡,以半邊面癱的形象。

當他微笑的時候,一邊臉冷峻森然,另一邊憨態溫柔,兩種完全相反的特質,雜糅在一起,奇異又統一。猶如他的電影,同時兼具暴力與溫情。人們將這種獨特的風格,稱為「暴力美學」。

《花火》是北野武暴力美學代表作。獲得1997年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項金獅獎。上一部獲得該獎的日本電影,是黑澤明的《羅生門》。

警察山田,命途不濟。妻子患了絕症,孩子早夭。兩個搭檔,一個因公殉職,一個中槍後成了癱瘓。山田在衝動中開槍打死罪犯,因此被革職。每個人的命運都走向死局,怎麼破局?走投無路的山田,選擇劍走偏鋒:借高利貸,搶劫銀行,用非法手段得來的錢安頓好搭檔之後,他帶著妻子走向一場奔赴死亡的旅程。

這部電影,刻畫出人生的沉痛與美好,生與死的互動關係,融合了冷酷無情和鐵漢柔情,猶如菊與刀,花與火。北野武用他獨特的電影語言,向我們展示「暴力美學」的魅力。

一、暴力

1、北野武對「暴力」的理解,源於成長環境

吳宇森的暴力美學,講究形式上的美感。英俊的男人,在槍林彈雨中展示出猶如舞蹈般飄逸的身姿。大量升格畫面,把暴力瞬間演繹得詩意浪漫。這樣的場景,對於北野武來說,太假。

他追求的是冷酷、血腥、真實。固定的長鏡頭,像是個冷眼的旁觀者,注視著隨時爆發的暴力。不論是施暴者、被施暴者,還是旁觀者,都很冷靜地對待血腥場面,好像這些不過是日常。

這種冷酷的鏡頭表達和北野武的成長環境有關。北野武出生於東京貧民區,在那一帶多的是混混。黑幫火拼是街頭常態。「男人肚子上挨了一刀,喊一聲『好疼』,身體隨即蜷縮起來,就這麼倒地身亡了。」暴力是驟然發生的,死亡也是瞬間的事。

北野武的父親菊次郎也是一個施暴者。在外人面前,他性格怯懦,靦腆內向。可是喝酒回到家之後,他就變成了暴力狂。年幼的北野武躲在房間裡,聽到客廳傳來父親毆打母親的聲音。

原生家庭和外部環境充斥著隨時可能爆發的暴力事件。這些曾是生命中的陰影。當他開始拍電影,陰影又變成了他藝術創造的養料。他用電影向人們傳遞一點:真正的暴力就是粗野,短促,沒有渲染,沒有華麗架式。

2、沉默的施暴者,驟發的暴力事件

北野武的電影從來不塑造偉岸的英雄,他喜歡把鏡頭對準來自底層的小人物。他們被命運摁倒在地,卻又掙扎著爬起來,挺直了胸膛,執拗、倔強,毫不妥協。

他們在沉默中隱忍地背負一切,也在沉默中,冷不丁地給命運反手一槍。

《花火》中有一場戲,在酒吧裡,同事對山田說,「田中的死不是你的錯。」山田無言。這時突然插入一個長鏡頭:田中被歹徒射中三槍,鮮血迸出,身體抽搐,隨即毫無動靜。從一個人到一具死屍,只需要幾秒的時間。這個鏡頭沒有一丁點聲音。是山田腦海中時常放映的片段。在沉默中,完全撇除聲音的幹擾,你能感受到山田內心沉鬱的、深切的痛苦。

同事離開後,追債的混混來了。山田二話不說,拿起桌上的筷子,猛地扎進對方的眼睛裡,一腳踹翻另一個,再往他的嘴巴補上一腳,頓時鮮血從口中噴湧而出。

平時沉默寡言的男人,看起來靦腆內向。一旦發作起來,變成了一個沒有感情的殺人機器,冷酷殘忍。北野武在拍攝暴力場面時,非常克制,幾個快速剪輯的鏡頭,短促而尖銳,簡潔且粗暴。突如其來的暴力,猝然發生,又猝然結束。

3、暴力,是對命運的反抗,對死亡的釋然

你能感受到山田很冷靜地操控著暴力,但他不貪戀暴力。他不是窮兇極惡的狂徒。之所以會發作,是因為他所在乎的人的性命被別人威脅,或者是因為他的尊嚴被人凌辱。他的隱忍到了某個臨界點,暴力才會發生。

山田有很深沉的自贖意識,他把所有人的痛苦都背負在自己身上,患了絕症的妻子,企圖尋死的癱瘓搭檔,死去搭檔的寡妻和孩子,這些人都是他的責任。痛苦與日俱增,沒有宣洩的途經。直到,有人惹到他頭上。揮動拳頭的瞬間,扣動扳機的瞬間,他內心沉重的痛苦,終於有了釋放的出口。

北野武電影裡的人,總是擺脫不掉殘酷的宿命。就像片尾小女孩手裡的風箏,翅膀被折斷,風再大,也飛不起來。這個意向充滿隱喻:命運是不可違抗的。

但,主人公不曾屈服於命運。他用反社會、發道德的暴力方式,向命運宣告:他會奮力一搏,即使最終的結局是死亡。

陸揚在《死亡美學》中寫道:

「只有擺脫了慾念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他將對伴隨死亡而來的痛苦和失落無所畏懼。」

日本人有一種獨特的生死觀。他們認為生命之美在於「瞬間美」,在於「美之短暫」。壯烈赴死,對於他們來說,是宿命的解脫,是人生的釋然。北野武曾說過:「我希望大家把他看成一個向死亡挑戰的人,而不是逃避現實的人。」

這種心境和北野武所遭遇的車禍有關。重生之後,他在書中寫道:「在不知不覺間,我喪失了對活下去的執著。」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他覺得活著沒意思,而是「產生了隨便什麼死都可以的那種淡然心情。」

槍響之後,一切復歸於平靜。電影最後,是一個大遠景搖鏡頭,藍色海面壯闊無垠,仿佛容納了所有的痛苦。

二、溫情

《花火》中的有一副畫:身穿綠色衣服的小孩,坐在櫻花樹下,身邊插著一把短刀。

花,象徵生命、溫柔、浪漫。刀,代表死亡、暴力、殘忍。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和北野武理想中的鐵漢柔情,糅合在一起,塑造成了電影裡的山田。

《菊與刀》對日本人性格中的矛盾性,有這樣一段描述:

「令人不寒而慄的武士刀和讓人心情怡然的秋菊,毫無衝突地共同組成了一幅完美的畫作。既生性好鬥又性格溫和;既窮兵黷武又恬淡寧靜;既倨傲蠻橫又彬彬有禮;既冥古不化又溫和善變。」

山田就是這樣,有殘忍的暴力,也有溫柔的情感。這種溫情體現在兩個方面:對同事的情義,以及對妻子的愛。

1、背負著沉重的情義,因此用命去償還

日本傳統文化中有一種獨特的情義觀:「它是日本獨有的範疇,不了解情義就不可能了解日本人的行為方式。日本人在談及行為的動機、名譽以及他在本國所遇到的各種麻煩事都經常要說到『情義』。」

山田親眼看到田中被罪犯射殺。何度中槍時,山田本該一起行動,但他在醫院看望妻子,因此避過一劫。這兩場意外,所導致的死亡和重傷,對於山田來說,是必須背負一輩子的情義。但是這情太重了,他一個人背不動,於是鋌而走險,想到搶劫銀行和借高利貸。

田中的寡妻得到一大筆錢,能夠順利地撫養孩子長大。何度收到山田寄來的畫紙、顏料和筆,精神有了寄託,終於放棄了尋死的心。

而山田,償還了情義之後,義無反顧地走上死亡之旅。

2、同生共死的愛情

愛,有千萬種形態。張愛玲筆下的愛情,充滿了算計。李碧華筆下的愛情,沾滿了七情六慾。北野武鏡頭裡的愛情,是他理想中純度最高的情感。即使刻畫的是中年人的愛情,卻有著少年人的纖塵不染。

妻子患了絕症,時日無多,山田帶著妻子四處旅行。在寺廟裡,別人都說晚鐘要傍晚時分才能敲響,他不管,大中午的,肆無忌憚地敲個不停,妻子被逗得發笑。猜撲克牌,他借用車廂裡的後視鏡作弊,妻子無奈又好笑地看著他。

山田是一個冷麵硬漢。身體裡卻住著一個調皮的小孩,只有面對妻子時,小孩才會發揮他搗蛋的惡趣味。山田從來不說甜言蜜語,他的浪漫都藏在行動中。這是傳統的東方式溫情,含蓄內斂,溫柔雋永。

妻子只有兩句臺詞:「謝謝你」、「謝謝你的一切」。她其實很清楚,這場旅行是奔赴死亡。但她很開心,也很感恩。她原本的命運是在醫院等死,然而山田帶走了她,讓她見到天地寬廣,大雪和繁花。她的人生,到此,了無遺憾。

電影的結尾,有兩聲槍響,第一聲槍響,是山田結果了妻子的生命,免她遭受絕症的折磨。第二聲槍響,是山田自絕。他和她,同生共死,一起擺脫了沉重的宿命。北野武用死亡,表達了極端的愛情。

《花火》這個片名,本身就有複雜的兩面性。「花」代表生命和溫柔,「火」代表死亡和暴力。北野武向我們展示一個冷酷的世界,讓我們膽戰心驚,又告訴我們,真愛值得讚頌,讓我們感動不已。

相關焦點

  • 北野武的電影美學巔峰《花火》
    北野武的電影和久石讓的音樂相輔相成,在國內他最廣為人知的電影是《菊次郎的夏天》,國際上獲得更高成就的是這部《花火》,這是日本第三部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項金獅獎的電影。電影通過對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關係,探討了生死這個哲學命題。
  • 日本經典溫情電影《花火》,北野武眼中的愛與死亡
    日本經典溫情電影《花火》,北野武眼中的愛與死亡歡迎來到百家號(影視解說達人)「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這個一直以來困擾人類的終極之問,很多人都嘗試給出過自己的答案。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日本老電影,北野武的《花火》,作為日本電影史上的代表性人物,這位電影大師對於「生與死」這個古老沉重的話題都嘗試作出自己的演繹和解答。《花火》《花火》作為北野武導演溫情片的代表作,講述了一個關於愛與死亡的故事。北野武飾演的西佳敬是一個不苟言笑的警察,在經受女兒去世打擊後,妻子又患上了不治的白血病。
  • [本周藝術電影放映推薦]北野武《花火》經典重溫_網易娛樂
    在上周體驗完法式小清新和歐陸的現實主義電影之後,本周北野武的電影經典《花火》的放映勢必會讓你體會到不一般的感受。儘管在近幾年,北野武在個人風格追尋之路上顯得有些走火入魔,但是曾經的《花火》,還是如一顆燦爛的星辰一般,值得人們去細細體味。
  • 最絢爛的《花火》,最痛楚的北野武
    一個現在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北野武被看做是黑澤明的接班人,被譽為日本電影復興的旗手,據說黑澤明也曾在臨終前叮囑前者「繼續發揚日本電影的傳統」。不過,有些影評家卻認為,北野武事實上無法承擔起前輩的重託,他的電影並不像黑澤明那樣具備某種浩然之氣與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我想,這更多的是兩個不同時代的產物。
  • 北野武 - 花火 (1997) [1080p]
    按年代,先發《花火》。藍光洗版計劃 #18  北野武,1947年1月18日生於東京。明治大學工學部肄業,當過計程車司機、脫衣舞秀場的喜劇演員,1973年與兼子清組成對口相聲團體《Two Beat》,活躍於電視及廣播界,並以辛辣和黑色幽默受到歡迎,成為日本80年代相聲熱潮的靈魂人物。
  • 北野武《花火》固定鏡頭的敘事特色
    1998年,在北野武導演的電影《花火》中,固定鏡頭的運用是北野武電影敘事和畫面造型藝術風格化的標誌。影片通過固定鏡頭所呈現出的作用有四個維度。一.首先,《花火》給觀眾帶來的旁觀式視角的體驗。要求演員表演不能出戲,還有本片黑色題材的特殊性為陌生化理論做支撐,片中的視點鏡頭多為客觀鏡頭和人物主觀鏡頭,沒有特定的導演視點;觀眾從頭到尾都在看北野武講一個關於向死而生的故事,與劇中人物產生一定的心理距離。
  • 《花火》|這就是北野武
    《菊次郎的夏天》的重映讓北野武再一次進入到觀眾的視野,儘管很多人都以為這只是一首曲子的名字。這幾年關於他最大的消息估計就是和糾纏多年的妻子離婚,七十多歲了淨身出戶。關於這位神奇的老人,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他另外一部著作——《花火》。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當時的日本經濟泡沫破碎,進入蕭條時期。北野武飾演的刑警西佳敬前幾年失去了女兒,妻子現在也身患絕症。
  • 北野武:《花火》
    《花火》這部電影,基本上很好的詮釋了這個主題。無聊的人生,主角選擇了去死。主角叫山田,演繹者叫北野武。      山田是一個警察,乍一看是一個冷酷少語的狠角色;實則內心充滿了溫情,對於患病的妻子,對於殘廢的搭檔何度,甚至對於廢車回收司機。溫情是這樣一種東西,柔軟,充滿營養。然而堅硬於外,像一枚榴槤。
  • 《花火》:「溫柔流氓」北野武眼中的生、死與愛
    北野武的電影總會給人一種刺痛感。不像大刀闊斧之下的切膚之痛,而是滲透在平靜生活表皮下綿密的痛感,比如這部《花火》,生如繁花,死如星火,大海、蜻蜓、雪與血……北野武標誌性的元素在電影中反覆出現。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死亡對於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北野武集編劇、導演和主演與一身,和我們探討生與死的意義。
  • 美好的事物總是轉瞬即逝,北野武的花火恰巧表明了生命的美好
    除了黑澤明之外,日本電影中能夠提到的導演也就只有北野武了,北野武這一導演非常的富有個性,他的諸多電影都有著冷靜的宣洩的暴力情節存在,而他曾經在1997年所拍攝的電影花火卻能夠在豆瓣上拿到8.6分的評分,可見這一電影當時在日本的影響力有多深遠,今天帶大家一起來感受感受北野武鏡頭下的安靜與暴力和他對人生的諸多思考。
  • 《花火》:從北野武的暴力與溫情的矛盾中,看懂生命的意義
    《花火》是1998年上映的一部北野武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這部電影是北野武在經歷了自己的車禍的生死創傷,對生命產生了新的認識與感悟之後拍出的作品。整部影片有濃厚的北野武的風格,幾乎包含所有的北野武元素。這部經歷生死的深思之後醞釀出的作品斬獲了第54屆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對當時整個東方影壇都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 《花火》主角20句臺詞不到,這種不說話只打人的風格,很北野武
    開頭就幾個固定鏡頭來回切換,通過人物的表情狀態,體現出男主的性格,男主角就是北野武本人飾演,他的標誌性「面癱」大家都很熟悉,雖然沒有表情,但他一定是個有故事的人。《花火》幾乎是默片,男主北野武加起來不到20句臺詞,女主角基本沒有臺詞,再加上久石讓配樂,有好幾個地方故意用了靜音,效果真的很好。
  • 日本電影的構築(北野武——《花火》和國民電影的形成Part1)
    北野武因作品《花火》(HANA-BI,1997)而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之一事件被日本國內的報紙等媒體譽為:繼20世紀50年代黑澤明的《羅生門》和稻垣浩的《無法松的一生》(Muhomatsu no issho,1958)獲得這一獎項以來,40年不遇的快事,並加以不厭其煩地反覆報導
  • 回顧北野武
    仔細觀察,每一個大特寫都由數以百計的更小的圖像構成,絕大多數是彼特武的小像(也有別的演員扮演角色的小像),這些小像多來自於《花火》《座頭市》等電影。    從視覺上看,這兩張海報不僅強調了北野武這個人在電影《雙面北野武》中所扮演的兩個角色——一個是作為演員的彼特武,一個是作為導演的北野武。
  • 《花火》北野武,一個可愛的「壞人」,無聊的人生我不要
    北野武,一個娛樂圈混了一輩子的老頭兒,在日本享有極高的聲譽,人們迷戀他的電影,欣賞他敢說真話的性情和做事的另類。2011年福島核電站洩漏後,民眾一度對日本政府失去了信心,有媒體做了「把日本交給誰你最放心」的民意調查,結果北野武擊敗眾多政界人物,名列第一。
  • 《花火》,死亡襯託生命的厚重,詳解北野武心中的人生感悟
    上世紀90年代是日本電影百花齊放的年代,大師輩出,北野武作為其中最閃亮的一顆巨星肩負起重振電影行業的責任,相聲演員、節目主持人、計程車司機等不同職業的豐富經歷為他用光影方式展現多彩人生提供了素材,演員和導演、編劇多重身份的加持更像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小津安二郎對恬靜淡然家庭瑣事的細緻剖析,黑澤明對善惡人性的深入挖掘,溝口健二對美輪美奐視覺效果的精準把控,種種不同種類的藝術風格和內涵精神都在他身上得到融合和傳承
  • 越溫馨就越幽默,還越古怪——點評日本電影《花火》
    電影裡,北野武畫了許多圖畫。1998年的日本電影《花火》(Hana-bi),是在人們質疑導演北野武已江郎才盡之際的北氏的轉型之作,也是典型的「很北野武」的片子,後來在阿根廷、法國、日本和俄羅斯等國,捧回一大把獎勵回來,證明這個集編劇、導演、主演於一身的北野武的實力猶存、寶刀不老。電影講述一個苦逼的日本被退職警察的悲情故事。北野武飾演警察西佳敬。
  • 回味老電影之北野武《花火》
    重新欣賞了一些老電影,產生了一些新的感悟和體驗,是以前所沒有體味到的。或許人靜下心來,方能體味到很多東西,很多和以前不一樣的東西。《花火》劇照《花火》的主基調是灰色的,黯淡的,這是貫穿整部電影的主色彩。主人公屢遭坎坷,頗多不幸,可謂命運多舛。愛女早逝,妻患絕症,同事殉職或致殘。
  • 世界名導|北野武:從街頭混混到電影大師,無聊的人生他死也不要
    但就是這樣一位電視人,卻被公認為繼黑澤明、大島渚作品創下的黃金時代之後,讓日本電影藝術重新登上國際銀幕的大師之一。他身上有太多的傳奇、矛盾與衝突,在現實中他從不妥協,用粗獷沙啞的聲音為觀眾勾勒出他理想中的世界,而就是這份真誠、熱切與瘋狂,成就了享譽國際影壇的北野武,使其成為最具顛覆性且最脫軌的亞洲導演之一。
  • 影人北野武 電影合集
    北野武,一位日本電影導演,他在電影中表現自己的人生哲學,你無法為他的電影分類,但每個電影人都要了解他的電影。他的電影無法分類,包括動作片、黑幫片、青春片、時代劇、溫情片、搞笑喜劇等等,代表作品《花火》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及蒙特婁影展最佳導演獎,世界各地媒體將他與黑澤明並列,被看做是黑澤明的接班人,亦被譽為日本電影復興的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