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武《花火》固定鏡頭的敘事特色

2020-12-21 人生筆記

所謂的固定鏡頭,其基本定義為攝影機不改變機位位置、拍攝方向、拍攝角度以及焦點距離拍攝出的畫面,嚴格來說,固定鏡頭是單個的靜態構圖的畫面,只有片中人物的調度變化,而沒有攝影機的參與,不改變基本的構圖形式。

追根溯源,在電影發明之初,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工廠大門》《嬰兒喝湯》,和喬治梅裡愛的《貴婦人的失蹤》等,都是固定單鏡頭形式。不過都是由於技術的限制。在近百年技術與藝術的協同發展道路上,電影的鏡頭形式不斷豐富。運動鏡頭的使用成為當代多數電影的主力,尤其在動作片中最為常見。而全片以固定鏡頭為基調的作品在當代電影的快動作向度中特立獨行。

1998年,在北野武導演的電影《花火》中,固定鏡頭的運用是北野武電影敘事和畫面造型藝術風格化的標誌。

影片通過固定鏡頭所呈現出的作用有四個維度。

一.首先,《花火》給觀眾帶來的旁觀式視角的體驗。戲劇藝術史上著名理論「間離方法」,由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提出,間離效果指的是觀眾看戲,但並不融入劇情。這主要由演員表演和視點來決定。要求演員表演不能出戲,還有本片黑色題材的特殊性為陌生化理論做支撐,片中的視點鏡頭多為客觀鏡頭和人物主觀鏡頭,沒有特定的導演視點;觀眾從頭到尾都在看北野武講一個關於向死而生的故事,與劇中人物產生一定的心理距離。

二.其次,固定鏡頭由於其穩定的視點和固定的框架,便於通過靜態的畫面造型引發觀眾的心理演變,給予觀眾深沉、莊重、冷靜等主、客觀感受。影片講述了西在兒子去世和妻子患上白血病後,鋌而走險搶劫銀行,最後陪妻子走上了沒有歸途的旅行的故事。相較於鍾愛表現暴力美學的吳宇森和昆汀兩位導演,比如昆汀導演的《殺死比爾》中,往往有著突如其來的暴力來刺激觀眾;而《花火》通過固定鏡頭所呈現出的黑幫世界,在簡單的物質暴力之上,帶給觀眾對人生與死的冷靜的思考和體味。有著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心理刺激,讓人不寒而慄。

三.固定鏡頭影響敘事節奏。固定鏡頭相較於運動鏡頭,運動鏡頭跟隨演員的表演運動,強調表演的動作和行進的範圍,鏡頭時長短,敘事節奏快。而固定鏡頭處於平穩的狀態,觀眾需要更多時間瀏覽畫面內容,因此固定鏡頭停留時間相對較長,減緩其敘事節奏。比如,片中出現了較多的空鏡頭,固定空鏡頭轉場分離場景,抽離觀眾視線,是減緩敘事節奏的一方面。與同類型影片做比較,《花火》由於其敘事節奏慢,大大削減了其黑幫片的氣質,呈現出更具文藝片的氣息,屬於文藝片的範疇。對於大多數不愛文藝片的觀眾,《花火》絕對是對觀眾耐心的一大考驗。

四.固定鏡頭影響敘事空間。固定鏡頭對敘事空間的影響主要源於因定鏡頭的空間受限較大,成單一的靜態畫面,畫框背景相對固定,空間延伸小。北野武電影一向缺少遠景的渲染和特寫的強化,比如開片的故事空間,接連8個固定鏡頭,其中有7個中景和全景,1個遠景鏡頭;在廢舊汽車廠場景中,也都是以固定鏡頭的小景別為主,展示的畫面空間有限,外延空間需要觀眾腦補。但本片固定鏡頭的運用對敘事空間的作用恰到好處,空間場景交代明確,戲份場次分明,利於空間的轉場。

▲在影片的31分17秒處,場景背景設置在廢舊汽車廠,這裡有一組連貫的固定鏡頭。

第1鏡,中景鏡頭拍攝西側身。

第2鏡,一年輕人踩地上的菸頭,說明她在此坐了很久。

第3鏡,西背身全景鏡頭。

第4鏡,回到西側身中景畫面,同時畫外警笛聲響起,通過西視線引導。

第5鏡,大景深鏡頭警車入畫。

第6鏡,回切西的中景畫面,該片段敘事到此完成。

此處通過6個固定接頭分解三個主體,西、女孩、警車,片段本可以通過搖鏡頭實現,但顯然搖鏡不在此處並不合理。三個主體關係並不統一,搖鏡頭無法起接連關係的作用。而固定單鏡頭,巧妙地設置了西來此處的目的,警車入畫意示西的行徑,那么女孩則是充當道具的作用。同時空畫面被分切成6個單鏡頭形式得以呈現,與影片整理風格相得益彰。

一年後,同為北野武導演的作品《菊次郎的夏天》上映。該片與前作《花火》在風格上迥異,《花火》以黑色犯罪為題材,表現生與死的主題意蘊,體現日本的物哀文化。《菊次郎的夏天》是一部有關於親情的喜劇作品。其次,兩部影片的色彩對照鮮明,前者以暗黑色低調為主,後者光線色彩明亮高調。配樂上,前後兩部作品都由日本配樂大師久石讓先生創作,由於作品的風格不同,效果呈現同樣也是二元極化對立態勢,即低沉憂鬱與明朗清新。在結尾的處理中,都以悲劇定格。究其固定鏡頭的分析,兩部作品前後有較大的延續性,仍是北野武的靜態畫面敘事,都強調內在畫面的運動。

在眾多中國導演裡,例如賈樟柯,侯孝賢,張藝謀等,都有較強的固定鏡頭的標籤。賈樟柯是粗糲現實主義的代表,固定鏡頭的使用意示他作為時代的旁觀者,以表示冷靜思考的態度。侯孝賢與張藝謀早期電影中,直面歷史,固定鏡頭構圖規整,內斂而有力。以電影《大紅燈籠道高掛》為例,其中固定鏡頭顯示出歷史的厚重,封建的壓迫與我們直面歷史的冷靜思考。固定鏡頭使用的極致,如廣為大眾所熟知的,有程耳導演的《羅曼蒂克消亡史》,據相關數據,全片882個鏡頭,只有29個運動鏡頭,固定鏡頭使用率高達96%,平均每個鏡頭7~8秒,可見程耳導演的固定鏡頭有著獨特的科學考量。

《花火》通過固定鏡頭影響敘事節奏和敘事空間,帶給觀眾旁觀式的體驗和冷靜式的思考。固定鏡頭下,《花火》有過平緩、冷靜、暴力、唯美的樣子,正如西的一生經歷所現,燦爛的花火曾有一時的絢麗。

相關焦點

  • 《花火》:從北野武的暴力與溫情的矛盾中,看懂生命的意義
    同時北野武還別出心裁地將自己的繪畫作品運用到鏡頭裡,對電影畫面的豐富和調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篇文章我將從北野武的鏡頭運用,人物塑造、主題呈現來談談北野武的經典之作《花火》的藝術魅力。>主題呈現:影片呈現的主題,就像花與火一樣——愛與死亡,暴力與溫情,影片正是在這些矛盾中尋找生命真正的意義01、鏡頭語言:固定鏡頭和長鏡頭、快速的場景切換和乾淨利落的剪輯,將電影的情緒很好地傳達出來固定鏡頭的運用幾乎貫穿北野武的所有電影
  • 《花火》主角20句臺詞不到,這種不說話只打人的風格,很北野武
    《花火》是北野武代表作,是他自導自演的一部作品,影片名讀《HANA-BI》。在日語中HANA是花,BI是火。所以這部影片用美麗的鮮花和燃燒的烈火來象徵愛與暴力,體現生與死的主題。當然,也有人理解為:Hana-bi——歉意電影按照北野武自己的話說:「基本上按照正統敘事手法拍攝的。」
  • 最絢爛的《花火》,最痛楚的北野武
    大約兩個月之前,得知湖畔將放映北野武的《花火》,我感到異常的興奮與激動。
  • 《花火》|這就是北野武
    《菊次郎的夏天》的重映讓北野武再一次進入到觀眾的視野,儘管很多人都以為這只是一首曲子的名字。這幾年關於他最大的消息估計就是和糾纏多年的妻子離婚,七十多歲了淨身出戶。關於這位神奇的老人,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他另外一部著作——《花火》。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當時的日本經濟泡沫破碎,進入蕭條時期。北野武飾演的刑警西佳敬前幾年失去了女兒,妻子現在也身患絕症。
  • 北野武的電影美學巔峰《花火》
    北野武的電影和久石讓的音樂相輔相成,在國內他最廣為人知的電影是《菊次郎的夏天》,國際上獲得更高成就的是這部《花火》,這是日本第三部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項金獅獎的電影。電影通過對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關係,探討了生死這個哲學命題。
  • 《花火》:北野武最好的電影,沒有之一
    這樣的場景,對於北野武來說,太假。他追求的是冷酷、血腥、真實。固定的長鏡頭,像是個冷眼的旁觀者,注視著隨時爆發的暴力。不論是施暴者、被施暴者,還是旁觀者,都很冷靜地對待血腥場面,好像這些不過是日常。這種冷酷的鏡頭表達和北野武的成長環境有關。北野武出生於東京貧民區,在那一帶多的是混混。
  • 《花火》:「溫柔流氓」北野武眼中的生、死與愛
    北野武的電影總會給人一種刺痛感。不像大刀闊斧之下的切膚之痛,而是滲透在平靜生活表皮下綿密的痛感,比如這部《花火》,生如繁花,死如星火,大海、蜻蜓、雪與血……北野武標誌性的元素在電影中反覆出現。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死亡對於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北野武集編劇、導演和主演與一身,和我們探討生與死的意義。
  • 美好的事物總是轉瞬即逝,北野武的花火恰巧表明了生命的美好
    除了黑澤明之外,日本電影中能夠提到的導演也就只有北野武了,北野武這一導演非常的富有個性,他的諸多電影都有著冷靜的宣洩的暴力情節存在,而他曾經在1997年所拍攝的電影花火卻能夠在豆瓣上拿到8.6分的評分,可見這一電影當時在日本的影響力有多深遠,今天帶大家一起來感受感受北野武鏡頭下的安靜與暴力和他對人生的諸多思考。
  • 北野武:《花火》
    北野武有一本自傳叫《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 北野武 - 花火 (1997) [1080p]
    按年代,先發《花火》。藍光洗版計劃 #18  北野武,1947年1月18日生於東京。明治大學工學部肄業,當過計程車司機、脫衣舞秀場的喜劇演員,1973年與兼子清組成對口相聲團體《Two Beat》,活躍於電視及廣播界,並以辛辣和黑色幽默受到歡迎,成為日本80年代相聲熱潮的靈魂人物。
  • 回顧北野武
    仔細觀察,每一個大特寫都由數以百計的更小的圖像構成,絕大多數是彼特武的小像(也有別的演員扮演角色的小像),這些小像多來自於《花火》《座頭市》等電影。    從視覺上看,這兩張海報不僅強調了北野武這個人在電影《雙面北野武》中所扮演的兩個角色——一個是作為演員的彼特武,一個是作為導演的北野武。
  • [本周藝術電影放映推薦]北野武《花火》經典重溫_網易娛樂
    在上周體驗完法式小清新和歐陸的現實主義電影之後,本周北野武的電影經典《花火》的放映勢必會讓你體會到不一般的感受。儘管在近幾年,北野武在個人風格追尋之路上顯得有些走火入魔,但是曾經的《花火》,還是如一顆燦爛的星辰一般,值得人們去細細體味。
  • 日本經典溫情電影《花火》,北野武眼中的愛與死亡
    日本經典溫情電影《花火》,北野武眼中的愛與死亡歡迎來到百家號(影視解說達人)「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這個一直以來困擾人類的終極之問,很多人都嘗試給出過自己的答案。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日本老電影,北野武的《花火》,作為日本電影史上的代表性人物,這位電影大師對於「生與死」這個古老沉重的話題都嘗試作出自己的演繹和解答。《花火》《花火》作為北野武導演溫情片的代表作,講述了一個關於愛與死亡的故事。北野武飾演的西佳敬是一個不苟言笑的警察,在經受女兒去世打擊後,妻子又患上了不治的白血病。
  • 《花火》,死亡襯託生命的厚重,詳解北野武心中的人生感悟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兇暴的男人》這種典型的暴力美學,也有《菊次郎的夏天》這類含情脈脈的溫情故事,而1997年的《花火》則像兩者的融合體,暴力為表,溫情為內,探討人類關於生命含義的真諦。日文「haha-bi」(花火)中的haha(花)可以是煙花、櫻花或夏花,bi(火)則可以為焰火、燭火、灶火,當生命自由奔放之花撞擊欲望生命之火時,將呈現出怎樣的色彩,影片中藍色的基調似乎便是回答:冷漠、孤獨、純淨、深邃、悲涼。蔚藍的天空、藍色的大海都有深不可測、無法訴說的傷感和無奈。
  • 日本導演三巨頭,最喜歡的還是第三位北野武
    日本導演導演三巨頭,「古典巨匠」小津安二郎,「現代主義巨匠」黑澤明,「後現代拼貼高手」北野武,這三位代表日本電影的所有風格。1.「古典巨匠」小津安二郎小津安二郎導演最能代表日本民族特色的導演。他的影片致力於向觀眾展示日本寧靜、悠遠的美學風格,是真正意義上的古典主義導演。
  • 《花火》北野武,一個可愛的「壞人」,無聊的人生我不要
    文化原因,日本社會生態環境比較壓抑,張揚的北野武幾乎是一個叛逆,日本民眾之所以喜歡北野武,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無法衝破社會特定環境的束縛,長久醞釀的極端情緒,沒有發洩口,只好把釋放的意願,寄托在敢衝破規矩的北野武身上,因此,民眾對他懷有特殊感情也就能理解了。
  • 有關北野武的一份「死亡報告書」
    《極惡非道》劇照在《花火》、《奏鳴曲》、《兇暴的男人》等一系列北野武導演的黑幫電影中,透過他所飾演的角色,我們得以窺見北野武如何想像自己。我們發現,始終有一股向內的、對自我的暴力促使北野武自我毀滅,《極惡非道》中的他繼續背負了這種自我糾葛。
  • 有關北野武的一份死亡報告書
    所以談論《極惡非道》這一系列,意味著在談論它的同時向北野武的其它作品偏移,並從其中「東拼西湊」,以拼貼、對比的方式勾勒出該系列的輪廓。在《花火》、《奏鳴曲》、《兇暴的男人》等一系列北野武導演的黑幫電影中,透過他所飾演的角色,我們得以窺見北野武如何想像自己。我們發現,始終有一股向內的、對自我的暴力促使北野武自我毀滅,《極惡非道》中的他繼續背負了這種自我糾葛。
  • 發呆役和吐槽役:北野武的秘密藏在他最初的「相聲生涯」
    奧山和由看出請其執導的賣點:請大名鼎鼎的「暴力」名人北野武導演並主演一部暴力電影,應該會引起大眾的興趣,人們相信他不會普通地展示一個「暴力」警察的故事,一定會表現出其特色來。 就這樣,導演北野武橫空出世,打響第一炮。
  • 北野武《奏鳴曲》:像花火一樣綻放生命
    就像很多人喜歡《人民的名義》中的大反派祁同偉、《英雄本色》中的小馬哥,他們也同樣喜歡亦正亦邪的老流氓——北野武。 他們在另一種社會秩序中,活的生龍活虎、為所欲為。北野武的影像世界分裂成兩個極端:黑暗與光明,死亡與生存,殘酷與慈悲。一極是《那年夏天,寧靜的海》、《菊次郎的夏天》,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另一極是《座頭市》、《奏鳴曲》,嗚咽著人性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