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利瑪竇在南京的辯論,開啟了西方世界研究中國佛教的先河

2020-12-23 歷史國學教堂

在我國明代時,南京城內的香宿李汝楨曾做過京城御史,精通佛學和儒學,德高望重,門下弟子數以千計。他常以弘揚佛學為己任,得知利瑪竇在南京城後,便邀請其就基督教義和佛學教義的異同與優劣進行辯論。

因利瑪竇把儒、佛、道比作一個快爛掉的蘋果,招來李汝楨和弟子們的不快,第一次辯論不歡而散。其後,李汝楨又安排了一次宴請,席間讓名僧三淮和尚和利瑪竇就這一話題再次進行激烈的辯論。這場辯論因記載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被人們所認知。

三淮和尚就是明朝著名的高僧雪浪大師,很受人們敬仰。即使是以批評的態度對待他的利瑪竇也說:「同那些由於懶散無知而聲名狼藉的一般寺僧大不相同。他是一位熱情的學者、哲學家、演說家和詩人,十分熟悉他所不同意的其他教派的理論」。

這次論辨十分激烈。首先談到的是造物主的問題。在利瑪竇的記述裡,三淮並不否認有一個天地的主宰者的存在,但是他同時認為這個創造者並不是神或具有任何特別的尊嚴,三淮還認為他可以創造天地。

這時房裡恰好有一個火爐,利瑪竇就說:「就請讓我們看看你創造出一個和這裡一樣的火爐吧。」結果三淮說,神父要他做這樣的事是完全不合宜的。

接下來又辯論了太陽和月亮是對食物的認識還是心中創造的影像。利瑪竇認為,「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見過太陽或月亮,他就不可能在心裡形成太陽或月亮的形象,更不要說實際上創造太陽和月亮了」。

此時,席間其他赴宴的儒生又開始對人性善惡的爭論。利瑪竇從基督教原罪觀出發,認為這些人,「缺乏邏輯法則,又不懂得自然的善和道德的善的區別,他們就把人性中所固有的東西和人性所獲得的東西混淆起來了。

至於人性怎樣在原罪之中墮落,上帝又怎樣運用神恩,當然他們就更是絕對毫無所知了,因為他們連想都沒有想到過這種事情」。

於是他最後站出來,借這個命題又一次否定了三淮大師的學說:「我們必須把天地之神看作是無限地善」,而「如果人也和上帝一樣是天地的創造者,像是三淮大師幾分鐘之前斷言的那樣;那麼,我們就必須承認,神究竟是善是惡,也要值得懷疑了。」

這場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辯論,保留在利瑪竇的札記當中。利瑪竇認為,這場辯論自己獲得了勝利,也獲得了在場其他儒生的信服和支持。可惜的是雪浪大師對此沒有留下片言隻語,使我們無法獲得另一方對這次辯論的看法。

通過利瑪竇的記述,我們可以推測,雪浪大師闡述的是佛教中萬法唯心所造的思想,利瑪竇說最後「他不進行爭論,而是閃閃灼灼地隨口念了幾句對仗整齊、聲音鏗鏘的中國成語,佯裝作已經證明了善人也可能成為惡人」,這可能是他念了一首偈語作為結束。

因為佛教與基督教有不同的信仰、理論預設和東西方迥異的思維方式,所以這場爭論兩人都無法說服對方,而且彼此也難以互相理解。例如根據「萬法唯由心造」的觀念,要求三淮現場創造出一個火爐,當然是不合宜的。

但在聚會中,他們各自充分展示自己的理論和立場,中西方文化得以互相接觸和溝通,是中西交流史上有重要意義的重大事件。

後來利瑪竇還與很多佛教人士進行過正面交鋒,包括高僧紫柏大師達觀、憨山大師德清、釋教名宦黃輝、虞淳熙等,進一步推動了天主教的傳播。

公元1600年開始,利瑪竇去了北京,離開了長江流域,但他與佛教的論爭仍在延續。他在北京集中精力編撰了各種有關於教理的書籍。在天主實義一書中,他表達了反對佛教的觀點,「特攻釋氏以求勝」,被李之藻稱為「易佛補儒」之作。

另一方面,一些僧人和儒士也針對利馬竇的基督教言論進行了抨擊,他們的文章後來集成聖朝破邪集。這本書雖然在福州印行,但其中很多文章作者生活在長江流域。

例如,杭州的祩宏和尚在天說一書駁斥了天主教靈魂不滅的學說,用佛教教理來抨擊天主教的狂妄自大,認為天主不過是萬億天主之一者。

由於在論爭當中,雙方都有嚴重的偏見,以及利益上的衝突、知識和宗教價值觀的局限和思維方式、哲學理念上的隔閡,利瑪竇及其他傳教士和天主教徒對佛教的研究和評論,客觀上講是有失公允的。

佛教人士對天主教也一樣有偏見和不理解。但儘管如此,經過此次文化的碰撞,耶穌會會士開啟了西方世界研究中國佛教的先河,國人也開始突破自鳴鐘和三稜鏡這些表象,認識西方文化的深層內涵。明末佛耶之爭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兩大宗教的論爭,是極具特色的一頁。

相關焦點

  • ...關係視域下中國特色佛教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項目的開題與思考
    例如中國佛教對人心佛性的關懷、對佛教倫理的闡發、對臺賢禪淨宗派理論的創構,以及近代以來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都是中國佛教對世界佛教的重大貢獻,中國佛教在世界佛教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義和地位。因此,當我們今天講中華文化儒佛道三大主幹時,其中的「佛」,一定是指外來佛教中國化以後形成的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文化」。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歐陽漸居士成立內學院於南京、專治奘傳唯識學,馳名於時。太虛大師成立佛學院於武昌,重奘什性相,主大乘八宗並行,蓋以隋唐盛世之佛法為理想,融貫性相於臺賢禪淨之統。凡此悉中國佛法振古之學也。然近世佛法,由歐美及日人之研習,實已擴及巴利與梵藏文。由中國佛法言之,則趨於世界佛法,融攝新知之域。故內學院研習唯識,進及西藏所傳安慧唯識,法稱因明,南傳部執。
  • 【青雲往事】利瑪竇從青雲譜撫河故道兩度進入南昌,留下一段東西方...
    ,1552-1610)歷數萬裡、梯航東來、克服萬難研習中國語文與儒學經典著書立說、會通中西、傳播教義及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開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篇章被譽為「泰西士儒」、「西學東漸第一人」南京傳教失意折返南昌住三年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一)
    我自己近十餘年來的學術研究,專注於對漢、藏兩種佛教傳統互相交流、交融之歷史的探索,我相信有機整合了漢藏兩種佛教傳統的漢藏佛教,不僅是一種歷史的存在,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漢藏佛教不僅是藏傳佛教身份認同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且它更應該是中國佛教的一種重要的身份認同。
  • 戊午之爭,道教輸得一敗塗地,靠什麼和佛教相爭2000年?
    但其實說起中國,很多人還會想到佛教,佛教也算是中國文化的一種體現,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道教在中國也是有過一段被重視的時光,即便在每次的道教佛教辯論之時,道教總是不如佛教,尤其是那場戊午之辯,道教更是輸的一塌糊塗,顏面掃地,但是它卻依舊和佛教相爭了2000多年,甚至在現在,其很多思想都融入現代社會,被注入了新的靈魂,讓人不禁要問一句,為什麼?
  • 佛教是何時傳入中國的,你知道嗎?
    起源於古印度的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傳入中國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傳播,佛教在中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學文化。那麼佛教是何時傳入中國的,你知道嗎?關於佛教究竟是什麼時期傳入中國的,由於時間久遠,不同的史料記載和不同的民間傳說很多,比較流行的版本就有好幾個。秦始皇時期傳入說:相傳秦始皇時期,遠道而來的僧人室利房等一行十八人跋山涉水、攜帶佛經來到了鹹陽城,佛教由此傳入中國。
  • 答疑解惑:中國翻譯歷史,為何說是佛教傳播與漢語翻譯的結果?
    第二次翻譯浪潮始於明末,當時來自西方的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播天主教。第三次翻譯活動始於《南京條約》的籤訂,以社會科學、軍事科學和文學作品為主。第四次翻譯活動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中斷了一段時間,但在70年代末恢復了勢頭。雖然最早的歷史記錄顯示,中國在11世紀的翻譯活動十分零星。
  • 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分論壇:交流與互鑑——佛教文明論壇
    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界代表、專家學者以及居士善信近100人參加論壇。論壇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永信法師、美國洛杉磯佛教聯盟主席照初法師主持。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本性法師宣布論壇規則。孟加拉國佛教復興會副主席Prakrita Ranjan Barua、加拿大佛教會湛山精舍達義法師、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馮文瑋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學愚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成建華研究員、澳大利亞塔州中國佛教學院智及法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陳浩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學宗教學學院劉成有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楊曾文研究員、美國洛杉磯法印寺宏正法師、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宗教所豆格才讓研究員、臺灣法鼓山果慨法師
  • 漢族佛教在中國有哪些宗派
    自從西漢末東漢初佛教傳入中國,隨著佛經譯介的發展,佛教越來越被更多的中國人所理解與接受。到了南北朝時期 ,由於佛經的大量翻譯,出現了諸多的佛教學派。這些佛教學派各自以研究某一部分佛典佛經為宗旨,獨尊一經一論,各學派分別以大小乘佛教的佛典佛經中的某一部為研習對象,進行不同的闡釋,互相辯論、爭鳴。
  • 佛教文化之佛教進入中國的時間和早期傳播
    上章講了印度佛教被印度教取代,在印度滅亡。但佛教在公元前後開始由印度向北方和東方經過陸地和南洋傳入中國,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佛教在中國卻獲得了輝煌的發展。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或曰:「 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其形長大。陛下所夢,得無是乎?」於是遣使天竺,而問其道術,遂於中國而圖其形象焉。」(《後漢紀後漢孝明皇帝紀下卷第十》)說的是明帝遣使天竺問其道術。「楚王英始信其術,中國因此頗有奉其道者。後桓帝好神,數祀浮屠、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後遂轉盛。」講的是中國開始有人信奉佛法。
  • 南京「造價最高」的景點,花費四十億建造,如今成為世界佛教聖地
    在很早的時候,南京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春牛首,秋棲霞」,牛首是指牛首山,棲霞即棲霞山,現在是南京的一個著名旅遊景點。然而,棲霞山還是以秋賞紅楓為主,而牛首山則並非以春遊踏青為主,如今已是海內外聞名的佛教聖地,一年四季都可遊覽。
  • 從佛教看同性戀
    它的最理想狀態是,將這個基督教義用來抗議不道德的和不公平的現象,進而提高了西方社會的社會意識。它的最低級狀態,就是對那些不信奉基督教義的人進行殘酷的鎮壓。佛門弟子的信條與基督教是有很大區別的。佛教的職責是宣揚理想的真理(Dhamma)和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給別人一個正確的生活典範。
  • 美術研究|少卿筆呈「呂家樣」談中國畫中的佛教繪畫創作!
    呂少卿,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科研處處長、校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美術與設計》副主編、校黨委委員、南京藝術學院學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畫碩士、美術學博士、藝術學博士後、江蘇省高校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 家協會會員。
  • 中國最著名的的八大寺廟,佛教八大門派的祖庭
    天台宗是中國最早的本土化的成熟佛教宗派,並於9世紀初被日本僧人最澄傳到日本。天台宗創始人智覬(538—597年),俗姓陳,18歲出家,聰明好學,23歲拜慧思為師。公元567年到金陵(今南京)。不久,開始講《法華經》。智覬認為大乘佛教《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眾經中最重要的一部經。《法華經》認為人人都具有佛的本性,這是與生俱來的。
  • 是她們,十位非凡女性塑造西方的藏傳佛教
    女性的平等參與權可能是佛教在西方建立所產生的最大變化。這裡有十位非常傑出的藏傳佛教女性上師,她們改變了佛教在西方的傳播方式。在瀰漫東方氣息的佛教世界裡,來自英國倫敦的比丘尼丹津·葩默,以其西方的血源背景、閉關雪洞十二年的經歷與發願女身成佛的事跡,引來世人的矚目與好奇。丹津·葩默因為VickiMackenzie的著作《雪洞:喜馬拉雅山上的悟道歷程》而在全球聞名,該書記錄了丹津·葩默如何以一個女性身份探索自身的靈修之旅。
  • 傳教士繪世界地圖,百姓認為中國乃天地中心,利瑪竇只好刪子午線
    16-17世紀,一批耶穌會士紛紛來華,在中國沿海、內地開展傳教活動。但中國是個千年大國,文化體系和信仰系統皆已完備,哪裡是一群傳教士就能隨意影響的。因此為了實現傳教的目的,這些傳教士採取迂迴折中的「適應性傳教策略」,先融入中國本土,適應中國的文化風俗,再進行外來文化介紹與傳播,如天文知識、地理、生物等西方先進的科技介紹。
  • 南京又一佛教聖地,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珍藏獨一無二骨舍利
    這裡有很多千年古鎮,除了古鎮以外還有很多其他旅遊景點,我們今天介紹的是南京的一處佛教聖地,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珍藏世界唯一骨舍利。南京作為江蘇省的省會,在我國所有城市中都很好。同時南京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城市,也是我國的四大古都之一,被稱為「六朝古都」,南京也是佛教文化發達的地方。佛教文化在這裡像非常有名的孔廟一樣有了很大的發展。而我們今天介紹的是牛首山。
  • 古朝鮮用佛教治國,使其成為全民信仰,為何近代突然「改換門庭」?
    西方世界的存在已被朝鮮社會知曉,但此時仍是封建王朝的李朝,恪守著與中華帝國間傳統的宗藩關係,奉行「閉關鎖國、不與他國交往」的政策。但此時的朝鮮王朝已是內憂外患,內部封建社會制度的矛盾激化,民怨四起;外部則是歐美資本主義列強及日本的不斷入侵。
  • 本性法師:中國漢傳佛教國際化的經驗與教訓
    近兩百年以來,漢傳佛教再度進入西方文明的視野,被許多學者視為通向心靈的通途。經過兩千多年來的傳播與發展,中國漢傳佛教已積累下豐富的國際化經驗,其成功之關鍵正在於佛教對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眾生根性的了解與適應。簡言之,即實現本土化與時代化。
  • 為什麼世界上信仰基督教的人數要遠遠多於信仰佛教的人數?
    眾所周知,目前世界上信徒人數最多的高級宗教是基督教,而不是佛教。據保守估計,目前世界上信仰基督教的人數至少有20億,而佛教信眾遠遠低於這個數字。其中的原因為何?第一,基督教雖起源於東方的巴勒斯坦地區,但昌盛於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