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之佛教進入中國的時間和早期傳播

2020-12-23 背後國文

上章講了印度佛教被印度教取代,在印度滅亡。但佛教在公元前後開始由印度向北方和東方經過陸地和南洋傳入中國,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佛教在中國卻獲得了輝煌的發展。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

首先是傳入的時間,一般的說法有兩種,第一是在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即公元前2年,第二是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為何有兩種說法,我們簡單了解一下。

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認為,他們根據《三國志卷三十倭人傳》後裴松之注引魚豢《魏略西戒傳》記載:「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經曰復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載臨蒲塞、桑門、伯聞、疏問、白疏間、比丘、晨門,皆弟子號也。」這時記載了西漢哀帝時大月氏使伊存來中國口授佛經,但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證據有二,一是認為《魏略》是傳說,不足為信;二是他們考證大月氏君主於西漢哀帝尚未信佛,派人來中原傳經也不足信。箇中真偽,我們無需深究,只要知道就行了。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認為,據《魏書釋老志》:「後孝明帝夜夢金人,頂有日光,飛行殿庭,乃訪群臣,傅毅始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於天竺,寫浮屠遺範。」說的是明帝派人出使古印度描摹浮屠遺像。

另有「初,帝夢見金人,長大,項有日月光,以問群臣。或曰:「 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其形長大。陛下所夢,得無是乎?」於是遣使天竺,而問其道術,遂於中國而圖其形象焉。」(《後漢紀後漢孝明皇帝紀下卷第十》)說的是明帝遣使天竺問其道術。「楚王英始信其術,中國因此頗有奉其道者。後桓帝好神,數祀浮屠、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後遂轉盛。」講的是中國開始有人信奉佛法。

在《資治通鑑第四十五卷》說得較為詳盡:漢紀三十七漢明帝永平八年丙子,募死罪繫囚詣度遼營,有罪亡命者,令贖罪各有差。楚王英奉黃縑、白紈詣國相曰:「託在藩輔,過惡累積,歡喜大恩,奉送縑帛,以贖愆罪。」國相以聞,詔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慈,潔齊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

初,帝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書及沙門以來。其書大抵以虛無為宗,貴慈悲不殺;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修煉精神,以至為佛。善為宏闊勝大之言,以勸誘愚俗。精於其道者,號曰沙門。於是中國始傳其術,圖其形像,而王公貴人,獨楚王英最先好之。

從以上我們可以知道,雖然第二種說法有史實證明,但佛教文化早在永平十年之前就已經進入中國,只不過開始有佛經和佛徒應該是第二種說法較為準確,加之有中國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的建立更加印證了第二種的說法。

我們再檢索一下白馬寺的來歷,據《魏書》載,永平八年,蔡、秦等人踏上天竺的徵途。在大月氏國,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永平十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鴻臚寺」暫住。永平十一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裡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

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在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後,又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譯經,在公元68年以後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裡,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計三百九十五卷佛經在這裡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了解了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以後,我們來看看佛教是經過怎樣的路徑進入到中國的。佛教傳入中國有兩條途徑,一條是陸路,由中亞傳入新疆(古西域地),再深入內地;一條是海路,由現在的斯裡蘭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進入廣州(古南越地)或東部沿海。這樣經過時間的浸淫,人們漸漸認可和接受了佛教,開始在中國蓬勃發展起來。

如果我們思考一下,佛教與當時中國的主流儒家文化是有一定衝突的,比如說剃度,比如說禁慾,比如說離俗等,它們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相牴觸的。《孝經》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就與剃度衝突;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與禁慾相衝突;而離俗就與孟子所說的「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和「不能事君」的不忠不孝思想相衝突,那佛教進入中國後是怎樣一步步讓人認可並接受的呢?

想要知道佛教在中國站住腳跟,並逐漸影響了萬千大眾,請看下章《佛教文化之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相關焦點

  • 答疑解惑:中國翻譯歷史,為何說是佛教傳播與漢語翻譯的結果?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國翻譯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與其他國家相比,漢語翻譯有其自身的特點。早期對封建社會的翻譯主要集中在佛教方面,與科技相關的翻譯直到明清時期才被發現。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中,有四次翻譯活動。第一波翻譯浪潮始於佛教經典的翻譯,它在翻譯史上佔據了長達千年的主導地位,對中國的宗教、哲學和社會生活產生了永久的影響。
  • 佛教:少數民族中的藏傳佛教傳播
    藏傳佛教除了在藏民族中傳播,在藏滇川交界部分,還流傳於納西族(含摩梭人)和普米族等少數民族當中。藏傳佛教對這些少數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也吸收當地的民間宗教,產生了各自的民族特色。楊學政所著「雲南宗教文化研究—藏族納西族普米族的藏傳佛教」對這一地區的藏傳佛教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 佛教是哪一年傳入中國的?他是怎麼進入中國的?
    隨同佛教傳播的文字傳說的廣博、教派的多樣和文化內容的豐富,又增加了這種現象的複雜性。當佛教從公元1~2世紀開始進入中國社會時,它已經具有悠久的歷史了。它於此時已充滿了伊朗和希臘文化的影響,尚且不講它向北印度和南印度借鑑的全部土著基本內容。在佛教虔誠非常強烈的時代(5~8世紀),它在中國社會之外的佛教化地區,也一直在持續發展。
  • 中國佛教造像的藝術傳承和特色
    佛坐像 383年現藏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伴隨著佛教在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和波羅王朝統治時期的傳播與發展,印度佛教造像藝術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歷程,並在各時期形成了諸如犍陀羅風格、秣菟羅風格、笈多風格和波羅風格等特色鮮明的造像風格。
  • 《中國》之佛變,佛教起源與變遷,蕭衍皇帝一生的故事
    這時蕭衍想起了佛教,佛教的理論能夠普及眾生。東漢初年,佛教已經開始進入中國,到了魏晉朝以後,佛教大量傳播,蕭衍靈光乍現,開始傳播佛教,當時成為上層社會的主要思想傳播文化。在蕭衍登基兩年後,佛祖誕辰日,他下了一道《舍事道法詔》,向全國臣民宣布,他,大梁皇帝蕭衍,決定皈依佛教,親身帶領國民信奉佛教。
  •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卻為何在印度消亡,在中國紮根?
    眾所周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誕生於古印度,至今已有2500多年,在印度歷史上曾經十分輝煌。然而,在當今印度,有超過80%的人口信仰印度教,佛教信眾不到人口數量的1%。與之對比的是,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後,雖然有過幾度衰落,但卻最終融入到了中華文化中,在中國站穩腳跟,持續流傳了2000多年。
  • 佛教歷史之佛教密宗的由來及其特點
    原始佛教,也就是早期佛教,這一時期大約從釋迦牟尼創立佛教至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後一百年左右,是佛教的最初傳播階段。  部派佛教時期,大約從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後150年。這一時期是佛教派別形成和發展的階段。  大乘佛教時期,大約從公元一世紀中葉至七世紀。
  • 日本最早的佛教寺院,卻是學中國而建,堪稱日本佛教文化裡程碑
    許多中國遊客去日本旅行,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那就是日本的很多景色、文化和歷史與中國有著相似之處。沒錯,中國與日本,在歷史長河之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中國與日本的相似之處,也體現在宗教文化方面。四天王寺是日本最古老的建築群落之一,它是日本佛教最早的寺院,也是日本最古老的官家寺院。不少遊人都覺得,它像極了中國的寺廟。沒錯,其實它就是仿造中國寺廟的建築模式而建。聖德太子是日本飛鳥時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它在國際局勢緊張的情況下派遣遣隋使,引進中國的先進文化和制度,這四天王寺就是從中國學來的產物。
  • 從「胡教」到「國教」——北魏時期佛教的中國化轉型
    正是因為這種積極的理念,佛教才受到世俗大眾的認可和嚮往。至於佛教為何被稱為"胡教",是因為佛教是外來宗教。與本土宗教相比,道教產生了一定的文化隔閡。但佛教逐漸被中國所認同,被少數民族所認同,這與佛教對中國的文化傳播是分不開的。唐朝時,玄奘法師獨自踏上西行之旅,希望在佛教的故鄉印度找到佛教的真諦。
  • 嶺南佛教歷史文化圖片展開展:見證穗港澳佛教百年友好
    作為首屆嶺南佛教文化節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嶺南佛教歷史文化圖片展於2020年12月19日在廣州海幢寺開展。本次展覽分為四大部分:一是廣州市佛教協會工作的概況和主要亮點;二是海上絲路佛教文化交流;三是穗港澳三地佛教文化淵源及交往情況;四是穗港澳三地佛教文化和歷史概況、重點寺院簡介及圖片展示。展覽不僅展示了嶺南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蘊,也展出了穗港澳佛教百年友好交流的珍貴影像。廣州與香港、澳門自古以來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穗港澳佛教界更是同根同源,佛教界人士交流一直良好頻繁。
  • 佛教文化對青花瓷裝飾紋飾的影響
    青花瓷畫面的內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匯, 流傳下來的大量青花瓷中, 可以看到中國民族文化對青花瓷的深刻影響。戲曲、文學、建築藝術, 對青花瓷畫的影響顯而易見, 中國佛教、儒教、道教的文化在青花瓷中也有很大影響。
  • 陳嶺:中國古佛教造像藝術解析
    【來源:消費日報】陳嶺:中國詩書畫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書畫展銷中心主任) 、全國促進傳統文化發展工程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京匯聚文化服務有限公司董事 、北京普蘭朵文化有限公司總監、《國家藝術》雜誌特約撰稿人。
  • 佛教文化是什麼?源自於哪裡?
    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的塑造「佛教聖地」的形象,很多人都認為佛祖是降生在印度。我們都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我們其實並沒有深入的了解過佛教文化是什麼意思。佛教文化的基本介紹:  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 本性法師:中國漢傳佛教國際化的經驗與教訓
    近兩百年以來,漢傳佛教再度進入西方文明的視野,被許多學者視為通向心靈的通途。經過兩千多年來的傳播與發展,中國漢傳佛教已積累下豐富的國際化經驗,其成功之關鍵正在於佛教對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眾生根性的了解與適應。簡言之,即實現本土化與時代化。
  • 五個方面了解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由釋迦牟尼(覺者)喬達摩·悉達多所創立,是一種體系非常龐大、內容涵蓋甚廣的外來文化。時至今日,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普通人來看,上古時期,中國百姓就有祭祀天神,祭祀上天的習俗。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一)人生佛教的提出《諦觀全集》序:「中國佛教自晚唐以來,教宗臺賢,行歸禪淨,爾後學者莫能出其方軌,而羅什、玄奘所傳大小空有之勝義,聞之者尟矣!有清末葉,楊文會居士得《唯識述記》於東瀛;隋唐古疏,後由日本集為《續藏》而問世,於是隋唐盛世之佛學,乃漸呈復興之運。
  • 唐朝的佛教文化對日本佛教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有多大
    唐代長安城不但是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是佛教的中心。長安城內宏偉的佛教寺院、規模空前的譯經事業、諄諄善誘的高僧,吸引著遠道而來的日本學問僧、請益僧。(學問僧,來唐學習佛法的僧侶;請益僧,已在本國學有專長,帶著疑難問題來唐質疑問難的僧侶。)波濤洶湧的東海,並不能阻擋日本僧人追求佛理、質疑問難的決心。
  • 藏傳佛教在蒙古的歷史與傳播(二):活佛轉世系統的確立
    翌年,阿勒坦汗之孫青格爾傑布徹辰的福晉產下一子,被認定為三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按格魯派教規西藏甘丹、色拉、哲蚌三大寺派出多名喇嘛組成的使團,經反覆商討,正式確認為四世達賴喇嘛,贈法名「雲丹嘉措」。這是藏傳佛教——達賴喇嘛中迄今唯一的蒙古族。 四世達賴的認定和進駐西藏,使格魯派在蒙古的地位得到鞏固,促進了其在蒙古的傳播。
  • 全域旅遊下溪口景區與佛教文化互動融合的實踐
    近幾年來,我們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國佛教五大名山、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兩大建設目標,以打造全產業鏈和全域旅遊為抓手,對於兄弟單位雪竇禪寺、大佛景區的佛教文化市場推廣活動,對於區級有關部門開展的彌勒文化挖掘與傳播,一直抱定「不分你我,盡己所能」的理念,共同實現景區旅遊與佛教文化的互動融合,合力打響中國佛教五大名山的文化品牌。
  • 佛教飲食符號:素食與齋戒,漫談唐代佛教文化中的特殊元素
    之所以如此,與佛教在唐代的巨大影響是分不開的。唐代的人們,無論是最高的統治者皇帝,還是普通的百姓,都常常食用素食和進行齋戒。佛教中的許多習俗也進入到人們的日常飲食之中,直到今日,我們的飲食中都還可以找到佛教影響的影子,這實際上也是源於唐代時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