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是什麼?源自於哪裡?

2021-01-08 玄奘大師

  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的塑造「佛教聖地」的形象,很多人都認為佛祖是降生在印度。我們都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我們其實並沒有深入的了解過佛教文化是什麼意思。

佛教文化的基本介紹:

  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叫做佛法。在《增一阿含》經的序品中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用一句話來說,佛教就是佛讓人們止惡揚善、自淨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文化源自於哪裡?

  佛教發源於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佛教的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這個名號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釋迦是釋迦族的意思,摩尼是智者、修行者的意思。佛陀是北印度人,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根據中國歷史的記載,他是生於周昭王廿六年甲寅,跟現代外國人考據不一樣,年代相差很多。佛陀入滅於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壽七十九歲,我們通常講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歲,實際是七十九歲,因為我們中國人講虛歲,虛歲是八十歲,實足年齡是七十九歲圓寂的。如果根據這個記載,釋迦牟尼佛入滅到2013年,是3015年了。

  公元前1500多年,當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向恆河流域發展,主要生產方式從畜牧業生產轉向農業生產。由於氣候條件優越,加上人們學會了種植產量比較高的水稻,再加上鐵器的使用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會結構進入奴隸制社會。

當時的社會人群被分成四個等級:

  婆羅門(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權和教育權,宗教經典和文化知識)。

  剎帝利(武士階層,後來還包括國王和軍事貴族,他們掌握軍事和行政權)。

  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後來還包括從中分化出工商業主、高利貸商人)。

  首陀羅(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組成,地位低下)。

  另外還有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奴隸,無種姓者,被稱為「賤民」,「不可觸者」。

  當時印度社會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一種多神教,崇拜自然精靈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風神、雨神等多神。婆羅門教是維護當時的奴隸社會的一門宗教。它宣揚業報輪迴的觀點,認為人在今生的行為(業)的善惡,將帶來來生輪迴不同的因果報應;如果不相信婆羅門教的吠陀經典、或有違犯種姓規定的行為,或有殺生行為等等,死後將輪迴轉生為下等種姓賤民或為牲畜,而如果學習吠陀經典,苦行,行善,死後可轉生為上等種姓,以至成為天神,與大梵合一。婆羅門教宣傳婆羅門種姓至上,說梵天用口造婆羅門,用手造剎帝利,用雙腿造吠舍,用雙腳造首陀羅,並為他們規定了社會職業,永世不可改變。婆羅門教強調向天神祭祀獻供,每年要舉行多次祭祀儀式,包括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靈祭種種獻祭。獻祭時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們耗費大量財物,甚至土地獻祭給神——實際歸婆羅門。

  公元前5~6世紀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國家的興起,剎帝利種姓和吠舍種姓中人數比較多的工商業主、高利貸者的財富和勢力增加。他們對婆羅門教的婆羅門至上的舊種姓制度不滿,而且婆羅門種姓的專橫、腐化也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反對。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對抗、批評婆羅門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門思潮。其中,在尼泊爾國南部的釋迦族中有一位年輕人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他也接受了沙門思潮。決心建立一種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來婆羅門教的生生輪迴和因果報應的思想,但是它反對人依照出生種姓等級而認定命運,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修養來達到成佛——意為覺悟者,達到覺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養人的社會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養,比較適應於東方的天人協調的哲學思想,所以在東方世界得到廣泛的傳播。當然,產生和流傳於封建社會的佛教的對人的社會性的制約作用,也還需要通過宣揚按照佛教的道德規則進行的生死輪迴和因果報應來實現。

相關焦點

  • 素食文化航母啟程:鳳凰網佛教與齊善食品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2020年11月20日,鳳凰網佛教與齊善食品戰略合作籤字儀式在北京舉行。鳳凰網佛教與齊善食品都是各自領域的領航者,在佛教傳媒及素食行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雙方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對素食文化的普及與發展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 戊午之爭,道教輸得一敗塗地,靠什麼和佛教相爭2000年?
    現代的很多中國人的確是主張無神論,是唯物主義者,但是,並不代表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相反,中國人的信仰是融合在生活中的,中國人的信仰源自於對祖先的敬仰,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但其實說起中國,很多人還會想到佛教,佛教也算是中國文化的一種體現,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道教在中國也是有過一段被重視的時光,即便在每次的道教佛教辯論之時,道教總是不如佛教,尤其是那場戊午之辯,道教更是輸的一塌糊塗,顏面掃地,但是它卻依舊和佛教相爭了2000多年,甚至在現在,其很多思想都融入現代社會,被注入了新的靈魂,讓人不禁要問一句,為什麼?
  • 佛教禪宗文化之六祖慧能
    在佛教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劇烈碰撞之下,一個嶄新又更具有使用兼職的宗派產生,這就是禪宗。這起源於菩提達摩(禪宗初祖)將禪學傳播到了中國。留有偈云: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成自然。一路上他遇到了很多人,他表示自己大字不識,但是讀佛教經典的含義卻見解深刻。當然,這其實是慧能每天和自然打交道,對一切充滿敏銳的感悟,內心充滿淳樸和光明。又善於學習,從事物的表象看本質。從教義中體會佛陀所想表達的本意。
  • 嶺南佛教歷史文化圖片展開展:見證穗港澳佛教百年友好
    作為首屆嶺南佛教文化節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嶺南佛教歷史文化圖片展於2020年12月19日在廣州海幢寺開展。本次展覽分為四大部分:一是廣州市佛教協會工作的概況和主要亮點;二是海上絲路佛教文化交流;三是穗港澳三地佛教文化淵源及交往情況;四是穗港澳三地佛教文化和歷史概況、重點寺院簡介及圖片展示。展覽不僅展示了嶺南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蘊,也展出了穗港澳佛教百年友好交流的珍貴影像。廣州與香港、澳門自古以來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穗港澳佛教界更是同根同源,佛教界人士交流一直良好頻繁。
  • 佛教文化對青花瓷裝飾紋飾的影響
    青花瓷畫面的內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匯, 流傳下來的大量青花瓷中, 可以看到中國民族文化對青花瓷的深刻影響。戲曲、文學、建築藝術, 對青花瓷畫的影響顯而易見, 中國佛教、儒教、道教的文化在青花瓷中也有很大影響。
  • 佛教文化之佛教進入中國的時間和早期傳播
    上章講了印度佛教被印度教取代,在印度滅亡。但佛教在公元前後開始由印度向北方和東方經過陸地和南洋傳入中國,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佛教在中國卻獲得了輝煌的發展。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從以上我們可以知道,雖然第二種說法有史實證明,但佛教文化早在永平十年之前就已經進入中國,只不過開始有佛經和佛徒應該是第二種說法較為準確,加之有中國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的建立更加印證了第二種的說法。我們再檢索一下白馬寺的來歷,據《魏書》載,永平八年,蔡、秦等人踏上天竺的徵途。
  • 「求bgm」是什麼梗? 這梗源自於「b站」
    「求bgm」是什麼梗? 這梗源自於「b站」時間:2019-05-17 13:30   來源:金投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求bgm是什麼梗? 這梗源自於b站 想我一小小萌新可憐巴巴求bgm的時候,大佬們紛紛發出猥瑣笑聲,嚇得我是瑟瑟發抖。
  • 韓國佛教燃燈會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佛教...
    (觀察者網訊)12月16日,繼江陵端午祭、阿里郎、醃製越冬泡菜文化等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韓國佛教慶典活動「燃燈會」(Lantern Lighting Festival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五個方面了解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由釋迦牟尼(覺者)喬達摩·悉達多所創立,是一種體系非常龐大、內容涵蓋甚廣的外來文化。時至今日,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普通人來看,上古時期,中國百姓就有祭祀天神,祭祀上天的習俗。
  • 大錯特錯—素食文化與佛教關係
    素食並不等同於素齋,也不是佛教所獨有,但中國的素食文化與佛門更為親近確有其淵源。
  • 日本最早的佛教寺院,卻是學中國而建,堪稱日本佛教文化裡程碑
    許多中國遊客去日本旅行,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那就是日本的很多景色、文化和歷史與中國有著相似之處。沒錯,中國與日本,在歷史長河之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中國與日本的相似之處,也體現在宗教文化方面。四天王寺是日本最古老的建築群落之一,它是日本佛教最早的寺院,也是日本最古老的官家寺院。不少遊人都覺得,它像極了中國的寺廟。沒錯,其實它就是仿造中國寺廟的建築模式而建。聖德太子是日本飛鳥時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它在國際局勢緊張的情況下派遣遣隋使,引進中國的先進文化和制度,這四天王寺就是從中國學來的產物。
  • 唐朝的佛教文化對日本佛教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有多大
    唐代長安城不但是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是佛教的中心。長安城內宏偉的佛教寺院、規模空前的譯經事業、諄諄善誘的高僧,吸引著遠道而來的日本學問僧、請益僧。(學問僧,來唐學習佛法的僧侶;請益僧,已在本國學有專長,帶著疑難問題來唐質疑問難的僧侶。)波濤洶湧的東海,並不能阻擋日本僧人追求佛理、質疑問難的決心。
  • 全域旅遊下溪口景區與佛教文化互動融合的實踐
    近幾年來,我們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國佛教五大名山、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兩大建設目標,以打造全產業鏈和全域旅遊為抓手,對於兄弟單位雪竇禪寺、大佛景區的佛教文化市場推廣活動,對於區級有關部門開展的彌勒文化挖掘與傳播,一直抱定「不分你我,盡己所能」的理念,共同實現景區旅遊與佛教文化的互動融合,合力打響中國佛教五大名山的文化品牌。
  • ...關係視域下中國特色佛教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項目的開題與思考
    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的復興。而中國佛教文化,與儒道並稱為中華文化的三大重要組成部分,或曰三大主幹。因此,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然離不開對中國佛教文化之精華的繼承和發揚。但問題的複雜性在於,佛教是從印度傳入的,而且,中國佛教文化又是一種宗教文化。
  • 佛教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什麼?
    性事本身沒有什麼錯。錯誤的是對它的執著(attachment)與受它的奴役以為耽於性事可以帶來最終的幸福。這是當今娛樂媒體對性事的渲染利用帶來的問題,誇大了性事帶來長久幸福這種神話。我們佛教中每天持誦的五戒中第三戒是:「我接受這樣的訓誡,避免不正當的性事。」
  • 萬事萬物俱為神,談談日本的神道文化及與佛教的區別
    其特點是什麼?「神道」,別名「惟神道」,是日本獨有的民俗信仰。日本人認為自然現象等萬事萬物中都宿著神。日本神道的主要特徵是不存在什麼「開山鼻祖」和「教典」之類的東西,而作為一種多神教,崇拜被稱之為「八百萬神」諸多神靈。神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上古時期,從繩文時代到彌生時代逐漸成型。以傳統的民俗信仰和自然崇拜為背景,並與中央政權和豪族們的統治體制相結合而成長生根。
  • 佛教:真身是什麼?
    佛像其實在佛教之中.換句話說,佛的真身,並不是指身體,而是指超越身體的存在,無所不在,因此,佛的真身,即佛經,那麼,佛經講的內容是什麼?講的是真理,即回歸真如本性的真理,也是讓眾生離苦得樂, 解脫輪迴束縛,甚至是成佛正確的方法,而這些正確的方法和辦法, 事實上是通過佛身講出來的,因此,才將之稱為「法身」。
  • 是什麼讓「卍」字符成為了佛教的標誌?
    那麼,它又有什麼含義呢?為什麼會成為佛教的標誌?其實,「卍」在上古時期是以符咒的形式存在於許多部落的,他們認為「卍」象徵著太陽或火,後來被佛教所借用,也就隨著佛教被傳播到中國,卍字符在梵文中被讀作「室利踞蹉洛剎那」,漢語翻譯為「吉祥海雲相」,意思是一種吉祥的徵兆出現在大海雲天。
  • 光輝印象:詮釋佛教文化 賦予蓮紋佛飾美好寓意
    光輝印象:詮釋佛教文化 賦予蓮紋佛飾美好寓意時間:2020-12-11 17:4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光輝印象:詮釋佛教文化,賦予蓮紋佛飾美好寓意 藏傳佛教,在許多人心目中都充滿著神秘色彩,其各類佛飾佛具都有著濃烈的藏傳佛教氣息,尤其是代表著吉祥如意和驅邪避禍的藏傳佛飾
  • 佛渡眾生,唐朝西域到底有幾個佛教中心?今天有什麼遺蹟?
    通過這條道路,除了實現經濟的交流,同時實現了文化甚至宗教交流。也因為此,在中國,西域是佛教最早傳入的地方。佛教大約於公元1世紀傳入西域,並且迅速取代了本土的比較原始的宗教(主要是薩滿教),風靡西域,在東漢時候達到了鼎盛。那麼,西域佛教的中心到底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