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方面了解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2020-12-23 青雩中國古文化傳播者

佛教由釋迦牟尼(覺者)喬達摩·悉達多所創立,是一種體系非常龐大、內容涵蓋甚廣的外來文化。

時至今日,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普通人來看,上古時期,中國百姓就有祭祀天神,祭祀上天的習俗。通過祭天來表達人們對於天滋潤、哺育萬物的感恩之情,並祈求皇天上帝保佑;相信「蒼天在上,老天有眼一說。」而這點與佛教所說「慈悲,果報,因緣,積德」的概念有一定相似之處,且認可度高,能讓普通人更親近佛教。

慈悲為慈愛眾生並給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

果報為因果報應。即所謂夙世種善因,今生得善果;為惡則得惡報。

因緣為一物之生,親與強力者為因,疏添弱力者為緣,合為因緣。

積德是為求福而做好事。

從哲學上看,中國本土哲學思想關注世人典範及社會中人與人禮教所規定的各種尊卑長幼關係,和今生的人生哲學。較輕視宇宙生成論、本體論、認識論和心性論;重視經驗認識,言傳身教。輕視概念剖析與邏輯思維,在哲學結構與方法論兩大類均存在一定缺陷。佛教哲學善運用概念與邏輯推理的方法,對本體、心性、現世等問題進行精密分析,還對各種問題及思想經常展開辯經,這正好補充中國哲學的不足。

宋明理學就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響而建立的「道學」。是一種既貫通(道)宇宙自然和(佛)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之學,並能治理國家的新儒學,是宋明時佔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以《四書》為核心,以心性、本體論為核心,以體用為範疇,深入探討理與事、心與物、心與性等問題,形成全新的哲學體系,可以說就是充分吸收了佛教哲學的產物。此外,佛教對諸如矛盾的對立與統一、現象與本質的關係、主體與客體的關係等問題的討論,都體現了較高的辯證思維水平,對古代的辯證法做出了貢獻。

從語言文學來看,佛教在聲韻、聲律、文體、文學意境、表現手法等方面,對中國的語言文學產生了深刻影響。梵文經文傳入,也將印度的聲韻理論傳入中國,受其影響,南朝的沈約與周顒等創四聲八病(作詩時應在音律上避免的八種毛病)之說,將字音的聲調高低分為平上去人,並依此歸納出「八病」;應用於詩歌,形成文學史上強調聲韻格律的「永明體」,還對「近體詩」產生了重大影響。

講求聲律,直接推動了律詩的產生。佛經翻譯,直接導致翻譯文學的出現。愛文體,於後世白話小話的創作發揮了作用,也促進了變文、俗講、平話、評書等民間文學的創作。佛教般苦學的日益流行與大乘空宗的思想觀念,為六朝的詩歌開拓了詩境。唐代禪宗興起,誕生了以詩佛王維為首借山水之勝演禪宗之理的詩歌流派。

宋代,禪宗繼續對詩歌產生影響,使「說理」成了宋詩特徵。佛典中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故事,推動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創作。不論是六朝的忠怪小說,還是明清的神魔志,佛教都為其提供了故事情節與思想內容。

從藝術上看,佛教在繪畫、建築、雕塑、音樂等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傳入中國後,佛教重視繪畫的宣傳,出現了表現佛教故事、宣傳佛教理論的佛畫。六朝時,佛畫佔據了繪畫的中心地位,三國時期「佛畫之祖」曹不興、東晉顧愷之等人都以精其繪事而著名,其佛畫成就對後世影響很大。

唐以表現佛教內容為主的壁畫創作,非常興盛,吳道子技壓群芳,博得「畫聖」之譽。禪宗興起以後,表現蕭疏玄遠、超然曠達意境的山水畫,也得到士大夫的重視,並演變為宋元繪畫的主題。

佛教建築有三大類,佛塔,石窟,寺院。以寺廟為中心,積多種藝術造型於一體,氣魄宏偉,結構莊嚴,在中國各地廣泛分布,豐富了中國建築的內涵。

佛教雕塑豐富多彩,既有依託於崇山間的石窟寺及巨型造像,也有精緻小巧的玉雕、石雕。

不論大小,都顯示了精湛技藝和絕妙的構思,把中國古樸的雕塑藝術推上了全新高度。佛教音樂傳入中國後,為適應中國僧人,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音樂,一定程度補充了中國原有音樂文化的不足。藉助寺院的節日、廟會等場合進行表演,活躍了社會的藝術生活,滿足了民眾的精神需要。

從風俗來看,佛教影響也甚深。凡生產交易、衣食住行、婚喪嫁娶、遊藝娛樂等,無不留下佛教影響的烙印。不僅如此,佛教信仰已化為中國民眾的基本觀念,溶入日常舉動與言行中,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佛教也與中國在新的時代共同進步,共同繁榮。

相關焦點

  • 佛教文化對青花瓷裝飾紋飾的影響
    青花瓷畫面的內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匯, 流傳下來的大量青花瓷中, 可以看到中國民族文化對青花瓷的深刻影響。戲曲、文學、建築藝術, 對青花瓷畫的影響顯而易見, 中國佛教、儒教、道教的文化在青花瓷中也有很大影響。
  • 古象雄文化的精髓是中國本土文化,影響了的印度等周邊國家
    它的教義包括天文、歷算、星象、哲學、文化、佛學、醫學、建築學等等領域,《古象雄大藏經》就是中國最古老的百科全書之一。而在雍仲本教傳承發展的2000多年中,它的宗教和文化不但影響了印度、大食、俄羅斯等周邊國家,也影響了吐蕃和內地,成就了歷史上輝煌鼎盛的古象雄時代。而這些宗教和文化發展經歷了2000多年後,印度佛教才開始產生。
  • ...關係視域下中國特色佛教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項目的開題與思考
    二基於上述思考,本課題就必須包含三個方面的重要內容,一是三教關係,這是要研究 「中國特色」佛教文化的重要歷史文化背景和基礎;二是「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這是本課題研究的主體的定位和確立;三是中國特色佛教文化在今天的傳承與發展,這是本課題研究的現實意義和價值目標。
  • 唐朝的佛教文化對日本佛教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有多大
    唐代長安城不但是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是佛教的中心。長安城內宏偉的佛教寺院、規模空前的譯經事業、諄諄善誘的高僧,吸引著遠道而來的日本學問僧、請益僧。(學問僧,來唐學習佛法的僧侶;請益僧,已在本國學有專長,帶著疑難問題來唐質疑問難的僧侶。)波濤洶湧的東海,並不能阻擋日本僧人追求佛理、質疑問難的決心。
  • 佛教文化之佛教進入中國的時間和早期傳播
    上章講了印度佛教被印度教取代,在印度滅亡。但佛教在公元前後開始由印度向北方和東方經過陸地和南洋傳入中國,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佛教在中國卻獲得了輝煌的發展。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於是中國始傳其術,圖其形像,而王公貴人,獨楚王英最先好之。從以上我們可以知道,雖然第二種說法有史實證明,但佛教文化早在永平十年之前就已經進入中國,只不過開始有佛經和佛徒應該是第二種說法較為準確,加之有中國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的建立更加印證了第二種的說法。
  • 日本最早的佛教寺院,卻是學中國而建,堪稱日本佛教文化裡程碑
    許多中國遊客去日本旅行,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那就是日本的很多景色、文化和歷史與中國有著相似之處。沒錯,中國與日本,在歷史長河之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中國與日本的相似之處,也體現在宗教文化方面。四天王寺是日本最古老的建築群落之一,它是日本佛教最早的寺院,也是日本最古老的官家寺院。不少遊人都覺得,它像極了中國的寺廟。沒錯,其實它就是仿造中國寺廟的建築模式而建。聖德太子是日本飛鳥時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它在國際局勢緊張的情況下派遣遣隋使,引進中國的先進文化和制度,這四天王寺就是從中國學來的產物。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1]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提出的歷史文化背景: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猛烈衝擊;另一方面,歐洲學術界對佛教研究卻表現出相當的熱情,以致中國近代佛教(特別是在研究方法上)在相當程度上受到西學各方面的影響。
  • 禪宗:起源於中國,卻對日本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禪」一詞源於梵語,是指 「思惟真理,靜息念慮之法」,是印度佛教中的一種修行方法。禪宗,是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在唐代中後期興盛,是印度佛教思想與中國哲學結合的產物。奈良時代(710-794年),中國的禪宗開始傳入日本,但並未形成獨立的宗派。
  • 淺談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清代佛教造像特點
    中國歷代的佛教造像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點和風格。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淺談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清代的佛教造像發展演變特點,使您對歷代佛教造像的發展脈絡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和認識。一、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造像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全面進入了一個盛行期,佛教造像也隨之受到了較為深刻的影響並大力發展。開窟造像,也是當時社會流行的一種時代風尚。這時期的佛教造像種類和數量非常繁多,大致有:金像、銅像、雕像、塑像等。
  • 為什麼佛教在印度影響越來越小?
    佛教是在反對印度傳統宗教婆羅門教的沙門(出價僧侶)思潮中誕生的一種新宗教,是印度文化中的一股清流。到了阿育王時期,佛教迎來了在印度的全盛時期,阿育王皈依佛教,「以佛治國」,更推動會佛教向世界傳播。公元1世紀興起的大乘佛教,公元7世紀興起的密教、更是將佛教的異化推到極致,並與上述部派佛教共同構成了迥然不同的印度三個階段佛教形態。它們分別傳播到世界各地,則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巴利語、漢語、藏語三大語系佛教。
  • 三山夾兩盆,新疆三山歷史文化對中國有什麼深遠影響?
    除此之外,阿爾泰山下興起的民族,尤其是突厥,對中原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唐朝時期,幾萬戶突厥人被朝廷安排在長安,成為這一座國際化大都市中的重要力量。中間是天山。天山對中原文化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西天山的民族團結歷史,主要指的是漢朝時候中原政權和烏孫之間的關係。
  • 佛曲對中國音樂藝術的影響,佛教音樂的十大功德
    很多人都喜歡聽佛教音樂,曲調悠揚,意境幽遠,現代流行歌曲中也有加入了佛教音樂的成分,比如王菲演唱的《心經》就很受大眾歡迎。這也說明佛教音樂對中國藝術的影響。佛教音樂最早來自西域胡人或直接由天竺僧人傳授的梵唄。
  • 大錯特錯—素食文化與佛教關係
    素食並不等同於素齋,也不是佛教所獨有,但中國的素食文化與佛門更為親近確有其淵源。
  • 本性法師:中國漢傳佛教國際化的經驗與教訓
    漢晉以還,源起於古印度的佛教經西域與南洋,由陸海兩途傳入中國。無數高僧大德行走其間,或橫涉流沙,或渡海鯨波,將十方三世諸佛之教法,譯為卷帙浩繁的漢文三藏。隋唐之後,漢傳佛教八宗競起,標誌著佛教中國化的基本完成。一方面,漢傳佛教與中國文化原有之旨充分融合,並進一步影響了中國文化的衍進方向;另一方面,中國漢傳佛教進一步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成為維繫漢文化圈共同信仰的重要基石。
  •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卻為何在印度消亡,在中國紮根?
    在佛教傳入早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是一個動蕩不安、民不聊生的時期。一方面,佛教的因果輪迴觀念,在很大程度上給予了普通百姓心理上的慰藉;另一方面,佛教思想對於封建統治者來說,有利於鞏固其統治地位,因此又被上層社會所尊崇。這樣,佛教在傳入早期,就被社會各階層所接納。
  • 全域旅遊下溪口景區與佛教文化互動融合的實踐
    近幾年來,我們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國佛教五大名山、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兩大建設目標,以打造全產業鏈和全域旅遊為抓手,對於兄弟單位雪竇禪寺、大佛景區的佛教文化市場推廣活動,對於區級有關部門開展的彌勒文化挖掘與傳播,一直抱定「不分你我,盡己所能」的理念,共同實現景區旅遊與佛教文化的互動融合,合力打響中國佛教五大名山的文化品牌。
  • 中國文化典籍在西方的影響
    西方對中國最初的了解,源於西人早期來華遊記中或是荒誕誇張或是語焉不詳的記載。真正可視為信實記載的源頭,始於明清來華天主教傳教士的書信報導和著述,他們亦是16-18世紀中國文化典籍西譯的主要承擔者。
  • 從弘一大師的論書名言,引申來看佛教、禪宗對中國書法的影響
    在中國佛教中,不同的宗派在修習佛法上的差別比較大,對佛法的理解也各有不同。這八大宗派中與書法聯繫最為緊密的當屬禪宗。禪宗是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佛教宗派,菩提達摩的禪法發展到隋唐時期的五祖弘忍之後,才形成了禪宗。中國禪宗和傳統的印度佛教禪宗相比,有著明顯的不同。
  • 中國文化在美國的影響
    中國文化在美國的影響 編輯/何畏 那是1785年春,美國紐約口岸張貼了美國立國後第一張推銷中國貨的大廣告,向市民們通告即將返國的美船「中國皇后號」從廣州載運回來的貨物。
  • 中國佛教禪宗文化的根之所在,與五大淡水湖之一同名,卻鮮為人知
    這些都為各種不同背景的文化傳入和發展創造了條件,這其中就包含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早在晉代大興年間,弟子來到太湖寺前鎮建佛圖寺。佛圖寺不但是外來僧人在太湖縣所建的首座佛教寺院,也是太湖縣乃至江淮地區有文字記載的首座佛教寺院,它的建設,標誌著佛教文化在晉代就正式傳入太湖縣,傳入江淮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