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胡教」到「國教」——北魏時期佛教的中國化轉型

2020-12-14 紅娟筆跡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高度發展,百家爭鳴的歷史現象使中國的思想文化達到了頂峰。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智慧相繼湧現,最終,漢朝統一中國,儒家文化成為主流官方文化。但由於世家大族的原因,儒家文化被貴族壟斷,窮苦百姓只能繼續尋求其他思想文化的寄託。

也正是在漢代,道教、佛教相繼出現,與世俗兼容的文化成為面對現實的殘酷思想武器。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北方大漠,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原豐富的文化讓少數民族開始羨慕,開啟了南北朝時期的歷史亂象。作為中原文化的異族,中原本土的道教文化很難被接受,相反來自印度的佛教卻被異族認可。

少數民族政權建立後,如何治理一個龐大的國家成為少數民族的主要問題。在被異族統治的部分中國領土上,他們發現自己的民族文化是短缺的,為了使國家政權得以延續,必須使用漢人的文化體系。佛教的寬容宏大,兼容並蓄,使外來民族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脫,所以佛教從外來宗教成為了少數民族政權的民族宗教。

在北魏,作為北方地區最強大的政權,正是因為其文化的變遷,才使得北魏強大起來。探究北魏時期佛教從"胡教"到"國教"的歷史轉變,就會發現歷史文化的魅力。

至於佛教為什麼被世界,特別是被少數民族所認可,我們需要探討佛教的魅力。正是因為佛教的魅力,讓許多驕傲的少數民族虔誠皈依,拜倒在佛祖的膝下。佛教的魅力有幾個原因。

在佛教文化中,正是因為其深遠的智慧,才讓愚人嚮往他的所得。但是,佛教並不像其他宗教那樣排斥其他文化,在智者眼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少數民族來到中國後,由於是外來者,在統治者的位置上無法保持自豪感。正是佛教中的眾生平等使少數民族受到了同等的重視,所以在北魏王朝的統治下,鮮卑人開始信仰佛教。

作為宗教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魔法的力量。因為人們信仰宗教,正是因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難以解決,為了使自己的問題得到解決的希望,他們開始尋求第三方力量。宗教的神力,雖未經科學研究,卻成為人們思想的解放。人們幻想佛教的神力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使他們的身心得到解脫。

在佛教文化中,人們認為生死自有輪迴,生是死的開始,死是生的結束。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人們想要得到解脫,如何擺脫,成了世界的難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因果報應是最好的解釋,因為今生的痛苦會帶來來世的幸福。所以當人們認為來世可以快樂時,就會開始對今生的痛苦產生積極的想法。正是因為這種積極的理念,佛教才受到世俗大眾的認可和嚮往。

至於佛教為何被稱為"胡教",是因為佛教是外來宗教。與本土宗教相比,道教產生了一定的文化隔閡。但佛教逐漸被中國所認同,被少數民族所認同,這與佛教對中國的文化傳播是分不開的。

唐朝時,玄奘法師獨自踏上西行之旅,希望在佛教的故鄉印度找到佛教的真諦。這足以證明,在南北朝時期,佛教雖然得到了發展,但其發展並不完善。人們在接觸佛教的同時,也領略到了從印度帶來的文化,促進了佛教的傳播。

在古代,教育並不普及,文字只是官方交流的媒介。在河西走廊,佛教一直沿著絲綢之路向中國傳播其思想和文化藝術。佛像的雕刻藝術和繪畫藝術開始為世人所認識,並積極傳播。

佛教石窟的開鑿和佛教造像的繪畫成為北魏文化藝術發展的主流。在莫高窟內,至今還保存著北魏時期開鑿和繪製的佛像,足以顯示佛教西傳東漸的痕跡。在佛像上,有很多印度文化的痕跡。

從河西走廊,從佛窟,我們會發現,佛教的傳播歷史悠久。也正是因為佛教的智慧和博大,文化的交融才得以平和地進行。因此,"胡教"在向中國傳播的過程中,也被中國文化所吸收,促成了中國佛教的形成。

早在三國時期,就有許多印度僧人來華講經、譯經,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起初,佛教是道教的附庸,但隨著中原戰亂和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佛教的發展和傳播得到了轉機。

事實上,北魏建國之初,佛教並沒有得到北魏統治者的認可。然而,隨著北魏政權的逐漸壯大,漢人成為北魏政權的棘手問題。因為北魏政權發現,他們雖然打敗了漢人,卻意識到自己的文化遠不如漢人。

在佛教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這可以減少漢人對自己文化的歧視。因此,北魏開始向佛教靠攏,以佛教的信仰力量來控制漢人。因此,佛教由"胡教"轉變為國教,為北朝政權所接受。

於是,在北魏王朝的推動下,佛教開始大規模發展,並得到了世界的認可。與佛教在南方的發展不同,道教成為南方政權世家大族的宗教信仰,從而形成了"北佛南道"的局面。

在政權的推動下,為了便於佛教的進一步傳播,提高政權的權威,佛教由"胡教"成為國教。在中國歷史上,宗教與政權融合,以達到共同統治世界的目的。二者相輔相成,使北魏政權走向鼎盛。

隨著佛教的發展壯大,也出現了很多問題。由於佛教也是首次進入中國,在文化融合上還存在誤解,導致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在北魏時期,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為了加強北魏王朝的統治,讓自己所轄地區的百姓信仰佛教,無疑是最快捷的方式。但由於佛教信徒大量增加,務農的農民減少,僧人成為朝廷的負擔。北魏時期,僧侶人數達到2300萬左右,嚴重影響了生產力的發展。由於皈依佛教不能納稅,民眾紛紛剃髮學佛,以減輕自己的生活負擔。

隨著北魏佛教的興盛,以及多年的迷茫,民眾面對殘酷的現實,希望得到心靈的慰借。結果大部分人皈依了佛教,隨著僧人的增加,寺院也需要擴建。因為出家後,需要學習佛經,崇拜偶像。這些活動都需要在寺廟中進行。

遷都洛陽後的二十多年間,北魏寺院增加到十三萬七千多座,洛陽寺院增加到五百多座。由此可以看出,北魏時期的土木工程和寺廟建設,加劇了宮廷問題的發生。

隨著僧人和寺廟數量的大量增加,北魏王朝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或耕田,與農同流,或估貨求財,與商爭利",僧人的增加,導致農業稅的減少;寺廟的增加導致了財政的大量虧損。如此大規模的財政消耗導致北魏政權入不敷出,成為北魏經濟崩潰的原因。

正是由於佛教的傳入,緩和了中國文化與少數民族的交融。否則,中國文化必將遭受沉重打擊,因為佛教的智慧阻止了這場災難的發生。北魏之所以被歷史銘記和推崇,正是因為北魏政權的開放交融。歷史的發展是生產力發展和文化交融的過程。只有不同文化相互交融,才能促進人文學科的發展。

北魏對佛教的認同是佛教在中國北方大規模傳播的主要原因。北魏佛教的傳播雖然也引發了不少社會問題,但也為以後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經驗和教訓。佛教從外人的形象變成了中國文化的代表,其中一定少不了北魏的歷史。

正是由於佛教在北魏的大規模傳播,佛教才成為一大宗教,為中國人所認同。直到今天,佛教文化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關鍵部分,雖然它導致了很多社會動蕩,但佛教的價值是不可磨滅的。

相關焦點

  • 紀錄片《中國》第九集《佛變》,講述南梁時期的佛教中國化改造
    《中國》第九集,講述戰亂之中的南北朝時期,外來思想進入並與中國文化相融合,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  12月21日晚19:30,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九集即將在芒果TV、湖南衛視播出。  蘭陵蕭氏貴族蕭衍,是個博學多才的文化人。他文採出眾,與著名才子沈約、謝眺等人,並稱「竟陵八友」,在朝中也頗受賞識,北魏南徵時他獻上奇策,大破魏軍。文武全才的蕭衍被視為國家棟梁。
  • 臨朐地區北魏晚期的佛教造像
    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至南北朝迎來佛教在中國的第一個繁榮時期。當時的統治階層普遍信仰佛教,受佞佛之風洗染,佛教在臨朐所屬的古青州地區迅速發展起來。正光元年(520)臨朐紀年最早的佛教造像——背光式石雕佛菩薩三尊像誕生於此時。之後社會局勢動蕩,更加速了百姓對佛教的皈依。
  • 淺談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清代佛教造像特點
    中國歷代的佛教造像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點和風格。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淺談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清代的佛教造像發展演變特點,使您對歷代佛教造像的發展脈絡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和認識。一、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造像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全面進入了一個盛行期,佛教造像也隨之受到了較為深刻的影響並大力發展。開窟造像,也是當時社會流行的一種時代風尚。這時期的佛教造像種類和數量非常繁多,大致有:金像、銅像、雕像、塑像等。
  • 大同:何止是藝術寶庫,它還是北魏時期世界融合與互動的巔峰代表
    在絲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雲岡石窟的開鑿,標誌的不只是佛教的盛行,更展現出當時世界商貿融通與世界多種文化相互包容。雲岡石窟研究院接待辦副主任文莉莉告訴記者,雲岡石窟由北魏王朝皇家開鑿,也就是國家工程,代表著那個時期的國家文化最高水準,這無論是橫向比還是縱向比都是空前的。
  • 中國超低調的石窟,見證了北魏佛文化的繁盛,如今藏有5萬尊造像
    說到雲岡石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這裡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但其實除此之外,雲岡石窟還有更多響亮的稱號,比如它是中國第一處由皇室顯貴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它代表著中國5世紀至6世紀時期佛教的最高藝術等等。總之雲岡石窟總是帶著一種神秘和厚重感展示給全世界的旅行者。
  • 2020年黑龍江省教師招聘備考資料佛教藝術考點
    因來自中亞的曹國,原來帶有西域的作風,即外美史中所提到的「犍陀羅風格」)在中原既久,畫藝漸染上中國民族風格,創立了「曹家樣」,為唐代盛行的四大式樣之一。他與唐朝「畫聖」吳道子結合中國傳統風格所創立的「吳家樣」並稱。所謂「曹衣出水,吳帶當風」,就是對他們概括的評語。隋唐時期,佛畫已經中國化。
  • 陳嶺:中國古佛教造像藝術解析
    本文著重探討的就是:中國早期佛教造像的藝術特點及其演變。佛像初到中土,人們很少理解它,因而把它視為神仙。現存最早的一些東漢時期石刻和陶塑佛像,或混雜於道教的畫像之中,或塑刻在原來神仙的位置上。如江蘇連雲港孔望山發現的漢末佛教摩崖造像,佛的基本形象與東漢畫像石上的人物相似,而且雜置於道教造像之中。
  • 一眼千年,帶您「雲」覽盛唐時期的佛教造像
    坐像側位盛唐時期,國內再度拋起開窟造像的熱潮,當今中華大地上留存許多的是盛唐石窟藝術的創造,龍門、炳靈寺、莫高窟均如此,中國古代佛教造像藝術達到歷史的高峰。莫高窟唐代造像,按風格不同,也可劃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在每個時期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表現著其風格的演變和審美思潮的對應關係。
  • 戴逵,佛教造像中國化的開創者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以來,隨著民族和文化融合的腳步,逐漸地走上了中國化的道路,從而成為中華文化儒釋道三枝並蒂的重要一脈。東晉便是佛教中國化道路上最為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佛教藉助於雕塑、繪畫和書法等藝術的翅膀,在中國迅速被推廣,特別是佛教造像藝術,隨著石窟佛寺的大量建立,已經引入四面八方,迅速地傳播開來。
  • 中國佛教造像的藝術傳承和特色
    中國的佛造像藝術是在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將佛教高深的哲理轉化為藝術形象,不斷吸收、融入中國之文化藝術,逐步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藝術內涵、鮮明時代風格與不同地區特色的中國佛造像藝術體系。
  • 中國最著名的的八大寺廟,佛教八大門派的祖庭
    天台宗是中國最早的本土化的成熟佛教宗派,並於9世紀初被日本僧人最澄傳到日本。天台宗創始人智覬(538—597年),俗姓陳,18歲出家,聰明好學,23歲拜慧思為師。公元567年到金陵(今南京)。不久,開始講《法華經》。智覬認為大乘佛教《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眾經中最重要的一部經。《法華經》認為人人都具有佛的本性,這是與生俱來的。
  • 高考常考點: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會轉型時期進行的重大改革,兩次改革不囿於傳統,除舊布新,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面對社會轉型,兩次改革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各是什麼?舉例說明。
  • 為什麼印度的佛教衰落了,印度教又繼而興起?
    印度教的前身婆羅門教的發展和演變,不僅印證著「國教」印度教的發展歷程,而且暗示著印度文化的變遷方向。(一)婆羅門教到佛教的興起印度教的演變過程,同婆羅門教和佛教的發展密切相關。印度教的源頭可追溯到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文化。公元前 1500-600 年印度的奴隸制社會經歷了從走向鼎盛到逐漸衰落的時期。
  • 佛教中國化中的菩薩戒(下)
    梵網菩薩戒流傳廣泛 菩薩戒在中國源遠流長,雖然在佛教戒律發展史上從未取得主體地位,但卻廣泛流行,從未退出歷史舞臺,並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大致來看,菩薩戒的流行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即隋唐之前、隋唐時期和隋唐之後。
  • 佛教音樂:「梵唄」本土化的由來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梵唄」也隨佛教一起傳入中土,進而開始逐漸走上了本土化道路,也就是說,「梵唄」除了形式發生了本土化外,其曲調也附上了中原文化的傳統特色。到了三國時期,以曹植為首的「魚山梵唄」的出現,「梵唄」已經成為了真正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音樂,即「轉贊七聲」,而將「七聲」融入佛教「梵唄」的人,正是曹植。
  • 中國人信仰佛教,為何古代還有那麼多次滅佛事件?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範圍內擁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和龐大的信徒數量,而作為兩千年前就引入佛教的中國,自然也深受其影響。在中國,人們一提到佛教,往往就會想到檀香繚繞的寺廟、剃髮修行的僧人,以及各種清規戒律,而中國的佛教又是經歷過本土化的佛教,與別處有不少差異。可以說,佛教在中國就是清淨、禁慾的代名詞。
  • 《中國》之佛變,佛教起源與變遷,蕭衍皇帝一生的故事
    這時蕭衍想起了佛教,佛教的理論能夠普及眾生。東漢初年,佛教已經開始進入中國,到了魏晉朝以後,佛教大量傳播,蕭衍靈光乍現,開始傳播佛教,當時成為上層社會的主要思想傳播文化。在蕭衍登基兩年後,佛祖誕辰日,他下了一道《舍事道法詔》,向全國臣民宣布,他,大梁皇帝蕭衍,決定皈依佛教,親身帶領國民信奉佛教。
  • 北魏坐佛,北魏,1979年西安市長安縣(區)大王公社(鎮)出土
    【北魏坐佛】北魏,銅,通高26釐米,1979年西安市長安縣(區)大王公社(鎮)出土。佛波浪紋高肉髻,長頸,溜肩,面形橢圓豐滿,廣額方頤,昂眉,直鼻梁,小嘴、薄唇,雙目眯合,大耳,面部表情肅穆。身體魁岸,兩肩寬厚。
  • 中國古代石刻佛教造像藝術
    石造像出現的時間,大約在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以後。魏晉以來,在北方盛行的石窟造像的影響下,小型可移動的石造像也趨於流行。它們的風格特徵與同時代的石窟造像和金銅佛像基本一致,鑑別時,可用石窟造像和金銅佛像作參照。如北魏早期,佛像的頭部出現水波紋髮髻,多是身著廣袖通肩大衣,其中年代較早的紋折稀疏,線條較硬;稍晚的則紋折密而柔軟。
  • 現在佛教在印度發展近況,佛教未來何去何從,《法滅盡經》已揭示
    阿育王時期的孔雀王朝,正式把佛教定位國教,甚至將佛法的一些戒律,引用到了法律之中,將他的詔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雖然他將佛教立為國教,也沒有迫害其他教派,對其他的宗教也是非常的慷慨,例如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