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說旅行,人生在於行走,旅途需要記錄。沒去大同旅行之前,往往對於這裡的固有印象就是「中國煤都」,再或者是這裡的空氣並沒有那麼好,但其實在小馬去了山西大同旅行之後,我才發現原來是我對這裡過於偏見。
其實作為北魏首都,遼、金陪都的大同來說,這裡直到如今依然保留著眾多的古蹟,其中又以佛寺和石窟最為特色,因此小馬的大同第一站就來到了雲岡石窟。
說到雲岡石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這裡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但其實除此之外,雲岡石窟還有更多響亮的稱號,比如它是中國第一處由皇室顯貴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它代表著中國5世紀至6世紀時期佛教的最高藝術等等。總之雲岡石窟總是帶著一種神秘和厚重感展示給全世界的旅行者。
公元439年,北魏滅北涼,從北涼首都(今天的武威)遷宗族吏民3萬戶到了山西大同,這裡面包括了3000多個僧眾,這些僧眾到來的最大目的就是繼續繼承和修建「涼州模式」的造像和石窟,並且以皇家的名義進行建造,雲岡石窟就是當時的產物,建造石窟的目的和涼州模式的石窟一模一樣,那就是為了供奉佛教以及彰顯皇家的實力。
整個雲岡石窟依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如今這些石窟都被完好地保留了下來,如今存在的洞窟45座,大小窟龕254個,石雕造像59000餘尊,譽為中國的佛教藝術殿堂。因為建造年代的不同,因此可以明顯看到其中的造像風格的差異。
在早期的石窟造像中幾乎都涵蓋了濃濃的涼州模式風格,造像高達,面容飽滿圓潤,呈現出一種渾厚的風格,這時期的造像還借鑑到了古印度的犍陀羅風格,因此看起來又多了幾分多元的氣息。其中最精華的部分就是曇曜五窟,也就是雲岡石窟如今的第16-20窟,幾乎成為了雲岡石窟中的經典之作,因此小馬建議大家重點關注這幾個石窟。
中期石窟是在北魏最繁榮和最穩定的時期修建,因此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時期皇家幾乎動用了全國最頂尖的工匠和設計師,一次打造出雲岡石窟內最精美和造像群最多的石窟群,這些石窟分別是我們看到的第1、2窟,第5-13窟,這期間的石窟不但有中心塔柱模式的;也有前後式樣的石窟模式,在造像方面這時期主要呈現出濃濃的漢化風格;不但是造像風格和模式有所改變,造型和壁畫內容上同樣更多元化,除了釋迦、彌勒佛,還涵蓋了各種菩薩,護法神,金剛以及伎樂天、供養人等等都出現在壁畫中。這時期的石窟同樣非常適合旅行者慢慢地去欣賞,最好就是請一個導遊幫忙講解,那麼你或許會更了解其中的內容和歷史故事。
最後一個石窟群就是在雲岡石窟群西邊的一些規模相對小的石窟群,北魏遷都洛陽後,皇家就停止了雲岡石窟的打造,但是民間的供養石窟方式並沒有改變,因此民間有錢人依然還會在雲岡這裡建造石窟用來供養。因為是民間自發挖掘,因此規模相比前面皇家打造的可謂是遜色了很多,不過好在這個區域的石窟遊客很少,因此喜歡小眾的旅行者可以重點關注一下。
以上就是中國四大石窟中相對比較小眾的一座,但是憑藉著獨特的造像風格和規模依然成為人文愛好者的心頭好。那麼你曾經來過雲岡石窟嗎?對於這裡的印象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