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超低調的石窟,見證了北魏佛文化的繁盛,如今藏有5萬尊造像

2020-12-14 馬且停

小馬說旅行,人生在於行走,旅途需要記錄。沒去大同旅行之前,往往對於這裡的固有印象就是「中國煤都」,再或者是這裡的空氣並沒有那麼好,但其實在小馬去了山西大同旅行之後,我才發現原來是我對這裡過於偏見。

其實作為北魏首都,遼、金陪都的大同來說,這裡直到如今依然保留著眾多的古蹟,其中又以佛寺和石窟最為特色,因此小馬的大同第一站就來到了雲岡石窟。

說到雲岡石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這裡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但其實除此之外,雲岡石窟還有更多響亮的稱號,比如它是中國第一處由皇室顯貴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它代表著中國5世紀至6世紀時期佛教的最高藝術等等。總之雲岡石窟總是帶著一種神秘和厚重感展示給全世界的旅行者。

公元439年,北魏滅北涼,從北涼首都(今天的武威)遷宗族吏民3萬戶到了山西大同,這裡面包括了3000多個僧眾,這些僧眾到來的最大目的就是繼續繼承和修建「涼州模式」的造像和石窟,並且以皇家的名義進行建造,雲岡石窟就是當時的產物,建造石窟的目的和涼州模式的石窟一模一樣,那就是為了供奉佛教以及彰顯皇家的實力。

整個雲岡石窟依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如今這些石窟都被完好地保留了下來,如今存在的洞窟45座,大小窟龕254個,石雕造像59000餘尊,譽為中國的佛教藝術殿堂。因為建造年代的不同,因此可以明顯看到其中的造像風格的差異。

在早期的石窟造像中幾乎都涵蓋了濃濃的涼州模式風格,造像高達,面容飽滿圓潤,呈現出一種渾厚的風格,這時期的造像還借鑑到了古印度的犍陀羅風格,因此看起來又多了幾分多元的氣息。其中最精華的部分就是曇曜五窟,也就是雲岡石窟如今的第16-20窟,幾乎成為了雲岡石窟中的經典之作,因此小馬建議大家重點關注這幾個石窟。

中期石窟是在北魏最繁榮和最穩定的時期修建,因此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時期皇家幾乎動用了全國最頂尖的工匠和設計師,一次打造出雲岡石窟內最精美和造像群最多的石窟群,這些石窟分別是我們看到的第1、2窟,第5-13窟,這期間的石窟不但有中心塔柱模式的;也有前後式樣的石窟模式,在造像方面這時期主要呈現出濃濃的漢化風格;不但是造像風格和模式有所改變,造型和壁畫內容上同樣更多元化,除了釋迦、彌勒佛,還涵蓋了各種菩薩,護法神,金剛以及伎樂天、供養人等等都出現在壁畫中。這時期的石窟同樣非常適合旅行者慢慢地去欣賞,最好就是請一個導遊幫忙講解,那麼你或許會更了解其中的內容和歷史故事。

最後一個石窟群就是在雲岡石窟群西邊的一些規模相對小的石窟群,北魏遷都洛陽後,皇家就停止了雲岡石窟的打造,但是民間的供養石窟方式並沒有改變,因此民間有錢人依然還會在雲岡這裡建造石窟用來供養。因為是民間自發挖掘,因此規模相比前面皇家打造的可謂是遜色了很多,不過好在這個區域的石窟遊客很少,因此喜歡小眾的旅行者可以重點關注一下。

以上就是中國四大石窟中相對比較小眾的一座,但是憑藉著獨特的造像風格和規模依然成為人文愛好者的心頭好。那麼你曾經來過雲岡石窟嗎?對於這裡的印象如何?

相關焦點

  • 世界「三大石窟」首聚洛陽,「聯袂」展現「絲路石窟藝術」的流變
    塞上皇冠 巍巍雲岡雲岡石窟地處山西大同,從北魏文成帝復法啟鑿洞窟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間終結,系北魏王朝的一項皇家工程。窟區現存大小窟龕254個,雕刻面積達18000餘平方米,大小造像59000多尊,是現存的公元5世紀中國中原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藝術寶庫。
  • 洛陽龍門石窟魏唐造像藝術展在深圳博物館展出
    12月30日,深圳博物館聯合龍門石窟研究院舉辦的「星龕奕奕翠微邊——洛陽龍門石窟魏唐造像藝術展」,在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開幕,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5月23日。 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歷史的記錄者和見證者,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是一座瑰麗無價的藝術寶庫。
  • 與莫高窟齊名的甘肅石窟 藏國內最早七佛造像 大佛容貌酷似武則天
    北石窟寺是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由涇州刺史奚康生所建,因與甘肅平涼涇川縣的南石窟寺為同時代開鑿,兩寺一南一北,遙遙相對,故得名「北石窟寺」。整個石窟群開鑿在高20米、長120米的紅砂巖崖上,現存大小窟龕307個,精美石雕造像2126尊,是甘肅省石雕藝術最為集中的一處窟群遺存。
  • 世遺寶藏龍門石窟85件珍品亮相粵博
    龍門石窟分布在伊河兩岸的崖壁上,兩岸窟龕依峭壁而鑿,南北長達1千米。龍門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造像近11萬尊、碑刻題記2800多品、佛塔70餘座。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北魏佛造像,紫檀木清刀復刻
    小葉紫檀 | 北魏佛規格:15*15*33.5cm 1968g北魏佛像是北魏時期的佛像造型,造像反應了北魏太和十年(486)孝文帝下令以漢服為官服,大規模推行漢化政策、吸收南北朝文化精華之後,對北魏晚期佛像樣式所產生的影響。
  • 中國古代石刻佛教造像藝術
    隋唐石造像主要有彌勒、觀音,阿彌陀佛、釋跡多寶並坐等,雙身佛、菩薩並立、雙身思維菩薩等尤為多見,三尊像、五尊像也常可看到。造像碑常見維摩詰等經變故事的內容。唐宋以後,石造像趨於衰微。現存的石造像以河北曲陽修德寺石造像、河南滎陽大海寺石造像、甘肅酒泉文殊山石窟的北涼造像碑等較為著稱。石造像出現的時間,大約在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以後。
  • 鑑賞|北魏雲岡舞者:飛天婀娜力士雄,西涼樂起動四方
    雲岡石窟,是中國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而形成的偉大藝術成果,在它那雄偉壯麗的石雕群中,有各種風格不同、審美特徵各異的舞蹈雕像。這些不同風格舞蹈雕像的形成都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它們又在相互交流中彼此影響,直到唐代,形成交流融合創新的唐樂唐舞。
  • 這就是雲岡石窟!
    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供圖王朝興衰、時代變遷、文化交融……一個個錯落的窟龕中藏著許多人的許多故事從北魏文成帝復法啟開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間終結營造這片盛景大致歷經了近70年之久而如今透過45個主要洞窟、209個附屬洞窟
  • 不朽的雲岡石窟
    他要統一中國北方,他要滅掉這望見望不見的16個帝王。拓跋珪有野心,野心勃勃;有壯志,壯志不已。他帶領的鮮卑鐵騎所向無敵,兵鋒正盛。戎馬倥傯,他來武周山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想把心中的佛,軍中的神,把他早已想好的石頭造像的大佛定位在他的新國都的西方。因為佛從西來。因為鮮卑的祖先是來自大興安嶺的「嗄仙洞」。
  • 雲岡石窟:穿越千年的微笑
    雲岡石窟規模宏大,石窟內的造像形象生動,內容豐富,石刻技藝精湛,是中國佛教藝術的至高創作,也代表了世界雕刻藝術的頂級水平。1961年3月,雲岡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雲岡石窟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
  • 年度壓軸大展,大美之頌·雲岡石窟千年記憶與對話
    有一位高僧曇曜在山西大同西郊開鑿了一座石窟這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三大石雕藝術寶庫之一「 雲岡石窟 」今年最受期待的展覽來啦!隆重推出10位中國優秀的當代藝術家構建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對話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時期足不出滬逛雲岡近距離感受大美雲岡- 1 - · | 館 藏 文 物 | ·「 初見雲岡石窟
  • 雲岡石窟「行走世界」走到上海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與洛陽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前後歷時60多年開鑿而成,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此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會貫通,所以說雲岡石窟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
  • 雲岡石窟:「雲」端行走,「雲」遊世界
    這座由北魏皇家主持營造的大型佛教石窟寺,現存大小窟龕254個,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餘尊,最大的佛像高17米,最小的僅0.02米,它代表了公元5世紀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  在對雲岡的石窟建築藝術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之後,梁思成感觸良多,他說,「在雲岡石窟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國藝術固有的血脈中忽然滲入旺盛而有力的外來影響:它們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臘、波斯、印度,它們通過南北兩路,經西域各族和中國西藏到達內地。這種不同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賦予我國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這是歷史上最有趣的現象,也是近代史學者最重視研究的問題。」
  • 陳嶺:中國古佛教造像藝術解析
    【來源:消費日報】陳嶺:中國詩書畫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書畫展銷中心主任) 、全國促進傳統文化發展工程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京匯聚文化服務有限公司董事 、北京普蘭朵文化有限公司總監、《國家藝術》雜誌特約撰稿人。
  • 走近雲岡石窟,一起探索民族融合的歷史!
    雲岡石窟是北魏歷史的見證是北魏舉國之力修建的皇家工程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造像5萬1千餘尊曇曜五窟是雲岡石窟的開山之作它的開鑿與北魏的高僧曇曜緊緊地連在一起正是由於他的創意、設計和督建才有了這聞名中外的洞窟
  • 臨朐地區北魏晚期的佛教造像
    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至南北朝迎來佛教在中國的第一個繁榮時期。當時的統治階層普遍信仰佛教,受佞佛之風洗染,佛教在臨朐所屬的古青州地區迅速發展起來。正光元年(520)臨朐紀年最早的佛教造像——背光式石雕佛菩薩三尊像誕生於此時。之後社會局勢動蕩,更加速了百姓對佛教的皈依。
  • 北魏坐佛,北魏,1979年西安市長安縣(區)大王公社(鎮)出土
    【北魏坐佛】北魏,銅,通高26釐米,1979年西安市長安縣(區)大王公社(鎮)出土。佛波浪紋高肉髻,長頸,溜肩,面形橢圓豐滿,廣額方頤,昂眉,直鼻梁,小嘴、薄唇,雙目眯合,大耳,面部表情肅穆。身體魁岸,兩肩寬厚。
  • 浙佛文化|走進浙江佛學院 感受歷代彌勒造像文化
    所以我們每次都會為您精挑細選,每次都會有精彩文章推送。期待您的持續關注與推廣!簡介浙江佛學院一直致力於打造一個體現佛教元素,展示佛教文化、藝術的「場所」——浙江佛學院文化藝術中軸線。學院編輯部精心策劃,秉承「佛、法、僧」三寶的教法,擬以佛像、經文、器物和祖師大德的法語、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呈現出來。
  • "國寶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門石窟"——西山石窟"藥方洞"
    龍門石窟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龍門石窟造像多為皇家貴族所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
  • 雲岡石窟:大同旅行中,最值得去的目的地,附詳細旅行信息
    如今,我只記得那天遊覽雲岡石窟,遊客多如牛毛,接踵摩肩,魚貫入窟,魚貫出窟。 也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