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甘肅的石窟,大部分人可能只知道敦煌莫高窟,其實在甘肅省慶陽市西南25公裡處的覆鍾山下,還有一座雖知名度不高、卻在我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石窟——北石窟寺。因其文物大多保存完整,內容豐富,與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並稱為「甘肅四大石窟」。
北石窟寺是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由涇州刺史奚康生所建,因與甘肅平涼涇川縣的南石窟寺為同時代開鑿,兩寺一南一北,遙遙相對,故得名「北石窟寺」。整個石窟群開鑿在高20米、長120米的紅砂巖崖上,現存大小窟龕307個,精美石雕造像2126尊,是甘肅省石雕藝術最為集中的一處窟群遺存。
位於石窟群中部的165窟,高14.6米,南北寬21.7米,進深15.7米,是北石窟寺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和最有價值的洞窟。窟門外兩側各矗立一尊高5.8米的天王石像,兩側牆壁上還留有許多宋、元、明時期的墨書碑刻及題詠,內容相當豐富,堪稱北魏石窟藝術的代表作。
窟內共有大型石雕造像23尊,以及飛天、樂人、佛傳及佛本生故事浮雕造像110多身。其中七尊高達8米的立佛造像,形態豐滿、體魄雄健,給人一種敦厚威嚴之感,其氣勢絲毫不輸雲岡石窟。據介紹,它們是國內現存最早、也是最宏偉的「七佛」題材造像實例。
所謂「七佛」,是指佛祖釋迦牟尼和他之前就已經成佛的六位聖者。位於中間的是釋迦牟尼佛,右為過去莊嚴劫三佛,即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左為現在賢劫三佛,即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波佛。七尊佛像向前微傾,使遊客感受到一種迎面而來的動勢,可謂動感十足。
有趣的是,這七尊佛像容貌細眉大眼、高鼻厚唇,頗具北方少數民族的特徵。由於北魏從太祖道武帝拓跋珪開始,到世宗宣武帝元恪,正好歷任七朝帝王,於是有專家學者認為這七尊大佛,很可能是按照北魏七位皇帝的模樣雕刻而成,而北石窟寺也應該是北魏皇室的家廟。
第165號窟最精美的造像,是位於窟門南側的騎象菩薩,象背上的菩薩頭戴玉冠,風姿娟秀,儀容恬靜,身上天衣飄然欲動,其雕刻技藝之精湛,在北魏時期極為罕見。很多遊客以騎象為依據,認為這是普賢菩薩,而據專家考證,它其實是佛教中重要的護法神——帝釋天。
北石窟寺的佛教造像70%以上為盛唐時期所刻,在規模最大的第222窟,一尊細眉大眼的佛像與四川廣元武則天祀廟內的國內唯一「武后真容」石像非常相似。由於歷史上著名的女性帝王只有武則天一人,於是專家學者們認為這尊佛像就是武則天的化身,極具研究價值。
北石窟寺歷經一千多年的風霜洗禮,很多佛像已殘破不堪。近年來,當地多次撥款對其進行加固和維修,並採取一系列措施,防止造像的進一步風化。目前石窟二層以上被封閉不讓參觀,一層也有部分洞窟關閉,所以想要來看北石窟寺的朋友一定要趁早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