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在山西大同西邊武周山南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現存主要洞窟五十三個,造像五萬一千餘尊,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
石窟始鑿於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遷都洛陽之前,而造像工程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
據《水經注·漯水》記載,當時「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狀,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壯觀景象,前所未有。
石窟後世曾多次修繕,並增建佛寺,尤以遼金兩代規模最大。在我國三大石窟中,此窟以石雕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見稱,至今仍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
石窟中最高佛像有17米,最小者僅幾釐米。菩薩、力士、飛天等形象生動活潑,特別是平棊藻井上成群的飛天,凌空飛舞,姿態飄逸。塔柱的雕造,蟠龍、獅、虎和金翅鳥等動物形象的鑿琢,繁複的植物紋樣的刻畫,皆是引人入勝的傑作。
雕造的技藝,繼承並發展了秦漢時代的藝術傳統,吸收並融合了外來藝術的風格,創造出獨特的藝術珍品,對以後隋唐藝術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我國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雲岡石窟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藝術結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在幾十個洞窟中以曇曜五窟開鑿最早,氣魄最為雄偉。第五、第六窟和五華洞內容最為豐富多彩,富麗瑰奇,集中體現了雲岡藝術的精華。東部、西部窟群大部屬於晚期作品。
在第二十窟有一露天大佛,高13.7米,是釋伽坐像,胸以上因石質堅硬,至今保存完好。釋伽坐像兩肩寬厚,袈裟右袒,面形豐圓,薄唇高鼻,神情肅穆。背光的火焰紋和其它坐佛、飛天等浮雕十分華美,把主佛襯託得更加剛健雄渾。只是窟前立壁在遼代前就因地震塌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