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佛造像,紫檀木清刀復刻

2020-12-14 閒適齋攬勝

小葉紫檀 | 北魏佛

規格:15*15*33.5cm 1968g

北魏佛像是北魏時期的佛像造型,造像反應了北魏太和十年(486)孝文帝下令以漢服為官服,大規模推行漢化政策、吸收南北朝文化精華之後,對北魏晚期佛像樣式所產生的影響。除了在衣著上改變了以往通肩式袈裟或右袒式袈裟為主的西域樣式,轉而以寬袍大袖、褒衣博帶的漢式服制為主流。姿態上亦轉以秀骨清像為尚,身扁肩溜、體態修長。

此造像擇取印度小葉紫檀實心老料,氧化充分,木性穩定。坐像,左掌外翻下垂作與願印,右手施無畏印,頂上肉髻光素高聳,髮根低平,額部寬短,臉型扁長,雙眉修長,眉頭與鼻梁相連,稜角分明,雙目細長如杏核,呈微合而略帶微笑的神態,嘴寬唇厚,造型有別於常見的北魏造像。

外披褒衣博帶式袈裟,衣帶繫於胸腹間,兩帶自然下垂。肩部呈凸稜狀衣褶,下擺作U形衣褶,轉折分明,下方衣擺外張,衣緣曲折,突顯袈裟的厚重繁複,身軀結構平板有力。琢刻沉穩不躁,寶衣層迭,線條如風拂水,意韻清逸脫俗。垂眸結印,氣質深靜而慈悲,莊嚴神聖。#佛像#

喜歡的朋友可以下方評論留言,並關注本號,每天更新家居空間美物!

相關焦點

  • 臨朐地區北魏晚期的佛教造像
    該像是明道寺地宮出土佛像中紀銘最早的一件有龍形圖紋的造像(531-532年),青綠色滑石質地。龍由脅侍菩薩所站蓮臺的正下方向主尊蓮臺位置靠攏。造像蓮瓣形頂部還出現了飛龍與飛天,飛龍雖頭部殘損,但仍可辨識出飛龍口銜的花草枝蔓在主尊頭後所形成的項光,以及主尊身後近似橢圓形的背光。由飛龍口銜的花草枝蔓盤繞而形成項光的構圖樣式,在古青州等地北魏晚期造像中不乏其例,是北魏晚期造像的特點之一。
  • 北魏皇興五年交腳彌勒佛造像
    造像以浮雕手法雕刻,正面為圓雕交腳彌勒佛,端坐在飾有飛天和供養人的雙層臺座上。彌勒著通肩袈裟,渦旋髮髻,雙耳垂肩,面相豐腴,微帶笑容。造像衣紋線條為雙稜狀凸起,並行排列,雙手向前垂疊放於胸前,體現的是佛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形象。
  • 北魏坐佛,北魏,1979年西安市長安縣(區)大王公社(鎮)出土
    【北魏坐佛】北魏,銅,通高26釐米,1979年西安市長安縣(區)大王公社(鎮)出土。佛波浪紋高肉髻,長頸,溜肩,面形橢圓豐滿,廣額方頤,昂眉,直鼻梁,小嘴、薄唇,雙目眯合,大耳,面部表情肅穆。身體魁岸,兩肩寬厚。
  • 北朝皇家寺院佛寺塔遺址的臨漳佛造像
    臨漳佛造像博物館位於邯鄲市臨漳縣,2015年11月11日,全國首座佛造像專題博物館——臨漳佛造像博物館已建成,已於11月16日正式開館,館內將展出佛造像200餘件,系2012年鄴城遺址東部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巨量發現的一部分。
  • 中國超低調的石窟,見證了北魏佛文化的繁盛,如今藏有5萬尊造像
    其實作為北魏首都,遼、金陪都的大同來說,這裡直到如今依然保留著眾多的古蹟,其中又以佛寺和石窟最為特色,因此小馬的大同第一站就來到了雲岡石窟。公元439年,北魏滅北涼,從北涼首都(今天的武威)遷宗族吏民3萬戶到了山西大同,這裡面包括了3000多個僧眾,這些僧眾到來的最大目的就是繼續繼承和修建「涼州模式」的造像和石窟,並且以皇家的名義進行建造,雲岡石窟就是當時的產物,建造石窟的目的和涼州模式的石窟一模一樣,那就是為了供奉佛教以及彰顯皇家的實力。
  • 中國古代石刻佛教造像藝術
    後者是在碑形石或柱狀石上鑿佛拿各種造像,雕刻手法以浮雕為主;碑石高廣不一,厚度常為20釐米上下;碑的正面上方刻佛拿和佛像供養人像,佛拿上方是碑額,上圓下方,刻滿了紋飾。我國現存最早的石造像是五代十六國時期的遺物。北朝是石造像的鼎盛期,造像數量極多,題材以彌勒最常見,北魏早期還出現過佛道混合的造像碑。南朝石造像的數量較少,但雕工精緻。
  • 與莫高窟齊名的甘肅石窟 藏國內最早七佛造像 大佛容貌酷似武則天
    北石窟寺是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由涇州刺史奚康生所建,因與甘肅平涼涇川縣的南石窟寺為同時代開鑿,兩寺一南一北,遙遙相對,故得名「北石窟寺」。整個石窟群開鑿在高20米、長120米的紅砂巖崖上,現存大小窟龕307個,精美石雕造像2126尊,是甘肅省石雕藝術最為集中的一處窟群遺存。
  • 淺談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清代佛教造像特點
    雕像又包括:石雕、玉雕、木雕和牙雕等,但是石雕和金銅造像是最為普遍的造像形式。這些精美而傳神的造像形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發展藝術形式,也為後世佛教造像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西晉-北魏武帝這時期佛教造像的面相,以圓胖的漢人臉型居多。
  • 洛陽龍門石窟魏唐造像藝術展在深圳博物館展出
    12月30日,深圳博物館聯合龍門石窟研究院舉辦的「星龕奕奕翠微邊——洛陽龍門石窟魏唐造像藝術展」,在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開幕,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5月23日。   龍門石窟大規模開鑿始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經北魏隋唐及此後歷代的營造,兩岸崖壁上的窟龕星羅棋布,南北綿延長達1公裡。至今龍門仍存窟龕2300餘座、造像11萬餘尊。
  • 陳嶺:中國古佛教造像藝術解析
    本文著重探討的就是:中國早期佛教造像的藝術特點及其演變。佛像初到中土,人們很少理解它,因而把它視為神仙。現存最早的一些東漢時期石刻和陶塑佛像,或混雜於道教的畫像之中,或塑刻在原來神仙的位置上。如江蘇連雲港孔望山發現的漢末佛教摩崖造像,佛的基本形象與東漢畫像石上的人物相似,而且雜置於道教造像之中。
  • 毗盧舍那佛造像的特點
    安嶽毗盧洞毗盧舍那佛(主像) 在安嶽的佛教造像中,佛多為頭部螺髻,毗盧舍那佛卻是螺髻加寶冠。佛教認為,佛有法身、應身、報身三種身,一般指法身佛為毗盧舍那佛,應身佛為釋迦牟尼佛,報身佛為盧舍那佛。法身相對生身而言。釋迦由生到死是生身。死後生身雖不存在,但其功德和法力是永恆的,他悟得的真理,傳播的佛教,即法是永存的。由於有法才有佛存在,所以佛以法為身,稱為法身。 毗盧舍那佛與其脅侍菩薩文殊、普賢合稱華嚴三聖。華嚴三聖是佛教造像的主要題材。
  • 遼代佛教造像特色
    漢傳菩薩自南北朝始出現女性化特點,這些題材多見於石窟寺,如北魏雲岡、麥積山,這一時期的菩薩多採用交腳像或半跏趺,頭戴寶冠,髮髻較高,上身袒露或披帛,胸前有瓔珞珠寶,下著羊腸大裙,衣紋既具有犍陀羅風格,又受漢族傳統的影響。唐代,觀音信仰盛行,因避諱李世民,統稱觀音,並在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形成了觀音的道場。
  • 鑑賞|北魏雲岡舞者:飛天婀娜力士雄,西涼樂起動四方
    雲岡石窟造像雲岡石窟是北魏王朝從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遷都平城(今大同)後,為弘揚佛教而開鑿的石窟。5世紀初,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統一了北方十六國,結束了北部中國紛戰270餘年的戰亂局面,與南朝的劉宋對峙。鮮卑原是遊牧民族,習俗喜愛歌舞,不但喜歡觀賞樂舞表演,更愛以舞自娛,他們欣賞的是豪健粗放之美。
  • 孝昌二年銘佛造像
    【孝昌二年銘佛造像】北魏,大理石,高134釐米,1977年西安市長安縣(區)王莊公社(鄉)曹家村出土。圓雕立佛,束髮型高肉髻,雙耳垂肩,面相豐滿,廣額方頤,短頸,溜肩,雙手施無畏與願印,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外衣,內著僧袛支,下著長裙,裙帶在腹前打一花結,裙下露兩個腳尖。右下側背面雕刻銘文題記,由於年代久遠,風化剝蝕嚴重,大多已漫漶不清,僅識:「孝昌二年(公元526年)七月三日」八字。
  • 中國佛教造像的藝術傳承和特色
    中國的佛造像藝術是在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將佛教高深的哲理轉化為藝術形象,不斷吸收、融入中國之文化藝術,逐步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藝術內涵、鮮明時代風格與不同地區特色的中國佛造像藝術體系。
  • 浙佛文化|走進浙江佛學院 感受歷代彌勒造像文化
    學院編輯部精心策劃,秉承「佛、法、僧」三寶的教法,擬以佛像、經文、器物和祖師大德的法語、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呈現出來。「中軸線」首期推出「歷代彌勒造像走廊」,包含了從北魏、北齊、唐到近代畫家對彌勒佛像的刻畫。由於場地限制,我們精甄細別,反覆推敲,在眾多的彌勒造像中選出16張呈現給公眾,所涉年代涵蓋了公元4世紀至19世紀,包括北魏、北齊、唐、明、清、近代等時期以及犍陀羅、西藏等地區。
  • 一眼千年,帶您「雲」覽盛唐時期的佛教造像
    側位盛唐時期,國內再度拋起開窟造像的熱潮,當今中華大地上留存許多的是盛唐石窟藝術的創造,龍門、炳靈寺、莫高窟均如此,中國古代佛教造像藝術達到歷史的高峰。仰佛佛教造像活動沿著米倉、金牛、陰平、靈關等道,以政治和交通的重要州郡為重點,向四川全境擴展。以「安史之亂」為轉折點,四川地區的唐代石窟藝術,大致分為前後兩大時期,其造像的題材和形式大不相同。
  • 南朝金銅佛造像為何出現在南京德基廣場施工現場?
    北方,如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年)釋迦佛背屏頂部(圖12)、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約6世紀背屏金銅立佛、雲岡第14窟西壁浮雕。 值得注意的是,南方發現的阿育王塔造型多未表現覆缽,這與北方大多在塔簷上方表現覆缽有所不同。此外,在成都商業街梁武帝天監十年(511年)釋迦立佛背屏頂部出現重樓式塔。
  • 西魏佛造像碑,1978年西安市建國路第二十六中學出土
    【西魏佛造像碑】砂石,通高58釐米、寬21.5釐米、座高10.3釐米、座寬20×31釐米,1978年西安市建國路第二十六中學出土。豎長條體碑石,帶座,四面雕刻。正面上部雕刻一圓拱頂方形龕,龕楣上刻蓮花紋,內浮雕一佛二弟子。
  • 清供舊藏復刻,小葉紫檀,西番蓮紋扶手椅
    清宮舊藏 紫檀西番蓮紋扶手椅單把椅規格:高98*長58*寬50cm扶手椅是有扶手的背靠椅的統稱,除了圈椅、交椅外,其餘的都叫扶手椅。這對帶有典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洛可可風格的清代紫檀西番蓮紋大扶手椅,現藏故宮博物院。原物是清宮造辦處的工匠以歐洲經典的「西番蓮」紋飾為主要裝飾紋樣,以名貴的紫檀為原料製作,1:1復刻經典收藏著作,通體雕刻,在椅背及扶手內側透雕卷草,連續的捲曲帶有明顯的洛可可風格,使得這對扶手椅在傳統家具的基礎上增添了許多新意,顯得格外新穎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