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佛教造像特色

2020-12-14 望宸閣

▌遼 石灰石雕觀音頭像 估價:60萬~ 80萬港元

5月22日,香港蘇富比將舉行「趣雅東方」拍賣,200多件拍品涵蓋現當代亞洲藝術、中國書畫與工藝品,由新石器時代至今,薈萃一堂,展現東方美學意蘊。

其中有一尊遼代的石灰石雕觀音首像,碩大宏偉,既見莊嚴,不失慈悲,配上冠飾華麗,更加展現遼代造像風格。

▌觀音信仰的流行

印度佛經中稱觀音為「善男子」,在古印度佛教藝術中,觀音多為男性形象,隨著佛教的中國漢化,逐漸變為了男身女相。佛教宣稱觀音隨類化度,根據眾生的不同身份和因緣,化作各類不同的身份度化,普渡慈航,所以,觀音造像的種類和形象最多。

佛教傳入中國後,信徒們把文殊、普賢、觀音、地藏菩薩稱為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觀音信仰大興始於東晉,據說太原人郭宣入獄,心念觀世音,遂被赦免,他出獄後為觀世音菩薩造型供養。

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觀音成為僅次於彌勒的第二信仰神。漢傳菩薩自南北朝始出現女性化特點,這些題材多見於石窟寺,如北魏雲岡、麥積山,這一時期的菩薩多採用交腳像或半跏趺,頭戴寶冠,髮髻較高,上身袒露或披帛,胸前有瓔珞珠寶,下著羊腸大裙,衣紋既具有犍陀羅風格,又受漢族傳統的影響。

唐代,觀音信仰盛行,因避諱李世民,統稱觀音,並在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形成了觀音的道場。隋唐以後,持蓮枝或水瓶的觀音菩薩像增多,並出現了十一面觀音、多臂觀音,曲線明顯而且服飾華貴,形象嫵媚。

遼代觀音信仰隆盛,從薊縣獨樂寺的十一面觀音到寶祇廣濟寺,以及遼文所遺《觀音舍利地宮銘》和《玉石觀音像唱和詩》等可見之盛況。

遼代菩薩像多戴高花冠,束高髮髻,花冠的形式很特別,類似契丹貴族的頭冠;胸前一般飾一串連珠瓔珞,裝飾較宋地簡潔;兩耳際有兩條寶繒垂在兩肩,並分段打結。造像的坐立姿勢都很有特點,其中坐像雙膝收得很緊,站像兩腿筆直,顯得有些僵板。另外,佛座也是值得注意的部位。大多為束腰式,上部施以仰蓮,蓮瓣寬肥飽滿,舒展自如,蓮瓣尖部向外翹起,生動自然;下部為圓形或六角和八角形臺座。遼代坐像大多上身偏長,如果沒有高臺座襯託,造像的氣勢就無法顯現出來。

▌遼代佛教造像特色

遼代帝王從太宗開始都奉佛崇佛,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聖宗、興宗和道宗。這三位帝王不僅扶持佛教,大興佛教文化事業,而且還表現出對佛教思想的極大興趣和較高修養。正是在遼代整個社會崇佛風氣的影響下,遼代佛教和佛教造像藝術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

遼代佛教造像不僅在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上表現出明顯的地方和民族審美特色,而且在造像題材上也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從各種形式的造像實物看,遼代佛像題材非常豐富,不僅有顯教的佛、菩薩、羅漢和力士等題材,而且還有密教的五方佛、八大菩薩等題材,這些題材真實地反映了遼代佛教思想全面發展和民眾普遍奉佛的狀況。

從現存的遼代佛教造像實物看,遼代佛教造像在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上都很有特色,它一方面繼承了唐代造像典雅端莊的遺風,吸收了南宋造像寫實的手法,同時又融入了契丹和北方地區傳統的審美情趣和表現技法,因而在整體風格上體現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點,展現出遼代造像獨特的文化藝術風貌。其藝術特徵表現為:造像肩部寬闊,胸肌隆起,有剛健的氣勢,與南方造像平易近人的神態形成鮮明對比。

遼代的佛像面形圓鼓,比唐代略顯肥胖,頭頂肉髻平緩,螺發正中普遍嵌一髻珠,與南方宋地基本相同。佛像上身著袒胸式袈裟,下身著長裙,衣褶較多,衣紋質感比唐代明顯強烈。

來源於收藏雜誌

相關焦點

  • 淺談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清代佛教造像特點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造像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全面進入了一個盛行期,佛教造像也隨之受到了較為深刻的影響並大力發展。開窟造像,也是當時社會流行的一種時代風尚。這時期的佛教造像種類和數量非常繁多,大致有:金像、銅像、雕像、塑像等。
  • 中國佛教造像的藝術傳承和特色
    佛坐像 383年現藏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伴隨著佛教在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和波羅王朝統治時期的傳播與發展,印度佛教造像藝術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歷程,並在各時期形成了諸如犍陀羅風格、秣菟羅風格、笈多風格和波羅風格等特色鮮明的造像風格。
  • 陳嶺:中國古佛教造像藝術解析(二)
    ——隨筆上期有了早年造像賞析鋪墊,現進入隋朝後中國的佛教造像,有相當一部分是上承北朝遺韻,特別是延襲了北齊的藝術風格,使隋初乃至開皇中期之作都沒能擺脫它的影響。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尊阿彌陀佛鎏金銅像,頭作高髻,面龐秀潤,眉細目長。雙眼微開,作靜穆凝思狀。
  • 佛教為什麼造像?有什麼依據?
    佛教在公元前六世紀初發源於印度,最初流行於印度恆河的中上遊一帶。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以無常和緣起思想反對婆羅門的梵天創世說,以眾生平等的思想反對婆羅門的種姓制度,很快得到流行。佛教造像始自印度貴霜時代的犍陀羅,在印度各地不斷完善,之後才傳向東南亞各國和中國。
  • 臨朐地區北魏晚期的佛教造像
    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至南北朝迎來佛教在中國的第一個繁榮時期。當時的統治階層普遍信仰佛教,受佞佛之風洗染,佛教在臨朐所屬的古青州地區迅速發展起來。正光元年(520)臨朐紀年最早的佛教造像——背光式石雕佛菩薩三尊像誕生於此時。之後社會局勢動蕩,更加速了百姓對佛教的皈依。
  • 陳嶺:中國古佛教造像藝術解析
    本文著重探討的就是:中國早期佛教造像的藝術特點及其演變。佛像初到中土,人們很少理解它,因而把它視為神仙。現存最早的一些東漢時期石刻和陶塑佛像,或混雜於道教的畫像之中,或塑刻在原來神仙的位置上。如江蘇連雲港孔望山發現的漢末佛教摩崖造像,佛的基本形象與東漢畫像石上的人物相似,而且雜置於道教造像之中。
  • 我國僅存的兩尊 遼代阿難、迦葉白瓷佛像
    史料載,迦葉尊者修12頭陀,能堪苦行,在10大弟子中號稱「頭陀第一」(頭陀,出自梵語,原意為抖擻浣洗煩惱,佛教僧侶所修的苦行。後世也用以指行腳乞食的僧人。又作「馱都、杜多、杜荼」);阿難尊者是釋迦牟尼佛堂弟,虔誠追隨釋迦牟尼佛。
  • 第三屆佛友會暨古代造像藝術精品展圓滿落幕
    ,清代敕封哲布尊丹巴活佛,掌管蒙古喀爾喀部佛教史克爾克地區,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教區,該地佛像藝術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地方風貌,佛像姿勢挺拔,結構勻稱,衣飾簡潔,氣質優雅,鑄造精細,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地方特色。
  • 認識遼金史的背景,走入佛教藝術史,一段具有特殊意義的三百多年
    遼金奉佛,歷史發展軌跡:金代泥塑坐佛:從這尊館藏最大的金代泥塑佛像,能看出上身偏長、肉髻較低平等,遼代佛菩薩像的藝術特色,您可以在展廳中就近比較看看。源自東北的契丹遼代,從初始的薩滿信仰,走向與觀音菩薩結緣的佛法世界,在其將近兩百一十年的歲月中,來自於皇室建寺立塔、施齋刻經的向佛之心,點亮了萬戶百姓家中供佛桌上的那盞明燈,也因此為後世留下不少風華卓然的遼式佛菩薩造像藝術;本次特展便選有十一件遼代佛菩薩像與佛教藝術文物。
  • 私人珍藏明清木雕佛教造像賞析
    整尊造像氣度不凡,威嚴雄武,不可多得。清早期 檀香木自在觀音&善財童子H:22.5cm,H:14.5cm自在觀音造像獨特之處,在於一改佛教造像直立或盤膝打坐的姿態,其坐姿受到了傳統水月觀音造型影響,予觀者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感覺。
  • 四川中部首次發現北朝佛教摩崖造像
    成都博物館「映世菩提——南北朝佛教造像特展」即將落下帷幕。昨日,由成都博物館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敦煌研究院聯合舉辦的南北朝時期造像藝術與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在成都博物館舉行,西南民族大學教授雷玉華在研討會上透露她的新發現:位於成渝走廊上的睏佛寺摩崖石刻造像是北周摩崖造像,這也是四川中部首次發現北朝摩崖造像。 在成渝石窟走廊上,安嶽石窟、大足石刻早已舉世聞名。
  • 一眼千年,帶您「雲」覽盛唐時期的佛教造像
    坐像側位盛唐時期,國內再度拋起開窟造像的熱潮,當今中華大地上留存許多的是盛唐石窟藝術的創造,龍門、炳靈寺、莫高窟均如此,中國古代佛教造像藝術達到歷史的高峰。唐貞觀六年至天寶十四年是龍門石窟雕刻的黃金時代,尤以唐高宗、武則天時期所造窟龕最多,這與唐高宗、武則天推崇佛教並以洛陽為政治中心相一致。唐代窟龕約佔龍門石窟總數的60%。從皇帝到皇后,從王子到公主,從文武高級官吏到僧尼,從國內士庶到國外僧俗,都參與了龍門石窟開窟造像的活動。龍門石窟唐代的窟龕規模上大致可分大窟、小洞和龕三類。
  • 明代佛教造像,徘徊在宗教與世俗間的寫實之美
    明代佛教,憑藉著「簡捷」、「易行」的稱名念佛,以及冥陽兩利的水陸法會等人人皆可參與的各類宗教活動,呈現出日趨大眾化、實用化的發展路向。反映在佛教藝術中,最明顯的便是佛教造像藝術風格的重大變化。麥積山的明代佛教造像,雕塑藝術和作品風格基本上是對前代藝術作品的模仿。但是,在麥積山明代佛教為數不多的造像作品中,第1號洞窟涅槃佛與弟子這組雕塑,卻達到了一定的藝術水平。窟內塑涅槃佛及十大弟子。佛橫長59米,佛側身臥於平基壇上,緊閉雙眼,右手枕於頭下,呈現出一種安詳的睡態。
  • 中國古代石刻佛教造像藝術
    隋唐石造像主要有彌勒、觀音,阿彌陀佛、釋跡多寶並坐等,雙身佛、菩薩並立、雙身思維菩薩等尤為多見,三尊像、五尊像也常可看到。造像碑常見維摩詰等經變故事的內容。唐宋以後,石造像趨於衰微。現存的石造像以河北曲陽修德寺石造像、河南滎陽大海寺石造像、甘肅酒泉文殊山石窟的北涼造像碑等較為著稱。石造像出現的時間,大約在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以後。
  • 遼代瓔珞賞析
    這種華美佩飾最初流行於古代南亞次大陸的貴族男女社會,佛教產生之後,逐漸成為菩薩、諸天等莊身飾品,漢魏以後,隨著佛教東傳,遂又漸次流行於中國南北各地的僧俗社會。1980年代以來,隨著玉學玉文化研究熱潮的漸次出現,有關遼代玉器的研究成果時有出現,廣度和深度都屬可觀。
  • 文物會說話——臨朐佛教造像
    文物會說話——臨朐佛教造像 2020-04-17 1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中部首現北朝佛教摩崖造像
    成都博物館「映世菩提——南北朝佛教造像特展」即將落下帷幕。昨日,由成都博物館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敦煌研究院聯合舉辦的南北朝時期造像藝術與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在成都博物館舉行,西南民族大學教授雷玉華在研討會上透露她的新發現:位於成渝走廊上的睏佛寺摩崖石刻造像是北周摩崖造像,這也是四川中部首次發現北朝摩崖造像。在成渝石窟走廊上,安嶽石窟、大足石刻早已舉世聞名。隨著考古工作者的深入考察,近日在資陽市樂至縣等處又發現了年代比較早的北朝摩崖石刻。
  • 北朝皇家寺院佛寺塔遺址的臨漳佛造像
    臨漳佛造像博物館位於邯鄲市臨漳縣,2015年11月11日,全國首座佛造像專題博物館——臨漳佛造像博物館已建成,已於11月16日正式開館,館內將展出佛造像200餘件,系2012年鄴城遺址東部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巨量發現的一部分。
  • 契丹文物精華之遼代瓷器
  • 戴逵,佛教造像中國化的開創者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以來,隨著民族和文化融合的腳步,逐漸地走上了中國化的道路,從而成為中華文化儒釋道三枝並蒂的重要一脈。東晉便是佛教中國化道路上最為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佛教藉助於雕塑、繪畫和書法等藝術的翅膀,在中國迅速被推廣,特別是佛教造像藝術,隨著石窟佛寺的大量建立,已經引入四面八方,迅速地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