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 石灰石雕觀音頭像 估價:60萬~ 80萬港元
5月22日,香港蘇富比將舉行「趣雅東方」拍賣,200多件拍品涵蓋現當代亞洲藝術、中國書畫與工藝品,由新石器時代至今,薈萃一堂,展現東方美學意蘊。
其中有一尊遼代的石灰石雕觀音首像,碩大宏偉,既見莊嚴,不失慈悲,配上冠飾華麗,更加展現遼代造像風格。
▌觀音信仰的流行
印度佛經中稱觀音為「善男子」,在古印度佛教藝術中,觀音多為男性形象,隨著佛教的中國漢化,逐漸變為了男身女相。佛教宣稱觀音隨類化度,根據眾生的不同身份和因緣,化作各類不同的身份度化,普渡慈航,所以,觀音造像的種類和形象最多。
佛教傳入中國後,信徒們把文殊、普賢、觀音、地藏菩薩稱為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觀音信仰大興始於東晉,據說太原人郭宣入獄,心念觀世音,遂被赦免,他出獄後為觀世音菩薩造型供養。
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觀音成為僅次於彌勒的第二信仰神。漢傳菩薩自南北朝始出現女性化特點,這些題材多見於石窟寺,如北魏雲岡、麥積山,這一時期的菩薩多採用交腳像或半跏趺,頭戴寶冠,髮髻較高,上身袒露或披帛,胸前有瓔珞珠寶,下著羊腸大裙,衣紋既具有犍陀羅風格,又受漢族傳統的影響。
唐代,觀音信仰盛行,因避諱李世民,統稱觀音,並在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形成了觀音的道場。隋唐以後,持蓮枝或水瓶的觀音菩薩像增多,並出現了十一面觀音、多臂觀音,曲線明顯而且服飾華貴,形象嫵媚。
遼代觀音信仰隆盛,從薊縣獨樂寺的十一面觀音到寶祇廣濟寺,以及遼文所遺《觀音舍利地宮銘》和《玉石觀音像唱和詩》等可見之盛況。
遼代菩薩像多戴高花冠,束高髮髻,花冠的形式很特別,類似契丹貴族的頭冠;胸前一般飾一串連珠瓔珞,裝飾較宋地簡潔;兩耳際有兩條寶繒垂在兩肩,並分段打結。造像的坐立姿勢都很有特點,其中坐像雙膝收得很緊,站像兩腿筆直,顯得有些僵板。另外,佛座也是值得注意的部位。大多為束腰式,上部施以仰蓮,蓮瓣寬肥飽滿,舒展自如,蓮瓣尖部向外翹起,生動自然;下部為圓形或六角和八角形臺座。遼代坐像大多上身偏長,如果沒有高臺座襯託,造像的氣勢就無法顯現出來。
▌遼代佛教造像特色
遼代帝王從太宗開始都奉佛崇佛,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聖宗、興宗和道宗。這三位帝王不僅扶持佛教,大興佛教文化事業,而且還表現出對佛教思想的極大興趣和較高修養。正是在遼代整個社會崇佛風氣的影響下,遼代佛教和佛教造像藝術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
遼代佛教造像不僅在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上表現出明顯的地方和民族審美特色,而且在造像題材上也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從各種形式的造像實物看,遼代佛像題材非常豐富,不僅有顯教的佛、菩薩、羅漢和力士等題材,而且還有密教的五方佛、八大菩薩等題材,這些題材真實地反映了遼代佛教思想全面發展和民眾普遍奉佛的狀況。
從現存的遼代佛教造像實物看,遼代佛教造像在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上都很有特色,它一方面繼承了唐代造像典雅端莊的遺風,吸收了南宋造像寫實的手法,同時又融入了契丹和北方地區傳統的審美情趣和表現技法,因而在整體風格上體現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點,展現出遼代造像獨特的文化藝術風貌。其藝術特徵表現為:造像肩部寬闊,胸肌隆起,有剛健的氣勢,與南方造像平易近人的神態形成鮮明對比。
遼代的佛像面形圓鼓,比唐代略顯肥胖,頭頂肉髻平緩,螺發正中普遍嵌一髻珠,與南方宋地基本相同。佛像上身著袒胸式袈裟,下身著長裙,衣褶較多,衣紋質感比唐代明顯強烈。
來源於收藏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