瓔珞,是指以金玉珠翠等貴重物品為主要材質穿綴成有類於花環形的,佩戴於頭、頸、胸、手臂和腿腳等部位的華美佩飾。這種華美佩飾最初流行於古代南亞次大陸的貴族男女社會,佛教產生之後,逐漸成為菩薩、諸天等莊身飾品,漢魏以後,隨著佛教東傳,遂又漸次流行於中國南北各地的僧俗社會。1980年代以來,隨著玉學玉文化研究熱潮的漸次出現,有關遼代玉器的研究成果時有出現,廣度和深度都屬可觀。但對於瓔珞佩飾研究存在明顯不足:其一,缺乏對遼代考古出土瓔珞的系統分析與梳理,未能真正解決遼代瓔珞的分期、形制演變、特色等問題;其二,研究視野不夠寬泛,導致對瓔珞的界定、文化內涵及盛行原因等方面研究的欠缺。目前已有的遼代考古學材料表明,遼代的瓔珞佩飾在出土遼玉中所佔比例很大,絕大多數出自於契丹貴族墓葬。從使用情況來看,瓔珞佩飾在遼代貴族社會中男女通服,早、中、晚期均有發現。研究可知遼代契丹人佩戴瓔珞主要為項瓔珞,少數為臂瓔珞和胸瓔珞。其中,項瓔珞有單掛式和多重式之分,且項飾中經常出現「T」形飾和「心」形飾。而與項瓔珞款式多樣、形制複雜相比,遼代臂瓔珞和胸瓔珞略顯單一、簡約,兩者在材質、工藝和形制上大體一致,均是由瑪瑙管和金絲球相間穿連組成。與其他朝代、民族相比,遼代契丹瓔珞在選材和部件組合上獨具特色。
就材質而言,大量選用琥珀和瑪瑙質;就部件組合而言,遼代瓔珞中經常出現形體較大且雕飾精美的琥珀飾、瑪瑙管形飾、T形飾和心形飾。契丹本無佩戴瓔珞故俗,瓔珞傳入契丹社會應當在遼朝建立以後。起初,遼代社會佩戴瓔珞尚不普遍,後隨著遼朝國力強大、社會發展,佩戴瓔珞漸成風尚。從遼代遺存出土的大量瓔珞及其散件表明,遼代瓔珞佩飾至為盛行,其出土數量之大、選材之優、製作之美為其他歷朝各代所不及。瓔珞佩飾之所以在遼代社會風靡流行,與當遼之際,佛教興盛、中西文化交流互動密切和契丹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有著深切的內在關係。
遼寧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爾基山遼墓位於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大吐爾基山上,是一座保存完擾的遼代契丹墓葬。墓中出土了豐富的隨葬品,且許多隨葬品無論在工藝上都極具特色。雖然該墓葬內沒有發現墓誌和紀年文物,但就墓葬形制和大量來推測,墓主應為遼代早期高級貴族婦女。此女墓主的屍體被置於....彩繪木棺 3),發現時身著 11 層華美服飾,且頸部纏繞了十分精美的瓔珞佩飾。其第二層衣服上發現瑪瑙瓔珞一組,該組瓔珞是由紅色瑪瑙管和鏤空金屬球相,球的表面呈數字「8」的網紋。在墓主的第三層衣服上又發現了一掛瑙珠、黑色多面體水晶珠和鏤空金屬球組合而成的水晶瑪瑙瓔珞的瑪瑙瓔珞相比,此套水晶瑪瑙瓔珞在穿連方式上略顯複雜,為多股單掛式瓔瑙珠穿連成五段,每一段由四股組成,段與段之間的銜接是由 2 顆黑水晶珠金屬球相間穿連而完成的。該組瓔珞無論是從選材還是造型上看,都堪稱是珞的精美之作。
該組瓔珞是由紅色瑪瑙管和鏤空金屬球相,球的表面呈數字「8」的網紋在墓主的第三層衣服上又發現了一掛瑙珠、黑色多面體水晶珠和鏤空金屬球組合而成的水晶瑪瑙瓔珞的瑪瑙瓔珞相比,此套水晶瑪瑙瓔珞在穿連方式上略顯複雜,為多股單掛式瑙珠穿....連成五段,每一段由四股組成,段與段之間的銜接是由 2 顆黑水晶珠金屬球相間穿連而完成的。該組瓔珞無論是從選材還是造型上看,都堪稱是珞的精美之作。
就考古發現情況來看,契丹人佩戴的瓔珞主要為項瓔珞,少數為珞。其中,項瓔珞將作為本文重點研究對象,下文將對其做具體的分析與早期早期的項瓔珞形制較為簡約,一般為單掛式,有單股和多股之分,項飾中 T 形和心形墜飾,有時也見鏤空金屬球。早期瓔珞較為完整者主要見於耶爾基山墓、遼寧法庫葉茂臺.... 7 號遼墓和內蒙古科右中旗代欽塔拉三號墓。葬於太宗會同五年(942),墓主耶律羽之是契丹迭剌部人,與遼太祖阿,屬堂兄弟。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瑪瑙管、水晶球及琥珀佩飾,根據陳國公瓔珞佩飾將其復原成瑪瑙瓔珞和琥珀瓔珞,兩套瓔珞均為單股單掛式。長短不一的紅色瑪瑙管、白色水晶球、金質的 T 形和心形墜飾相間穿連而墜飾表面鏨刻纏枝紋。
瑪瑙管金絲球飾 圖 18 包金瑪瑙管鏤空金屬球飾目前考古發現來看,此類飾物主要流行於遼代早、中期,且以女性佩戴類飾物的墓葬主要見於耶律羽之墓、法庫葉茂臺 7 號墓、遼寧彰武高麗廟公主墓等。其他一些遼代墓葬如阜新南皂力營子一號遼墓、遼寧朝陽前發表。
根據陳國公瓔珞佩飾將其復原成瑪瑙瓔珞和琥珀瓔珞,兩套瓔珞均為單股單掛式。瑪短不一的紅色瑪瑙管、白色水晶球、金質的 T 形和心形墜飾相間穿連而墜飾表面鏨刻纏枝紋(圖 1);另一套琥珀瓔珞是由 11 件琥珀飾件、18、1 件 T 形墜飾和 1 件心形墜飾間隔穿連組成。瓔珞的最中央為一件最大表面鏨刻有三葉花紋的金質 T 形飾和心形飾置於其左右,接下來的兩側是珀飾,由大到小的依次排列。這 11 件琥珀飾件均呈紅褐色。
遼寧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色圓球形琥珀珠、1 對琥珀質素麵 T 形與心形墜飾和 7 件圓雕、浮雕相間穿綴組成。琥珀佩飾多呈橢圓形和圓形,紋樣主要為龍紋。(圖主駙馬合葬墓出土的數組瓔珞是極為罕見的藝術珍品,尤其出土的兩僅見的保存完整的遼代多重式瓔珞,為我們研究遼代的瓔珞的類型。
在遼代項瓔珞的組合件中我們還經常見到呈「T」形和「心」形狀的墜飾,多數情況下是成對出現的,其質地除常見的瑪瑙、水晶、琥珀之外,還有金和鎏有時同一墜飾也會使用兩種質地,如包金水晶和鎏金銅包琥珀(圖 14)。金或鎏的表面往往印有精美的花紋,如卷草紋、三葉花紋、蕃草紋、纏枝花紋等。從目....的情況來看,有關 T 形和心形墜飾的材質早期較為流行金質,到了中期和晚期則琥珀和瑪瑙質。在考古發掘報告中,對這兩種墜飾的稱謂也是不盡統一,主要有形器、「管狀」形器、「丁字狀」形器、「心」形器、「雞心」形器、「葫蘆」「吊錘」形器等,為行文方便,在此將其統稱為「T」形墜飾和「心」形墜飾。墜飾的形制大體相同,上部均呈鼓形,中橫穿一孔,下部是整個墜飾的主體部分飾的下部呈管狀,心形飾的下部呈心狀。兩者與瓔珞的其他各種珠飾或大塊琥珀聯,一左一右,垂於胸前,對稱中又展現了不均衡。②佩戴有 T 形和心形墜飾的有性別和年齡的限制,在契丹貴族男、女墓葬中均有其發現。從出土情況來看,心形墜飾選料優良、紋飾精美,且都發現於契丹高級貴族墓葬中,推測它們在當代契丹社會中應為非常珍貴的物品,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
瑪瑙管與鏤空金屬球在作為項瓔珞的組件時,兩者可單獨被使用,也可相間穿連共同被使用。有關文已做詳細探討,此處不再贅言。而在作為臂瓔珞和胸瓔珞的組件時,二者通是相間穿連共同被使用的,且瑪瑙管數目一般為 3 個,鏤空金屬球一般為 2—,同一組飾件中的瑪瑙管長....度有時並不完全相同(圖 17、18)。這種由瑪瑙管相間穿連組成的臂瓔珞和胸瓔珞在其他文化圈中不曾有見,可被視為瓔珞佩飾制。但與項瓔珞款式多樣、形制複雜相比,遼代臂瓔珞和胸瓔珞略顯單一、簡的考古資料表明,契丹世俗社會的臂瓔珞和胸瓔珞在材質、工藝和形制上大體,只是因為其佩戴的部位不同而叫法不同罷了。需要說明的是,在以往的研究學者們往往把這種組合飾物發現於臂部的稱為臂飾,發現於胸部的稱為胸飾。文所探討的瓔珞界定來分析,這兩種稱謂似乎都有失偏頗,筆者認為這一類組屬瓔珞範疇,稱之為臂瓔珞和胸瓔珞更為恰當。其中臂瓔珞是直接佩戴於臂部珞則應是綴掛於胸部服飾上。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1ce5330102v9wt.html
(文章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