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佛教在印度發展近況,佛教未來何去何從,《法滅盡經》已揭示

2020-12-22 劍儒墨涵談修身養性

01古代印度佛法的地位變化

公元前六世紀,一位王子,為了找尋斷除煩惱的真理,最後拋棄了榮華富貴,疏遠了自己的妻子和剛出生的兒子,遁世隱居,只為了能夠找到斷除煩惱和解脫痛苦的方法,終於在某一天,他得到了這種智慧,並且從此走上傳播真理的道路,他既是迦毗羅衛國曾經的王儲——喬達摩·悉達多,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他無私的把自己所證悟的真理,無償的傳播給所有的人,不論種姓、膚色、年齡、性別一視同仁,當很多特權階級指責他時,他發出了獅子吼般的大慈悲之音,如雷貫耳般的響徹了整個婆羅多之土(古代印度全境,印度人自稱婆羅多人,稱自己的國家為婆羅多而非印度)。

釋迦牟尼

很多國王,因為曾經在外交上,政治上與未出家的喬達摩·悉達多接觸過,對於他的人品和學識都是非常的欽佩,所以即使在喬達摩出家之後,他的人格魅力依舊存在,因此,佛教受到了很多國王的護持和擁護。

但是當時的釋迦摩尼佛帶著弟子四處宣講佛法,雖然受到了尊重,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撼動種姓制度以及老舊的婆羅門教。釋迦摩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像極了孔子,奔走各國,得到了很不錯的禮遇,可是婆羅門教依舊是根深蒂固的影響著印度人民的生活。

釋迦牟尼

自智者釋迦牟尼涅槃之後,他本人的影響逐漸的被抵消了,而佛教更多程度上只能成為一種修行方式和學術研究,雖然也出了很多的大成就者,可終究不復佛陀在世時的盛況,直到孔雀王朝的出現,終於有一位轉輪聖王,將婆羅多之土都納於治下,那就是阿育王時期的孔雀王朝。

阿育王時期的孔雀王朝,正式把佛教定位國教,甚至將佛法的一些戒律,引用到了法律之中,將他的詔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雖然他將佛教立為國教,也沒有迫害其他教派,對其他的宗教也是非常的慷慨,例如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

阿育王

阿育王向佛教僧團捐贈了大量的財產和土地,還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築,據說總共興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塔。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與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並非一人,只是同一個家族,同一個姓氏,目犍連在佛陀時代就已經殉道了。)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並編撰了《論事》。阿育王開始向邊陲地區和周邊國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佛教使團以傳播佛教,斯裡蘭卡、緬甸,甚至敘利亞、埃及等地都有他們辛勤的足跡。這是佛教走出印度,邁向世界性宗教的開始。

阿育王柱

佛教發源於印度,後來又想中國的西域傳播,西域諸國在宋朝之前普遍都是信奉佛教的國家,後來在西漢開闢了絲綢之路開通之後,才慢慢的由西域傳入到了中國。

02

從東漢到三國兩晉南北朝,佛教在我們中國的發展還是有目共睹的,不過因為某些原因,中國的佛教與古代印度和西域的佛教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之處。

在中國,出家人已經不再託缽乞食(化緣),而且興建了很多的寺廟,古代的政府還給寺廟劃撥了土地,本地信眾的香火供養,僧人們基本上能夠滿足自給自足的生活需要,只要不是日子特別的難熬,不會去做行腳僧。

由於中國本就是文化大國,在魏晉時期,達摩的老師般若多羅法師(印度禪宗二十七祖)就曾經對達摩說,在我涅槃之後,你哪裡都不要去,就去中國吧,那裡的人、那裡的文化有大乘氣象。

本土的儒家與道家文化對佛教影響非常大,原始的佛教只有參禪打坐,幾乎沒有儀軌,更不會有水陸法會,而且《遺教三經》中明確規定,不能搞封建迷信這一套,後來這些都是受道教影響,吸收道教的文化所產生的。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佔相吉兇,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

而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咱們中國佛教的現狀還是蠻好的,而且佛教在弘揚自己的同時,更多的是在宣揚「孝悌」等儒家思想,例如《弟子規》、《三字經》、《了凡四訓》等很多古典的文化;還有一些民間的居士們組織起來,將三教文化一起整理弘揚,由只弘揚佛教文化,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組織愛心慈善組織,各種志願者組織的出現,離不開佛教這些在家大居士們的功德。

很多在家居士所發大願,一點也不比出家的老師父們發願小,願力弘深,不僅要顧家庭生活,還要做社會貢獻,很讓人欽佩。

尤其是釋迦佛在世時,曾經預言,自己的法運只有一萬兩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後便再無佛法。

03

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是古代印度最早的宗教,一千年之後,婆羅門教一家獨大的局面才被打破。

在這個過程中,同時出現了好多其他的教派,佛教、錫克教、耆那教等,曾經孔雀王朝時期,佛教成為國教,但是隨著孔雀王朝的衰弱,佛教又失去了過去的輝煌。

印度佛教,內部出現了一些內訌,不斷吸收其他宗教的內容,而其他宗教也在不斷的吸收佛教的精華,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該教綜合了多種信仰,非常複雜。

印度教認為佛陀是奎師那的第九個化身

後來的國際局勢變化,13世紀,有一信仰伊斯蘭的國家,從阿富汗進入印度,戰勝了印度,大力的推崇伊斯蘭教,並且向非伊斯蘭教的人民徵取高額的人頭稅,就像是中國清軍入關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一樣的情況,用武力強制人民屈服在某個信仰之下。

甚至摧毀了印度佛教的象徵,那爛陀寺和超巖寺。

04《法滅盡經》預言會成為現實嗎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曾經留下一部《法滅盡經》,這部經是在預言佛法的未來,它不僅預言了佛法的未來,也預言了三寶的未來,還預言了人的未來。

這部經說,未來的人,心地會越來越壞,壞的不斷地用小聰明去爭名逐利,傷害他人。再也沒有了慈愛之心,相互憎恨嫉妒,彼此間恨不得想辦法讓對方失去生命。這個期間,雖然有菩薩、羅漢、闢支佛出現在世間,精進修習道德,對一切事物以誠心相待,人們所可尊崇歸向,平等教化一切眾生。憐憫貧困、關愛老人、教育幫助窮人及苦難者。長期的以經典、聖像,教人恭敬、學習、遵行、供養。廣做一切功德,心裏面所想的全是恩賜眾生的善行。不侵害他人,能奉獻自身、捨棄萬物去救濟他人。不自愛惜自身,能行忍辱、仁慈和善。如果有這樣的人出現,就會有一些別有用心的出家人嫉妒他,乃至惡人先告狀,說這些做好事的是魔,去誹謗宣揚這些修道人的過惡,排斥、貶低、驅趕、遣散、除名,使不能夠安住修道。

瘟疫

也預言了出家人不再是為了學習真理,也不是為了解脫,更不再是為了教化眾生而出家,更多的出家人是為了生活所迫,為了逃避罪名。女子們越來也端莊,男子們花花腸子越來越多,反而女子們更容易接受真理,而男子覺得沒有用,即使說的對,他也是為了面子不接受。女子的壽命越來越長,而男子卻因為自己聲色犬馬,不好好愛自己的原因,壽命越來越短,也越來越容易得絕症。

洪水

未來經常發洪水,而且災難也變得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容易爆發瘟疫,導致人口迅速的減少,人的平均壽命也在不斷的減少。

很多的有志之士不斷的努力去宣傳教化,推廣文化,可是人民更願意維持現狀,保持愚昧的狀態,拒絕接受教化。

一些有根性的人,不再做無謂的徒勞,他們一起歸隱山林,不斷的修行,終於獲得解脫,但是這些佛教的經典,卻會漸漸的遺失,最後佛經在世上再也沒有了,甚至佛教大家只知道是歷史上存在過的一個宗教,更甚至佛教再也不會出現在文字中。

教化

不論如何,佛教對於修身養性,幫助別人都是有很好的作用,學習佛家思想和典籍能夠升華靈魂,提高思想覺悟,我很慶幸自己所生的時代。

我是一個喜歡傳統文化的人,希望傳統文化能夠更多地幫到所以的朋友,大家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覺得我的文章能讓人受益的話,就請點讚、收藏、轉發,讓更多的朋友看到!

相關焦點

  • 佛教歷史之佛教密宗的由來及其特點
    大乘佛教時期,大約從公元一世紀中葉至七世紀。大乘佛教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可分為三個不同階段,即初期大乘(約一世紀中葉至五世紀)、中期大乘(約五世紀至六世紀)、後期大乘(約六世紀至七世紀)。  密宗則是印度後期佛教的一大特色。密宗,又稱密教,現在又有許多一般的通稱,諸如「怛特羅佛教」「秘密佛教」「真言0乘」「金剛乘」「持明乘」「密乘」「果乘」等。
  • 兩晉南北朝之佛教大發展,以及道教大演變
    實際上,整個兩晉南北朝都是佛教大發展的時代。 產生於印度的佛教,在西漢末東漢初傳到了中國。魏晉以後,社會動亂,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現實生活的苦難成為宗教滋長的土壤。在當時社會條件下,被剝削階級和剝削階級都容易接受佛教。
  •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還原佛教的本來面目)
    尤其是恆河中遊一帶,受雅利安文化的薰陶,又經「新興」思想融合,有了全新發展方向——即「奧義書文化」。一些非既得利益集團的人脫離社會階級——從良序系統中出離,成為游離於社會之外的自由民(自然人、遊民)。他們紛紛加入沙門陣營,沙門集團應運而興。(因為得到剎帝利集團的贊助並勞苦大眾的支持,苦行與隱遁漸趨成勢,蔚然成風。)
  •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在中外的史籍中所說的印度,並非指今天的印度,而是泛指南亞次大陸。它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和斯裡蘭卡諸國。古印度文明,首先發生在今天之巴基斯坦。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這裡就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 為什麼佛教在印度影響越來越小?
    佛教是在反對印度傳統宗教婆羅門教的沙門(出價僧侶)思潮中誕生的一種新宗教,是印度文化中的一股清流。到了阿育王時期,佛教迎來了在印度的全盛時期,阿育王皈依佛教,「以佛治國」,更推動會佛教向世界傳播。佛教在印度長達1700多年的傳播、發展過程中,對婆羅門等宗教和各派哲學是既破斥論諍、又借鑑吸收、隨著印度社會的發展和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自身也開始出現了變化。一、佛陀圓寂一百年至三百年間,佛教教團分裂為上座部、大眾部乃至十八個部派,無論是對戒律的持守還是對教義的解讀、分歧日益嚴重。
  • 本性法師:中國漢傳佛教國際化的經驗與教訓
    1、本土化(1)六祖慧能與佛教理論本土化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經歷了從修身到修心,從漸修到頓悟,從關注未來到關注當下等一系列的變革,其中最關鍵的即是禪宗六祖慧能對佛教理論的創新。慧能祖師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兼顧中華民族的個性,從而讓佛國與人間相近,使未來與當下相鄰,轉漸修至頓修之捷徑,化形式的質礙為無形的圓融,變肉體的執著為心靈的自由。
  • 唐朝的佛教文化對日本佛教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有多大
    唐代長安城不但是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是佛教的中心。長安城內宏偉的佛教寺院、規模空前的譯經事業、諄諄善誘的高僧,吸引著遠道而來的日本學問僧、請益僧。(學問僧,來唐學習佛法的僧侶;請益僧,已在本國學有專長,帶著疑難問題來唐質疑問難的僧侶。)波濤洶湧的東海,並不能阻擋日本僧人追求佛理、質疑問難的決心。
  • 十分鐘看完佛教思想發展史
    具可參考印順導師著《佛教史地考論論佛滅的年代》、《佛教史地考論佛滅紀年抉擇談》、《印度佛教思想發展史釋尊略傳》;呂澂先生著《印度佛學源流略講談南傳的佛滅年代》;傳印法師著《關於佛曆紀年》等。在近代的研究工作中,有一個考古成果是必要重視的:阿育王的在位期限,已有相當明朗的年份可考;其依據是對《阿育王摩崖法敕(石刻)》的解讀。
  • 佛教在漢唐間持續傳入我國
    這些經典對於後世漢傳佛教的發展方向奠定了堅實基礎。當時,印度佛教正值「大小兼暢」(從「逐漸形成文字的部派佛教及大乘啟蒙」逐步向「論典主導的大乘佛教」過度)。印度西北流行「說一切有部學」,以罽賓、犍陀羅為中心,影響遠及吐火羅、安息等地。安世高即受到薰習,所以傳承有部。
  • 【人間佛教】靈魂不滅的科學觀
    從念佛修禪中獲得佛力引導的心力可立即穿越字宙時空;佛力又比心力更快、更強不知有多少億萬倍。」 如今,我們很欣喜地看到,這些世界上頂尖科學家已經開始求證心力比光速更快,他們已經逐漸步趨佛經的先見真理。很多世界聞名的物理學家被佛教的真理及禪定所解放的潛能所折服。
  • 這5部佛教經典,你讀過幾部?
    佛教經典浩如煙海,三藏十二部經典,是佛陀教法的凝結,也是佛弟子依止和修行的指南。佛陀所說諸法,由其弟子阿難尊者匯集並編定,以留傳後世。佛陀涅槃之時,告誡弟子要以法為依、以戒為師,作為一名正信的佛弟子,誦經念佛自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佛教「三皈依」裡有唱到: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 起源於印度,卻被印度拋棄,佛教:難道我是後娘養的?
    我給你變戲法,讓你看我的法力有多高,結果佛教又向另外一個方向發展,這就是密宗。密宗是佛教的變種,因為這違背了釋迦牟尼原來所講通過人生道理的修行,而變成了藉助外力的他信力量的修行。而佛教在成為國教後擁有大權,逐漸腐化。
  • 佛教分裂為「20個部派」,有這2點必然因素!(萬字長文,慎入)
    佛教分裂為部派的必然因素緒 言佛教自釋迦牟尼創立以後,不斷地發展和變遷,而且這在各區域和各時代都如此。從印度佛教史看,佛教在印度流行了約一千六百年這麼久的時間。佛教由原始時期,走向部派時期,實有其必然性,而且亦是佛教發展的應有過程。文殊師利問經,釋迦答說:「我未來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諸法住。二十部者,並得四果,三藏平等,無下中上。譬如海水味無有異,如人有二十子,真實如來所說。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太虛大師因應時代的需要,一生為振興佛教、建設新的佛教文化而獻身:一方面,他融通內學外學、舊學新學、唯識中觀、法性法相,在佛學理論研究上提出許多精彩的見解;另一方面,則積極投身於佛教改革的實踐中,舉如創辦佛學院、組織居士林、出版書報雜誌等,大力宣傳佛教文化、培養僧才,團結信眾,並提出佛教改革的倡議和主張。正如太虛大師在《志行之自述》所言:「志在整興佛教僧會,行在瑜伽菩薩戒本。」
  • 你知道嗎,原來這些詞都來源於佛教!
    這些漢晉時期至唐朝八百年間諸位大師所創造的,加入我國詞彙系統從而變為新成分的佛教詞語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彙,從而奠定了其在漢語詞彙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寫的《俗語佛源》一書,其中記載趙樸初先生在「文革」中曾對一位青年學者推心置腹地說:「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的成份。
  • 藏傳佛教中常見的八大修法神器
    藏傳佛教法器的種類繁多,各種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各不相同,如轉經筒、念珠、海螺、金剛杵等。它們大多借鑑了印度佛教法器的形式,並加入了自身的特色。藏傳佛教的法器大多用於供養諸佛、莊嚴道場、修持佛法等。今天小編主要介紹藏傳佛教中比較常見的八大法器。
  • 佛教文化是什麼?源自於哪裡?
    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的塑造「佛教聖地」的形象,很多人都認為佛祖是降生在印度。我們都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我們其實並沒有深入的了解過佛教文化是什麼意思。佛教文化的基本介紹:  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 佛教文化之佛教進入中國的時間和早期傳播
    上章講了印度佛教被印度教取代,在印度滅亡。但佛教在公元前後開始由印度向北方和東方經過陸地和南洋傳入中國,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佛教在中國卻獲得了輝煌的發展。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其書大抵以虛無為宗,貴慈悲不殺;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修煉精神,以至為佛。善為宏闊勝大之言,以勸誘愚俗。精於其道者,號曰沙門。於是中國始傳其術,圖其形像,而王公貴人,獨楚王英最先好之。
  • 佛學常識58|佛教八大宗派之法相宗
    法相宗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又翻譯做「天親」)創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據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因為是依彌勒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唯識宗主「萬法唯識」,宇宙間的一切均為「識」所變現,所以被稱為唯識宗。本宗以六經、十一論為依據的主要經論。法相宗祖師——玄奘法師
  • 佛教根本·之二·佛教首經(第二歷史中的佛陀「首秀」)
    若能反其道而行之,即能實現「苦滅」。(唯有緣起,能將舊說完美架構——中正之道;也唯有緣起,才能無暇地解釋世間流轉與實現清淨出離。)所以「覺慧」——契入佛教實相(緣起邏輯),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滅:熄滅;指煩惱永息之寂靜涅槃、生死永盡之不受後有(喻煩惱為火,喻業報萬有、輪轉三界為「火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