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的佛教衰落了,印度教又繼而興起?

2020-12-14 挖史人

印度教的前身婆羅門教的發展和演變,不僅印證著「國教」印度教的發展歷程,而且暗示著印度文化的變遷方向。

(一)婆羅門教到佛教的興起

印度教的演變過程,同婆羅門教和佛教的發展密切相關。印度教的源頭可追溯到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文化。

公元前 1500-600 年印度的奴隸制社會經歷了從走向鼎盛到逐漸衰落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操印歐語系語言的雅利安人遊牧部落大規模地分批遷徙進入印度次大陸並完成了從遊牧部落向農耕民族的轉化。隨著印度文明的成熟,記錄和描述印度人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著作《吠陀》逐漸形成,並成為印度人的聖典,故該時期又被稱為「吠陀時期」。 「吠陀」一詞意為「知識」。狹義的吠陀指的是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等四部書構成的《吠陀本集》。除此之外,廣義的「吠陀」又包括了除《吠陀本集》外的《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等對《吠陀本集》進行註解和闡釋的著作。

吠陀文化作為一套龐大的文化體系,它是印度文化的源泉、具有典型的印度民族特徵,成為了後來印度教的根本經典。在早期吠陀時期,雅利安人的宗教信仰便開始產生了,它是一種以多神崇拜為主的早期宗教,這種宗教的祭司被稱作婆羅門,因此,這時的宗教也被稱作婆羅門教。

《梨俱吠陀》就是這一時期婆羅門祭司舉行祭祀時讚頌吠陀諸神的頌詩彙編,後來演變成了婆羅門教聖典。到了以《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為代表的「後吠陀時期」,隨著奴隸制社會的發展,新的生產力推動了吠陀文化在次大陸的發展和傳播。婆羅門教逐漸形成了以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為綱領、以由多神崇拜演變為三大主神崇拜、以「羯磨」理論(因果業報)為核心思想的宗教。在此基礎上,這個宗教又將人分為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代表著祭祀,有著至高無上的特權;剎帝利代表的是國王和武士階層;吠舍指的是從事商業的人;首陀羅指勞動者;排列在四大種姓之外的賤民指奴隸。四大階層所代表的種姓和職業為世襲制。

伴隨著婆羅門祭祀階層地位的不斷崛起,形成了一個專職的、掌握宗教特權的「婆羅門」種姓集團。隨著印度奴隸制社會的結束封建社會的到來,剎帝利階層崛起,他們針對婆羅門階層至高無上的權威提出挑戰;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商人階層的崛起、王權勢力的擴大,在城市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的恆河中下遊東方諸國,興起了佛教和耆那教。其中,佛教吸收了婆羅門教靈魂轉世和「羯磨」理論,反對婆羅門教《奧義書》形上學的觀點,力求改變種姓之間的不平等現象。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主張眾生平等,緩和了印度社會的矛盾衝突。可以說,佛教的興起是印度社會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產物。

(二)佛教的衰落到印度教的興起

佛教的興起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它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是一位王子,屬於剎帝利種姓。他吸收了婆羅門因果業報的思想,提出了以四諦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對當時社會矛盾的緩和和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公元前三世紀,印度歷史上著名的阿育王第一次統一了印度,建立了孔雀王朝,並把佛教作為了國教。此後,佛教向周邊國家傳播,逐漸成為了世界性的宗教。雖然佛教的興起給予了婆羅門教以沉重的打擊,但是它也促進了婆羅門教的改革,使得婆羅門教轉化為「新婆羅門教」——印度教。

在公元 4 世紀到 6 世紀中葉的笈多王朝,以恢復印度傳統文化為契機,婆羅門教得以復興。印度著名的改革家、吠陀哲學理論集大成者商羯羅領導了一場復興婆羅門教的運動,得到了各地王公貴族的支持。「新婆羅門教」吸收了佛教教義中的合理成分、繼承了婆羅門教的思想,主張苦行方能求得解脫、反對婆羅門特權、崇尚人人平等的理念。印度獨立後第一任總理尼赫魯說:「如果說婆羅門教同化了佛教,那麼這種歷程在很多方面也改變了婆羅門教本身」。「新婆羅門教」——印度教,在教派的矛盾、衝突中得到發展,一方面迎合了印度傳統文化發展的需求,恢復了種姓制度,適應了印度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提倡非暴力主義的做法深入人心。因此,新婆羅門教——印度教獲得了大多數人的擁護,擁有著眾多虔誠的信仰者,從而作為印度第一大宗教至今。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佛教在印度影響越來越小?
    公元1世紀興起的大乘佛教,公元7世紀興起的密教、更是將佛教的異化推到極致,並與上述部派佛教共同構成了迥然不同的印度三個階段佛教形態。它們分別傳播到世界各地,則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巴利語、漢語、藏語三大語系佛教。
  •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卻為何在印度消亡,在中國紮根?
    眾所周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誕生於古印度,至今已有2500多年,在印度歷史上曾經十分輝煌。然而,在當今印度,有超過80%的人口信仰印度教,佛教信眾不到人口數量的1%。與之對比的是,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後,雖然有過幾度衰落,但卻最終融入到了中華文化中,在中國站穩腳跟,持續流傳了2000多年。
  •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鬥不過印度教,而遠走他鄉,長篇一探究竟
    我們所熟知的佛教,本身起源於印度,這不免讓我對佛教為何在印度衰落起了興趣。印度宗教起源-吠陀時代-吠陀教演化為婆羅門教公元前1500-600年是印度由原始社會向奴隸制階級社會過渡的時期,史稱「吠陀時代」。《吠陀》是印度雅利安人的聖典,共分四部《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因婆吠陀》,稱為《吠陀本集》。
  • 「商羯羅將佛教趕出印度」一件炫目的皇帝新衣
    本人內心對傳統印度教和商羯羅並不牴觸,印度教不似某些一神教般的排斥其它信仰,並視其為不共戴天的撒旦組織。印度教甚至承認佛陀是其最高神維施奴的十大化身之一,站在佛教立場,雖說這樣的「安排」未免太亂點鴛鴦譜,但比起將佛陀視為魔鬼撒旦的某些基督新教福音派,兩者胸懷境界,不啻天淵。
  • 為什麼賈伯斯要去印度?
    佛教讓人叩問自我內心,滅掉貪嗔痴慢疑,達到寂滅的境界。道法自然,清靜無為,超凡入聖。兩者俱充滿寧靜莊嚴的氛圍。而印度教卻期望通過祭祀,讓信眾獲得超越平日苦痛的歡樂。印度教,尤其是祭祀梵天中,綱領之一是「祭祀萬能」,所以每晚在恆河營造出純粹而宏大的儀式,為旁觀者賜予超脫世俗的神性。現代人極其缺乏儀式感,墮入世俗,深以為然。
  • 《印度佛教史》之認識婆羅門教
    佛陀在人間示現建立佛教,雖然佛法不是佛陀所創立的,但是他發現的。佛教作為一個團體來講,作為一個教法來講,的的確確是佛陀所創立起來的。無論是組織方面,還是佛陀的弘化方便的建立方面,在語言的抉擇方面、在思維邏輯的選擇方面,在各種語言、名詞、概念等方面,都會借用當時人們所熟知的、已經深入腦髓的民俗、習慣、思想等。就如同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到了今天這樣的形態,如果對儒教和道家沒有大概的了解,而想要了解真正的中國佛教的特色和特質,其實是蠻困難的一件事。
  • 印度文化有什麼特點?最主要的就是一個印度教
    印度教作為當今印度的主要宗教,在印度擁有接近百分之八十三的虔誠信徒,其嚴密的宗教理論體系統治著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印度教創立於公元六世紀前後,他源於古老的婆羅門教,繼承了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和因果業報等理念,後吸收了佛教教義,其宗教經典吠陀經,不僅記述了其宗教思想,也規定了人們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方式。印度教重要的宗教實踐活動------恆河火祭儀式為研究對象,探索該活動中信仰、儀式和音樂間的關係。
  • 起源於印度,卻被印度拋棄,佛教:難道我是後娘養的?
    為便於自己的統治,雅利安人創造了嚴格的種姓制度,實現了雅利安人和印度原住民達羅毗荼人的種族隔離。但是即便是如此嚴格的種姓制度下,印度還是誕生了一個璀璨的宗教。那就是佛教。佛教很多的大學士去跟商羯羅進行辯論,結果全部都鎩羽而歸,一下子讓人看到佛教理論體系的漏洞,於是很多人就開始不信佛教了,重新改回信新婆羅門教,也就是今天的印度教。商揭羅僅僅是減緩了佛教的擴張速度,還不至於讓佛教在印度徹底的消失。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穆斯林文化的興起。
  •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在中外的史籍中所說的印度,並非指今天的印度,而是泛指南亞次大陸。它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和斯裡蘭卡諸國。古印度文明,首先發生在今天之巴基斯坦。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這裡就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 為何印度放棄了讓人平等的佛教?地位低的人傾向於平等的制度!
    其實印度教的標準太低,三相神的祖先崇拜就是印度教徒,這就好比說中國拜佛=佛教徒,但是在中國拜佛的人通常可能什麼神靈都拜。從各地印度教徒的地方文化差異來看,許多印度教徒也可能是錫克教徒,耆那教徒,佛教徒,只是他們在這樣混亂的身份下都被歸納為印度教徒。種性就是階級對立,但是人家印度就是可以讓底層人民甘於奉獻,作賤民,這就是人家厲害的地方。
  • 話說印度歷史
    5、十六雄國時期,即列國時期,前600到前300:到前600年時,印度出現列國,吠陀時代隨之結束。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出現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通常稱這次思想爆發為「沙門思潮」,新湧現的許多思想潮流的共同點是,它們都反對婆羅門在印度社會中的特權地位。
  • 印度素食人口全世界第一,不殺生卻和佛教沒關係,真正的原因是?
    印度阿格拉村莊裡的牛這還要從佔印度85%總人口信仰的印度教說起,印度教是一個多神教,並且神的數量根本數不過來,有人戲稱有3.33億個,走在印度村莊裡,毫不誇張的說,每隔幾百米就有一個簡易的神廟,供奉著印度教裡的不同神,擺滿了周圍的人的祭拜用品,而對於印度人來說,他們真的相信神的存在,真心誠意的每天祈禱,每天供奉;神都有化身這樣多神的印度教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神都有化身,印度教認為,化身是人、神、獸三者的互變,表明「萬物一體」,只是外表不同而已;例如:毗溼奴的化身就定了十種,即魚
  • 走進佛教·之四·印度神教(神哲學寶冠上的明珠)
    西元三世紀,以龍樹「中觀派」為代表的大乘佛教興起;用「負面表列」形式,導正「部派」中的「說有化論述」之傾向。這正中了商羯羅的下懷。他說:中觀理論中的「空」即屬「下梵」範疇——這等於直接宣判了大乘佛教在宗教理論上的「死刑」。(既然大乘佛教可以叱責部派為「不了義」,那麼邏輯上也就不能阻攔別人用同樣的說辭對佛教「釜底抽薪」。)同時,大乘提出「三身」理論。
  • 印度教的宗教實踐活動,如今大多數人用它來鍛鍊身體
    在印度教徒心中,印度教的宗教實踐主要分為「內在」和 「外在」兩個部分,「內在」實踐形式以「瑜伽」為代表,「外在」實踐形式主要以「祭祀儀式」為代表。它們構成了印度教實踐的兩個重要部分。歷史上,印度教祭祀儀式的發展經過了幾個重要的階段,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的演變過程。吠陀時期形式簡單的儀式開啟了有史記載的印度祭祀儀式之先河,吠陀儀式對後世印度教儀式的影響深遠,奠定了「吠陀儀式主義」的基礎;隨著佛教的興起對於印度教信仰體系的衝擊,以及廟宇的建立帶來了印度教祭祀儀式從內容到形式的變化,「偶像崇拜」的出現預示著印度教宗教信仰實踐的開端。
  • 現在佛教在印度發展近況,佛教未來何去何從,《法滅盡經》已揭示
    這是佛教走出印度,邁向世界性宗教的開始。03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是古代印度最早的宗教,一千年之後,婆羅門教一家獨大的局面才被打破。在這個過程中,同時出現了好多其他的教派,佛教、錫克教、耆那教等,曾經孔雀王朝時期,佛教成為國教,但是隨著孔雀王朝的衰弱,佛教又失去了過去的輝煌。印度佛教,內部出現了一些內訌,不斷吸收其他宗教的內容,而其他宗教也在不斷的吸收佛教的精華,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
  • 從猶太教、基督教到印度教,淺析一神教與多神教的優劣勢
    伊斯蘭教朝拜而有些宗教卻無法實現這樣的訴求,比如印度教,印度教是一個典型的多神教,事實上,印度歷史上很少有統一的大帝國,恐怕也有多神崇拜的一份原因。印度教就是典型的多神教 ,在印度教有三大主神,第一主神是萬物始祖梵天,第二主神是保護之神毗溼奴,第三主神是毀滅之神溼婆。在三大主神之下,還有成百上千的各路神明,他們就像俗世人間一樣,各司其職,組成了一張等級森嚴而且巨大無比的網,一切的生靈都在這張網上生老與病死。
  • 佛教歷史之佛教密宗的由來及其特點
    佛教密宗的興起和發展與當時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繫。公元七世紀中葉之後,印度教融合當時印度的各種學說(包括佛教)而復興起來,這對佛教來說是一個有力的競爭者。而當時的大乘佛教不僅局限於「經院哲學」的範圍之內,而且更以思辯繁瑣的學風,正在脫離廣大群眾。
  • 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塔,形態各異的立體圖案搭建而成
    印度古剎迦毗羅衛國(尼泊爾境內)創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從泰國到印度,從境內起源至今一直流傳,所以就造成了印度這個南亞古國仍然保留著許多古印度佛教寺院,但是對於印度的寺院來說,它的建造風格仍然和我國的寺院有很大的不同。在印度古代建造的佛家寺院,大多是由人物立體造型建造而成的大型單體建築,這與我國宮殿式寺院有很大區別。
  • 印度教有三億三千萬個神?印度人很奇怪,看到他們的神就知道了!
    傳說印度有三億三千三百萬個神,這種說法就可以看出印度的神是真的多,因為歷史的原因,印度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其中印度教的教徒最多,差不多有十億人,印度教是成型於公元十世紀的婆羅門教發展出來的,並且融合了佛教耆那教等宗教的元素,所以在印度教的神話體系中,常常能看到其他宗教的影子。
  • Netflix印度高管被捕 源於網劇《如意郎君》出了侮辱印度教的禁忌...
    近日,著名流媒體播放平臺Netflix印度高管被捕的消息引發熱議,原因來自旗下正在熱播的網劇《如意郎君》(A Suitable Boy)中出現了侮辱印度教的禁忌之吻,引發民眾以及政府高官盛怒,導致警方直接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