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佛教·之四·印度神教(神哲學寶冠上的明珠)

2020-12-13 佛天慈佑一沙門

自由與良序·走進佛教·印度神教

天佑

人類文明,始於神話。出於畏懼自然之心理,導致萬物有靈之信仰;再加上科技能力有限、行政效率低下,統治集團為了管理過於龐大的社會組織,運用宗教手段,統合教說,改革以倫理與道德因素,作為教化工具,為治權需要服務。隨著社會的持續進步,根據時代的不同所需,掌握了話語權的人任意裝扮信仰對象(不斷變換其形象),為特定人群服務。譬如西方的一神信仰,從最初的「自然神」,到為部族建國出力的「部落神」,再到後來一躍成為放眼全世界、面對全人類的「位格神」。又如吠陀文化與婆羅門教,本為異族入侵者的殖民工具,卻最終成為印度社會與宗教文化的主幹。真可謂:「神明很辛苦,一切很無奈」了。

大約三千五百年前,印歐民族中的一支自喀布爾河谷進入南亞次大陸的中部廣袤平原;帶來早期神話,創造「吠陀」文明。(其先祖是靠遊牧為生的;逐水草而居,遇沙漠則止。如今,下了戰馬,但祖輩傳承與延續下來的原始拜火信仰卻不會輕易改變。經過持續加工與整理,發展出獨特的地方文明與宗教形態。)神職貴族集團(婆羅門)站在金字塔的頂端,為因應殖民統治與社會良序之需要,結合形上學,逐漸開發並且完善了種姓制度。其後,「神學」理論持續發展,婆羅門教進入「奧義書」發展階段(「神志」的作用逐漸降低);出現了「業報輪迴」、「梵我合一」等思想,直接引起「沙門思潮」(以個人努力追求解脫)的隆盛。

婆羅門教認為:按照神的「關照」程度劃定等級,唯有婆羅門才擁有天然至上之地位;故其天職就是專務祭祀和修行。剎帝利則是世間的實際管理者(當然要將敬奉婆羅門視為首要義務),他們也能向神獻祭。而吠舍只能請求婆羅門「代禱」;他們是「光明世界」裡的底層,雖然今生沒有優勢,不過通過「間接祭祀」,神亦會庇佑他們。不若「黑暗世界」裡的首陀羅,那是「被看不見」的階層——與神無緣。(前三「瓦爾那」有權參加「入門式」,這在宗教角度來說意味著「再生」——獲得新生;首陀羅無權參加,故稱為「一生族」。)這種完全站在殖統階級立場的制度設計,雖然包裹以信仰的外衣,但終究掩蓋不了其剝削的本質。

相對而言,華夏民族則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周公」之後,時代選擇了「君權天授說」與「宗法」、「分封」、「嫡長子繼承」等制度,使得民族性的養成自有一種不同。這裡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兩大農耕文明古國的歷史選擇分別是「種姓制」與「宗法父家長制」呢?還有其他選擇嗎?答案很簡單:身份是個問題。農耕文明往往需要集合眾力。彼此的規則制定者面臨到不同現實,採取相應的管理技巧,才有各民族異彩紛呈的政治制度與社會文化之展現。大體而言,一族對另一族的統治,往往須要從肉體到精神強制壓迫,一般較為粗暴與嚴苛。而在民族內部,則多用「教化」手段;一切只為了「名義」與「授權」——合法性的肯定。

其實,「種姓」、「宗法」都是一種社會良序系統之設計。種姓制度是「吠陀」發展到晚期,隨教權階級抬升,為了統治需要與利益維護,站在外來政權立場的「立法」。依據每個人的出生,規定其階層;至於階層內部則再來分工與競爭。種姓思想用森嚴的等級制度決定了家族與個人的永久性社經地位,後天的任何努力都無法改變。而「宗法制」的基礎單位是家族,強調血緣之紐帶;家國內外規範以禮樂標準(「人倫」),使上下進退皆有依憑(規矩與體面)。隨著知識與門閥壟斷被相繼打破(民學與科舉),一般民眾都能看到階級流通的希望。而婆羅門教則不斷地發展並且完善其教義(印度教),讓人民始終各安天命、甘之如飴。

婆羅門教主張:種姓是先天決定的——取決於「神的意志」,所以絕對不能抗爭;因為反抗命運等於是在違背「天意」。「出生」不好是「原罪」,便不能去怨尤他人。於是,只能自甘於各種際遇,以爭取重新獲得「神」的青睞(要想離苦,唯有依靠神明——祭祀示好)。這些教說鼓勵民眾積極建設當下,並且不思酬報——以「投資」後世,從而成功銷釋社會壓力。這是赤裸裸地利用神祇來欺壓被統治階級,難怪宗教會被當作「精神鴉片(《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綱要》)」了。這裡有一個預設條件:靈魂先於肉體存在,且不會隨著死亡而消失。既然「靈魂不滅」,那就必要對死後的「去向」做出說明——這是「輪迴學說」發生的基礎。

婆羅門教的本質是為了解釋社會分工之不同。不過,當「輪迴說」發展起來,就要對一系列派生出來的新問題加以抉擇;譬如飲食選擇。(《摩奴法典》:「只有傷害動物,才能獲得肉食。而殺害動物閉塞上天的門徑,所以要避免犯戒食肉。」)試想:如果動物的軀殼裡可能住著人的靈魂,那麼肉食行為就會顯得殘忍。所以對印度教徒來說,特定飲食是「高貴」(教養、信仰、知識)的象徵。(如《薄伽梵歌》說,飲食分三種:「悅性」、「變性」和「惰性」。遵循「悅性飲食」,才能讓思緒安寧,保持覺醒以探索微妙之天性。)除最低等的種姓外,所有人都要避免吃牛肉(特別是白色的短角牛);而一切奶製品都要優先運用於獻祭儀式上。

人在這樣一個看似封閉的「輪迴局」中沒有出路(這個問題要待後出的沙門思想與印度教來解決:苦行沙門認為輪迴沉浮由業主宰,所以必要「業盡」以實現解脫;印度教則主張世間一切都是如幻之「現象」,只有「梵」才真實永恆存在,所以要與「梵」合一)。誰都不免輪迴,便有一個問題:如何永久保障貴族階級的優越地位?今生作為婆羅門,難道真的與平民一樣,下輩子都會面臨「載浮載沉」的風險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婆羅門就確實非常「高貴」:因為「制度設計者」本身沒有給自己留後路。但是他們真的會這樣做嗎?對不起!作為勝利民族的雅利安人是有機會「走後門」的:上三種姓的人有對「神」示好的「特權」。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輪迴思想(眾生平等理念)至少不壞,但婆羅門的見解卻明顯偏心。婆羅門宣稱:只要心中有神,這一不朽的力量便會令人神聖;而「神」是不會出現在「賤民」心目中的。(主張「神」能完全主宰人類命運是神教的特點。)婆羅門作為「神」在世間的「代言人」,受到特權與特質的保障,得以專注於上層建築的開發——進行完美的修驗。這些被「揀選」的人若能克制情緒;在行為上嚴格奉行戒律、例行祭祀;實行虔誠、默想、禁慾;努力獲得智識——通過學習與修行,親證永恆真實之真理;最重要的是信奉神而得「恩寵」或使自身達到「梵我如一」之境界——這樣的人是可以徹底解脫輪迴之苦的。

(《摩奴法典》:「先已學習期滿的再生族,在按規定如此住滿家住期後,應即下定決心,斷然抑制其感官,生活在山林中。」「不要求死,不要貪生。」「要樂於思考『最高我』,坐禪。不需要任何物品,摒棄一切肉慾,唯與『靈我』為伍,在期待永遠解脫中活於下界。」「要控制自己的慾念,斷絕愛憎,避免傷生,為自己準備永生。」「要注意思考:人們由於罪孽而招致的輪迴,墮落地獄,在閻魔殿遭受拷打。」「苦行家將善業讓給朋友,惡業讓給敵人。自己則從事深入的內觀,超生到永遠存在的『梵』。」「忍讓、以德報怨、節制、正直、清淨、抑制諸根、認識法輪、認識最高我——真我、求實、戒怒,這些是義務由之構成的『十德』。」)

婆羅門「口銜天憲」、佔據上位、壟斷資源(其三大綱領:「吠陀天啟、婆羅門至上、祭祀萬能」的實際效用)。雖然,誰更「接近」神,誰就更有「權柄」;但是「對等」得,既然掌握了解釋經典的話語權,便有面對質疑的義務。(宗教語言表面華麗,但往往脫離現實;若無法有效證驗,其信用無疑是容易「破產」的。)長期以往,大眾難免對其信心破滅——失去等待「神跡」出現的耐心。「人民苦秦久矣!」社會壓力無從釋放,怨氣沒有宣洩途徑,積壓日久,便會產生「變革」之動能。統治階級固然可以動用軍事力量與社會資源來防堵源自基層的反抗,不過這終究是被動與消極的;而且「人心思變」,成為一股無法抵禦的洪流。

在代表了「最高智慧」的「天啟聖典」——《吠陀》中,(還有,在婆羅門的口中,)「神」是如此地「不公」。祂的「恩慧」局限於部族,是部落的專屬神明(「部落神」);當人們(他族)開始傾向於如此見解就會開始反抗。(既然得不到優待,何必「陪太子讀書」?)此外,作為專任的「神權代理人」,婆羅門在暮年可以拋棄世俗,閒居林間,悠遊自在地作內心提升,為死後服務。如《摩奴法典》說:「家長看到自己皮皺發蒼、子孫繞膝時要退隱山林間。」(四期:梵行、居家、林居、遁世。)由於不再關心現實,其重心便在探索「終極價值」;譬如自我、存在、意識、解脫等課題。(系列「奧義書」就是這些「梵志」的思索集與教育錄。)

這種模式令一些人得到啟發。他們脫離社會(組織良序系統)、專務修行,成為「自由民」(自然人);被世人稱作「沙門」。懷著對「神教」與「神權」的強烈質疑,對舊有經典不斷開發;將「神」的作用從「靈魂不滅、業力不失、輪迴無盡」的「生命現象系統」中剝離,與「人皆可成堯舜」的「人本」思想結合,最終形成「奧義書」中不由神幹預的「業報輪迴」思想——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修行實現「業盡」,從而永久地解脫輪迴與苦難。如《頻伽羅奧義書》云:「直至宿業銷,生似存蛇蛻;有身如月遊,解脫、無家士。」這一「進步」,為後續沙門思潮勃興提供了理論依據,也迫使婆羅門教教義繼續向「形上化」發展(印度教)。

再來看地理情況。靠近西部的印度河流域與恆河上遊地區多是新住民(雅利安人)的聚集地;所以在思想上,婆羅門教的理論基礎非常牢固。而南亞東部則多原住民,種姓思想遭到「稀釋」,使恆河中下遊地區的人們發展出較為自由的信仰形態。(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法釋尊略傳》:「釋迦族是東方的,卻是接近西方的;這是有助於理解釋尊的立場,不落二邊的思想特性。」)沙門陣營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中孕育滋生;這是一個擺脫了種姓藩籬的修士集團。在代表外來統治階級意志的婆羅門教盛行的時代,沙門思潮迅速萌發,反映了自由平權思想的孕育與民眾覺醒的發端。隨著他們的崛起,為「宗教改良」注入了催化劑。

(在西元前六世紀前後,作為正統文化的婆羅門教,其繁榮中心在恆河最大支流朱木拿河上遊的居樓國;作為非正統文化代表的沙門諸子,其活動範圍則集中在恆河中遊的摩揭陀國附近。譬如佛教的釋迦牟尼,其主要活動範圍——行化地區多在恆河兩岸的憍薩羅國、摩揭陀國和毗舍離國之間;也即現今的北印度和尼泊爾一帶。「正統」與「非正統」的區別,本沒有一定之標準;但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做判斷:一、社會組織良序系統,二、與治權合作。依此為據,類似我國漢唐之後的儒家文化被視為正統主流;而道、墨等學則在漢代以後成為非主流文化。又因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有其客觀性,所以具體情況會隨時代選擇有所變化。)

此時的信仰形態趨於兩極。早期認為神能主宰一切,若能取悅於神,便能在死後得到「拯救」與「復活」。另外一個極端:生死輪迴無盡,誰也不能避免——包括「神」(神也只是在現象界擁有較大福報而已)。或許神的能力可以賜予禍福(在現象界),但就智慧與解脫而言卻幫不上忙。良序、自由兩大思想體系內外抗衡,促使各自的教義進化;最終形成「形上之中道」——即具有「位格神」傾向的印度教。他們認為:「人格神」是顯現於輪迴的,但其「本來面目」之「真身」卻屬於「形上」。人類站在現象世界之視角,不能說祂有或者沒有;又因為不屬於輪迴,所以就更沒有會不會輪迴的問題了。是故解脫的唯一途徑就是與之合一。

在此,「神」的「位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超越人格的存在」是沒有形象的,即無法用經驗理解、言語描繪,所以幾大一神教都有不準描摹「神」的形象(拜偶像)的主張。(包括佛教,也是更注重於「五分法身」;具可參考《雜阿含六三八經》。)只是有的宗教偏重「人格化」描繪(譬如「天帝」),有的教說偏重「形上化」敘述(譬如「天道」);因為大眾對於「沒有用的神」無感,便只能用神話或者哲學以構建「溝通」之橋梁。(就世間倫理與一般道德的角度來說,類似《道德經》中所謂「視萬物為芻狗」的「形上神」是「無用」的。這種信仰形態若是再進一步,就是美國羅納德 M德沃金所謂「無神的宗教」了。)

在「神格」抬升的同時,「代言人」的特權也將動搖(神性的部分失去,世俗的部分保留)。以往所有信仰,全都建立在不可抗力因素的放大,使人毫不猶豫地臣服和低頭。無論是「大自然」還是「神」,哪怕「神的代言人」都能把人壓得喘不過氣來,直接導致大眾的覺醒與反抗;譬如兩千年後的西方啟蒙運動。(西方的「一神觀」確有許多邏輯問題;比如說「全知」、「全善」與「全能」,那就要對世間的苦難負責。用「三位一體」與「自由意志」諸說建立起來的神學體系雖能勉強自圓,遠不如印度教的「經驗哲學」哲思縝密。商羯羅的「吠檀多不二論」是人類所能達到宗教與神學的頂峰;被徐梵澄先生稱為「一切教之教」。)

其實,從「(梵天意志所決定的)靈魂轉世」到「(完全由業決定的)業報輪迴」(從「世人都說神仙好,哪有凡人做神仙」到「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只有一步之距,然而這「一步」卻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因為前者是「萬般不由人」的——決定權在「神」(教職口喻),而後者——苦、樂所依據的業報則取決於個人;決定權在人,這就有了(部分)主導性。(《歌者奧義書》:「那些在世上行為卑汙的人很快進入卑汙的子宮,或狗的子宮,或豬的子宮,或旃陀羅婦女的子宮」。)與宣稱「死後審判」的神教相比,一有盡、一無盡,一有主宰、一無主宰,一能超然、一不能超然——理念大有不同。人類獲得了從未有過的自尊。

「業報輪迴」思想的本質是視眾生為平等:無論是動物還是高級祭司,他們的靈魂全都一樣,只唯一不同的是業(福報)。如《布列哈特奧義書》說:「依照一個人的動作和言行,他成為這、成為那;因此他的來生是:一個善業的人成為善,一個惡業的人成為惡——由淨行而得淨,由黑行而得黑。」(哪怕「神」也是福德眾生,故同樣不能避免輪迴。)一切取決於業,而業是有為的,是可以努力的;每個人只要「業盡」就能實現解脫(無需神旨)。因而輪迴思想本身並不消極,有部分進步的一面。不過,這對居於「正統」地位的婆羅門教而言卻是致命打擊。於是只能繼續發展,進化為印度教;得著人口便利,終成世界第三大宗教。

印度教是婆羅門教的升級:不但繼承並且揚棄了既有之教義,也綜合了其他各宗教說之主張;開發「形上學」,因應自由沙門思想對婆羅門教的對抗。相對而言,印度教更強調萬物唯一之本原——「梵」、「第一因」、「超類人格神」之「存在」和宇宙萬物的「統一性」。(在邏輯上已將其「最高價值之存在」擺到了無可置喙的高度。梵的「擬人化」,如《大森林奧義書》說:「這自我是一切眾生的主人,一切眾生的國王。正如那些輻條安置在輪轂和輪輞中,一切眾生、一切天神、一切世界、一切氣息和一切自我都安置在這個自我中」。梵的「形上化」,如《歌者奧義書》:「這是自我。它不死、無畏,它是梵;這個梵名為『真實』」。)

西元八世紀,吠檀多神哲學大師——商羯羅更是完善了「不二一元論」學說,成為印度教理論發展到巔峰的裡程碑。西元七八八年,商羯羅誕生於印度西南。他從小師從喬頻陀(《聖教論》作者喬荼波陀的弟子),學習婆羅門教經典。之後,遍遊印度各地傳道。在理論方面,商羯羅充分發揮了「吠檀多不二論」,強調「幻相」說:認為除絕對的「上梵」外,沒有任何真實(現象界只是「識」的反映與作用);而「梵」的另一面則與人類不死的靈魂(純粹的「我」、「本我」)在體性上無二。《大森林奧義書》說:「他在自我中看到自我,視一切為自我。」「梵」即「大我」,人的靈魂是「小我」,「小我」與「大我」本為一體——即「不二」。

那麼人類因何會沉淪呢?因為把感官經驗到的世間當作真實存在的了。(類似境、相、識的不同:從「世界觀」的角度將世間視為幻相。)沒有「智慧」才會淪落;如果能夠透過現象看到背後「真實之存在」,摒棄如幻不實的「經驗」,擺脫「虛妄」與「業」的束縛,達到「本真」,便可脫離痛苦的無盡輪迴——進入神妙的純粹極樂之狀態。如《蛙氏奧義書》將「自我」的「靈覺程度」分為四種狀態:覺醒狀態、夢中狀態、熟睡狀態和第四狀態(又稱「大覺位」或「死位」)。醒位、夢位都有意識,但前者受感官影響,後者則超越。不過,這仍是「相對狀態」;熟睡位即能突破這一局限。如果還能繼續向上,即得達到「與梵不二」。

具體的實踐方法:在心智上進行多方面的修養,逐步做到能夠區分「真假」;從而控制自己的感官,放棄對世間「物質現象」的執著。一心嚮往與「梵」契合:通過冥想,達到「梵我如一」的真理與真實,從而實現人的「本我」與「梵」合一。就世界觀來說,「吠檀多不二論」徹底將人類感官功能所感知的世界(經驗之存在)「幻化」了。(這有點「古典經驗主義哲學」的意味——更傾向於「唯心」的一面。)而「如幻」又非「虛無」——物質現象、靈魂之「神我」、具有人性的神都是有作用的;所以不能說「真實存在」,也不能說「根本全無」,一切都是如「幻」(「空」)的——是「梵」以「幻力」進行的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

(對於「梵」的認知與表述,類似龍樹「中觀行派」的方法:「遮詮」——「負面表列」。《大森林奧義書》云:「不滅者——梵,不粗、不細、不短、不長、不紅、不溼、無影、無暗、無風、無空間、無接觸、無味、無香、無眼、無耳、無語、無思想、無光熱、無氣息、無嘴、無量、無內、無外。」《自在奧義書》:「它既動又不動,既遙遠又鄰近,既在一切之中又在一切之外」。《剃髮奧義書》:「不可目睹、不可把握、無族姓、無種姓、無手無腳、永恆、遍及一切、微妙、不變、萬物的源泉」。《蛙氏奧義書》:「不可目睹、不可言說、不可執取、無特徵、不可思議、不可名狀;以確信惟一自我為本質,滅寂戲論、平靜、吉祥、不二。」)

最後,商羯羅還把梵分為「上梵」和「下梵」。他說:「梵」是不能用感官來經驗的,然而「上梵」的「真實性」卻不容置疑(通過經典得知、通過冥想證得)。解脫輪迴的方向應該是與「梵」合一(同樣用「涅槃」這個詞),而非沙門所追求的「斷滅」。實現解脫的「我」的「本態」是平靜與安樂的(「本具」),並非沙門認為的「苦」與「非我」。(意思是沙門把「上、下梵」混淆了。由於不達「上梵」,僅對「下梵」批判,所以沙門學說並不究竟。關於「上梵」、「下梵」、「上知」、「下知」諸說,可參考《剃髮奧義書》。)由於商羯羅改良了大梵信仰(具有了圓融的特徵),使印度教更具「吞噬性」,終成印度社會神教信仰的總繼承。

關於「通過感觀功能所經驗與認識的現象世界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之問題,有人問過佛陀;佛陀的態度是:不予回答(「十四無記」)。他認為:這個問題沒有實踐意義;若糾結於此便是徒勞浪費時間——與佛教所追求的解脫無關。而且輕易回答可能導致誤解,這會種下日後分裂的隱患。(由於邏輯不同,即便回答也是「雞同鴨講」。)佛教原屬沙門陣營,又突破了沙門有、無「神我」的局限。釋迦牟尼對於沙門各宗教說成功架構,形成了以實踐技巧為核心的經驗教法。後出佛教為了生存與發展,對於「佛不語」的部分有所開發;同時為了「奪嫡」,將自宗擺在比其他部派更為寬廣的位置,使自身理論有了被印度教銷釋的可能。

西元三世紀,以龍樹「中觀派」為代表的大乘佛教興起;用「負面表列」形式,導正「部派」中的「說有化論述」之傾向。這正中了商羯羅的下懷。他說:中觀理論中的「空」即屬「下梵」範疇——這等於直接宣判了大乘佛教在宗教理論上的「死刑」。(既然大乘佛教可以叱責部派為「不了義」,那麼邏輯上也就不能阻攔別人用同樣的說辭對佛教「釜底抽薪」。)同時,大乘提出「三身」理論。(在「位格比較」方面,佛教更是弱勢;因為沒有「造物創世說」。應知佛教的優勢在於「覺性」與「淨性」,而非「神性」。)既然釋迦牟尼是化身,為何不能是印度教的神所顯化的呢?(印度教宣稱:佛是「半人格神」,為其主神的「惡化身」。)

後出佛教理論體系的基礎被動搖了,且大乘佛教的成就之路既難且長,失去了對外護的吸引力(導致隨後對「即身成佛」的追求)。此外,部派佛教還有過度思辨的傾向,不利於大眾傳播。相對而言,同時代的印度教簡單易行,簡化了繁瑣的祭祀儀式與基礎理念;方便大眾理解和實踐,只要求履行社會義務而已(更近人性)。大家都誇讚自己的導師,信眾自然會選擇容易親近的一方。還有,「印度舊習,特好論辯。……競真理於唇舌之間,以空談為是非標準,假借王臣之權力以相侵軋,此印度之陋習也!(印順導師《華雨香雲華雨集》)「佛教雄健之風、篤實之行蕩然無存」,婆羅門在這一態勢下開展了積極復興的「虔誠運動」。

印度教神廟

商羯羅在南亞次大陸掀起了由南向北的溼婆教徒「大復興」運動。他每到一處,便與在地的佛教僧侶(也有沙門諸師)展開辯論;諸宗僧人被紛紛辯倒,迫使大量僧人折服。佛教在各地遭受重大打擊。(玄奘歸國未久,那爛陀寺便開始閉門授課。)商羯羅的這次「進軍」把佛教徹底擊垮(失去了群眾基礎,遏制了發展勢頭,可謂大勢已去)。之後的印度佛教趨於「神秘化」(泡沫化)發展,最終消融在印度宗教的汪洋大海之中。有人說:佛教在印度滅亡是因為異族入侵。那麼請問:印度教、耆那教為什麼仍舊盛行?還有人說:佛教打敗了他教,成為印度宗教的大宗,所以才會遭受滅頂之災。那只能說是一廂情願的美好意念罷了。

(佛教在印度大陸失傳,原因無非有三:時空環境變化,失去基礎支援;脫離務實實踐,流於玄學思辨;偏離實相般若,方便本末倒置。其實,佛教在印度始終只是異數——屬於「教權」中非正統陣營的時代選擇而已。當時,剎帝利階級興起,成為沙門思想迅速勃發的基礎與後盾;而佛的種姓又影響了諸多「新貴族」的選擇。非要說佛教「打敗」他教、最尊最上,這也是可以的——但要就教義而言。首先,佛教令「神權」破產,讓每個人都有成就之可能。其次,婆羅門教、沙門諸師教說各有利弊;釋迦牟尼能夠博採眾長、成功架構,並用一己努力在有生之年實現宗教價值——無須等到死後;而且後人還能成功複製,這無疑是特勝的。)

商羯羅模仿佛教,在印度建立「四大聖地」:北方的在喜馬拉雅山中,西方的在印度西海岸的德瓦拉卡,東方的在奧裡薩邦海岸,南方的在邁索而邦。「四大僧院」至今猶存,是印度教的聖地;大批學者在那裡研究商羯羅留下的三百多部神哲學著作(主要有《廣森林奧義注》、《薄伽梵歌注》、《我之覺知》、《問答寶鬘》、《五分法》等;其中,《示教千則》與《有身疏》——《梵經注》最為重要)。商羯羅三十二歲時病逝於喜馬拉雅山麓的基達那特。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說:「他是一個奇特的混合物:一位哲學家、一位學者、一位不可知論者、一位神秘主義者、一位詩人,還要加上他是一位實際的改革家和能幹的組織者。」

商羯羅無疑是偉大的,其理論設計使得印度教更具哲學性與兼容性;有效「收編」了當時流行的所有宗教教說(為我所用),使印度教茁壯成長。然而這種高度,在當時乃至其後的歲月中並未得到所有人的理解,以至於有人說他是「假面的佛教徒」。(孫晶《商羯羅是假面的佛教徒嗎》:薄斯伽羅認為商羯羅是「佛教論說者」;筏羅婆說摩耶論是「中觀派的化身」;羅摩奴闍稱商羯羅是「以吠陀論遮面的假面的佛教徒」;識比丘正式稱商羯羅為「假面的佛教徒」。)此外,後出的佛教徒由於受到攻擊,喪失理性,編造神話醜化商羯羅;甚至還把商羯羅的早逝歸結為護法的報復。這種態度不但無助於貶低商羯羅,反倒是侵損了佛教的格調。

婆羅門教門派眾多:除了吠檀多以外,還有數論、勝論、瑜伽、正理、彌曼差等主要派別。數論派產生較早,對釋迦牟尼還產生過影響。勝論派是印度哲學中自然哲學的代表,認為世間萬物皆由「極微」構成(與順世沙門類似,與正理派關係密切)。瑜伽派相對注重實踐,期初與數論派關係密切,後陷入神秘主義。至於正理派,則專究邏輯學與認識論;對後出佛教的因明學說貢獻很大。還有彌曼差派,專門探討祭祀行儀及相關解釋;他們認為言教是絕對的、天啟的、神聖的、真實的、永在的(無創作者、本來就有),被佛教稱為「聲常住論」。一般認為:只有注重行法與哲思的彌曼差、吠檀多兩派是較為純正的婆羅門教派別。

以上是印度神教思想的大致介紹。再就大眾角度,紹介一般民間的信仰情況。受雅利安傳統文化的影響,婆羅門教原是信奉多神的。到了後期,產生雖有多神,卻以三大主神——大梵天、毗溼奴、溼婆(「三相神」)為根本的理念,顯示出向「一神教」過渡的傾向。大梵天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毗溼奴則具有世間性,能創造和降服魔鬼,是現象世間的保護者。而溼婆則是舞蹈與毀滅之神,是現象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官為象徵,並擁有不斷變化的身形。這三大神絕非獨立個別,他們全都具有「化身」性質。又據印度教經典來看,三位主神的位格是不定的,且誕生的先後順序也有不同講法,是具有特殊性質的「類一神教」。

在《往事書》(古印度文獻集,涵蓋內容非常廣泛,基本為神話歷史故事;包括宇宙論、神譜、帝王世系等。分為十二篇,約近兩萬頌;多為詩歌體,也有散文,以問答形式構成)中,「大梵天」被描述為擁有四個頭和四隻手,分別執持樂器、貝葉書、念珠和蓮花;坐騎是鵝王。大梵天創造了娑羅室伐底,並娶她為妻;娑羅室伐底同時又是智慧、文藝和科學的保護神。須要說明的是,「梵天王」與「梵」不同:一位是「類人格神」,類似盤古與宙斯;另一位則是「位格神」,即在「形上學」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印度教始終認為:常人經驗的現象世界是不真實的;於是「盤古開天地」與「大梵造世間」的意義便有了天壤之別。

在三大神中,溼婆信仰是較具趣味和深意的。人皆畏死,其象徵意義便在人們心目中(被迫)不斷升級:說他既是毀滅之神,又是創造之神、收穫之神、豐饒之神、舞蹈之神以及瑜伽之神(瑜伽士及苦修實踐者的主神)。因而,這位神祇同時兼顧毀滅和創造(新生)兩面:既製造痛苦又帶來希望;代表並反映著世間的真相(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真實狀態)。《往事書》裡有一則故事,甚可玩味(頗多隱喻)。宇宙肇始,毗溼奴和梵天巧遇溼婆林伽;兩人分頭尋找起點與終點。毗溼奴化成野豬向下挖掘,梵天則變成天鵝向上飛翔。最終,毗溼奴放棄了,因而得到溼婆的祝福。相反,梵天卻因為(自以為)找到了起點,被溼婆詛咒。

在「晚期吠陀」時代,婆羅門教已發展得非常成熟。隨著教義的不斷推廣,在不同地域與民間傳統信仰融合,出現了類似希臘神話般五花八門的神祇體系。有兩部神話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內含印度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包括社會良序與個人追求的法哲學思想體系),堪稱「印度的靈魂」。(民間信仰、大眾文學的力量不容小覷;神話故事是最有時效的傳播途徑,可比擬我國的《濟公傳》與《西遊記》。)據說有超過三億個神明,主管著各類事務。比如,溼婆和雪山神女結合,誕生了象徵著仁慈(和富有)的象頭神;毗溼奴之妻,是象徵財富及世俗功績的吉祥天女神;還有象徵著忠誠與力量的猴神——哈奴曼等。

傳說溼婆經常外出修行,且很久都不回家。有一次,妻子帕爾瓦蒂想要洗澡;為了防止他人闖入便令孩子看守大門。溼婆回家,看見男孩,便表明身份。可是孩子不認識溼婆,於是起了爭執。兩人兵戎相見;男孩不敵,便被溼婆砍去頭顱。由於溼婆使用的三叉戟威力超群,其頭顱不見了蹤影。事後才知道,原來都是一場誤會;溼婆便向創造神——梵天求助。結果,他們用一隻大象的首級代替頭顱,令其復活(《溼婆往世書》)。另據佛教文獻《四部毗那夜迦法》說:這位象頭神——「嘎內須」性絡暴戾;觀自在菩薩為了將其降伏,化身為女子去度化。象頭神一見傾心,便發願護持佛法;皆大歡喜,並有了「大聖歡喜天」的名號。

猴神哈奴曼的故事則見於《羅摩衍那》。據說,哈奴曼擁有四張臉和八隻手,以虎頭如意金棍為武器;他勇敢機敏、能力超凡,還熱衷於除惡揚善(可能為孫悟空的原型之一)。故事的起因是毗溼奴的化身、阿逾陀國王子——羅摩的妻子——悉多,被楞伽城(位於蘭卡島上)的十頭魔王——羅波那劫走。羅摩在救援途中,幫助猴王須羯哩婆奪得王位;猴王便派手下大將哈奴曼幫助羅摩。哈奴曼在海中搭建橋梁(有人認為:位於保克海峽間長達四十八公裡的海底沙梁就是傳說中「羅摩橋」的遺蹟),與惡魔大戰。最終,羅摩成功徵服強敵,救出了悉多。(在《摩訶婆羅多》中,「阿努曼」還被尊為「學術的傳授者、農事的庇護者」。)

此外,印度教還繼承了舊有之「史觀」,將世界的一個「周期」(人類文明發展過程)分為四大歷史階段(《薄伽梵歌原意》)。起先——太初,人們能夠自然感受神的力量(不需要依靠媒介)。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高度統一、沒有隔閡;人類可以通過心靈溝通和交流。世界上沒有痛苦、沒有悲哀、沒有戰爭、沒有宗教,也感受不到時間的流動(很像道家所說的「混沌」)。雖然是超越理解的,但終究可以說:這是人類(「超人」)的黃金時代。(《西方哲學導論哲學的起源》:「神話把事物的本源一直追溯至超自然時代——神話學家有時稱之為「強力時代」,……強力時代存在於「正常時代」之前……這個時代神奇之人不受時空限制。」)

到後來的「精神時代」,人類發現了「時間」、發明了工具,開始運用自己的「心智」(心靈與心智不同,意味著人們不同於懵懵懂懂的原始狀態,逐漸有了「私心」)。心靈交流受阻,也出現了戰爭。(既然有了私心,聽誰的呢?)這是神人共處的歷史階段;據說《羅摩衍那》的故事就發生在那個時代。再到後來,人類研究科學,發明了更多工具;於是,紛紛在精神與物質之間做出選擇。人們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有了距離;為了方便交流便發明了文字(逐漸產生依賴)。在這個時代,權力掌握在女人手裡(「母系社會」)。神話史詩——《摩訶婆羅多》就描繪了這一時空背景。(好像人們總是覺得「人心不古」、「今不如昔」,看來這是天性。)

最後,迎來了「卡利時代」。人們崇尚物質勝於追求精神;權力與迷信統治著人類的精神世界。神的存在只為少數人所感知,人類了解神的方法只剩下了神話與宗教。男人代替女性掌握權力(象徵著力量代替神秘,治權代替教權)。如今(據說始於西元前三一〇二年,將經歷四十三萬兩千年),人類正處於這一「歷史發展階段」;人性趨於黑暗與腐敗——貪、嗔、痴、慢、疑五毒猖獗(此說可能與佛教中的「增劫」、「減劫」概念有關)。(此外,《聖典薄珈瓦譚》還提到了釋迦牟尼佛。他們說:「在卡利年代一開始,至尊主將顯現在比哈爾的嘠亞;他將做安贊娜之子,名為『佛陀』。他的目的是要使神眾的敵人——無神論者困惑。」)

綜上所述,印度教教義無疑是豐富的。從最初的原始拜火信仰,隨雅利安人進入這片土地後不斷發展而來。不僅有傳統宗教與民間信仰,還結合了形上學、社會習俗等內容;其宗教觀、世界觀、倫理觀等複雜多樣,乍一看來甚至還有一些矛盾。譬如印度教有顯、密兩乘之分,密教盛行對「性力女神」的崇拜;在民間習俗中,還流行著宰殺動物甚至以活人為犧牲的祭儀。而在另一些教派中又嚴格奉行「素食主義」,提倡「梵行」(嚴格清淨的行為)。他們特別信奉「非暴力」或者「不害」(《廣森林奧義書》)之理想(影響到甘地),被列為再生族得以斷滅輪迴的五法之一。(《摩奴法典》:「要避免傷害任何生物,以免孤身進入來世。」)

自「吠陀」始,婆羅門教一直都是印度社會與文化的正統和主流(類似華夏視儒家學說為正朔)。雅利安人從骨子裡就是遊牧民族,社會組織能力低下;無法應對進入南亞後的治理需求,只能大力發展神學與宗教。婆羅門作為最高種姓的神職階層,壟斷了神在人間的「代理權」。民眾為了死後得到救濟,窮竭一生,從金銀、房屋到土地,不斷奉獻財物與「衷心」。教權獨大,使得古代治權必要依附於「神性」的「授權」。又因其超級發達的形上學,社會中充滿了濃鬱的宗教氛圍;仿佛神祇才是這個國度真正的「主人」。直到如今,宗教在這個國家以及絕大部分人民的心目中、生活中仍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故被稱為「宗教博物館」。

相關焦點

  • 走進佛教·之五·沙門思潮(不靠神力靠自己)
    他們持續驅逐原民;在數百年間,在印度河流域與恆河上遊地區建立據地。然而,農耕文明的特殊現實是必要面對的。於是,壟斷了話語權的貴族利用宗教手段(本於故有信仰習俗,融和在地傳統),提升組織能力,建立社會良序,令殖民統治順利行進,開啟「吠陀時代」。逐漸建立「神教」信仰與經驗哲學,成為後續印度文化(吠陀、婆羅門教、奧義書、沙門、印度教等)的主幹。
  • 《印度佛教史》之認識婆羅門教
    佛陀在人間示現建立佛教,雖然佛法不是佛陀所創立的,但是他發現的。    因而,我們了解一下印度沙門思潮之前的印度的宗教思想,非常有益於我們學習佛教團體的建立和佛教的弘化方便的建立。  上節課講到,印度有100多個民族,直到現在印度主要的國家問題之一也是民族和宗教的問題。    公元前15世紀左右,雅利安人就越過了興都庫什山脈進入了印度,建立了印度文明。
  • 為什麼佛教在印度影響越來越小?
    二、與中國不同的是,印度歷史長期疏於文字的記載,佛陀時代乃至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佛陀的言教都沒有用文字記載下來,靠的是僧團隊對經典的結集。所謂結集,是採取合誦的形式,即一人貧記憶誦出,大眾確認後便依此心口相傳。印度佛教史上共舉行了四次大的結集。
  •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在中外的史籍中所說的印度,並非指今天的印度,而是泛指南亞次大陸。它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和斯裡蘭卡諸國。古印度文明,首先發生在今天之巴基斯坦。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這裡就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 走進佛教·之六·身份問題(沙門應該禮拜君王嗎)
    自由與良序·走進佛教·身份問題天佑在佛教即將誕生的西元前六、五世紀間,印度的思想界活躍而陷於紛亂。婆羅門教在「神學」領域發展,認為一切皆由「神」定;由此設計出「種姓制度」,造成「階級分化」之傾向,成為古代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石——社會良序之保障。
  •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卻為何在印度消亡,在中國紮根?
    眾所周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誕生於古印度,至今已有2500多年,在印度歷史上曾經十分輝煌。然而,在當今印度,有超過80%的人口信仰印度教,佛教信眾不到人口數量的1%。與之對比的是,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後,雖然有過幾度衰落,但卻最終融入到了中華文化中,在中國站穩腳跟,持續流傳了2000多年。
  • 為什麼印度的佛教衰落了,印度教又繼而興起?
    在這一時期中,操印歐語系語言的雅利安人遊牧部落大規模地分批遷徙進入印度次大陸並完成了從遊牧部落向農耕民族的轉化。隨著印度文明的成熟,記錄和描述印度人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著作《吠陀》逐漸形成,並成為印度人的聖典,故該時期又被稱為「吠陀時期」。 「吠陀」一詞意為「知識」。狹義的吠陀指的是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等四部書構成的《吠陀本集》。
  •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還原佛教的本來面目)
    (「神」與「梵」是不同的:其意義在於不再依賴神的青睞。超脫的原則即與「梵」合一,故而人有修行的必要。)印順導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法興起與印度的時代文明》中總結道:「『奧義書』的重要建樹有二:一、真心的梵我論;二、業感的輪迴說。」「『真我論』為吠陀文化的開展,而『業力說』卻是時代的新聲。」
  •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鬥不過印度教,而遠走他鄉,長篇一探究竟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鬥不過印度教,而遠走他鄉,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重新梳理一下印度的宗教歷史了。印度和中國同為四大文明古國之列,兩者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更多不一樣的地方,最直觀就是印度人普遍信仰宗教,印度的宗教文化也很豐富,中國人雖有宗族文化,去沒有対神的信仰,更多的是對人的關注。
  • 藏傳佛教像上的硃砂紅
    比起我們熟悉的漢傳佛教,藏傳有諸多不同:擁有數量龐大的神靈系統;有大量威武乃至嚇人的護法神;有好不含蓄的與性相關的表達。產生這些區別的根源,還得從西藏的歷史和印度的古老文化中找尋。藏傳造像在哪些情況下有硃砂紅呢?一是裝藏。
  • 把佛教逐出了印度的大師--商羯羅
    這樣就變成一個是上梵,即無屬性、無差別、無制限;另一個是下梵,即有限止的、有差別的並為屬性所限的。上梵是非經驗的或非現象的,下梵則是經驗的或現象的,是主觀化了的上梵。這樣,梵就有了兩個:一個是上梵,即無屬性、無差別、無限制之梵;另一個是下梵,即有屬性、有差別、有限制之梵。下梵具體表現為神抵、個體靈魂(個我)和世間萬象。
  • 佛教歷史之佛教密宗的由來及其特點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印度佛教大致經過了四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即原始佛教時期、部派佛教時期、大乘佛教時期和密宗佛教時期。  原始佛教,也就是早期佛教,這一時期大約從釋迦牟尼創立佛教至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後一百年左右,是佛教的最初傳播階段。  部派佛教時期,大約從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後150年。這一時期是佛教派別形成和發展的階段。
  • 起源於印度,卻被印度拋棄,佛教:難道我是後娘養的?
    在印度文化裡面,苦行是修行的一種法門。因為婆羅門教裡面最重要的神,溼婆就是一個苦行神。他修行場所在喜馬拉雅山的冰雪之中。但是在印度教裡,婆羅門和剎帝利講苦行的故事本意是給低種性的人聽,為了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
  • 聖嚴法師 | 正信的佛教 佛教的真理是什麼
    二、道理極成真實──是指學術家從研究推演中所得的學理真實,這又分為四類:一是科學家由實驗所得的真實,二是哲學家由思辨所得的真實,三是神教者從神契信仰中所得的真實,四是心(定)教者從靜坐修養等所得的真實。
  • 活動預告 | 印度傳統藝術之美
    後面,我們將看到這八位母親神出現在六十四瑜伽女輪中。但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光和我們的意識產生的幻象,也就是說這些女神都是「幻相」。瑜伽女崇拜與印度傳統文化中對陰性力量的崇拜有關,雖然瑜伽修習中出現,甚至可以說非常重視瑜伽女,但在實際修習中,幾乎看不到女修行者。這就要說到另一個問題,即藏密常常談到的雙修。藏傳佛教後弘期,即10世紀後,傳入西藏的佛教以密教為主,又以密教之無上瑜伽密教為盛行。
  • 佛教文化之佛教進入中國的時間和早期傳播
    上章講了印度佛教被印度教取代,在印度滅亡。但佛教在公元前後開始由印度向北方和東方經過陸地和南洋傳入中國,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佛教在中國卻獲得了輝煌的發展。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國相以聞,詔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慈,潔齊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初,帝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書及沙門以來。其書大抵以虛無為宗,貴慈悲不殺;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修煉精神,以至為佛。善為宏闊勝大之言,以勸誘愚俗。精於其道者,號曰沙門。
  • 佛教:吉祥天、辯才天、歡喜天
    又稱摩訶室利、室唎天女、吉祥天女、吉祥功德天、寶藏天女、梵名 Srī-mahā-devī,音譯作室利摩訶提毘,乃是佛教第一威德成就眾事大功德天。吉祥天本為印度神話中之神,是那羅延天之妃,愛欲神之母,後與帝釋、摩醯首羅、毗溼奴等諸神一併為佛教所承認,成為佛教之護法天神。
  • 現在佛教在印度發展近況,佛教未來何去何從,《法滅盡經》已揭示
    ,終於在某一天,他得到了這種智慧,並且從此走上傳播真理的道路,他既是迦毗羅衛國曾經的王儲——喬達摩·悉達多,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他無私的把自己所證悟的真理,無償的傳播給所有的人,不論種姓、膚色、年齡、性別一視同仁,當很多特權階級指責他時,他發出了獅子吼般的大慈悲之音,如雷貫耳般的響徹了整個婆羅多之土(古代印度全境,印度人自稱婆羅多人,稱自己的國家為婆羅多而非印度)。
  • 佛教:託塔天王,具有大威德力,受佛之付囑護持正法,守護國家
    ,無論是《封神演義》或《西遊記》都有其相關的神話傳說,但那些只是演義杜撰,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中的託塔天王,具有大威德力,受佛之付囑護持正法,守護國家。為佛經中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乃閻浮提北方之守護神,即北方多聞天王。世人一般認為,佛門護法神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是「託塔李天王」的原型。唐代盛行毗沙門天崇拜,認為毗沙門天幫助國家戰勝敵軍,因而到處建置廟宇,塑造神像,並在出師時加以祭祀。
  • 佛教的四眾弟子,指的是那些人?
    四眾,是佛教中的名詞。關於「四眾」一詞,有著不同的解釋。《法華經》中雲四眾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上又稱四部眾或四部弟子。《法華文句》云:「發起眾、當機眾、影響眾、結緣眾」為四眾。《異部宗輪論》云:「龍象眾、邊鄙眾、多聞眾、大德眾」為四眾。現在,我們一般說佛教徒有四眾,即出家男女二眾,在家男女二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