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反映著冬春季節的更替、標示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即將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
在立春這一天,全國各地流行著『咬春』習俗。
「咬春」——即在立春日吃春季的各種新鮮蔬菜,一來是順應時節,品嘗春季的各種鮮味;二來是為了迎接新春,表達人們對春天的美好祝願。
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由此可見,吃春盤、吃春餅,早從唐代開始,民間就開始流傳「咬春」了。
立春時節是要「咬春」的——就是吃一些新鮮的野味,感受春天的氣息,據說「咬春」以後,整個春天不會犯困呢。
咬春的食物,多以白蘿蔔為主。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
《明宮史》中有記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清代的《燕京歲時記》也有說到: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
由此看來「咬春」吃蘿蔔這一習俗,自明清以來就極為盛行。所以,無論多忙,立春之日,都別忘了買個白蘿蔔來吃哦。
吃蘿蔔可分為啃、切片、切絲、做餡等形式。現在給大家推薦一道食譜——豆腐蘿蔔絲湯~
1.嫩豆腐切片後改刀成粗細均勻的絲,放在加了鹽的溫水中浸泡;白蘿蔔洗淨擦絲。
2.湯鍋內注入適量水,沸騰後加入豆腐絲、蘿蔔絲,中火煮10分鐘至蘿蔔絲完全熟軟。
晉代潘嶽所撰的《關中記》記載:「(唐人)於立春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
陳元靚《歲時廣記》亦載:「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酒以賜近臣。盤中生菜染蘿蔔為之裝飾,置奩中。」
由此可見,舊時,立春日吃春餅這一習俗不僅普遍流行於民間,在皇宮中春餅也經常作為節慶食品頒賜給近臣。
現在,吃春餅講究一定要把菜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取吉利的意思。
麵粉250克,開水120克
冷水50-60克,植物油少許
配菜根據個人喜好隨意
如炒豆芽、黃瓜絲
胡蘿蔔絲、金針菇等等
【餅胚】
1.將麵粉加入開水攪拌成散麵團狀,分次加入冷水,用手揉成軟硬適中的光滑麵團,蓋上保鮮膜放在室溫下靜置30分鐘。
2.將醒好的麵團取出切下一塊,撒乾麵粉稍微揉一下,搓成長條,用刀分成約15克重的小面塊。將小面塊壓成小麵餅,在麵餅上刷一層油備用。
3.取兩張小麵餅,將刷油的面對合疊在一起。用擀麵棍將麵團擀成一張直徑約為15釐米的薄餅。
【烙餅】
1.將薄餅子皮5張一摞,放入燒熱的平底鍋中。
2.餅胚中間有氣泡鼓起時,說明一面已經快熟了,翻面烙另外一面,兩面都稍微有些淡淡黃色就算烙好了。
3.取出烙好的餅,一張張撕開成春餅即可。
4.拿出一張烙好的薄餅,放上自己喜愛的配菜,卷在一起就可以開吃了。
立春,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個節氣,氣溫逐漸升高,人之陽氣步步升發。我們此時應選定具有辛甘發散之特質的食物,讓身體順應天時。
除了吃蘿蔔、吃春餅,在立春這一天以及往後,我們還可以多吃這些蔬菜。
咬春的食物,多以白蘿蔔為主,而以薺菜為最佳。薺菜又稱為「報春菜」,在春天的野菜中,絕對算是最有「春味」的佳蔬。
薺菜營養價值很高。它所含胡蘿蔔素可與胡蘿蔔相當,維生素c的含量甚至比西紅柿還要高。
春天裡吃薺菜,不只是清香可口,還充滿了春的喜悅。炒、生吃、做餡、熬湯皆可,色香味俱佳,清鮮無比。
民間有句諺語:「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春季是生發的季節,嫩芽又是植物生發的象徵,所以立春後適合吃各種芽菜,對應四時變化。
春天可以食用的嫩芽有很多,比如豆苗、黃/綠豆芽、香椿、豌豆芽、蒲公英嫩芽等。
立春時節,最值得一吃的就是春筍了,民間有「嘗鮮無不道春筍」的佳話。
立春之後出出土的春筍非常的好吃,筍體肥厚,潔白如玉,而且營養非常豐富。無論是涼拌、煎炒還是熬湯,都清香鮮嫩,非常好吃。
對大多數人來說,吃筍就代表著春天來了吧!
茼蒿,在古代為宮廷佳餚,又叫「皇帝菜」,又因開的花像野菊,所以又稱「菊花菜」。
苘蒿中含有多種揮發性物質,所散發的特殊香味有助於增加唾液的分泌,能夠促進食慾、消食增強食慾。
其實很多人喜歡吃萵筍,卻並不一定知道現在才是吃萵筍的好季節。
春天裡的萵筍又嫩又綠,既是人們口中的「千金菜」又是「春菜」,常吃清爽解油膩,還能消食助眠強身體,特別是立春後要多吃點!
無論是涼拌亦或是清炒,味道都極棒。
最後,立春過後
春天陽氣開始生發
白日漸長,萬物開始復甦
人體的氣血在此時也需要舒展暢達
小夥伴們要早睡早起,規律起居哦
切記
人只有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方能健康~
喜歡本篇記得分享和在下方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