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的俗語,都是經過長期生活,人們積攢經驗形成的有著特殊含義的話語,這些俗語之中往往包含生存之道,可以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而有這樣一句俗語「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很多人聽完以後都很疑惑。
寡婦大家都聽過,也都明白,可是俗語之中的生妻指的又是什麼呢?為何連寡婦都不如?讓人們如此地嫌棄呢?
俗語的起源
生妻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漢時候。西漢與匈奴連年戰爭,但是有一次打仗過程中派去領兵的將軍李陵被匈奴包圍,最後俘虜了。原本做俘虜已經是很丟人的事情了,不曾想這位李陵將軍竟然直接投降了匈奴,轉而為匈奴作戰。
這樣的消息一傳回西漢朝中,漢武帝便勃然大怒,下令要將李陵的家人一併處死。這李陵的來頭可不小,他就是西漢著名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明明是忠烈之後,卻選擇了叛國,這其中是有何隱情呢?
於是,給李陵說情的人也不少,這其中就包括史官司馬遷。然而,面對李陵的投敵,已經讓漢武帝氣憤不已了。現在還有人敢來給李陵講情?這可真是撞在槍口上了。後來司馬遷的下場大家也都知道了:被處以宮刑。可見對於將軍投敵一事,漢武帝的容忍度有多麼低!
不僅漢武帝,就算是同被抓捕過的蘇武也不能理解李陵的行為。他給李陵寫信,大意就勸李陵慎重考慮、不要做讓祖宗蒙羞的事兒。收到蘇武這樣一封信的李陵,卻並沒有領蘇武的情,反而回了一封信嘲諷蘇武。
而書信中就有這樣兩句話:丁年奉使,皓首而歸;老母終堂,生妻去帷。這就是說:你倒是有節氣了吧?但是你得到什麼了?母親去世你不在、老婆都跟人跑了,你也無能為力。你這樣為國家付出有何意義呢?也正是因為這樣一件事,才有了俗語之中的生妻一說,生妻指的就是丈夫還在卻改嫁的女子。
到這裡,其實也就可以理解「生妻」為何被人鄙視了。在那個以夫為天的年代,丈夫為國效忠、妻子卻改嫁了。雖說漢朝風氣尚未如後世那般嚴格,但是李陵這種明晃晃的歧視,還是把生妻放在了一個尷尬的地位。
「生妻」被鄙視的原因
特別是到了宋明時期,程朱理學愈發地發展,對於人的自然欲望都開始有了約束。對於女子的禁錮也更加地嚴厲,一時之間,各類「貞節牌坊」開始流傳,「列女傳」等等也成為了典範,社會上便逐漸形成了鼓勵女子在丈夫死後守寡,保持貞潔的風氣。
而在傳播範圍較廣的戲劇之中,各類守寡的女性也開始成為主角,甚至是針對那些改嫁或者是逃婚的女子施以暴行、對她們進行懲戒,也開始成為了正當的手段。至此,女性們的自我約束也開始越來越高,從內心裡就認為應該「從一而終」,甚至專門裹小腳來取悅自己的丈夫。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那些丈夫還在,卻堅持要改嫁的女子,自然就成了被眾人鄙夷的對象,社會地位甚至都不如寡婦。畢竟寡婦還是在為自己的丈夫守貞,也更值得被尊重,被推崇。於是,「寧娶寡婦,不娶生妻」這樣的俗語被流傳下來。
那麼,老祖宗們留下這樣的俗話,真的有很大的教化意義?對於封建社會的束縛來說,這其實就是從側面抬高了丈夫的地位、約束了妻子的行為。但是,夫妻離異,難道就只是妻子的問題麼?
其實不然。婚姻本就是要依靠夫妻雙方共同經營的。任何一方的忽視、不理不睬,都會給對方造成不好的影響。也就無所謂離婚肯定是妻子的錯、或者是說離婚就是丈夫的錯。
到了現如今的社會,婚姻中丈夫和妻子的地位已經逐漸平等。「寧娶寡婦,不娶生妻」這句俗語也漸漸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被人們遠遠地拋在了過去,所以如今在提起這句話時,才會有很多人不理解它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