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本報記者 劉慧
一個曾完全依賴化石能源進口的國家,經過50年的努力,實現了相對獨立自主的能源體系,目前正向2050年零化石能源的低碳社會穩步邁進,這就是北歐國家丹麥。
丹麥丹佛斯(中國)公司副總裁車巍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丹麥的綠色能源轉型聚焦在探尋未來可持續能源、打造綠色智能宜居城市、確保世界用水安全、逐步邁向循環經濟等,展示了人類在探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可能性。
丹麥如何建設低碳清潔高效安全的現代能源體系?車巍告訴記者,丹麥通過一系列「開源節流」的方法,標本兼治,從源頭上解決了能源安全問題。丹麥在「開源」方面做了四件事:發現北海油氣田、放棄發展核電、主推風能、重視生活垃圾循環回收再利用。在「節流」方面,重視節能、節水和循環利用各種可利用的資源。尤其是把水作為能源規劃中的重要要素,支撐了綠色可持續發展。
據記者了解,在丹麥,綠色發展已經形成共識,為舉國推進能源綠色轉型、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礎。丹麥有10年或更長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中長期規劃,2018年制定新丹麥能源協議,重申了丹麥2030年氣候和能源目標、2050年擺脫化石能源目標及履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義務。
丹麥以節能和提高能效為核心的能源轉型之路催生了龐大的綠色產業鏈,比如建立以建築節能為核心的區域能源系統,有效實現了佔全國總能耗40%的建築領域節能。丹麥除了將節能和提高能效作為第一能源外,也重視發展可再生能源。除大力發展風能、光伏太陽能之外,生活垃圾、秸稈、沼氣等也是可再生能源的組成部分。
車巍介紹,丹麥可再生能源在其一次能源結構中佔比達到了32.9%,與農業相關的生物質能佔全部可再生能源的73%,僅生物質發電一項就佔了55%。可再生能源發展通過與北歐電力和能源市場一體化,不但解決了棄風、棄光、棄水,還為能源安全提供了一種長治久安的解決方案。在推動實現綠色轉型中,全民參與是丹麥的特色。用熱計量的方法鼓勵全民節能。與用水、用電一樣,丹麥用熱也實現熱計量,用多少熱,花多少錢,有效提高民眾杜絕浪費的節能意識。
為了強化丹麥最終實現2050年擺脫化石能源的目標,丹麥在2019年底推出國家氣候法案,以「氣候合作夥伴」的方式使政府、商界、學界等所有行業以及民眾,舉國推動綠色轉型工作。其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包括提供財政支持,由各界參與構成的綠色轉型委員會負責監督目標的實現。
本報記者曾到丹麥採訪時看到,通過建設零碳之鄉、零碳城市等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和社區,丹麥希望做全球綠色轉型的先行者。森訥堡就有「零碳之鄉」之稱,通過打造基於公私合營(PPP)的零碳項目,目標是到2029年實現完全擺脫化石能源。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目標是到2025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零排放首都。
車巍認為,中國在「十四五」期間,應加大立法力度,推動形成更大更強的能效產業鏈,推廣應用成熟的綠色技術體系,強化用戶的節能行為(如熱計量)和能效意識,儘快建立全國平衡統一的電力和能源市場體系,把節能與可再生能源作為該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重視多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