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德國科學家發現控制X染色體失活的關鍵因子

2020-12-26 BioArt生物藝術

X染色體失活現象指的是在雌性哺乳動物中有一條X染色體被隨機沉默【1】。X染色體失活現象發現到現在約60年的時間裡,關於該現象的研究已有數千篇,但其中的機制仍有不甚明朗之處。

2020年2月6日,德國海德堡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dith Heard研究組在Nature發文題為SPEN integrates transcriptional and epigenetic control of X-inactivation發現SPEN對於胚胎植入前的小鼠胚胎以及胚胎幹細胞中X染色體中基因沉默起始非常關鍵,揭開了SPEN調控X染色體失活的具體分子機制。

Xist是調控X染色體失活的重要lncRNA(Long non-coding RNA),前人通過多種系統性相互作用組的方式發現了與Xist相互作用的蛋白【2-4】。其中SPEN(一種轉錄抑制因子)通過與Xist中A-repeat結構域相互作用而促進基因沉默【2】。但是SPEN的具體作用機制並不清楚。為了對SPEN的在X染色體失活中的作用,作者們使用生長素誘導的降解子(Auxin-inducible degron, AID)系統控制體內SPEN蛋白的降解(圖1)【5】。使用AID系統,在對小鼠胚胎幹細胞進行生長素處理的1小時後SPEN蛋白質水平顯著降低,而移除生長素後SPEN的蛋白質水平又可以快速恢復回來,說明AID依賴的SPEN蛋白質控制非常靈敏且有效。

圖1 通過AID系統內源降解SPEN蛋白

在此基礎上,作者們在誘導Xist表達並清除SPEN之後進行了RNA-seq。作者們發現與前人的結果相一致的是,SPEN的敲除並不會影響Xist的定位【3】。然而,在沒有SPEN的情況下,整個X染色體上的基因沉默幾乎完全消失。382個X連鎖的基因中大約有80%完全依賴於SPEN調控的基因沉默。進一步地,作者們對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進行研究後發現早期X染色體失活以及基因沉默同樣也依賴於SPEN。

那麼,SPEN是在什麼時候被招募到染色體上的呢?作者們【6】發現SPEN在X染色體失活過程中Xist開始覆蓋在X染色體上的時候就會被招募過來。通過染色體結構捕獲技術科學家們發現,失活的X染色體會被摺疊形成巨大結構域(Megadomain),除了逃逸基因之外其他拓撲結構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s, TADs)全部消失【7】。Xist RNA之前被發現與失活的X染色體結構相關【4】。但是作者們發現,在敲除SPEN之後,失活的X染色體的結構沒有明顯的變化。

總的來說,Edith Heard研究組的工作發現RNA介導招募的SPEN是X染色體失活過程中的重要調控因子。SPEN通過將轉錄機器以及其他例如組蛋白去乙醯化酶以及染色體重塑因子等調控信號通路與Xist之間相互聯繫,確保了穩健而有效的X染色體失活。

Xist招募SPEN的模式圖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1974-9

參考文獻

1. Lyon, M. F. Gene action in the X-chromosome of the mouse (Mus musculus L.).Nature190, 372-373, doi:10.1038/190372a0 (1961).

2. Chu, C. et al. Systematic discovery of Xist RNA binding proteins.Cell161, 404-416, doi:10.1016/j.cell.2015.03.025 (2015).

3. McHugh, C. A. et al. The Xist lncRNA interacts directly with SHARP to silence transcription through HDAC3.Nature521, 232-236, doi:10.1038/nature14443 (2015).

4. Minajigi, A. et al. Chromosomes. A comprehensive Xist interactome reveals cohesin repulsion and an RNA-directed chromosome conformation.Science349, doi:10.1126/science.aab2276 aab227610.1126/science.aab2276 (2015).

5 Nishimura, K., Fukagawa, T., Takisawa, H., Kakimoto, T. & Kanemaki, M. An auxin-based degron system for the rapid depletion of proteins in nonplant cells.Nat Methods6, 917-922, doi:10.1038/nmeth.1401 (2009).

6 Grimm, J. B. et al. A general method to improve fluorophores for live-cell and single-molecule microscopy.Nat Methods12, 244-250, 243 p following 250, doi:10.1038/nmeth.3256 (2015).

7 Giorgetti, L. et al.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inactive X chromosome in the mouse.Nature535, 575-579, doi:10.1038/nature18589 (2016).

相關焦點

  • X染色體失活
    雌性動物體細胞中X染色體的失活遵循n-1規律:不管有多少條X染色體,除了一條以外其餘的都失 活。染色體失活是一個與基因沉默相關的過程。這些變化使失活的X染色體形成高度壓縮、緻密的結構,稱作巴氏小體(Barr body )。多層次的表觀遺傳修飾導致X染色體失活沉默,因此,通常抑制狀態是很穩定的。
  • X染色體對"智力發育"有著巨大的作用,女性有兩條X,男性只有一條X,問題......
    然而,小鼠研究表明,一個被稱為Xist的核糖核酸(RNA)分子在這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幾百個這個分子的拷貝附著到兩條X染色體中的一條。科學家認為,這些RNA分子停靠到其他分子上,然後使得染色體失活。由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遺傳學教授Anton Wutz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現在發現,幾種的這些失活分子。為此,科學家使用小鼠幹細胞,它們表現出兩個特定的特徵。
  • 【高中生物必讀】X染色體對"智力發育"有著巨大的作用,女性有兩條X,男性只有一條X,問題......
    然而,小鼠研究表明,一個被稱為Xist的核糖核酸(RNA)分子在這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幾百個這個分子的拷貝附著到兩條X染色體中的一條。科學家認為,這些RNA分子停靠到其他分子上,然後使得染色體失活。由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遺傳學教授Anton Wutz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現在發現,幾種的這些失活分子。為此,科學家使用小鼠幹細胞,它們表現出兩個特定的特徵。
  • Cell Stem Cell | 王皓毅團隊首次在體外模擬了人類X染色體的隨機失活
    雌性個體擁有的X染色體比雄性多一條,因此在胚胎早期發育過程中,雌性的一條X染色體會發生失活,即這條染色體上大部分的基因都會關閉。一個有趣的例子是母三色貓的斑駁毛色就是X染色體失活的表現,產生「黑色皮毛」和「橙色皮毛」的等位基因分別位於兩條不同的X染色體上,由於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不同的細胞會隨機選擇一條X染色體進行失活,因此不同毛皮細胞保留的具有活性的X染色體不同,從而導致不同毛色斑駁嵌合的現象(圖1)。圖1.
  • 你所不知道的X染色體的真相:所有女性都是嵌合體
    在正常的雌性體細胞內,雖然有兩條X性染色體,但是為了讓活性X染色體的個數不能太多,在胚胎發育到一定階段的時候[1],細胞中兩條X染色體中的隨機一條失活,成為沉默的巴氏小體,這就是X染色體失活[2]。而且,一旦這個細胞啟動了對某一條X染色體的失活,那麼這個細胞的下一代都會保持對同一條X染色體的失活,所以實際上,所有的雌性個體均是一個嵌合體[3]。
  • NCB丨不用失活,人類X染色體劑量補償添新機制!
    這句話出自現代科學先驅之一、毒理學之父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1493—1541),他以此描述了一個基本原理,不僅適用於毒理學領域,同樣適用於闡釋細胞如何控制基因表達的劑量。雖然二倍體生物通常能夠應對單個基因拷貝數的變化,但這並不適用於基因組的大部分,比如整個染色體。
  • 科學家完成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組裝
    科學家完成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組裝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6 17:42:09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Adam M. Phillippy等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了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組裝。
  • 人造卵母細胞成現實 科學家要用8個轉錄因子幫「造...
    科學家們表示,識別出引起卵母細胞生長的轉錄因子,將有助於生殖生物學研究,並可能幫助女性解決生育問題。日前,一項研究迎來重磅突破:由八種蛋白質組成的核心組,可以在實驗室中將小鼠多能幹細胞轉,化為看起來很像未成熟卵細胞的細胞——稱為卵母細胞(oocytes)。
  •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可延緩衰老「基因療法」
    1月7日,《科學·轉化醫學》雜誌刊登了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大學聯合研究團隊歷時6年多的研究發現,他們通過全基因組基因編輯篩選平臺,最終鎖定一個強大的關鍵基因(KAT7)——影響年輕OR衰老的、能觸及細胞核內本質的「RESET鍵」。靶向單因子延緩衰老,這是首次!「為開發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療法明確了路徑。」同行專家如是評價這項關於衰老的研究工作。
  • 人類染色體傳奇故事:可憐的Y染色體
    這個秘密直到2003年才被科學家揭開,原來Y染色體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夠自身進行基因的重組互換。  除了模樣與行為上的不同以外,在攜帶的基因種類與數量上也有巨大差異。如Y染色體攜帶有啟動男性形成發育的關鍵基因:SRY基因,在X染色體上沒有這樣的基因。X染色體能夠攜帶2000到3000個基因,可憐的Y染色體只能攜帶20到30個基因。
  • 性染色體上的基因
    她的9個子女都與歐洲各個王室聯姻,包括德國、西班牙、希臘、挪威的貴族,生下了35個孫輩,使女王獲得「歐洲祖母」的稱號。她的後代有許都患上了血友病。原來控制血友病的基因在X性染色體上。現在談談性別、性染色體和上面的基因
  • Nature:鑑別出一種新型轉錄因子
    然而近年來儘管科學家們對iPS細胞研究不斷深入,誘導轉化生成iPS效率低下以及c-Myc和Klf4兩基因具有的致癌性,仍是制約iPS臨床應用的最大問題。在幹細胞研究領域已佔據權威地位的山中伸彌教授並沒有駐足觀賞,多年來他一直搏擊在iPS研究的前沿領域,並不斷嘗試開發新的技術,致力於解決iPS細胞癌變和效率等問題。
  • JNCI:Y染色體低表達易患癌!研究發現Y染色體極度低表達與男性癌症...
    研究人員將其中Y染色體基因表達最低的5%定義為EDY。根據這一標準,371人中有140人在至少一塊組織中檢測到了EDY的存在,其中大約有三分之一完全丟失了Y染色體,屬於LOY。不同組織中出現EDY的頻率差異很大,最多的是膀胱,20%的樣本中都存在EDY,而胃組織樣本中無一發現EDY。
  • 人造卵母細胞成現實科學家要用8個轉錄因子幫「造...
    科學家們表示,識別出引起卵母細胞生長的轉錄因子,將有助於生殖生物學研究,並可能幫助女性解決生育問題。日前,一項研究迎來重磅突破:由八種蛋白質組成的核心組,可以在實驗室中將小鼠多能幹細胞轉,化為看起來很像未成熟卵細胞的細胞——稱為卵母細胞(oocytes)。
  • 擁有雌性染色體 卻發育出男性性器官:到底是什麼改變了性別
    但科學家發現,對於一些「性別發育異常」的患者,常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突變,卻可能導致個體性腺發育異常——性染色體為XX的嬰兒,也能長出睪丸組織……撰文 | 石雲雷長出睪丸組織的女嬰Alice(化名)是一個出生在巴西的小女孩,在她1歲時,醫生發現她的生殖系統出現了異常:Alice的 子
  • Nature 中文摘要 2 July 2015
    當性別逆轉的雌性與正常雄性交配時,染色體性別決定系統便會失去,取決於溫度的性別決定機制被建立起來。目前還不知道性別決定方面由氣候誘導的變化對於演化適應過程是有利還是有害。Spatiotemporal control of a novelsynaptic organizer molecule新型突觸組織器分子的時空控制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3/n7558/full/nature14545.html
  • Science:發現Rho讓RNA聚合酶失活終止轉錄新機制
    Science:發現Rho讓RNA聚合酶失活終止轉錄新機制2020年11月26日,來自德國柏林自由大學Markus C.揭示通過終止子ATPase ρ進行不依賴於轉運的RNA聚合酶失活的步驟。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出版的。
  • 科學家實現可導致治療耐藥的單細胞變異性調節因子的遺傳篩選
    科學家實現可導致治療耐藥的單細胞變異性調節因子的遺傳篩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7:29:56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Arjun Raj、Junwei Shi等研究人員合作實現可導致治療耐藥的單細胞變異性調節因子的遺傳篩選
  • Nature子刊:延長壽命的關鍵遺傳途徑被發現?|胰島素|延長壽命|...
    荷爾蒙在組織和細胞通訊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它們參與了不同的長壽調節途徑,在胰島素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中,轉化生長因子-β(轉化生長因子-β)或達克隆酸(Das)被描述為至少在模式生物秀麗線蟲中影響壽命。性腺是一種內分泌組織,它產生類固醇激素來調節生物體的不同生理方面,包括壽命。在線蟲中,生殖系消融通過尚未完全了解的機制延長壽命。
  • 丹麥科學家通過調控轉錄因子GntR1和RamA提高穀氨酸棒桿菌的生長和...
    為了探究控制穀氨酸棒桿菌的生長和碳水化合物代謝的關鍵調控因子,研究人員在葡萄糖的基礎培養基中對野生型的穀氨酸棒桿菌(C. glutamicum ATCC 13032)進行了長達1500代的適應性進化。在馴化菌株中分離獲得了一株優良菌株G15H,該菌株的生長速率比野生型菌株提高了42%,是迄今為止報導的最高水平(0.62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