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晏殊,從小聰明好學,6歲就能創作有「神童」之稱,14歲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後任宰相。晏殊能詩善詞,晚年仍孜孜學習,不知疲倦,在文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貢獻,他的詞作,吸收了南唐花間派和馮延巳的典雅流麗的詞風,開創北宋婉約詞風,被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每一首詞都是詞中經典。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是晏殊的代表作。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悼惜殘春,感傷年華的飛逝,又暗寓懷人之意。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歷來為人稱道。
填一曲新詞品嘗一杯美酒,時令氣候亭臺池榭依舊,西下的夕陽幾時才能迴轉?無可奈何中百花再殘落,似曾相識的春燕又歸來,獨自在花香小徑裡徘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詞人把酒當歌的情景。「一曲」「一杯」體現詞人懷著輕鬆喜悅的心情,帶著瀟灑閒適的意態,似乎主人公十分沉迷於宴飲歌詠之趣。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對酒當歌是詞人最喜歡的抒懷的方式之一。這又不免自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情景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面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想像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些人事。這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詞人難免有些微微的傷感。
「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間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弱的希望。這是由景所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景,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更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思索。太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更是無法改變的,只能寄希望它明天繼續日出東方,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改變,卻再也無法重現。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回、卻又知難返的無可奈何的心態。
「無可奈何花落
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都是描寫春天的對仗工整的句子。無需雕琢,巧妙無比,渾然天成。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可奈何,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繫,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
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
詞人的惋惜與欣慰的互相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衝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唯其如此,此聯作者既用於此詞,又用於《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說他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心情無法平靜。這裡傷春的感情超過惜春的感情,含著淡淡的哀愁,情調是低沉的。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於情中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