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家姑娘用一針一線,傳承民族文化 繡出小康生活~
苗家姑娘用一針一線,傳承民族文化 繡出小康生活~ 2020-05-14 1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慶陽香包」:一針一線繡出幸福生活
刺繡女工圍坐在一張大桌前,一邊熟練地繡著各種圖案,一邊時不時地與指導老師交流。一針一線繡出「詩和遠方」,靈巧雙手帶來幸福生活。開邊鎮開邊村的王旭霞今年47歲,是慶陽香包繡制技藝的縣級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她在扶貧車間利用空閒時間幹活,每個月有400元到500元的收入。她家在2017年實現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魏光美:傳承民族文化,「繡」出美好生活
【我的脫貧故事】魏光美:傳承民族文化,「繡」出美好生活 2020-12-14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傳承非遺奔小康,彝族繡娘飛針走線繪出脫貧之花
>阿西巫之莫 她是甘洛縣的「土專家」,目不識丁卻懂得保護、傳承、發揚民族文化;她是四川省首屆彝族刺繡手工藝大師、省級非遺傳承人,飛針走線繡出了多彩人生。她始終堅守初心,運用自己勤奮的成果,助力脫貧攻堅、倡樹文明新風,繡出了新時代的文明之花。她就是涼山州嘿嗎咔旅遊文化有限公司和甘洛縣彝針彝線刺繡專業合作社創始人——阿西巫之莫。
-
脫貧她力量 | 劉茂菲:帶領貧困婦女繡出一條「五彩斑斕」致富路
脫貧她力量 | 劉茂菲:帶領貧困婦女繡出一條「五彩斑斕」致富路 2020-08-12 13: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針一線 繡出新生
蘇州,是一座有著2500餘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時光流轉,這方水土孕育出這座城市獨特的城市氣質。小橋流水、粉牆黛瓦、亭臺樓閣、煙雨濛濛……千年的雅致滲透在這座城市的一磚一瓦、一街一巷之中。vivo X50鏡頭下小橋流水人家的蘇州美景「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是大多數人對蘇州的印象。
-
蘭州90後刺繡藝人:一針一線傳承中國文化
90後刺繡藝人:一針一線傳承中國文化正在創作中的劉瑤和她的刺繡作品。劉瑤靜坐於繡繃前,針線穿梭進去便是典雅大氣的「敦煌佛手」。8月7日,蘭州90後刺繡藝人劉瑤在接受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採訪時說,用刺繡的形式表現「敦煌佛手」,不僅僅是自己對於美的領悟和提升,更是用絲線表達對敦煌文化的熱愛和弘揚。
-
民和:殘疾繡娘一針一線「繡」出自強路
二三十名繡男繡女聚精會神地穿針引線,學習「指尖」上的繡技。在這群特殊的學員之中,有一個身穿淺藍色毛衣的80後殘疾學員,一針一線學得很認真,向輔導老師問的也最多。也正是她的這種勤學勤問勤練,在短短的十餘天時間裡,已經能繡出可以拿上桌面的簡易刺繡品了。這個下肢殘疾的80後特殊學員叫張寶花,來自民和縣川口鎮的一個農村家庭。
-
我的脫貧故事丨楊春妹:指尖繡出「美好生活」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專欄我叫楊春妹,布依族人,現任紫雲依鄉春民族手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由於從12歲就跟著母親接觸繡花,這幾年,我就憑著一根針、一把剪刀、一臺織布機,在九嶺村織著布、剪著紙、繡著花,把「指尖技藝」變為「指尖經濟」,不但自己脫了貧,還帶領村裡的婦女繡出了「致富路」。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走村串戶探脫貧)
為此,本版今起推出特別策劃「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駐村報導,與讀者一同走進那些村、走近那些人,一起傾聽華夏大地中華兒女脫貧攻堅的鏗鏘足音…… ——編 者 產業嬗變 從固守薄田到拿起繡針,生活在指尖越變越美 路好,山村不再遙遠。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大布江拼布繡:充滿鄉土氣息,傳承愛與美好祝願
編者按:湖南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獨特的自然資源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
-
彝族非遺彝繡衍生品亮相2020北京時裝周
為推動彝繡衍生產品市場化和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涼山彝繡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涼山彝繡直接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促進廣大婦女居家靈活就業,2020年初,北京服裝學院與涼山州婦聯達成戰略合作,通過行業指導、設計幫扶、平臺資源引入等,推動彝繡產品市場轉化,實現涼山彝繡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
武漢一高校開設漢繡課程 一針一線「繡」傳承
圖為武昌首義學院學生正在製作漢繡。武昌首義學院供圖漢繡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七大地域性繡種之一,是湖北一張美麗的文化名片。國家級非遺項目漢繡代表性傳承人、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任煒是武昌首義學院漢繡課程的任課教師之一,為學生講解漢繡科普知識、基礎針法和裝飾針法。
-
一針一線皆珍寶 蘇繡大師趕工兩月為女兒繡「最美嫁衣」
一針一線都是珍寶 蘇繡大師趕工兩月為女兒繡「最美嫁衣」盧梅紅平時最喜愛也最擅長繡牡丹圖案,其繡制的牡丹特別具有韻律美,花頭飽滿鮮活,花瓣層層套疊,花蕊嬌豔柔嫩、色彩明快、造型活潑,自然的色彩過渡和層層疊壓的針線塑造出花朵立體的層次和質感,營造出花開正濃、鮮豔欲滴的美好姿態,非常具有藝術美感。 盧梅紅告訴紫牛新聞記者,這兩身手工繡制的嫁衣,其中一身是「褂皇」,另外一身是「秀禾」。
-
大悟繡娘:一針一線繡出半邊天
她們慧心巧思,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一絲一縷,繡出自己的一片天。她們就是200多名大悟繡娘。去年底,「媽媽陪伴」漢繡巧手脫貧項目在老區大悟正式拉開序幕,旨在讓繡娘媽媽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還能增加家庭收入。日前,記者深入大悟縣黃站、四姑、彭店等鄉鎮,實地探訪了繡娘們的故事。
-
一針一線都是珍寶 蘇繡大師趕工兩月為女兒繡「最美嫁衣」
盧梅紅平時最喜愛也最擅長繡牡丹圖案,其繡制的牡丹特別具有韻律美,花頭飽滿鮮活,花瓣層層套疊,花蕊嬌豔柔嫩、色彩明快、造型活潑,自然的色彩過渡和層層疊壓的針線塑造出花朵立體的層次和質感,營造出花開正濃、鮮豔欲滴的美好姿態,非常具有藝術美感。盧梅紅告訴紫牛新聞記者,這兩身手工繡制的嫁衣,其中一身是「褂皇」,另外一身是「秀禾」。
-
氈繡布繡合作:繡出自信 繡出幸福
2008年,紅旗農場哈薩克族氈繡、布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農場投資830萬元修建了集生產車間,作品展廳、文化活動室、會議室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工藝樓,使紅旗農場哈薩克族氈繡、布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到了很好的傳承與保護,同時紅旗農場黨委依託少數民族氈繡布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設了氈繡布繡生產基地,組建了兩個刺繡合作社,帶動了150多名職工群眾增收致富。
-
2020北京時裝周——彝族彝繡衍生品發布會
為推動彝繡衍生產品市場化和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涼山彝繡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涼山彝繡直接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促進廣大婦女居家靈活就業,2020年初,北京服裝學院與涼山州婦聯達成戰略合作,通過行業指導、設計幫扶、平臺資源引入等,推動彝繡產品市場轉化,實現涼山彝繡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
你笑起來真好看丨大布江拼布繡扶貧車間「拼」出幸福生活來
黃群芳與大布江拼布繡傳承人何娟。2018年8月,經北湖區扶貧辦引薦,大布江拼布繡傳承人何娟來到村裡,傳授「非遺扶貧」培訓課。黃群芳憑著一股追求美好生活的熱乎勁,從不善針線活的她,通過為期一個多月的認真學習,熟練掌握了拼布繡工藝的裁邊、打牙口、翻面、上領、掛扣、縫合等近十道工序,在50多名學員中,她繡品突出,成了教授新人的老師。
-
發繡傳承岌岌可危, 而她用作品為文化遺產代言
發繡傳承岌岌可危,而她用作品為文化遺產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