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湖南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獨特的自然資源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
核雕:方寸之間起舞,匠心「守藝」
棲鳳渡魚粉:是美食更是情懷,熬湯60年煮粉百萬碗
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瓷刻:將西方素描融入,傳統「號碗」行業有了新生機
菊花石:2.7億年的自然造化,近300年的精雕細刻
金銀錘揲: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
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
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
灘頭年畫:留存在年歲裡的濃墨重彩
紙影戲:爺孫倆讓飛影間的千古大戲繼續流傳
銅官柴燒:溯古與創新並進,讓泥土放光芒
桃源刺繡:針尖上的一片「世外桃源」
瀏陽夏布:一絲一縷織出千年傳承
泥書:以泥為墨堆字成匾,老絕活迎來新芳華
長沙麵塑:讓老手藝煥發新光彩,全靠「金手指」
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
粽編:無聲世界裡「編」出大未來與新傳承
紅網時刻記者 唐頻輝 長沙報導
「大布江拼布繡」是一種流行於湘南民間的原生態造型藝術,它以民間隨處可見的碎布和舊衣物為原料,拼成孩子的衣褲鞋帽,祈願孩子在百家人的祝福中健康成長,製作出的生活物件充滿濃鬱鄉土氣息,傳達內心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近日,張新發「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欄目組來到郴州永興,與大布江拼布繡傳承人一起欣賞大布江拼布繡的美好。
製作物件充滿鄉土氣息 助300名婦女在家就業
郴州永興大布江鄉地處羅霄山脈,當地人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節衣縮食的婦女們發現,用不同顏色的邊角料能拼出漂亮的衣服鞋帽,拼出能表達他們審美追求的花紋和圖案,於是大布江拼布繡誕生了。
何娟是大布江拼布繡非遺項目傳承人,她說:「拼布繡在我們湘南這一帶,五六十年代,農家婦女人人會做,最早起源是做小寶寶的衣帽鞋襪。」
何娟介紹,小時候拼布繡凝聚的是鄰裡鄉情。孩子出生時鄉親們送來邊角碎布,也送來美好祝願。家裡的大人把這些碎布拼成衣褲鞋帽,祈願孩子在敗家人的祝福中健康成長,也將百家人的恩情銘記於心。
長大後拼布繡牽掛的是父慈母愛。父母向孩子們傳授拼布繡技藝,也傳授做人的道理。他人一針一線的情誼,做人一針一線的踏實,有些話長輩們沒有說出口,都藏在了一針一線的技藝中。
如今拼布繡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這項凝聚萬千勞動人民智慧的技藝面臨失傳。2009年開始何娟辭掉外地的工作回鄉對大布江拼布繡進行搶救和發掘。一邊重拾兒時記憶學習拼布繡手法,一邊遍訪大山深處的繡娘和老作品。每到一個村落下鄉,何娟都不忘收集老作品,各種各樣的拼布繡作品現在已經有上千件了。
2014年,大布江拼布繡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當地政府和傳承人何娟的共同努力,大布江拼布繡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目前何娟團隊傳承培訓的繡娘達到2000人,幫助300多名婦女實現在家就業。
大布江拼布繡構圖飽滿 美好祝願藏於其中
何娟從事拼布繡有十多年了,與傳統作品相比,他在創作中加入了豐富現代元素和設計。說起學藝之路最讓她感慨的是,家鄉拼布繡的環境變化。
何娟還只有十多歲的時候,大布江虎居坑拼布繡最出名的是廖丙鳳,何娟的奶奶。見到欄目組到來,廖奶奶十分開心,她今年90歲了也還沒有丟下這門手藝,每年都要製作一兩件作品。
廖奶奶回憶,五六十年代家裡七八張嘴要吃飯,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做拼布繡補貼家用。後來村裡通了公路,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再好看的手工拼布繡也沒能留住孩子們。還好身邊有女兒和孫女,傳承最早就是以這種最簡單的方式進行的。
這與百年張新發檳榔製作技藝非遺一樣,通過傳承人的保護和創新,非遺技藝才得以代代相傳,讓越來越多的民眾可以繼續欣賞非遺產品,感受非遺的魅力,並繼續傳承下去。
拼布繡的第一步就是畫圖,在底布上畫出要拼的圖案後就按照紋路剪下來,再選擇不同顏色的布進行裁剪拼接。一個石榴花,花瓣,花心,樹葉,樹枝都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碎布拼出來,顏色搭配不設定式。
在底布上蒙上碎布,用飯粒粘合,再用小錘敲擊錘緊。最後通過走線將每個部分連接起來,一副完整的作品就呈現出來了。
大布江拼布繡構圖飽滿,圖案物象之間不留空白,構圖上採用對稱均衡式,用色大膽多以紅,黑,白,藍,黃,綠,為主。其針法巧妙多變,圖中有圖,花中有花,手藝人美好未來的祝願都藏在拼布繡裡。
這與百年張新發檳榔製作技藝非遺一樣,通過傳承人的保護和創新,非遺技藝才得以代代相傳,讓越來越多的民眾可以繼續欣賞非遺產品,感受非遺的魅力,並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