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大布江拼布繡:充滿鄉土氣息,傳承愛與美好祝願

2020-12-13 紅網

編者按:湖南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獨特的自然資源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

核雕:方寸之間起舞,匠心「守藝」

棲鳳渡魚粉:是美食更是情懷,熬湯60年煮粉百萬碗

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瓷刻:將西方素描融入,傳統「號碗」行業有了新生機

菊花石:2.7億年的自然造化,近300年的精雕細刻

金銀錘揲: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

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

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

灘頭年畫:留存在年歲裡的濃墨重彩

紙影戲:爺孫倆讓飛影間的千古大戲繼續流傳

銅官柴燒:溯古與創新並進,讓泥土放光芒

桃源刺繡:針尖上的一片「世外桃源」

瀏陽夏布:一絲一縷織出千年傳承

泥書:以泥為墨堆字成匾,老絕活迎來新芳華

長沙麵塑:讓老手藝煥發新光彩,全靠「金手指」

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

粽編:無聲世界裡「編」出大未來與新傳承

紅網時刻記者 唐頻輝 長沙報導

「大布江拼布繡」是一種流行於湘南民間的原生態造型藝術,它以民間隨處可見的碎布和舊衣物為原料,拼成孩子的衣褲鞋帽,祈願孩子在百家人的祝福中健康成長,製作出的生活物件充滿濃鬱鄉土氣息,傳達內心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近日,張新發「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欄目組來到郴州永興,與大布江拼布繡傳承人一起欣賞大布江拼布繡的美好。

製作物件充滿鄉土氣息 助300名婦女在家就業

郴州永興大布江鄉地處羅霄山脈,當地人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節衣縮食的婦女們發現,用不同顏色的邊角料能拼出漂亮的衣服鞋帽,拼出能表達他們審美追求的花紋和圖案,於是大布江拼布繡誕生了。

何娟是大布江拼布繡非遺項目傳承人,她說:「拼布繡在我們湘南這一帶,五六十年代,農家婦女人人會做,最早起源是做小寶寶的衣帽鞋襪。」

何娟介紹,小時候拼布繡凝聚的是鄰裡鄉情。孩子出生時鄉親們送來邊角碎布,也送來美好祝願。家裡的大人把這些碎布拼成衣褲鞋帽,祈願孩子在敗家人的祝福中健康成長,也將百家人的恩情銘記於心。

長大後拼布繡牽掛的是父慈母愛。父母向孩子們傳授拼布繡技藝,也傳授做人的道理。他人一針一線的情誼,做人一針一線的踏實,有些話長輩們沒有說出口,都藏在了一針一線的技藝中。

如今拼布繡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這項凝聚萬千勞動人民智慧的技藝面臨失傳。2009年開始何娟辭掉外地的工作回鄉對大布江拼布繡進行搶救和發掘。一邊重拾兒時記憶學習拼布繡手法,一邊遍訪大山深處的繡娘和老作品。每到一個村落下鄉,何娟都不忘收集老作品,各種各樣的拼布繡作品現在已經有上千件了。

2014年,大布江拼布繡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當地政府和傳承人何娟的共同努力,大布江拼布繡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目前何娟團隊傳承培訓的繡娘達到2000人,幫助300多名婦女實現在家就業。

大布江拼布繡構圖飽滿 美好祝願藏於其中

何娟從事拼布繡有十多年了,與傳統作品相比,他在創作中加入了豐富現代元素和設計。說起學藝之路最讓她感慨的是,家鄉拼布繡的環境變化。

何娟還只有十多歲的時候,大布江虎居坑拼布繡最出名的是廖丙鳳,何娟的奶奶。見到欄目組到來,廖奶奶十分開心,她今年90歲了也還沒有丟下這門手藝,每年都要製作一兩件作品。

廖奶奶回憶,五六十年代家裡七八張嘴要吃飯,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做拼布繡補貼家用。後來村裡通了公路,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再好看的手工拼布繡也沒能留住孩子們。還好身邊有女兒和孫女,傳承最早就是以這種最簡單的方式進行的。

這與百年張新發檳榔製作技藝非遺一樣,通過傳承人的保護和創新,非遺技藝才得以代代相傳,讓越來越多的民眾可以繼續欣賞非遺產品,感受非遺的魅力,並繼續傳承下去。

拼布繡的第一步就是畫圖,在底布上畫出要拼的圖案後就按照紋路剪下來,再選擇不同顏色的布進行裁剪拼接。一個石榴花,花瓣,花心,樹葉,樹枝都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碎布拼出來,顏色搭配不設定式。

在底布上蒙上碎布,用飯粒粘合,再用小錘敲擊錘緊。最後通過走線將每個部分連接起來,一副完整的作品就呈現出來了。

大布江拼布繡構圖飽滿,圖案物象之間不留空白,構圖上採用對稱均衡式,用色大膽多以紅,黑,白,藍,黃,綠,為主。其針法巧妙多變,圖中有圖,花中有花,手藝人美好未來的祝願都藏在拼布繡裡。

這與百年張新發檳榔製作技藝非遺一樣,通過傳承人的保護和創新,非遺技藝才得以代代相傳,讓越來越多的民眾可以繼續欣賞非遺產品,感受非遺的魅力,並繼續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你笑起來真好看丨大布江拼布繡扶貧車間「拼」出幸福生活來
    黃群芳與大布江拼布繡傳承人何娟。2018年8月,經北湖區扶貧辦引薦,大布江拼布繡傳承人何娟來到村裡,傳授「非遺扶貧」培訓課。黃群芳憑著一股追求美好生活的熱乎勁,從不善針線活的她,通過為期一個多月的認真學習,熟練掌握了拼布繡工藝的裁邊、打牙口、翻面、上領、掛扣、縫合等近十道工序,在50多名學員中,她繡品突出,成了教授新人的老師。
  • ...發現」龍鬚草編:懸崖峭壁上採集、手工製作的「世界獨有手工藝...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大布江拼布繡:充滿鄉土氣息,傳承愛與美好祝願核雕:方寸之間起舞,匠心「守藝」棲鳳渡魚粉:是美食更是情懷,熬湯60年煮粉百萬碗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菊花石:2.7億年的自然造化,近300年的精雕細刻金銀錘揲: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
  • 全球首創非遺商街——復華非遺「納街」,開啟穿越千年的文化傳承之旅
    小鎮中最具文化內涵的核心業態,非遺「納街」也隨之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在非遺「納街」的開街儀式上,麗江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木崇根向復華集團授予了「非遺雙創產業示範園區」的榮譽牌匾,此次授牌是麗江市委對復華集團在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麗江納西文化方面的保護和傳承,以及對麗江「雙創」工作的積極推動給予的高度讚譽。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棲鳳渡魚粉:是美食更是情懷,熬湯60年煮粉...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瓷刻:將西方素描融入,傳統「號碗」行業有了新生機菊花石:2.7億年的自然造化,近300年的精雕細刻金銀錘揲: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
  • 48歲滿繡非遺傳承人,耗時一個月,打造精美BJD娃衣
    都說繡著「富貴牡丹」的旗袍不夠時尚,但是在潮流玩具裡融入非遺元素,是不是也蠻有格調?滿族刺繡非遺傳承人 桑菊今天,比耶想給大家介紹一位別具匠心「娃圈太太」(製作BJD娃娃服飾的人)——48歲的桑菊,滿族刺繡的非遺傳承人,正在用年輕人喜愛的新潮玩法,實現著傳統技藝的「破圈」之旅。
  • Visage One面貌一新傳承非遺,跨界時裝周力推民族文化
    三年前,Peter老師有了一個美好的想法。為了實現它,他開始尋找夥伴一起實現這個想法,他知道要找最合適的人,目前不一定是最成功的人,就這樣他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併極具才華的90後團隊,在遼寧盤錦美麗的紅海灘地域創辦了「VisageOne面貌一新」品牌。生存下來的第一個想法是做好,而不是做大。
  • 民族特色+時尚元素 雲南非遺「拼布繡」獨步天下
    掌上春城訊 這兩天,盤龍區非遺傳承人王雲華正忙著趕交一批價值17萬元的貨,她的「拼布繡」被一家公司用在普洱茶的包裝禮盒上,中秋節前要發往全國各地。「拼布繡」是以棉麻布、花布為主要材料,通過剪、縫、繡、貼、補、扎等技法來製作的布藝作品。日常家居用品、手袋、產品包裝等都可以用來美化和裝飾。
  • 拼布·拼布茶席,拼出一份特別的心意|植物染非遺手作活動第六期
    7月4日上午,由泰古康養、金洲社區主辦,文藝通和印象黛然工作室協辦的「植物染非遺手作活動第六期——拼布·拼布茶席」在金洲社區順利開啟。活動伊始,老師先和大家分享了有關拼布的歷史、美好寓意以及手工縫製方法。
  • 福建漳州:「非遺」進校園 傳遞匠心傳承文化
    近日,剪紙、木偶、漳繡、漳州木版年畫、棉花畫等漳州「非遺」項目的傳承人走進南靖縣高新園區中心小學,現場為學生展示「非遺」項目的製作,勾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大家紛紛圍觀,親手體驗起來。12月1日,漳州市發布《關於公布首批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特色學校名單的通知》,確定漳州市實驗小學等39所學校為首批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特色學校。記者發現,申報項目除了大家熟悉的大鼓涼傘、漳浦剪紙、木偶等,還有漳州窯、何陽拳、竹馬戲、東山歌冊等,本地特色鮮明。
  • 不能「只繡鞋墊」了!甘肅文旅一把手談非遺+扶貧
    不能「只繡鞋墊」了! 「文旅助力精準扶貧一定要堅持傳承和創新並重,如果我們的非遺工坊如果還停留在『只繡鞋墊』,那肯定是行不通的。」
  • 融民族基因彰顯特色 注時尚元素更領風騷 雲南非遺拼布繡獨步天下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融民族基因彰顯特色 注時尚元素更領風騷雲南非遺拼布繡獨步天下&nbsp&nbsp&nbsp&nbsp「拼布繡」工藝品。
  • 一位愛新覺羅格格,還有她傳承的百年清宮服飾
    清朝滅亡後,「愛新覺羅」這個曾經第一顯赫的家族失去了往日的光環,漸漸不被人提起,泯然眾人。隨著時間流逝,現在愛新覺羅的姓氏多達幾十萬人。有許多驚豔絕倫的非遺工藝,因為沒有了傳承人而中斷。這次拍攝,德甄帶來了家中代代傳承的清宮服飾。
  • 剪紙迎元旦 傳承非遺文化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為進一步傳承非遺文化,綻放剪紙風採,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在元旦佳節來臨之際,文亭民俗博物館舉行剪紙專題展公益活動。中國剪紙是一門獨特的傳統民間藝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視覺和造型都蘊含了厚重的歷史與文化信息,是我國非遺文化的一塊瑰寶。陶翠梅老師通過多年鑽研,將中國民間美術、民俗、文化、歷史融入創作,一把小小的剪刀,一張薄薄的紅紙,剪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據了解。此次展覽是我縣首次剪紙專題展,共展出作品近百幅,包含人物、動物、花鳥、風景等多種題材。
  • 楚雄永仁:「賽裝節」打響彝繡品牌,讓「中國彝鄉」非遺文化煥發新...
    崇山峻岭裡世外桃源般的直苴村,傳承著楚雄文化的「根」與「魂」,他們用彝族賽裝節傾訴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與無限嚮往。在賽裝文化的薰陶下,直苴村的女孩5歲能拿繡花針,10歲能染布剪裁、縫衣繡花。刺繡,對她們而言,似乎是天賦,又似是融入血液的基因。「我們不用打草稿,直接在布上畫了就能繡出來,都靠想像力。」
  • 逛西北五省非遺文化展,看陝西老虎布,極具鄉土氣息的民間工藝品
    阿哲愛旅遊,旅途中最喜歡看的就是有記憶的,有傳承的,這次敦煌舉辦的西北五省非遺展,飽了阿哲的眼福,滿足了阿哲的夙願。敦煌西北五省非遺展期間,阿哲對于澄城刺繡有點興趣,特意拍攝了幾張布老虎的照片。它品種繁多,流傳廣泛,是一種極具鄉土氣息的民間工藝品。這是一組老虎枕頭,可以枕著睡覺,也可以作為玩具,純手工的製作,各個都很漂亮,很形象。
  • 以匠心守初心 淮陽布老虎非遺傳承人雷智超:獨出心裁繡瑞虎
    古往今來,虎一直是人們崇拜與敬畏的對象,是驅邪避災、平安吉祥的象徵,它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每逢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民間都盛行給兒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畫虎臉,寓意健康、強壯、勇敢。布老虎是一種極具鄉土氣息的民間工藝品,其形式多種多樣,有單頭虎、雙頭虎、四頭虎、子母虎、枕頭虎、套虎等,在古代就已作為玩具在民間廣為流傳。
  • 上海大學生嘗試用人工智慧傳承非遺,用舞蹈療愈疾病
    通過可穿戴設備,學生刺繡時的腦電波、肌電波被具象化展示出來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數碼藝術系常務副系主任李謙升介紹,這是工作坊第二期的創新嘗試,通過可穿戴設備,他們記錄下了非遺傳承人在刺繡時的腦電、肌電狀態,以及其使用線的長度、刺繡時間等數據,作為非遺數位化傳承的「資料庫」。同時,他們也記錄下了學員在學習刺繡技藝過程中的腦電、肌電狀況。
  • 非遺進企業 文化共傳承
    為進一步營造非遺保護良好氛圍,提高廣大群眾對非遺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耒陽市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耒陽市非遺保護中心特別策劃開展了「共享·傳承·傳播——非遺保護公益講座活動」。
  • 【我的脫貧故事】魏光美:傳承民族文化,「繡」出美好生活
    【我的脫貧故事】魏光美:傳承民族文化,「繡」出美好生活 2020-12-14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