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講記·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不輕,不輕慢別人,恭敬一切。就跟清淨身一樣,一切的萬法都是我,你輕慢眾生,就是汙染自己。常不輕:時時事事處處,對一切人、一切法、一切事,都要恭敬,都要感恩。用心如是,無論順境逆境,心要轉境。心開意解才能自在解脫。這品的主人公呢,是常不輕菩薩。他首先對一切萬法存恭敬心,就是「心存不輕之義」;對於那些惡劣的修行人頂禮,是「身行不輕之行」;嘴裡仍然讚嘆:「你們都是佛,你們都會成佛」,這是「口宣不輕之教」。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這裡佛對前面講的法再次提醒一下,你們可不要當耳旁風啊。不管是比丘、比丘尼,還是優婆塞、優婆夷,凡是持《法華經》的人,誰去輕慢他,這個罪報前面講過了,可不是鬧著好玩的。
其所得功德:也是如前所說,這都是真實的。佛可不是在這警告我們,他時時刻刻增長我們的功德福報。你一念信解,一念歡喜心:「哎呀!佛講得太對了!」又是得大福報。那佛在這拍桌子、打板凳、罵大街:誹謗《法華經》,輕慢《法華經》的人下無間地獄。是不是也給這些人消業障啊?你生煩惱心,會增加自己的罪過。
佛法就是這麼妙,看你會不會用心。這就是巧取豪奪。天大的功德輕而易舉地你就能得到。你不會用心,前功盡棄。誰也不懲罰你,都是自己懲罰自己,都是靠我們用心。你把別人想像得很美很高尚,你這個心馬上就變美變高尚;你把別人想像得很壞很醜,你的心一定很壞很醜,表現在你的舉止言談,都很醜。你不妨來試一下:一個禮拜時間專門把那些人想得很美很好。你想通了以後,依報隨著正報轉,你的氣質馬上變過來,人人都喜歡你。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力。
【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名大成。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闢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威音王佛:是在十法界凡夫位修證成佛,第一個回大光明藏中。
劫名離衰:從威音王開始已經有迷惑顛倒中的凡夫離開凡夫位回到佛位。
國名大成:從威音王開始,凡夫證涅槃,究竟成就,叫「大成」。世出世間萬法,一切成就中的最大的成就,就是成佛。何況他還是第一尊佛,叫「大成」。威音王佛究竟佛成就以後,一開始也是以「初善、中善、後善」,以三乘法開導眾生。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後滅度。】
閻浮提:是南瞻部洲。南瞻部洲國土化微塵數,每一個數代表一個劫,這是威音王佛正法住世的時間。
四天下微塵:是指一個太陽系國土微塵數。
【正法像法滅盡之後,於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増上慢比丘有大勢力。】
同名同號二萬億威音王佛。本師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很古啊?在第一尊威音王佛,像法時期,他就已經大成就。
這裡的「大勢力」是一種邪氣。你別看業力,也不得了啊!佛力抵不過業力,業力抵不過願力。願力雖小,它是你的正因;佛力雖大,它只是你的助緣。命自我立,要懂得把握當下。利他只是一種助緣,你要用智慧來引導,而不是跟著人家爭吵來壓制,那沒有用。修行人都有自己的理念,你不容易改變。
【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嘆,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嘆,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凡有所見:首先講的是四眾弟子;其次,耳聞、目睹、身受,牛馬豬羊、風雲雨、霧、垃圾堆,我們都要以恭敬心對待。蘋果皮隨便一扔,這就是破戒,應該恭恭敬敬地把它放在垃圾筐裡去;走路都要很莊嚴。看到一個石頭絆了你一下,你都不能生嗔恨心;何況同修之間啊?你該不該、敢不敢去生嗔恨心、輕慢心吶?這叫「凡有所見」。內懷不輕之心、恭敬之心、感恩之心,師父這可是苦口婆心啊!要當真吶!
皆悉禮拜:就是「身行不輕之行」。當然根據現在的社會情況,我們不主張在外面,弟子看到師父,在家人看到出家人馬上就拜,防止別人造口業。你合掌一下,心到就行。看到那些狗啊、貓啊,有緣分的你給它授三皈依;在超市上看到生肉海鮮,都要念阿彌陀佛,給它三皈依。行恭敬行要看場合。否則你恭敬了這個,惹煩了那個。我們對一切眾生都要恭敬,讓人家快樂,避免產生誤解。這可麻煩了。我們也不能專門去看別人的短處,你看看這個佛像,是不是這樣啊?有沒有哪尊佛像眼睛到處看?這都是示法的。但是有一條,你看別人是為了幫他,另當別論。
皆悉禮拜讚嘆,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這是「口宣不輕之教」,他不是虛偽地來恭敬,因為他明白了:「你們就是佛,你們就是在行菩薩道」。地獄、餓鬼無非解脫法門。特別是修行人,他想成佛了,已經有了這個緣分。他即使做了錯事,將來要受到沉重的教訓,也會反過來讓他發心,僅僅是要多受苦而已。就跟我們射箭一樣,往這裡拉,對自己壓力越大,箭是不是射得越遠啊?往往很壞很壞的壞人,成佛可能比別人還要快。因為他能從這種痛苦中爆發出一種心力,不可思議。他作惡一輩子,說不定到最後一念,成為大菩薩。對一切的惡人,都應該恭敬,你生慈悲心幫他可以,絕對不能輕慢。
對增上慢比丘,常不輕菩薩還是這樣恭敬他。其實也在幫他消業障,是不是啊?他自己貢高我慢,看到別人這麼恭敬,他自然而然要有一定的慚愧心,嘴巴上硬,但他心裡有底了,而且給他種下了未來的出世之因。菩薩講究發心。有人講:那個人跟我誤解了一輩子,我越講他還越怎麼樣。你不要管,你只要發了心就有了功德。而且你相信一定會有成就,他心裡也會感到慚愧。有些人面子上拉不下來,他心裡已經生慚愧心了。菩薩論心,你發心了沒有?
乃至遠見四眾:就是人做不輕之目,遠見都跪下來。
亦復故往:本來不是為這個事情來的,看他來了,不妨再來示現一下,繞道也要繞過去,去禮拜他、去讚嘆他。一者,成就自己的恭敬心;二者,為如來家業著想。對那種歪風邪氣啊,要示之以正法。
【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
四眾之中有生嗔恚:十個人裡面可能有八個,就生慚愧心了,也還有個別的人生嗔恚心,人家明明是好心好意,他以下劣心來看。你算什麼東西啊?還給我授記?
【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増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你再怎麼罵,他心裡是感恩,這個人「內懷不輕之見」。他知道罵我是給我消業障,罵我的人他就是我,這就是秘訣。「如來藏」懂了沒有?這個不是搞口頭禪呢。他倒好,人家打他,他還快跑,好漢不吃眼前虧,跑到看得到打不到了,還說,「我不輕辱你們,你們要成佛」,是不是很滑稽啊?有點像濟公活佛了。這種人到哪裡不自在啊?就跟彌勒菩薩一樣,你打他一拳,他馬上跌倒在地上,還哈哈大笑;狗咬了一口,他還站那裡:怎麼樣?飽口福了嗎?再來一口。這就是破我執。要命嗎?給你。明白「如來藏」道理,沒有我啊!沒有命啊!一切法都是「我」。你這裡死了,我那裡出來了,是不是啊?
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歪打正著,本來是挖苦他,叫「常不輕」,結果他真是個「常不輕」。我在上初中的時候就喜歡跟人家辯論,同學們給我個外號叫什麼?「常有理」。現在看來真是常有理。我是不是在傳「常有理」啊?真是感謝那些同學給我加持。
【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増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於時,増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
沒有一定的定力,沒有一定的福報,能不能聽到《法華經》啊?他因為行這樣的法門,得到了很大的福報、善根,所以在「臨欲終」的時候,聽到虛空中威音王佛在傳《法華經》。今天能夠聽到《法華經》,知道你們是誰嗎?這個答案就告訴你了,都是常不輕啊。
二十千萬億偈:我算了一下,二十千萬億偈的《法華經》,如果寫成這樣的文字的話,這樣的版本可能整個寺院都裝不下。為什麼那個時候要有這麼多的內容?因為那個國土的眾生壽命太長了,故而福報越大,是不是我執就越重啊?所以我講將來在人均壽命十歲的時候,可能《法華經》就十五分鐘的內容,講解也在兩個小時。根本不需要這麼囉裡囉嗦的。對於什麼是福報,什麼是罪報,要用智慧來觀照,沒有哪一樣吃虧。
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這裡「得如上」是指哪裡?就是〈法師功德品〉的六根清淨。是不是在虛空聽了一下就清淨了?臨命終的時候還沒有斷氣,他有沒有再怎麼修怎麼證啊?這時候已經來不及了。臨死之前,聽了《法華經》,當下六根清淨,這種清淨是在塵不染。他的色身六根也還很髒,六識還有妄想分別,但其主流是,他已經明白萬法皆唯「我」一念所現。
習氣,我們把它比喻為慣性。會開汽車的人,碰到緊急情況來個急剎車,可是他汽車還要向前滑行五十公分,這就是慣性。
明心見性之人已經意根清淨了,雖然有時還有些煩惱習氣,還有貪嗔痴慢,這就是慣性。現形貪嗔痴慢習氣的時候,清淨的意根就知道。
許多人往往以這個道理來自己懷疑自己,說:「你講我已經成佛了,我怎麼敢相信啊?」要想在肉身凡夫,當下什麼習氣也沒有,就不存在這樣的人,那一個佛都成不了。
所有的佛都是帶業往生。因為這個肉團身是劣等產品,但是你千萬不要錯用了心:既然這樣,我貪嗔痴照幹,反正不影響往生。如果你有這個念的話,你就沒有慚愧心,你就要懷疑你沒有見道,明白嗎?
這個法很圓融的。你連慚愧心都沒有,根本不叫見道。同時還要講明,即使你見道了,你也有慚愧心了,你還要做,也要受報應。但是不在三惡道裡報應,在人道、天道,你來世是個窮人,是個六根不健全的人,或者是個短命鬼、得癌症、出車禍,受這些報應,一定要受的。你還會回到佛土,可債是要還的。即使再來的大菩薩,都要自尊自重。
即使聖人到這個世界上來,自己過去世造的業障都要受報應。肉身佛來,還吃了三個月的馬料,還給提婆達多把腳趾頭砸破了。不能以為自己有了道行,就可以為所欲為。
因果報應公平,僅僅是因為你能夠教化眾生,所以給你重罪輕報——功德很大很大的人,做一個噩夢給你報掉了。有那麼一點功德,可以斷你一條胳膊,算你免掉這個死罪了。你要會用心,不要災難來的時候:「我這個修行人還不如不修行的人呢。人家滿堂兒女,有錢有勢。我怎麼孤苦伶仃?還怎麼樣……」。你就要想到自己前世的事情。或者來講,你應該感恩,重罪輕報了。如果你這一段開始懈怠了或者怎麼樣了,然後遇到這樣的境界,那你要懺悔,這是在警告你。看你會不會用心。
真心本來面目不會虧待我們。我們到這個世界上來,就是要酬業。任何事情你不要怨天尤人,都是我們自己的事。
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臨終之前聞到《法華經》,心開意解,生命力是不是增強了?這個命是不是自己給自己增的?而且發了心要弘揚《妙法蓮華經》,這個當然要與一定的國土相適應。在我們這裡,你可以增加十歲、二十歲,五十歲也有可能。一千年就不好說了。
廣為人說是法華經:有些人雖然患了大病,還沒有到臨命終,完全可以把持這個命——你發心要弘揚《法華經》,今世不把一萬部《法華經》讀完,死不瞑目!不登臺講一百場法會,死不瞑目!果真如此,你看你長壽不長壽。
於時,增上慢四眾……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過去輕慢他的人,現在知道懺悔,反而變成了隨從。
——本文摘自《法華經》講記第三次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