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券商加快腳步搶灘中國市場 首家外資獨資券商即將誕生

2020-12-23 新浪財經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

本報記者 王思文

在外資市場準入大幅放寬的背景下,合資券商獲批的速度明顯加快。近日,高盛集團已啟動收購合資公司高盛高華100%股權程序的消息快速發酵。事實上,自今年4月1日證監會宣布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後,不少外資控股券商的外方股東就公開表態,希望謀求100%控股。此次高盛啟動收購高盛高華的程序消息一出,無疑再次引起了市場對「首家外資獨資券商」歸屬的憧憬。

高盛集團打響

外資獨資券商「第一槍」

從股權結構來看,高盛集團是高盛高華證券的控股方,股比為51%,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是第二大股東,股比為49%。在過去的17年合作裡,高盛集團和高華證券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此次,高盛集團擬100%實控高盛高華證券,打響了外資獨資券商的「第一槍」,中國券商行業將首次出現外資獨資券商的身影。

寶新金融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是外資券商關注的主要因素,大型外資投行在多年前就開始與本土券商成立了合資機構,但是由於股權限制造成的經營管理受限,以及中國資本市場開放進程等方面的原因,未達到預期目標,有些外資機構退出了,但更多的外資機構仍在堅持經營。這兩年隨著對外資準入國內金融市場大幅開放,合資券商中外資有控股甚至獨資的強烈意願,未來應該會有更多的這類外資券商的國內機構設立。」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目前外資控股券商數量已達10家,包括瑞銀證券、高盛高華證券、瑞信方正證券、摩根史丹利華鑫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星展證券等。今年正式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後,外資進駐中國券業市場的熱情再次被點燃,外資控股、參股的合資券商正加快腳步搶灘中國市場。《證券日報》記者從中國證監會網站近期公布的信息獲悉,截至12月10日,還有17家合資券商正在排隊申請設立。

高盛研究部:

中國券商行業機遇可觀

高盛研究部曾於今年上半年發表報告稱,中國券商行業機遇可觀。其預計中國券商行業2026年收入將達到1160億美元(按當日匯率換算,約合人民幣8203億元)、稅後淨利潤4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323億元),淨資產回報率為9.4%。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2020年前三季度,我國135家證券公司共計實現營業收入3423.81億元,淨利潤1326.82億元,已超過2019年全年盈利水平。

在中國券商行業未來發展可期的前提下,國際資管巨頭搶灘中國券商行業市場的雄心愈加濃厚。

鄭磊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首先發展環境不同造成了在產品設計、運營、風控、交易等各個環節都有顯著差別,尤其是國內監管體系與這些外資機構所在國有較大差別。通常外資機構在境外設置的分支機構不僅要遵守當地監管規定,也要符合母國的相關監管要求。因而,外資機構在國內經營的限制是比較大的,很多境外成熟產品在境內無法續作,而境內允許做的一些業務也許會與其母國監管規定有一定的差別。這些外資機構要大量使用本地人才,而管理層可能來自母國,對於金融產品、管理系統、企業文化、監管政策等方面,都需要較多時間的充分磨合。」

對於外資巨頭進軍中國券商市場所帶來的影響,高盛研究部認為:「目前來看,由於資本流動限制以及經營約束依然存在,外資券商參與度加大對於國內券商的競爭衝擊有限。另外,外資巨頭將著重擴大在機構服務和資產及財富管理領域的業務版圖。」

「外資機構需要適應中國金融市場環境,預計在控股或獨資之後,需要3-5年的時間有可能成為優秀國內同行的較有競爭力的對手。」鄭磊對記者如是說。

相關焦點

  • 首家外資獨資券商誕生 高盛欲100%控股高盛高華,國際投行紛紛...
    下午一則消息直接給券商股點了把火。據悉,高盛集團已達成協議,收購其在中國的合資公司高盛高華100%的股份。券商股隨即異動,華鑫股份午後直線上漲,市場逾期大摩收購華鑫證券或也將進入倒計時。高盛方面表示,始終都把中國這個第二大經濟體作為長期布局的目的地之一,美國等發達市場份額目前的增長空間有限,但中國則是巨大的增量市場,因此提前投入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儘管目前合資券商在中國境內尚無法斬獲豐厚利潤,但提前加碼布局仍是多數合資券商的第一選擇。
  • 外資控股券商增至8家!首家外資全資券商也要來了
    實際上,4家公司均由上海國資委實控,可以說,星展證券是由星展銀行與上海的國資委合力打造的合資券商。摩根大通或成首家外資全資券商另外還有一個消息,9月2日晚間,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公布的信息顯示,上海外高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擬轉讓所持有的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20%股權,轉讓價格是1.78億元。
  • 首家兩岸合資券商面世 金圓統一證券終獲批
    來源:券商中國原標題:券業大事件!首家兩岸合資券商面世,金圓統一證券終獲批!一舉拿下三張業務牌照,兩岸股東都有大來頭?決勝之年開局不久,證券行業已是喜訊頻傳。在各行各業積極復工復產、各領域開始走上正軌之際,金圓統一證券正打響了鼠年合資券商落地的第一槍。
  • 又一家日資控股券商來了,日本大和證券正式獲批,退出近六年後重返...
    此後,大和證券以外資股東身份鮮少露面中國內地市場,直到外資控股合資券商比例放開。2018年5月,大和證券CEO曾公開表示,將在中國尋求證券合資公司的合作夥伴。瑞銀證券是中國證券市場上首家由外資直接入股的全牌照證券公司。一般而言,從申請到正式獲批需要經歷幾個月的過程。在監管層核准後,外資控股券商有6個月時間進行籌備(包括人員招聘、系統籌備等工作),在此後的現場檢查通過後,可正式開業。這也意味著,大和證券預計將在明年初正式開業。
  • 能給中國券商帶來什麼?
    隨著我國證券業對外開放逐步提速,巨大的市場潛力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外資進入,外資控股券商正在以「加速跑」的姿態「出爐」。在證監會核准高盛高華證券、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變更控股股東的申請一個月後,基金君發現,日前,兩家公司已經悄然完成工商變更,高盛集團和摩根史坦利分別取代高盛(亞洲)和摩根史坦利亞洲成為高盛高華證券、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的控股股東。
  • ...之五:海通證券摘得「債券承銷王」,首家外資獨資券商排名倒數第二
    獲A類評級的有26家券商,海通證券、天風證券、恆泰長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財通證券位居前5位。有13家主承銷商被評為C類,其中首創證券、高盛高華證券和中山證券三家評分排在最後。《華夏時報》記者致電排名倒數第二的高盛高華證券,對方表示此次評價結果以官方標準為主。
  • 請回答2020,資本市場「深改」那些事兒
    回看即將過去的2020年,這一年,A股上市公司數量突破4000家,滬深兩市總市值一度突破80萬億元,境外投資者持續增持中國股票、債券。這一年,資本市場自身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軌道上不斷自我革新。2020年,中國資本市場「深改」都發生了哪些大事呢?
  • 北京首家日資控股券商大和證券開業在即
    12月23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北京市金融監管局獲悉,大和證券(中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大和證券)已於12月15日召開創立大會,12月18日拿到營業執照,擬於年前開業。這將是「兩區」政策發布後首家外資控股券商落地北京。
  • 首家合資銀行卡清算機構正式開張,將給市場帶來什麼改變?
    今年6月13日,連通公司獲得央行與銀保監會頒發《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這也是繼中國銀聯之後、面向首家外卡組織頒發的第二張該類資質許可證。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早在8月6日,連通公司已開始與包括國內16家主流銀行、3大行動支付頭部平臺和7家非銀行支付機構在內的首批合作夥伴,分批開展銀行卡清算業務。因此,上述卡片照片陸續在朋友圈流出。
  • 外資券商進入境內場外期權業務,中國衍生品市場潛力巨大待升級
    這是截至目前為止唯一一家獲準參與到國內場外期權業務的外資控股券商,這標誌著外資機構正式進入中國衍生品市場,也是中國金融開放的又一步,而這一市場的巨大升級潛力多年來都深深地吸引著外資。外資正式打入中國衍生品市場「我們等待和準備快三年了。」
  • 大金融開放,中國市場更具吸引力
    去年12月,上海,通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中國境外投資者認購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基金產品順利落地。同月,高盛集團正式啟動程序收購合資公司高盛高華100%股權,高盛高華將成為中國首家外資獨資證券公司。
  • 離開6年後,日本第二大券商宣布重返中國市場!美國已先行一步?
    12月29日最新消息顯示,日本大和證券集團CEO中田誠司向媒體透露,該公司計劃在2021年2月份重返中國市場,在華啟動其合資證券承銷業務,抓住中國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的機遇。據悉,大和證券是日本第二大券商和投行,2004年首次進入中國市場,但紮根10年也沒能做出成績,無法在華獲得可觀的市場份額。隨後,該日本企業2014年以業務範圍有限為由,正式退出中國市場。不過,儘管退出了在華業務,但大和證券還是十分看好中國。中田誠司表示,中國經濟具有無限的增長潛力。尤其是在當前,經濟率先復甦的中國,投資風險更低,大量全球資本正蜂擁擠入中國。
  • 首家合資銀行卡清算機構正式開張 已發新系列信用卡 將給...
    今年6月13日,連通公司獲得央行與銀保監會頒發《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這也是繼中國銀聯之後、面向首家外卡組織頒發的第二張該類資質許可證。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早在8月6日,連通公司已開始與包括國內16家主流銀行、3大行動支付頭部平臺和7家非銀行支付機構在內的首批合作夥伴,分批開展銀行卡清算業務。因此,上述卡片照片陸續在朋友圈流出。
  • ...高盛欲100%控股高盛高華,國際投行紛紛覬覦中國市場!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閆利下午一則消息直接給券商股點了把火。 據悉,高盛集團已達成協議,收購其在中國的合資公司高盛高華100%的股份。高盛方面表示,始終都把中國這個第二大經濟體作為長期布局的目的地之一,美國等發達市場份額目前的增長空間有限,但中國則是巨大的增量市場,因此提前投入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儘管目前合資券商在中國境內尚無法斬獲豐厚利潤,但提前加碼布局仍是多數合資券商的第一選擇。
  • 首家券商系全國性AMC獲批:註冊資本100億 迎來女掌門
    首家券商系全國性AMC時代周報記者發現,一直處待開業狀態的中國銀河資產,正在緊鑼密鼓地張羅開業事宜。2020年5月至12月,中國銀河資產發布了一波總人數30人左右的社會招聘,還通過招標預備2020首屆「中國銀河資產」中國金融資產管理高端論壇籌辦事宜,購買人力資源系統等。
  • 從「中國神車」到「中國神券」 券商合併真正考驗市場化競爭力
    六年前,也就是2014年8月,「南北車即將合併」的猜想傳出,也同樣被定義為捕風捉影。次日兩家公司均發布公告予以澄清。不過,僅3個月之後,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於當年12月30日晚正式宣布,雙方以南車換股吸收北車的方式進行合併,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誕生。事實上,支撐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合併的邏輯,並不是簡單的企業層面思考,更重要的是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打造。
  • 35家上市券商業績龍虎榜出爐,中信海通華泰國君廣發...
    券商研究看好2020證券業國泰君安2020年度策略表示,資本市場改革繼續推進,2020年A股市場盈利與估值均有一定修復空間。看好保險、券商板塊。其中證券行業受益於「深化資本市場改革12條」逐步落地,資本市場監管適度放鬆,及A股市場有望表現穩健。
  • 砥礪奮進30年 中國券商與資本市場同成長
    從萌芽到快速增長,從粗放式增長到合規發展,從國內經營到走向國際化,中國券商的發展歷程恰如多面鏡,折射出中國資本市場30年所經歷的成長與蛻變。  細數來時路,每家公司都有時代的烙印,發端於資本市場萌芽,磨礪於資本市場陣痛,成長於資本市場深改,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邁進而立之年,130多家券商也以全新的風貌構成了中國投行的群像。
  • 華爾街之王將拿下中國獨資公司!國內證券公司應該緊張嗎?
    在全國範圍內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被取消之後,高盛成了第一家「吃螃蟹」的公司。  據21世紀經濟報導,高盛已啟動收購合資公司高盛高華100%股權的程序。這也是外資機構首次為謀求在華獨資機構而採取的實質性行動。  這一消息也得到了路透社的證實。本周二的一份內部備忘錄透露,高盛高華的股權變更已進入監管部門層面。
  • 首家國有大行獨資直銷銀行獲批籌建 4萬個網點潛能...
    這次是國有大行獨資設立。  這也是繼百信銀行、招商拓撲銀行之後,我國第三家官宣獲準籌建的獨立法人直銷銀行,同時也是首家由銀行獨資的直銷銀行。  打破直銷銀行合資慣例  值得注意的是,郵惠萬家銀行不僅是首家國有大行發起的直銷銀行,也是繼百信銀行、招商拓撲銀行後,首次打破了由商業銀行與網際網路公司合資籌建慣例的直銷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