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日資控股券商來了,日本大和證券正式獲批,退出近六年後重返...

2020-12-14 財聯社

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靖)訊又一家合資券商等來核准設立佳音!

8月28日晚間,證監會發布公告,核准設立大和證券(中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大和證券)。大和證券註冊地為北京市,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0億元,業務範圍為證券經紀、證券承銷與保薦、證券自營。

今年以來,外資參股、控股券商動作頻頻。年初,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在上海設立首家證券營業部獲批後,2月再次傳來金圓統一證券進場的消息。此前有分析指出,大和證券未來可能會在財富管理、投行、賣方研究等業務領域重點展業。

大和證券正式入駐北京,手握三塊牌照

8月28日晚間證監會發布公告表示,核准設立大和證券(中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大和證券)。大和證券註冊地為北京市,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0億元,業務範圍為證券經紀、證券承銷與保薦、證券自營,手握三塊牌照。

股東持股方面,株式會社大和證券集團總公司出資額為5.1億元,持股比例為51%;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出資3.3億元,持股比例33%;北京熙誠資本控股有限公司出資1.6億元,持股比例16%。

據證監會網站消息,株式會社大和證券集團總公司、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北京熙誠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等的證券公司設立審批材料於2019年9月24日被證監會接收。這意味著在2014年退出海際大和證券近六年後,大和證券將再次重返中國內地市場。

公開資料顯示,大和證券曾是海際大和證券的外資方股東,2014年,大和證券將33.3%的股權轉讓給上海證券,從此退出中國內地證券市場,海際大和證券更名為「海際證券」,成為上海證券的全資子公司。

此後,大和證券以外資股東身份鮮少露面中國內地市場,直到外資控股合資券商比例放開。2018年5月,大和證券CEO曾公開表示,將在中國尋求證券合資公司的合作夥伴。

天眼查數據顯示,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是一家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成立於2008年,由北京市國資委100%控股,註冊資本350億元,經營範圍包括投資及資產管理、組織企業資產重組及併購等。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今年2月初,中國證監會曾對大和證券(中國)提出18個需反饋問題。財聯社記者梳理發現,證監會對於大和證券(中國)的反饋意見主要都集中在境內外股東資質、高管資質以及章程條款上。

證監會表示,對大和證券的合資經營合同、公司章程草案的其他內容無異議。大和證券設立後,應當將股東會表決通過的公司章程報住所地證監局備案。公司應當按照《公司法》《證券法》《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140號)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的要求,完成大和證券組建工作,足額繳付出資,選舉董事、監事,聘任高級管理人員;並自本批覆下發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大和證券的工商設立登記工作。

此前摩根大通證券目前拿到的四塊業務牌照包括證券經紀、證券自營、證券投資諮詢以及證券承銷與保薦。

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目前同樣拿到四塊牌照,包括證券經紀、證券投資諮詢、證券自營及證券資產管理。

兩者區別在於前者擁有證券承銷與保薦牌照,後者擁有證券資產管理牌照。

瑞銀證券是中國證券市場上首家由外資直接入股的全牌照證券公司。

一般而言,從申請到正式獲批需要經歷幾個月的過程。在監管層核准後,外資控股券商有6個月時間進行籌備(包括人員招聘、系統籌備等工作),在此後的現場檢查通過後,可正式開業。

這也意味著,大和證券預計將在明年初正式開業。

合資券商逐鹿中國市場

顯而易見,在政策不斷鬆綁的大背景之下,國際頂尖投行已齊聚國內市場並設立子公司。

2019年11月29日,根據證監會網站發布的「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3353號提案答覆的函」,其中提到推動打造航母級券商,並開展六方面工作。

今年3月13日,證監會表示,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可根據法律法規、證監會有關規定和相關服務指南的要求,依法提交設立證券公司或變更公司實際控制人的申請。

此消息發布後,多家外資控股、參券商加快了搶灘中國市場的腳步。

3月27日,摩根史坦利宣布,中國證監會已批准將其在合資企業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的股權比例從49%增加至51%;同一天,高盛宣布,中國證監會已批准將其在合資企業高盛高華證券的股權從33%增至51%。

2019年,瑞銀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等3家外資控股券商「跑步進場」。

截至當前,外資控股券商已達5家。

除這5家外資控股券商外,我國目前還有11家合資券商,分別為中金公司、瑞信方正、中德證券、金圓統一、大和證券、東方花旗證券、滙豐前海證券、東亞前海證券、華菁證券、申港證券、中銀證券。4月1日券商外資股比限制取消後,上述16家合資券商中有望誕生首家100%外資控股券商。

合資券商逐鹿中國市場,應當尋求怎樣的創新打法?此前有券商研報表示,或可依託外資國際股東背景,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前海開源楊德龍表示,從4月1日起,外資券商全面進入國內市場,進入的都是一些國際性的大券商,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野村證券等,對國內券商形成了一定的競爭,但同時也形成了鯰魚效應。因此國內通過合併重組大券商,有利於培育出國際性的大券商,當然股東要對在大券商進行資產注入、淨資本投入提升這個業務能力。打鐵還需自身硬,從而在與外資券商競爭中佔到有利地位。

興業證券分析師認為,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證券,與收購原有國內券商相比,外資券商更傾向於新設;並且,在主要業務發展方向上,並沒有放在傳統業務的爭奪上,而更可能瞄準了國內也剛剛起步的財富管理和銷售交易業務。

業內人士評論稱,在「鯰魚效應」下國內機構的經營效率可能提升,且在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進程中,風險可控的金融創新可能不斷推出,有利於證券行業的長期發展。

相關焦點

  • 北京首家日資控股券商大和證券開業在即
    12月23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北京市金融監管局獲悉,大和證券(中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大和證券)已於12月15日召開創立大會,12月18日拿到營業執照,擬於年前開業。這將是「兩區」政策發布後首家外資控股券商落地北京。
  • 外資控股券商增至8家!首家外資全資券商也要來了
    9月1日,證監會正式核准設立星展證券(中國)有限公司。公司註冊地選在上海市,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5億元,業務範圍為證券經紀、證券投資諮詢、證券自營、證券承銷和保薦。新加坡最大銀行在華合資券商獲批!星展證券(中國)的大股東為星展銀行有限公司(DBS Bank Ltd.)
  • 離開6年後,日本第二大券商宣布重返中國市場!美國已先行一步?
    12月29日最新消息顯示,日本大和證券集團CEO中田誠司向媒體透露,該公司計劃在2021年2月份重返中國市場,在華啟動其合資證券承銷業務,抓住中國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的機遇。據悉,大和證券是日本第二大券商和投行,2004年首次進入中國市場,但紮根10年也沒能做出成績,無法在華獲得可觀的市場份額。隨後,該日本企業2014年以業務範圍有限為由,正式退出中國市場。不過,儘管退出了在華業務,但大和證券還是十分看好中國。中田誠司表示,中國經濟具有無限的增長潛力。尤其是在當前,經濟率先復甦的中國,投資風險更低,大量全球資本正蜂擁擠入中國。
  • 高盛、摩根真的來了!能給中國券商帶來什麼?
    由此,外資控股券商正式再增兩席。高盛高華證券、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正式成為外資控股券商儘管同日獲批,但高盛高華證券的工商變更登記要更晚一點。天眼查數據顯示,4月22日,高盛高華證券發生股權變更,高盛(亞洲)有限公司退出,高盛集團有限公司外國(地區)企業成為外資控股股東,持股比例為51%。
  • 百聯集團控股獲批 上海證券正式易主
    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 百聯集團控股獲批,上海證券正式易主!文 許盈 上海證券正式易主!12月12日晚間,證監會正式公告核准百聯集團成為上海證券控股股東,對於公司註冊資本也將由26.1億元變更為53.27億元。歷時一年半,就在這個雙十二,百聯集團增資控股上海證券終於塵埃落定。隨著股東變換、新高管到任,上海證券正迎來新生!
  • 首家兩岸合資券商面世 金圓統一證券終獲批
    在監管政策對新設合資證券牌照放開後,已有多家合資券商新設有了新進展。而在金圓統一證券獲批後,目前在證監會排隊申請設立的合資券商仍有18家,年內獲批合資券商數量可期。在此次入手合資券商牌照之後,其業務體系將愈加完整。而對海峽對面的臺灣人及臺商來說,統一綜合證券可算是臺灣老牌券商之一。早在1988年,臺灣地區最大的食品公司統一企業結合了統一超商、長興化工、誠品實業、臺南紡織等廠商,共同創立統一證券。1989年3月更名為統一綜合證券,並於同年4月3日正式進入證券市場。
  • 接連2家券商資管獲準開業,今天第19家來了!德邦資管:已布局公募...
    12月21日,德邦證券旗下資管子公司德邦資管領取了中國證監會頒發的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正式獲準開業。據悉,德邦資管成為券業第19家獲準開業的券商資管子公司,也是滬上第10家券商資管子公司。另外,就在上周,天風證券也對外表示,天風資管已正式領取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獲中國證監會批准開業。行業接連2家資管子公司獲準開業12月21日,德邦證券旗下資管子公司德邦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德邦資管)領取了中國證監會頒發的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正式獲準開業,德邦資管將承接德邦證券的資管業務。
  • 合資券商加快腳步搶灘中國市場 首家外資獨資券商即將誕生
    事實上,自今年4月1日證監會宣布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後,不少外資控股券商的外方股東就公開表態,希望謀求100%控股。此次高盛啟動收購高盛高華的程序消息一出,無疑再次引起了市場對「首家外資獨資券商」歸屬的憧憬。
  • 「狼來了」國內券商該怎麼辦?
    三天兩家外資券商獲批設立,海外勁敵紛紛拍馬殺到,會給本土券商帶來怎樣的影響和改變?本土券商該如何轉型,應對競爭?行業格局究竟會如何變化?日前在全景·卓識聯合平安大講堂舉辦的一場活動上,我們與廣發證券非銀行金融首席分析師陳福進行了一次深度交流。該來的,終究會來。
  • 2019年前三季度淨利潤19億 中泰證券IPO獲批將成第38家上市券商
    4月17日,證監會核准中泰證券IPO首發申請,中泰證券離上市再進一步,A股將迎來第38隻上市券商,也將是目前唯一一家山東省屬上市證券公司。今年初,中銀證券獲發IPO批文,並於一個多月後正式登陸資本市場。隨著中泰證券IPO申請獲批,兩家券商為2020年的券商上市開了個好頭。
  • 招商投資退出,中信集團或將控股青島資管
    中信集團或將控股全國首家市級AMC企業——青島市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青島資管」)一事有了新的眉目。近日,招商證券(600999.SH)公告稱,同意子公司招商證券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招商投資」)以公開掛牌方式,轉讓其持有的青島資管30%股權。
  • 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迎新董事長 近期這幾家券商也現高管變動
    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換「帥」今年3月末,摩根史坦利宣布,經中國證監會核准,將獲得合資券商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的控股股權。有關交易完成後,摩根史坦利的持股比例將從49%升至51%。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是由摩根史坦利與華鑫證券成立的合資公司。
  • 摩根大通「謀求」華控股證券公司持股比例
    去年3月13日,證監會核准設立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有限公司,這兩家券商也是首批新設立的合資控股券商。事實上,摩根大通此前曾宣布,計劃未來數年內,在監管允許的條件下將控股證券公司持股比例增加到100%。今年4月1日,證券公司正式放開外資股比限制,摩根大通也正式展開增持動作。
  • 銀河、中金、中信建投等7家券商和2家銀行獲批...
    券商中國記者獨家獲悉,包括銀河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申萬宏源證券、華泰證券、國聯證券等7家券商獲批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資格。這也是首批獲得該試點資格的券商。與此同時,券商中國記者獲悉,招商銀行、平安銀行作為首批獲批銀行,也出現在這一批基金投顧試點資格名單中。
  • 一文讀懂基金行業與145家公募基金管理機構
    其中泰康資管和人保資管為獲得公募基金資格的兩家保險資管公司,財通證券資管、中泰資管、渤海匯金資管、浙商資管、華泰證券資管、長江資管和東證資管等7家券商資管子公司也獲得公募基金牌照,此外東興證券、北京高華、華融證券、山西證券、國都證券以及中銀國際證券等6家券商同樣也獲得了公募基金牌照。
  • 9.3億資管損失誰來擔?這家券商的回答亮了
    西南證券(600369.SH)似乎有點懂。曾經的「王牌」投行業務接連陷入兩起資本市場大案而元氣大傷;如今另一重要業務資管業務又頻頻踩雷。據券業觀察不完全統計,西南證券2019年因資管業務陷入多起糾紛,涉案金額合計高達近30億元。
  • 又有兩券商175億定增獲批,今年來券商近千億再融資實施完畢,近半募...
    財聯社(上海,記者 王可)訊,11月3日,西部證券(002673,股吧)公告,公司75億定增申請獲得證監會發審委審核通過。緊隨其後,浙商證券宣布100億定增申請過會。值得注意的是,西部證券和浙商證券募資主要投向均為交易與投資、發展資本中介業務。今年以來,18家券商年內擬股權融資合計達1598億元。
  • 上海證券改換門庭百聯集團成控股股東
    脫離國泰君安實控上海證券加入國泰君安以來,同業競爭問題就一直是市場關注的重點。此前國泰君安和上海證券同為上海國際集團實際控股,但按照證監會關於「一參一控」的監管要求,「同一單位、個人,或者受同一單位、個人實際控制的多家單位、個人,參股證券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兩家,其中控制證券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一家。」
  • 首家券商系全國性AMC獲批:註冊資本100億 迎來女掌門
    據中國銀保監會12月17日批覆,中國銀河資產作為中國第五家全國性AMC(資產管理公司)獲批開業,註冊資本為100億元。據天眼查的信息,中國銀河資產註冊資本尚未完全到位,目前僅19億元,實繳資本約7億元。時代周報記者瀏覽中國銀河資產官網發現,大部分欄目尚在建設當中,當前多個頁面功能暫未開放。
  • 券商資管加快公募化改造發行 首批已有產品業績比肩公募
    上海證券報獲悉,中信證券資管年內的最後一隻大集合公募化產品――中信證券穩健回報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近日開放了外部渠道的二次發售。據悉,在前期中信證券自有渠道的基礎上,該產品募集很快就接近規模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