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刺蝟草莓,農耕者宋全福,成長地點練塘鎮蒸澱東淇村,搬運距離41.1km。」
一米市集平臺上的食材有一張「身份證」,告訴消費者這些入口的食物從哪裡來、由誰種植、距離多遠。食材可溯源,這是一米市集區別於其他生鮮電商的地方,希望打通從農田到餐桌的供應鏈,將食物的來源透明化。
2015年9月正式上線的一米市集,定位高端生鮮電商,客單價在200元以上。創始人Matilda告訴36氪,在選品邏輯上首先考慮是否含有農藥、化學肥料、激素、抗生素,再考慮購買頻次和毛利。每個品類都會送到專門的實驗室檢測,將報告在平臺上公布出來。
要追溯到食物的源頭,首先需要穩定的供給端。一米市集多選擇周邊3小時車程的本地農場,採用「契作」(契約合作)的方式和農夫合作。比如包下幾個草莓大棚,承擔氣候導致低收成的風險,獲取更低的進價。不過當需求量越來越大,國內有那麼多有機農場可以滿足供給嗎?Matilda說,目前和一米市集合作的小農,平均100畝地可以銷售三分之一的量,成長空間還有很大。在籤約了十幾個農戶以後,越來越多的農友希望在一米市集上賣他們的產品,但平臺的檢測標準是「零檢出」而不是「未超標」,來送檢的供應商通過的大約只有三成。
一米市集的定價高於走民生生鮮路線的易果生鮮、本來生活、兩鮮等,用戶群是上層的中等收入人群,再細分,主打有家庭的媽媽為主,75%的訂單是女性,多為3-5人的家庭。還有一類是素食人群和留學歸國人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對食品安全比較在意,對可持續的環境有比較強的意識。
那麼如何獲取這些願意花兩百塊錢來下第一單的用戶呢?一米市集更多的是通過BD的方式,一類是地推,2016年一米舉辦了500場活動,通過線下的交流來精準獲客;另外一種方式是和高端健身場所異業合作,比如FitTime、GuavaPass,人群的重合度比較高。一年半的時間,平臺積累了幾萬個會員。當會員數越來越多,平臺將推出一個正式的CRM系統,以每一個用戶ID為中心做數據管理,看到每一個SKU每天的動銷情況。
平臺的品類架構切的是家庭做菜的場景,有水果、菜蔬、肉禽、水產、乳製品、糧油醬醋、麵點小食等十個類目,共1000多個SKU。不過Matilda表示,做到1500個SKU就會打住。一方面平臺選品的標準已經很高,太多SKU用戶反而會「找不到」;另一方面,也是出於控制損耗的考慮。
生鮮類產品天然有非標、保質期短的特點,有太多的不穩定性,如果沒有做好銷售計劃,就很難降低損耗。u掌柜、我廚等生鮮電商都開始建立用戶和商品的大數據模型預測銷量,Matilda也表示,在標準化和降損方面,需要靠數據和系統。目前把基礎的數據打好,未來希望一步一步不斷優化供應鏈系統,做到全程的可視化。
從前端的農田到倉儲再到消費者手中,由於第三方冷鏈配送無法做到全程冷鏈,一米市集選擇了用比較重的投資,自建倉儲和配送團隊。採用可降解的保溫箱,每天早中晚三次配送,可以做到當日配。當日配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出於降損的考慮,如果80%的訂單都集中在早上,物流的成本也會非常高,需要分流一部分訂單到下午和晚上配送。
對於生鮮電商來說,要盈利,需要有高毛利的品類來支撐運營。此前已經提到一米市集和農友的契約合作是一個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的方法;此外,一米市集開始做自有品牌,如採用有機食材的燒賣、粽子,不添加糖和多餘調味料的堅果等。盈利方面,團隊表示暫不方便透露具體運營數據。目前團隊聚焦上海,未來的目標是在2018年年底實現盈利,做到日均1000單。走高端生鮮電商路線的還有Fields甫田網,2015年被高鑫零售收購。
團隊方面,聯合創始人Matilda畢業於芝加哥商學院,曾任職於奧美廣告、BCG 及 IDEO 大中華區 ,並創辦 Bits x Bites(專注於食物創新的加速器)。團隊成員來自IDEO、聯合利華、BCG、Frog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