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農村長大的朋友們,都知道在農村田野上或森林裡有很多的野生動植物,形狀也是千奇百怪。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但是大多數植物看起來就像野草一樣,一文不值,它們生長在農田附近,還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總是讓人討厭。農民朋友們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將它除之而後快。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這種野生植物也一樣,看似普通的雜草樹木,其實都有一定的價值作用。不知道大家有沒見過一種樹木一次就結幾千個果子,也許朋友們可能還不相信。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下。
綠葉層層下,果兒串串掛。其實這種植物的名字叫做「鹽膚木」,別名,五倍子樹、鹽霜柏、鹽酸木、敷煙樹、蒲連鹽、老公擔鹽、鹽桑柏、膚香樹等諸多別稱。各地區叫法不同,在我們家鄉叫鹽霜柏。是漆樹科鹽膚木屬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可達10米,小枝棕褐色。奇數羽狀複葉上有小葉3~6對,長橢圓形,紙質,葉面暗綠色,葉背粉綠色。它葉子與眾不同的一點應該是葉軸兩側有寬寬的葉狀翅,8-9月開花,10月結果。果期成熟時為紅色,喜光、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溫暖溼潤氣候。根系發達生長快,多生於向陽山坡、溝谷、溪邊的疏林或灌叢中。在我國各地區都可見其身影。鹽膚木結出來的果子稱「鹽巴果」。
這種「鹽巴果」,在過去可是窮人的寶貝。記得小時候,每次去放牛的時候都會在路邊摘些來吃,味道酸酸甜甜還帶有鹹味。味道可好了,相信生活在鄉下的朋友都應該吃過。在過去物質匝泛的年代,這種鹽巴果也算是小孩的特色美食了。而在古代的中國,鹽巴這種東西一般都是由官府掌控的,所以在封建王朝中,一直處在一個壟斷地位,所以鹽巴的價格都會比糧食高出很多。許多窮苦人民,買不起鹽的時候,都是用鹽膚木結出來的果子當作鹽巴來食用。所以古代窮人無食鹽,就是用「鹽巴果」,來代替食用鹽。
鹽膚木除了可以當食用鹽除此之外,鹽膚木有個很有名的別名,相信你一定有所耳聞,就是那味中藥「五倍子」具有較高藥用價值。據《本草綱目》記載,鹽膚子及木葉,皆酸鹹寒涼,生津止渴,解熱毒、酒毒、治喉痺、下血、血痢諸病。五倍子乃蟲食其津液結成者,故所主治與之同功。其味酸鹹,能斂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氣寒,能散熱毒瘡腫,其性收,能除洩痢溼爛。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鹽膚木具有良好的廣譜抗菌、消炎、抗病毒作用,用其根和果子煲水喝,能除痰飲咳嗽, 對咽喉炎有很好的效果。
鹽膚木是名副其實的多功能樹種,在園林綠化中,可作為觀葉、觀果的樹種。除了用作造林綠化外,還是我國主要經濟樹種,可供製藥、塑料和墨水等工業染料的原料。其皮部、種子還可榨油。花開於8~9月,蜜、粉都很豐富,是良好的蜜源植物,根、葉、花及其果均可入藥。有些地方,會直接用鹽膚木的果實做調料,或是泡水代醋。
關於鹽膚木就介紹到這裡了,它不僅是過去窮苦百姓的「救命鹽」也是我們兒時的零食,你小時候吃過嗎?如果你有不同見解,歡迎留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