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先來區分幾種不同類型的紙巾及其在英語中不同的表達。
Toilet Paper/Toilet Rolls就是我們常說的衛生間裡用的廁紙、衛生紙或捲紙,和中國人的習慣不太一樣,老外不會在餐桌上用它來擦手擦嘴,除非沒有別的選擇。總之,它的使用場景很字面:「廁」紙...「toilet」paper...
2. Tissues / Kleenex
抽紙,用來擦鼻子、擤鼻涕、打噴嚏、擦眼淚等等。注意:抽紙通常叫Tissues,Kleenex也多見,它是個很常見的紙巾品牌,普遍到即便某款紙巾不是這個牌子的,人們也會叫它Kleenex;另外,不要把紙巾稱作「tissue paper」,那是和紙巾完全不同的東西(下文會提到)。
3. Napkins
餐巾紙,用來在就餐過程中擦手、擦嘴、擦灑出的湯或飲料之類,我們外出就餐時餐廳配的紙巾通常就是這種。應用場景也是顧名思義:「餐」巾紙...
4. Paper Towels
廚巾,它比一般紙巾大得多,這類紙巾通常吸水性能好,遇水後也仍然能夠保持堅韌,一般用在廚房清潔油汙、擦飯菜殘餘物、甚至用在衛生間的清潔上。
5. Tissue Paper
禮品紙,和Tissues不是一個玩意兒!通常用來遮掩禮物袋中的禮物,作為裝飾用。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在世界範圍內的持續蔓延,澳大利亞人似乎越來越焦慮了。最近,澳洲超市裡的衛生紙在幾天內被搶購一空。不只在澳大利亞,日本、美國和紐西蘭許多商店的衛生紙也庫存告急,衛生紙一時之間似乎已經變成比紙鈔還珍貴的玩意兒。在香港,甚至有想發財想瘋了的盜賊洗劫了一家超市:偷衛生紙!
澳大利亞的廁紙區被洗劫一空
日本廁紙也供不應求
在雪梨一家超市,一名戴著口罩的顧客想購買廁紙,顯然她撲了個空。
但他們為什麼不囤口罩,卻要囤廁紙呢?為什麼不囤別的紙,首先先囤廁紙???土澳們是想把自己武裝成這樣來防病毒嗎......
關於囤廁紙的現象,我收集了國外四位健康衛生專家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蠻有意思的:
1. Niki Edwards——昆士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與社會工作學院
衛生紙象徵著控制。人們用廁紙來「整理」和「清潔」。當冠狀病毒肆虐全球時,人們害怕失去對汙物的控制。衛生紙感覺就像是一種控制自身衛生和清潔的方式。而且,Aussie們似乎對和衛生紙差不多的替代品一點也不感興趣,超市貨架上仍然放滿了其他類型紙巾,比如廚巾和抽紙(廁紙搶空後,抽紙也開始被瘋搶)。
2. Brian Cook——墨爾本大學減少災害風險社區參與項目
這可能和人們對壓力的反應有關:在特殊時期,他們想保持一種舒適安全的感覺。對於許多西方人而言,廁紙讓他們更有安全感,如果沒有足夠的衛生紙在手邊,他們就會有種「啊啊啊整個人都不好了」的感覺。還有一個更為實際的原因,廁紙容易佔用空間,因此在正常情況下人們是不會在家裡大量囤貨的,也意味著當冠狀病毒越來越迫近,他們預感到居家隔離的那天可能不遠了...沒有廁紙就像沒水沒電一樣讓人焦慮,囤吧!
也有一些人會使用把廁紙作為抽紙來使用,他們害怕自己如果得了流感或類似流感的病,總有擤不完的鼻涕...
另外,當人們認為危險迫近時總該做點什麼,那麼囤衛生紙則是一種相對便宜,成本不高,同時合情合理的舉動。
3. David Savage——紐卡斯爾大學紐卡斯爾商學院
廁紙不易過期,是可以長期囤貨的易耗品,不用擔心最後會因為用不完而浪費。大多數人只會在衛生紙快用完時再買,平時不會覺得這有什麼問題,但如果可能需要與外界隔離兩個星期以上,那麼廁紙可能就成問題了。
4. Alex Russell——昆士蘭中部大學健康,醫學與應用科學學院
他們不僅囤衛生紙,許多其他商品也都賣完了,比如口罩和洗手液,罐頭食品和其他不易腐爛的產品也賣得很好。廁紙只是被瘋搶的其中之一。人們更容易關注到衛生紙是因為它是佔用很多貨架空間的大件商品。看到在超市賣完的小商品(例如洗手液)並不稀奇,它只是架子上的一個小洞。但是如果廁紙不見了,在超市貨架上會尤其顯眼,一整塊區域空了。
最後,
沒有廁紙這件事大概會讓西方人感覺非常沮喪。
雖然紙巾和廁紙都是紙,
但在西方人眼裡並不完全一樣,
他們在不同類型紙巾的使用上有比亞洲人更為嚴格的心理界限和象徵意義。
所以國外瘋狂囤廁紙這種行為在我們看來just like "Are you guys crazy?",
但在他們眼裡可能是「Oh god I'm 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