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索尼粉+半個果黑,不知不覺的就把蘋果全家桶快買齊了。
果黑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家的東西空有質感和工藝,但是不好看。
·
但是那句話怎麼說來著:一樣設備假果吹,三樣設備真果黑,十樣設備吹到爆。
醜就醜吧,在真好用面前一切都能忍,即便是我這種對物件的顏值要求比很多人高的看來。
所以這次的AirPods Pro就算沒有深空灰,不夠pro,就衝新的功能和大修補,買了!
·
上次首發就抄了假二代airpods:
https://www.chiphell.com/thread-1976294-1-1.html
我儘量把兩次的圖拍成一個樣子。
另外,作為個人icloud設備列表下並沒有顯示出來的AirPods只是一個配件,因此體驗的說明比圖本身更重要。
購買預期
·
首先總結一下明面上的新賣點:
1.首當其衝的降噪功能
2.完全自適應的eq
3.幾乎是入耳式裡頭最舒適的體感
4.ipx4等級的防水(防汗)
5.外界聲波的傳遞(通透模式)
6.同類產品中第一梯隊的音質
7.能檢測並幫助選擇適合尺寸的矽膠套。
·
至於實現了多少,完成度多高,放後頭一條條慢慢說。
而我自己作為科班出身的編錄混,注重的,主要是降噪+體感+設備切換,以及被官網提及了的自適應eq。
買到手之前,個人覺得這個根據佩戴姿勢和內收音麥克風的200Hz採樣+調整,並不像媒體和官網那樣一筆帶過。肯定是做了大量超細緻的調教,來達到完全的自動化和聲音的穩定性把控,提高體驗水平。這其中包含了音源頻響本身、耳道內反射、技術含量爆表。
其實藍牙耳機都會有這類功能,但因為設計和調教的原因,並沒有哪一款能在這方面企及AirPods Pro的水平。
·
簡單開箱
除了厚了點,跟上代並沒有什麼區別。
這產品圖,我還真拍不出來。。
易撕是標配。
舒暢。
頭蓋骨下邊先是說明書和紙片。
紙片下邊是耳機盒。
比前兩代要稍微大一些,重一些。
再往下是配、配件。
提手跟以往不一樣,單獨拿出來是兩對套,S碼和L碼。
另外就是官方賣到145RMB的C to L一米線。
所以講真,1999的定價並沒有比上代貴。
耳機盒單獨拿出來。
lighting口我真的很不喜歡,畢竟手機的口已經很久沒有懟了,我的生活中並不需要這個接口。
合頁的工藝遠非華強北可比,比耳塞本身的質感和工藝強多了。
開蓋沒獎。
一翻開就直接開啟尋找配對模式,呼吸燈亮起來。
整個開口變寬之後,開合的手感比前兩代要強。
換種說法就是德系車的門板,厚實,但好不好另說。前兩代就像volvo。
這個角度就很明顯了,拼裝工藝並沒有改善,拼縫要跪,被華強北秒殺,被SONY秒殺。
盒子519mah,比上代大了23%
這是官方的超過24h續航的底氣吧。
回到耳機這邊,其實設計並沒有網傳的那麼醜,但是全是曲面,真的很難拍。
力度傳感器,直接按沒有手感,戴上耳朵按的話會有「嘎噠」聲,配合傳感器的適當受力,會有真的按下去了的體驗。
掰開看看,額滴神啊橢圓形的,還是暗扣,這玩意千萬別弄掉了弄破了。
翻開可以看到這是M碼的,有標記真好,不用對比都不會弄錯。
可以看到整個耳塞是兩層濾網。
可以仔細看看整個接口,錢在這兒沒少花。
換個角度再看看。
濾網質感很不錯了。
外置的麥克風。
充電的觸點,工藝湊合吧。
整個豌豆射手比上一代形狀更不規則,耳機盒內部也相應的變得更曲折。這又都是錢。
·
體驗操作
接回剛剛翻開蓋子那兒~
XR出馬,ios12.4版本,這是要逼著我換手機啊!
如果不升ios13.2,會有一些細節的設置上有所欠缺,後邊再慢慢提。
沒幾秒鐘就匹配好了,簡單。
另外,這92%的電是虛的。
進到藍牙設置裡看看。能改名,能正常檢測,看不到通透模式,也沒法選擇左右耳的控制功能。
·
行吧,先找些音樂試試。
周董肯定是要試的,果子的耳塞也就擅長這個了。
一開聲就比前兩代厚實,但並沒有那麼開闊和輕鬆。
速七原聲,強調低頻。
質感湊合,量足得有點過分,可能果子第二次做入耳式不習慣吧?
簡單的現代鋼琴曲,氛圍音樂。
從調音上來說,似乎7khz以上的部分降得有點多,混響的空氣感欠缺,不太符合現在的泛流行音樂的時代感,和混音的目標習慣。樂器本體的頻響倒是挺準確。
換點別的,編制稍微給多一些。
雙簧管的鼻音給得正好,確實500Hz-5000Hz的調教細節是果子的拿手菜,大體平直,個別的幾個頻點有用窄Q值做提升來強調一些樂器的力度。
蘋果阿姨的東西,細節巨多,高頻巨狠,AirPods搞不定的,全是糊的
既然是我喜歡的,那就再放多一張吧,這兩個角度看耳塞,真的還好啦。
聽差不多了。我先更新個系統到13.2~
對了,不更新之前,負一屏也能正常顯示~
·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馬上
xr竟然是最後一個擁有暗黑模式的,mbp、ipp、se都已經先升到最新了。
重啟後彈窗圖標正常。
藍牙設置裡,左右功能、通透模式、測試耳塞都在了。
·
馬上就測
·
·
·
習慣左手拿手機,所以要方便右手切歌,左耳siri。
這裡可以任意三選二,或者全選。
·
控制中心能直接共享音頻給另一套airpods,而不會強制把別人的airpods綁到自己id上。。
果子的你我界限還是分得很清楚的。
·
連接性方面
需要MacOS 10.14.4、WatchOS、PadOS、iOS最新,才能保證所有功能和細節沒有缺失。
`
`
輕而易舉,2秒切完無壓力。
·
上耳照
這一次就不發了吧~~忘拍了。反正是比以前突了一點點,但肯定比我索的降噪豆要好多了。
·
體驗小結
前邊一開始說了預期,現在來看,我注重的三個方面都是能打90分的。
以下是詳細說明:
1.音質方面,可能是用了新的長行程振膜,演繹能力確實有所增強,但達不到SONY降噪豆的解析和控制力。
2.調製方面,還是由於新的振膜,並且改用入耳式,因此氣勢和量感遠比前兩代強,跟降噪豆有不同的演繹風格。
3.體感方面,沒法跟前兩代相比,不可能像以前那樣:在長時間無聲的情況下輕易判斷是否帶了耳機。還是會覺得有個東西塞著耳朵的。
4.還是體感,雖然達不到無感,但在入耳式耳塞內不管是橫著縱著斜著比,都是最舒服的沒有之一。
重點!5.關於操控,它需要比預期更大的力度去操作,如果是運動中調節,可能會有不方便。
重點!6.通透模式,非常厲害,對音量的大小和聲音來源的方向感都很精準,兩個麥克風的配合超神。水平比SONY三兄弟都要強很多,超一流。
7.降噪方面,至少是第一梯隊的,人生有削弱但不會特別尖銳不舒服,其他的,噪音類(無明顯音高的那些)的降低水平吹爆。
8.還是降噪,不放音樂時還是會感覺到有壓迫感,但很輕微,放了就基本上不會被注意到了,這方面也至少是第一梯隊的水平,不比SONY三兄弟差。
9.關於智能eq,有待更多體驗,我需要去更多場景多留意一下。但目前來看,嘗試各種入耳姿勢,基本上聲音都不像別的耳塞那樣會偏差太多。
10.檢測功能,反正大中小三個套都會說合適。所以為了平衡降噪水平和解析,我選M碼。當然可能是因為對智能eq有信心,這個檢測無所謂了。
11.設計一般,只能說湊合吧,按照我這種顏控來說,不及格。
12.工藝方面,垃圾啊,9102年了還有兩個模具的拼縫那麼慘的東西,就算都是曲面也不至於兩邊差那麼多吧。
13.充電方面,所有Qi的充電板都可以上,但是速度略慢,跟上一代差不多。。我的操作是,盒子低於50%就會睡覺時放上去充。
注意!14.耳塞本身的電池還是小,所以壽命肯定不會太長,它會衰減得很快,每天都有用的話,預計兩年就要續航打五折了。
15.就算不開降噪,耳塞本身的被動降噪也算是平均水平以上,那三個套不薄,也是經過了大量的研究和比對,有無數次大量實際的測試和調整的。
更新!16.戴著耳塞,除了通透模式,腳步聲略重!能比較清楚的聽到後腳跟著地的咚咚聲。可能會影響跑步之類的運動體驗。
17.無線的傳輸穩定性似乎比前兩代更好,高層建築,隔一堵牆沒什麼問題,距離七八米還帶個轉角的走廊也沒什麼問題。
18.降噪與否的續航沒有想像中的差異大,降噪和通透有開啟的情況下,基本上不影響音質。(當然這東西也沒什麼音質可談)
19.深圳地鐵,開啟降噪的話,大約1/3的音量就已經不影響音源的發揮了。
20.耳塞腔體內側的側面突出比較明顯,我耳廓算正常偏小,基本上已經完全貼上頂著了。那麼耳廓真的小的人,可能跟AirPods Pro無緣了,會疼。
待補充。
·
總結和推薦
·
適合的人群:iPhone主力、需要分體式、能接受入耳、對舒適性要求高、懶、圖省心、有設備之間切換需求、有降噪需求、音質要求不高的用戶,可以選擇AirPods pro,沒有更好的了。
·
不適合的人群:所有非iPhone用戶、對工藝要求比較高、對音質要求高的用戶,比如我這種極端索粉只買旗艦的,比我還吹毛求疵的,買AirPods pro基本上都是要50包郵出掉回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