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骨灰級果蛆一條,一直以來也是秉承著死死地生活在apple的生態環境下不肯出圈。在入手Beats X之前,無線耳機的選擇是airpods,有線耳機是舒爾的se846。雖然在高中那會懵懂無知的時期也入手過 Beats solo HD和麵條,但還是在深受「Beats低音撼天下,除了低音也沒啥」的科學教育後,選擇慢慢放棄了這個極代表著美國當代潮流音樂的文化寵兒。那麼時隔五年後,再次用回Beats的體驗又是什麼樣子呢?
這條Beats X是女朋友送的情人節禮物(另外,公眾號的名字也是她的名字~另外,不好意思撒了波狗糧~~~另外,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提前祝大家情人節快樂~~~)首先,包裝盒子外邊是有一層薄布袋包裹著,應該是避免運輸途中傷到外盒。這點細節給贊!開開心心拿回家,打開包裝,映入眼帘的,就是Beats X的耳機本體了。
內容部分:耳機主體,三幅不同大小的耳塞,兩幅耳廓式耳塞,類膚質材質的矽膠開口收納套,印有Beats logo的lightning數據線(果然是 apple beats...)
接下來說說體驗:說實話,個人在使用airpods時遇到的最大的困擾就是:有時從褲兜裡掏出來,打開盒子,把耳機戴到耳朵上的一瞬間沒有連接上手機。雖然只是極少數時間會出現的情況,但這恰恰打折了我的使用體驗。尤其是在一些緊急情況,比如接打電話,語音回復,確實很是懊惱。於是本著試一試的心態(當然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女朋友的善解人意)在使用了幾天後聊聊我的一些想法,主觀意向比較重。不喜勿噴...
在用慣了airpods這種「真無線耳機」之後,換回這種頸戴式的藍牙耳機在最初是很不適應的,感覺繁瑣,並不方便。不過這是基於airpods來說,要是對比市場上一大票同類型設計的耳機,Beats X的佩戴感可以說是天空中射下來的一道光!讓人醍醐灌頂,讓人爽到不行~這裡要重點說一說入耳式耳機的脹痛感,說實話,確實有。在持續佩戴兩到三個小時之後,確實會感覺到內耳道的壓迫感。不過同樣也是說實話,確實是要比我帶過的b&o,舒爾的壓迫感輕太多了,所以我選擇接受。並且基於整個耳機的工業設計,主線材的頸戴支撐(官方起了個很高科技的名稱:Flex-Form)材料是記憶金屬鎳鈦合金,重量和舒適度把握的著實出色 ,確實應了那句「真正的科技是讓人感覺不到科技的存在。」Lightning的充電接口對於我這種蘋果用戶來說是個福音,這也就意味著你無需多為耳機準備一條線。最後談談Beats X 搭載的閃充技術,可以實現「充電 5 分鐘,聽歌 2 小時」。搭配蘋果的 W1 晶片,連接配對的過程和airpods相同,幾乎是一鍵按下,沒有任何複雜的操作流程就能搞定的。同個iCloud帳戶下隨意切換,開心的不要~
音質這個東西...怎麼說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不過多贅述,我能說的就是確實比airpods好,三頻更加均衡,低音也不再是夜店迪廳範了,但至於好多少,值不值得為這個較好的音質犧牲一些便捷性,我個人的觀點是肯定的。
總結:在使用的這幾天中,我並沒有想念我的airpods。雖然Beats X沒有airpods的那種輕盈感,但在兼顧音質和佩戴舒適度上卻給了我多一份的踏實感。現在的價格一代包裝的在800~1000之間(這裡需要說明,一代和二代的包裝是有區別的,二代的包裝裡面是沒有收納包和耳廓式耳塞的,並且最好購買一代包裝18年產的,總是感覺越靠近當下日期的產品意味著生產線磨合的越好,產品質量越好,不要問我為什麼,玄學~)二代包裝的在600~700之間,很適合入手。在如今耳機音質等於玄學的年代,高頻低頻,女毒聲場,齒音解析力這些傳統的評價指標已經不足以說明一款產品的購買傾向,適用人群了,「更適合,更舒服」才是真正能打動消費者的,我覺得適合,並且舒服就夠了,即便是較真的話,也應該把注意力放在體驗上。只有這樣,科技才能朝著服務於人的方向發展。畢竟「科技」這個詞不僅是面向極客的,你們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