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燮的《蘭竹圖卷》

2021-02-19 國畫之家

 
 

  清代康乾盛世年間出現了一支「異軍突起」的書畫群體———「揚州八怪」。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在藝術上反傳統、反正宗、反空虛,畫風衝破了當時院派、館閣派的束縛而獨具風貌;多才多藝,在書畫和文學方面有較高造詣,在思想、人品、胸襟、性情等方面有深厚的修養;銳意革新,主張「必極工而後能寫意,非不工而遂能寫意也」(鄭燮語)。他們深入細緻地觀察、體會生活,重視技法又不為傳統所限,在藝術上取得了成功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詩、書、畫三方面綜合來看,「揚州八怪」中的鄭燮成就較高。《清史列傳·鄭燮傳》中對他有「善詩,工書畫,人以『鄭虔三絕』稱之」的評價。學者馬宗霍評價鄭燮道:「板橋有三絕,曰畫、曰詩、曰書。三絕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氣、曰真意、曰真趣。」

  

  圖一

  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的鄭燮《蘭竹圖卷》為紙本墨筆,縱31.7釐米、橫461.1釐米,共分為四段。此作集詩、書、畫於一幅,凝「氣」「意」「趣」於一體,具有典型的文人畫特徵。

  在圖一中,畫家只截取竹子的中間部分,但兩枝主幹均呈彎曲變形之怪姿,給人以天地狹窄、難以容身之感。畫面左側,畫家以六分半書題寫五言詩:「一團勁悍氣,一團倔強意。若遇潘桐岡,定然成竹器。」從中可以看出畫家已將人生感悟傾注於畫中。他借彎曲之竹傾訴生活磨礪和環境不順給自己帶來的怨氣,使畫面具有震撼之力和思悟之情。他又在兩竹間畫出一枝筆直斜出的小幹,以調節畫面節奏、理順疏密關係、增加畫面美感。這枝細竹看似無法而實在法度之內,使作品既別具一格又彰顯文人畫之內涵。

  

  圖二

  圖二中的蘭花布局巧妙、獨具匠心。畫家在畫面左下角用濃重的筆墨繪出多組蘭花,與右上角的兩組淡墨蘭花相呼應,使畫面整體開合得當。蘭花聚散離合間也呈現出錯落之勢,煥發出勃勃生機。畫家在不大的尺幅中巧妙地營造出咫尺天涯之勢。他將蘭花花朵繪寫得猶如墨蝶飛舞,使人如聞其香,陶醉其中。畫面左下角有畫家題寫的七言詩:「東風昨夜發靈芽,一片青蔥一片花。盎植盆栽殊可笑,青山是我外婆家。」他通過描繪生於高山深谷之中的蘭花讚頌自然,將自己的藝術靈感與自然景致相融合,表現出一種歸隱的心志。

  

  圖三

  在圖三中,畫家取山坡一角的景致,繪寫出靈芝與蘭花,別有一番意趣。在以淡墨掃出的山坡上,靈芝、蘭花各得其姿,濃淡有致,呈自然分布狀態。題詩位於畫幅上端,由右至左排開,使畫面三面密實,只留右側為空靈之地,布局巧妙嚴謹。「山多蘭草卻無芝,何處尋來問畫師。總要向君心上覓,自家培養自家知」的詩句,寫出了芝蘭的高雅和畫家的創作理念及人生體悟,使觀者在陶醉畫中美韻的同時,也領悟到了畫外之意。

  可以說,《蘭竹圖卷》是鄭燮繪畫風格的一個縮影。從他一生創作的畫作來看,所涉題材並不太多,多為蘭、竹、菊、石等,尤以竹、蘭為主。鄭燮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通過以少勝多、以書入畫等表現形式,將畫蘭、竹的筆墨技法和藝術境界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他曾任山東範縣、濰縣縣令,做官期間剛正不阿,不肯逢迎、巴結上司,能體察民情,關心百姓疾苦。他曾因災年開倉賑濟民眾而得罪上司,遭到罷免,之後便回到揚州以賣畫為生。他不僅在詩、書、畫方面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在藝術理論方面也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

  鄭燮繼承了宋元以來的文人畫傳統,以寫意花鳥為主要形式,以蘭、竹、石為主要內容,把詩文題款作為繪畫布局的組成部分,以詩配畫,畫上題詩,詩從畫中取意,畫又為詩作解,將詩、書、畫、氣、意、趣熔於一爐,實現了詩格、書風、畫品的結合,成為「揚州八怪」中具有獨特風貌的代表性人物。

  鄭板橋書法,用隸體摻人行楷,自稱「六分半書」,人稱「板橋體」。其畫,多以蘭草竹石為主,蘭竹几成其心靈的鄭板橋的書法藝術,在中國書法史上是獨樹一幟的。

  由他23歲寫的《小楷歐陽修《秋聲賦》和30歲寫的《小楷範質詩》推知,板橋早年學書從歐陽詢人手。其字體工整秀勁,但略顯拘謹:這與當時書壇盛行勻整秀媚的館閣體,並以此作為科舉取士的標準字體有關。對此,鄭板橋曾說:「蠅頭小楷太勻停,長恐工書損性靈。」在他40歲中進士以後就很少再寫了。鄭板橋書法最被稱道的是「六分半書」,即以「漢八分」(隸書的一種)雜人楷、行、草而獨創一格的「板橋體」。

  「六分半」書,是鄭板橋對自己獨創性書法的一種諧謔稱謂。隸書中有一種筆畫多波磔的「八分書」,所謂「六分半」,其意大體是隸書,但摻雜了楷,行、篆、草等別的書體。《行書曹操詩》軸(如同,現藏揚州博物館)可視為「六分半」體的代表作。此件寫曹操《觀滄海》詩,幅面很大,平均每宇有10平方釐米以上,字體隸意頗濃,兼有篆和楷;形體扁長相間,宅勢以方正為主而略有擺宕。拙樸擴悍,恰與曹詩雄偉闊大的風格相似。鄭板橋曾在《贈潘桐岡》詩中稱道自己的書法:「吾曹筆陣凌雲煙,掃空氛翳鋪青天。一行兩行書數字,南箕北鬥排星躔。」

  鄭板橋書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將大小、長短、方圓、肥瘦、疏密錯落穿插,如「亂石鋪街」,縱放中含著規矩。看似隨筆揮灑,整體觀之卻產生跳躍靈動的節奏感。如作於乾隆二十七年的《行書論書》橫幅,時已七十高齡,乃晚年佳作。大意是說蘇東坡喜用宣城諸葛氏齊鋒筆,寫起來十分如意,後來改用別的筆,就手心不相應。板橋自己喜用泰州鄧氏羊毫筆,寫起來婉轉飛動,無不如意。於是把泰州鄧氏羊毫比作宣城諸葛齊鋒,最後說:「予何敢妄擬東坡?而用筆作書皆愛肥不愛瘦,亦坡之意也。」整幅作品結字大大小小,筆劃粗粗細細,態勢欹欹斜斜,點畫、提按、使轉如樂行於耳,鳥飛於空,魚遊於水,在一種態情任意的節律中顯露著骨力和神採:清人何紹基說他的字「間以蘭竹意致,尤為別]趣」。從這件作晶的章法、結體和筆畫,不準看出他「波磔奇古形翩翩」的蘭竹婁神。

  據說,鄭板橋早年學書相當刻苦,寫眾家字體均能神似,但終覺不足。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划來划去,揣摩字的筆畫和結構。妻子不耐煩了,說:「你有你的體,我有我的體,你老在人家的體上劃什麼?」這無意間說出的一語雙關的話,使板橋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別人的體格上「規規效法」,只有在個人感悟的基礎上,另闢蹊徑,才能獨領風騷。於是,他取黃庭堅之長筆劃入八分,誇張其擺宕,「搖波駐節」,單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畫。又以畫蘭竹之筆入書,求書法的畫意。清人蔣士銓說他「寫字如作蘭,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動地道出了「板橋體」的特質。

 


 


長按二維碼關注    免費訂閱

相關焦點

  • 清 鄭燮《幽蘭圖》
    清 鄭燮《幽蘭圖》整理編緝_《當代國畫》文章來源_網絡清代畫家鄭燮的《幽蘭圖》,此幅作品中圖繪一土坡縫坎叢生綹綹蘭草,幾葉新竹點綴其間,紛披穿插,姿態如生。筆法靈活,挺秀勁麗,縱橫塗抹,酣暢淋漓。坡上一叢蘭竹,較密,崖邊二小叢,較疏,上下照應,疏密相間。蘭葉、竹葉均用濃墨撇寫,淡墨寫蘭花,濃淡相襯,瀟灑雅秀。蘭叢邊必有稚竹,蘭竹同生,相依相伴,體現出畫家的審美追求。
  • 鄭板橋(鄭燮)作品賞析:故宮博物院藏及其他館藏
    鄭燮最喜畫竹,也最擅長表現各種環境下不同形態的竹子。此圖描繪了在清風中搖曳的勁竹與石相伴而生的畫面。構圖簡潔,筆法健挺灑脫,於寫意之中見寫實功底,將竹之高潔素雅、堅韌不屈的物性盡現筆底。清 鄭燮 墨筆竹石圖軸 紙本墨筆 127.6cm×57.7cm 故宮博物院《墨筆竹石圖》軸,清,鄭燮繪,紙本,墨筆,縱127.6cm,橫57.7cm。
  • 萬紫千紅之蘭竹清姿,享受芬芳與青翠的精緻
    文末有賞哦蘭之猗猗,清雅芬芳,竹之盈盈,青翠挺拔,美好的事物總是給人以愉悅的感受。今天上線的是古人最喜歡組合「蘭竹好友」。蘭花與竹在一起會是怎樣的畫面?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
  • 鄭燮:人生自61歲開始
    鄭燮《竹石圖》軸 紙本水墨寫賦這種事,你叫鄭板橋幹,肯定幹不好。一個天生耿直喜好針貶時弊的人,他的血性不允許他這麼昧著良心以低級趣味的方式往上爬。鄭板橋卻獨闢蹊徑,專攻竹、蘭、石。他一生都在畫這三樣東西,不知倦意。他筆下的竹,蒼老的、鮮嫩的、雨後的、月下的、經霜的、風吹的……不一而足。「非唯我愛竹石,即竹石亦愛我也」。可見,他對自然造化的用情之深。他一直主張以「造物為師」,在自然中發現奇景。他給堂侄寫信,教他畫竹訣竅,現在來看那些信,堪比出色的美術評論。
  • 歷代畫論:《板橋題畫蘭竹》(摘抄)(清)鄭燮 撰
    藐茲後學,何故妄擬前賢,然有成竹無成竹,其實只是一個道理。與可畫竹,魯直不畫竹,然觀其書法,罔非竹也。瘦而腴、秀而拔,欹側而有準繩,折轉而多斷續。吾師乎?吾師乎?其吾竹之清癯雅脫乎?書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書法有濃淡,竹更要濃淡;書法有疏密,竹更要疏密。此幅奉贈常君酉北,酉北善畫不畫而以書之關紐透入於書;燮又以書之開紐透入於畫,吾兩人當相視而笑也。
  • 鄭燮墨竹圖題詩「一枝一葉總關情」,是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心聲
    這一天,來了一位客人,這人名叫包括,時任山東巡撫,浙江杭州人,其子侄輩與鄭燮是同年考中的進士。這樣說來,鄭縣令和包巡撫既是江浙老鄉遠離故土在山東做官,又是上下級,還能論上侄叔輩分。鄭燮揮毫潑墨,就為包括畫了一幅墨竹圖,鄭燮擅長畫竹子,也是詩人。這竹子畫的是縣衙的竹子,也是故鄉的竹子。
  • 蘭竹畫法「三字經」
    鄭板橋 《蘭竹圖》「四君子」是國畫創作中慣用的素材,以梅、蘭、竹、菊寓意高貴品質和崇高品德,古往今來凡文人雅士都喜用「四君子」表現自己卓爾不凡的情趣或者作為品德的鑑戒。鄭板橋 《蘭竹圖》人們畫蘭花,一般都寄託一種幽芳高潔的情操。
  • 天地之心 · 竹丨竹韻風骨與歷代竹畫經典賞讀
    這一時期善竹畫家頗多,夏文彥《圖繪寶鑑》一書中收錄的元代善竹者就有76人之多,可見畫竹一科在元代之興盛。其中李衎上承北宋文同筆意,墨竹成就極高,更遍歷山川,深入竹鄉,著有《竹譜》十卷流傳後世;趙孟主張以書入畫,故而其竹畫中別有書法韻趣,虞集詩曰:「吳興畫竹不欲工,腕指所至生秋風。
  • 字畫收藏鑑賞 花中四君子國畫之蘭竹雙清圖
    鄭曉京老師新品水墨畫《蘭竹雙清》(作品選自:易從網) 亭亭玉立的竹子,婆娑有致,挺拔婀娜。在蘇軾筆下,竹子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一般的高雅的存在,可見竹子在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之高。
  • 古詩文學習050:六年級下冊,鄭燮《竹石》
    竹石[清]鄭燮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賞析鄭燮(1693—1765),清代書畫家、詩人,字克柔,號板橋。這首詩是一首題畫詩,題於作者鄭板橋自己的《竹石圖》上。詩人所讚頌的並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剛毅。前兩句讚頌了立根於破巖之中的勁竹的內在精神。一個「咬」字,一字千鈞,極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
  • 鄭燮進士出身且書畫雙絕,為何取「板橋」這樣俗氣的號?
    鄭板橋是清代著名書畫家,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揚州八怪」的傑出代表。書法方面,鄭板橋將真草隸篆融於一體,獨創了一種奇特的寫法,自稱為「六分半書」,世人稱「板橋體」。
  • 梅 蘭 竹 菊
    【梅蘭竹菊】 梅:自信之狂;蘭:率性之真;竹:堅韌之怒。菊:恬淡之逸。
  • 鄭板橋《竹石圖》臨摹示範
    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 弘揚君子文化,化妝品界的國粹品牌——蘭竹護膚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化妝品最新資訊 > 正文 弘揚君子文化,化妝品界的國粹品牌——蘭竹護膚
  • 詩詞 | 做人當君子,君子當如竹
    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沒有松柏的偉岸,沒有梅花的清香,也沒有菊花的顏色,但同時位列「花中四君子」和「歲寒三友」的竹,一直都是無數文人的精神榜樣。 俗話說,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
  • 飛花令「蘭」,蘭花之美,只有國人懂
    ——無可《蘭》8.幽蘭既叢茂,荊棘仍不除。—— 李祁《題蘭棘同芳圖》  9.夥風蘭蕙化為茅,南國悽涼氣已消。——倪瓚題鄭所南《蘭》  10.冬草漫寒碧,幽蘭亦作花。—— 梅堯臣《蘭》21.光風浮碧澗,蘭枯日猗猗。—— 朱熹《蘭澗》22.謾種秋蘭四五莖,疏簾底事太關情;可能不作涼風計,護得幽蘭到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