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生豆的處理方法介紹

2021-02-23 咖啡工房

咖啡行業交流請加私人微信咖啡工房,微信號:

(長按複製)

best-cafe

分享交流咖啡館,咖啡豆的點點滴滴!!

歡迎投稿:jpkfx@cnisg.com

咖香導讀:咖啡,即單純,也複雜,在一次次研磨中變得更加香醇,在品咖啡前先喝一口冰水,再慢慢的輕呷一口濃醇四溢的咖啡,然後細細的品味,,你會發現,咖啡苦中帶著酸、酸中帶著柔、柔中帶著醇、醇中帶著甘。

重磅消息:公眾號已經開通評論留言功能啦!!大家快積極跟我互動啊!!我想看到你們!!舉高你們的手!!come on!!

  咖啡生豆的處理:

  

  採收後的果實一定要立刻進入處理程序,否則會開始發酵,使咖啡豆產生異味。處理的方法有【日曬法】與【處理法】兩種,這兩種方法會造成不同的風味。日曬法的豆子有完整的自然醇味、溫柔的香氣與較多的膠質;水洗法則有中等的醇味、高度的香氣和活潑的酸味。

  

  醇味是濃縮咖啡裡的重要條件,會產生如酒般濃烈的香醇與滑潤的感覺,濃縮咖啡的愛好者可加重日曬法豆子的份量;水洗法的豆子乾淨如清澈的風鈴,因較無雜味,適合濾泡式咖啡煮法。另外,水洗豆有不錯的酸味,是濃縮咖啡裡甜味的來源。

  

  日曬法:

  

  日曬法因使用自然陽光來乾燥咖啡的果實和生豆,故又稱【自然乾燥法】。由於過程中使用人工和自然的處理方法,所以日曬法的豆子在外觀上看來較不整齊,賣相較不討好。不過,它的醇味與濃稠度卻頗得一些專家的偏好。日曬法的處理步驟如下:

  

  1.選豆:將採收的果實放到裝水的水槽裡,成熟的果實會沉下去,而未成熟和過度成熟的果實則會浮上來,可加以剔除。

  

  2.乾燥:將篩選的成熟果實放在廣場上暴曬5~6天,直到充分乾燥為止。這時,果實變成深褐色,含水率降到13%。

  

  3.脫殼:乾燥之後的果皮變得易碎,容易脫落,便可用機器除去。企業化經營的農場通常自設脫殼工廠,小農場則交由處理中心代為加工。

  

  4.挑選與分級:精緻的農場會經由人工或機器來辨識瑕疵豆,將它挑出來丟掉。人工挑選法通常使用寬約1公尺的輸送帶,由坐在兩旁的數位女工,以目視法挑掉不良的豆子;在一些優良的農場裡,甚至經過好幾次挑選,直到看不到瑕疵豆為止。機器挑選法則使用電腦辨識,剔除瑕疵豆。接著,是分級的程序,依照既定的標準將咖啡豆分為若干品質等級,好的咖啡進入精選咖啡市場,不好的咖啡則流入商業的咖啡市場。

  

  5.磨光:脫殼處理只能除去外果皮與內果肉,這時,銀膜仍然包裹在種子外層,得使用機器磨去這層薄膜。然後,將咖啡豆裝成60公斤一袋,便可待價而沽了。各地區的袋裝重量略有不同,大部分使用麻布袋,一袋60公斤;牙買加藍山咖啡,則使用木桶裝,有30公斤裝與70公斤裝兩種。

  

  日曬法的品質不易控制,主要的風險如下:

  

  1.氣候不穩,遇到下雨天或陰天

  

  2.若將果實放在廣場上暴曬5~6天,容易有雜物滲入與蟲蛀

  

  3.必須經常翻攪,卻翻攪不均,造成暴曬不均

  

  半日曬法:

  

  由於日曬法的品質不易控制,於是有半日曬法的出現。其中有若干種轉型,最被常提到的有果泥日曬與蜜處理法兩種類別。有人說蜜處理法就是Puiped Natural Process,我們並不反駁,因為這兩種方法是在太相似。不過,我們還是按照Los Lajones莊園的說法,認為蜜處理法是Puiped Natural Process的轉型,因為它幾乎沒用到水。

  

  蜜處理法:

  

  咖啡蜜處理法Honey Process介紹:蜜處理是Pulped Natural Process的轉型之一,在脫皮的過程中幾乎不使用水。農民使用機器脫除咖啡的外果皮之後,通常不做漂洗,就直接進入日曬的程序。生豆被平鋪在架上,由於果肉與黏液很粘,會彼此或附著於架上,農人必須經常持鏟子用力翻攪,很是辛苦。整個過程需要10-12天,生豆的含水率會降到11%左右。

  

  在哥斯大黎加,這種方法叫做Miel Process ,Miel的意思是Honey ,於是有人稱為「蜜處理法」。談到蜜處理法,巴拿馬的克魯茲就值得一提,他是Los Lajones莊園的老闆,率先實驗蜜處理法,並協助推廣到鄰近的國家。過去,中美洲的國家大都使用水洗法,蜜處理法的咖啡豆有比較高的甜味與瓜果味香氣,可以賣得好價格,農民改用的意願相當高。克魯茲目前經營兩座莊園,即Los Lajones與Emporium,他們的產品也經常是巴拿馬最佳咖啡比賽的獲獎者,請參閱該公司的網站。

  

  蜜處理法幾乎不使用水,也避開廢水處理,對環境的保護最有助益,且咖啡的風味甚佳,值得推廣。在屏東咖啡園李松源先生的著作(臺灣咖啡種植)裡,對蜜處理法有詳細的說明,值得種植咖啡的朋友參考。

  

  水洗法:

  

  因為西印度群島地區沒有充分日照的條件,荷蘭人在1740年左右引進【水洗法】,又稱【WIB】(West Indische Bereiding意思是西印度處理法),傳統的日曬法稱作【OIB】(Oost Indische Bereiding)。從爪哇出口的咖啡豆經常標示著【WIB】,就是水洗豆的意思。水洗法的處理步驟如下:

  

  1.選豆:將採收的果實放在裝水的水槽裡,浸泡24小時。這時,成熟的果實沉下去,而未成熟和過度成熟的果實會浮上來,可加以剔除。

  

  2.去除果肉:使用機器將果皮與果肉除去,只剩下包著內果皮的咖啡豆。這時,豆子的外面還有一層黏液,水洗的過程就是要洗淨這層黏膜。

  

  3.發酵:黏液的附著力很強,並不容易去除,必須放在槽內約18~36小時,使其發酵,並分解黏液。發酵的方法有兩種,即溼式發酵與乾濕發酵,顧名思義,前者加水,後者不加水。發酵的過程中,種子與內部的果肉會產生特殊的變化,這是水洗法之中最影響風味的一個步驟。有些農場會添加熱水或酵素,以加快發酵的速度,這對品質會有負面的影響,並不受精選咖啡愛好者歡迎。巴布亞紐幾內亞的Sigri是著名的咖啡農莊,以獨特的水洗法自豪,他們得發酵期維持3天,每隔24小時用乾淨的水清洗一次,因此才產生具有明顯甜味的Sigri Coffee .

  

  4.水洗:使用水洗法的農場一定要建造水洗池,並能夠引進源源不絕的活水。處理時,是將它成發酵的豆子放入池內,來回推移,利用豆子的摩擦與流水的力量將咖啡豆洗到光滑潔淨。

  

  5.乾燥:經過水洗之後,這時,咖啡豆還包在內果皮裡,含水率達50%,必須加以乾燥,使含水率降到12%,否則將繼續發酵,變黴腐敗。較好的處理方法是使用陽光乾燥,雖然得費時1~3個星期,不過,風味特佳,相當受到喜愛。另外,有些地方使用機器乾燥,大量縮短處理時間,使得風味不如陽光乾燥的咖啡。因此,精選咖啡的農場幾乎都使陽光曬乾生豆。

  

  選自書籍《精選好咖啡》

長按識別二維碼,了解更多咖啡資訊

↓↓↓↓↓↓↓

咖啡的國 專業的咖啡知識與咖啡技術

交流微信號及新浪微博@精品咖啡香

相關焦點

  • 咖啡生豆的處理方法有哪些?
    若將咖啡生豆浸泡在大量的水中,稱為深水式發酵,相對於前述的「乾式發酵」方法,果肉分解的時間會延長。深水式發酵法或是乾式發酵處理後,再浸泡與水中,有些人認為可將咖啡中的polyphenols及diterpene洗去降低苦澀味提高品質,但仍有爭議。 先以乾式發酵進行,待大部分果肉分解後,再行深水式浸泡。
  • 李應國:咖啡生豆處理方法7-白蜜處理法
    蜜處理名字的由來:咖啡果脫去果肉後咖啡黏膜顏色是金黃色的,表面看上去粘糊糊的,像蜂蜜一樣故取名叫蜜處理。白蜜處理法是一種少見的咖啡處理法,它的具體操作方法如下:1:咖啡果實採摘後去除90%-100%的果膠(一致性,乾淨度高,口感均衡)2:乾燥時間2周左右(咖啡的甜度相對低)3:乾燥方式通過陽光照射乾燥或自然陰乾。
  • 咖啡生豆處理與烘焙!
    咖啡生豆處理方式 常見的有以下4種;1;日曬處理法。(也叫自然乾燥法)2;水洗法。3;半水洗法(也叫蜜處理法)(不同地區處理方式微有不同)4;蘇門答臘溼刨法。(印度尼西亞的一大特色處理法)不同處理方式對咖啡豆風味有什麼影響?
  • 咖啡生豆的不同處理方式
    咖啡的果實中央有一對種子,種子被外皮,果肉,內果皮包裹,成熟的咖啡果實採摘後要立刻處理避免腐敗,咖啡的生豆處理就是將咖啡的外果皮以及果肉去除
  • 咖啡生豆的處理方式
    或者,你知道這些名詞,但更重要的是,哪種方式處理的咖啡更適合自己呢?三種主要的咖啡處理方式        傳統的咖啡處理方式主要有三種:水洗,日曬和蜜處理。也有其他的處理方式,但都比較罕見的,通常是部分區域使用的方法,如印度尼西亞的溼刨法。       水洗處理法專注於豆子本身的特性。
  • 咖啡課堂|咖啡生豆的三種處理法(日曬、水洗、蜜處理)
    一杯咖啡在最終出品之前,實際上經歷了一系列專業處理和人工調配,是非常複雜的。我們都知道,咖啡是由咖啡豆製作而成,那麼咖啡豆的品質必然會影響咖啡的口感。前文我們探究過咖啡豆的品種知識,接下來將對同樣重要的咖啡生豆處理方式作系統闡述。要得到這小小的咖啡生豆,先要經過漫長的種植過程。
  • 咖啡生豆的新鮮度|什麼是新豆、舊豆、老豆、陳年豆?
    不止是咖啡熟豆,其實咖啡生豆也是有分新鮮與不新鮮的,不過我們稱之為「新豆」、「舊豆」以及「老豆」。如果咖啡生豆本身就不怎麼樣,那麼任你烘焙技術再好,衝煮技術再厲害都是沒用的,畢竟在一杯好喝的咖啡中,咖啡生豆的品質就佔了絕大多數。怎麼分辨「新豆」、「舊豆」以及「老豆」?
  • 咖啡生豆處理法,什麼是日曬、水洗、蜜處理?
    一、咖啡生豆三大處理方法    我們知道,咖啡生豆處理方法大致可分為3種。區分每種方法的依據是在咖啡乾燥之前,果實中有幾層物質被去除。巴西和哥倫比亞的數家咖啡生豆處理公司已將這種方法申請專利,並成為了當地的自然水系加工發壟斷企業。這種方法的用水量遠低於水洗法,因此有些人習慣稱之為「半乾燥法(Semi-Dry)」。由於沒有經過發酵,咖啡豆並不存在(或僅存在極低的)發酵風險,咖啡的整體品質更加恆定。但不幸的是,咖啡由於沒有發酵,口味會趨於平淡。
  • 目前常見的咖啡生豆—分級方式!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咖啡生豆分級方式有三種;生豆分級只為更好的篩選,風味各異(誤以此作為完全選豆標準)1;根據篩網分級篩網分級的方式是按咖啡生豆大小分級的方法,生豆通過打了洞的鐵盤篩網決定豆子的大小從而確定等級。篩網的洞孔大小單位是1/64英寸(不到0.4mm)。
  • 咖啡生豆分級制度詳解 咖啡生豆的分類及等級 咖啡豆分哪幾個等級
    像G2、AA等是代表了這支咖啡生豆的等級,每個咖啡產國對生豆的分級標準各有差別。下面來分享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咖啡產國生豆等級標準。衣索比亞(以瑕疵豆比例分級)在衣索比亞商品交易所(Ethiopia Commodity Exchange簡稱ECX)出現之前,衣索比亞的咖啡出口等級由農業部下屬的CLU部門(Cupping and Liquoring Unit)制定的,主要以300g中含瑕疵豆數量來給咖啡生豆分級
  • 咖啡必讀 | 咖啡生豆
    有很多國外品牌的咖啡豆袋子上一般都會標有「In-Season」的圖樣,這就意味著,該公司出售的咖啡豆都是當季豆。知識分子就是當季豆。隨著時間的推移,咖啡生豆裡的水分含量將會慢慢消失,香氣會慢慢消散、顏色由藍綠色逐漸變為黃色或者咖啡色。所以,對於某些咖啡從業者和愛好者單單注重烘焙的時間是片面的,不可取的。更重要的是生豆的新鮮度。所以,今後如果來漿果,想裝逼的話你就問:「生豆是哪年產的?」
  • SCAA教程|精品咖啡生豆的標準
    對精品咖啡級別(specialty coffee)的要求是:1.沒有 I 類缺陷;2.不超過 5個 II 類缺陷3.咖啡熟豆中不可以有 『quaker』(0 quaker)奎克豆。4.咖啡生豆的顏色接受的範圍為 pale yellow(淺黃),yellow-green(黃綠),greenish(偏綠),green(綠色),bluish-green(帶藍的綠),blue-green(藍綠) 。
  • 咖啡師養成記 | 咖啡生豆也要追求新鮮度嗎?
    但咖啡生豆也要談及新鮮度嗎?   那麼影響咖啡的新鮮度還有哪些因素 咖啡生豆於莊園處理好後,經過多手國際貿易生豆商的買賣運輸,到達咖啡烘豆廠或自家烘焙咖啡館經過烘焙,最終被消費者購買乃至衝煮飲用的過程中,可簡單歸納成三大階段,每個階段都會影響咖啡豆的品質。
  • 自家烘焙玩家如何選購咖啡生豆?
    現在自己在家烘豆的風氣越來越盛行,喝自己烘的咖啡別有一番風味也更有生活品味,當你弄到一臺還不錯的家用烘豆機,也看了不少介紹如何烘豆的書或文章
  • 科普 | 咖啡生豆有蟲蛀孔?這些蟲子到底是什麼?
    ▲點擊關注 | 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誌咖啡工房在咖啡生豆麻袋裡
  • 咖啡必讀 | SCAA 關於精品咖啡生豆的分級標準
    咖啡生豆的顏色接受的範圍為:pale yellow 淺黃,yellow-green 黃綠,greenish 偏綠,green 綠色,bluish-green 帶藍的綠,blue-green 藍綠.>分類及缺陷計分:酸豆分為全酸與局部酸豆兩類,區別方法與黑豆類似,如果少於一半的豆體就歸於局部酸豆,否則就是全酸豆.
  • 咖啡師養成記 | 咖啡生豆分級制度詳解!
    像G2、AA等是代表了這支咖啡生豆的等級,每個咖啡產國對生豆的分級標準各有差別。下面來分享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咖啡產國生豆等級標準。,日曬生豆的瑕疵數量比較多,一般為G3-G5,隨著日曬處理技術的改進,現在的日曬豆也能達到G1-G2等級。
  • 咖啡生豆是如何買賣的?咖啡生豆的交易模式有哪些?
    烘豆師拿到咖啡豆前,要先懂得理財、培養人脈,還要磋商數日。  但咖啡生豆的交易模式是什麼?無論你是生產商、烘豆師還是消費者,若更清楚它的買賣方式,就能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進口與出口模式  出口商可能是獨立的生產商、農民合作社,也可能是第三方的出口商。
  • 精品咖啡生豆分級制度 咖啡豆如何分級 不同咖啡產區生豆分級
    C:12-14目,以及PB經氣流分選機篩選出的輕豆T:12目以下,有較多缺陷豆、碎豆、輕豆HE:以上等級之外成為HE(Hulled Ears)2)未經過官方標準分等處理的生豆為UG(ungrade)E,AA
  • 生豆商 | 關於咖啡生豆的冷藏和冷凍
    講述生豆商Royal Coffee對咖啡生豆進行冷凍存儲的實驗。其實,近年來對於冷凍咖啡的實驗不少。在冷凍熟豆的領域中,美國選手Kyle Ramage已經將它搬上比賽舞臺,在一眾咖啡學者、化學專家的數據支撐下,向大家展示了冷凍在-79℃的咖啡熟豆研磨更均勻,風味更均衡、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