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New Look、Topshop等快時尚品牌去年退出中國後,又一家「快時尚」即將退場。近日,美國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的門店變身特賣場,對僅剩的庫存進行清倉甩賣,這也意味著Forever 21在中國市場的業務即將畫上休止符。「快時尚」紛紛撤離的背後,是消費升級趨勢下人們購物理念的轉變,主打快速更新的「快時尚」難以滿足當下消費者對品質的追求,屬於其的「黃金時代」正在遠去。
又一家「快時尚」撤出中國
目前,Forever 21在北京僅剩兩家門店,近期,兩家門店都開啟了甩貨模式,吸引不少人前去撿漏兒。到Forever 21悠唐店淘貨的市民孫女士說,這幾年還是頭一次看到這家店有這麼熱鬧的場面,她最終買了5件衣服,只花了不到100元。
在西紅門薈聚購物中心,Forever 21一層已經關閉,只留下二層進行甩賣,雖然該品牌走甜美路線,但最後的甩賣活動也吸引了不少老年人。
Forever 21於1984年創辦於美國,其目標群體是20歲到30歲的女性消費者。Forever 21於2008年首次進入中國市場,但由於定位偏差,一年後就退出中國。2012年,Forever 21再次回歸中國市場,但這7年時光並沒有讓Forever 21「東山再起」。
Forever 21並不是惟一一個選擇撤離中國的快時尚品牌。作為英國知名的快時尚品牌 ,New Look去年關閉了中國市場上所有120家門店,天貓旗艦店也同時關閉。儘管中國是New Look最大的海外市場,但其執行主席表示,在核算了公司在中國的業務交易表現以及繼續在市場上運營所需的大量資金之後,作出了退出中國市場的艱難決定。去年8月,另一家英國「快時尚」巨頭Topshop也宣布終止與中國特許經營合作夥伴尚品網的合作,去年11月,Topshop天貓旗艦店正式關閉。
質量差成「快時尚」最大痛點
2008年前後,Zara、H&M等一批國際快時尚服裝品牌進入中國,以一流的設計、二流的品質、三流的價格輕鬆地在國內市場佔據一席之地。曾一度引領服飾潮流的快時尚品牌,如今為何會加速崩塌?
記者在大眾點評上查詢發現,在消費者對Forever 21的評價中,「質量一般」成為用戶評價最多的標籤之一。其實,從相關部門公布的信息來看,「快時尚」近年來成為質量不合格重災區。
天眼查信息顯示,Forever 21品牌所屬公司永遠二十一商業(上海)有限公司涉及16項行政處罰,今年的兩項處罰中,處罰理由為「該公司生產、銷售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產品」。此前,該公司還多次以「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被處罰。H&M在中國也頻頻出現質量問題,去年以來因質量問題被處罰了5次。
「快時尚」最大的優勢是讓普通人能以低廉價格享受最新款的服飾,因此款式的快速更新尤為重要,但在快速設計、快速出貨的過程中,質量難免大打折扣。隨著消費升級,從前追求便宜的消費者,如今更看重品質,這也使得便宜的「快時尚」不再是一種時尚。
「上大學時去Forever 21買過衣服,一件衣服才幾十塊錢,但洗過幾次就沒形了。」90後女孩王玥說,去年秋天她發現即將退出中國的New Look門店在打折,便購買了一套服裝,但剛穿兩個月,褲子就開線了。
「快時尚」快速更新的理念也助長了過度生產和隨之而來的浪費。2017年,丹麥的電視臺曾在調查中發現,H&M平均每年需要焚燒12噸滯銷衣物。
推高端副品牌求生存
如今,即使還在中國市場上運營的快時尚品牌,也明顯走上了業務收縮的道路。2017年,位於西單大悅城臨街黃金位置的H&M閉店裝修,去年重新開業後,面積縮小了一半,僅保留了二層區域。去年,位於前門大街上的Zara正式閉店,Zara此前還關閉了昔日中國區最大的旗艦店。財報顯示,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2018年銷售額增幅進一步放緩至3%,業績為5年來最差。
業內人士指出,此次Forever 21的離開再次為快時尚品牌敲響了警鐘,以往的發展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下消費者的需求,個性化品牌、設計師品牌更受青睞,也逐漸成為各大商場的主力店。
市場重壓之下,一些快時尚品牌正尋求轉型,推出自己的副線品牌。近兩年,Zara旗下家居品牌Zara Home不斷加碼中國市場,主要面向追求時尚及個性生活態度的消費者。去年,全球第二家Zara Home概念店落戶北京世貿天階,和Zara傳統的服裝門店不同,Zara Home營造出了「慢生活」的氛圍,店裡售賣臥室用品、浴室用品、餐廳用品、裝飾品、家居便服等,產品材料大多採用亞麻、棉、緞、帆布等材質。
大眾點評信息顯示,目前,Zara Home已經在京開設6家門店,價格高、環境優雅、材料好成為出現次數最多的評價,這一新品牌也刷新了人們對Zara的固有認知。
此外,H&M推出了高端服裝品牌COS,該品牌正成為H&M集團第二大增長動力,這也為國內服裝品牌的升級發展提供了借鑑。
來源: 北京日報 記者 馬婧
流程編輯:RB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