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琦,這道題你如何理解?可以跟同學們說說你的看法嗎?」這時,電腦另一端的詩琦同學輕輕點「麥克風」按鈕,通過網絡把看法告訴在線的29位同學,就像在課堂上發言一樣清晰。——這是廣州市第113中學黨員教師唐素麗的一節網上政治課。
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天河區教育局黨組迅速制定應對方案,通過倡議書、公開信等形式落實上級部署決策,以黨建引領帶動學校疫情防控和教學工作,全區教育系統組建133支黨員突擊隊,1516名突擊隊員帶頭開展停課不停教、校園環境清潔整治和培訓機構督查暗訪等工作,並積極參與社區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等疫情防控工作。
天河528名教師「異鄉」參戰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雖然暫時不能回廣州與學校同事們一起奮戰,但我不能無動於衷,要主動為家鄉盡點力!」長湴小學黨員職工趙傑春節回甘肅省甘谷縣老家過年,疫情發生後,他主動加入村黨支部疫情防控黨員突擊隊,參與村口值班、流動人員登記排查和疫情防控宣傳等工作。
昌樂小學黨員教師陳曉娟回到海南的家鄉後,利用信息媒介宣傳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知識,勸阻鄉親們儘量不出門、不探親、不串門、不聚集,並教他們科學防治方法。
滯留湖北的黨員教師甘思麗利用微信朋友圈把家鄉的孩子「組織」起來,利用網絡和孩子們聊天,輔導功課,解答村民疑惑,開展心理健康輔導。
「那就讓我當一回快遞員吧,把口罩帶回國家。」廣州市華美英語實驗學校屈博琛說。在俄羅斯回國前夕,他了解到浙江某單位從俄羅斯醫療用品供貨商採購十萬個口罩運回國捐贈寧波市第一醫院,但是出發當天聖彼得堡的航班臨時取消,物資無法送到國內。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他當即動員同行人員,通過每人增加行李託運的方式,將這批物資順利運回祖國。
疫情防控以來,因暫時未能返回廣州的528名教師特別是黨員教師,紛紛通過各種方式參與戰「疫」。
就地「參戰」,教師加入社區服務
「廣大市民齊心打『防疫戰』,作為一名教師黨員,除了做好學校防護,還要為社區做點事。」這是員村小學很多黨員教師的心聲。員村小學黨總支部迅速成立疫情防控黨員突擊隊,組織隊員回社區參與防控工作,通過張貼防疫工作指引、派發健康科普知識宣傳冊、參與定點值守工作等,為守住社區防線貢獻自己的力量。黨總支部書記張娜帶頭為返穗居家隔離人員家庭買菜和上門送菜,她說:「為居家隔離14天的家庭提供生活保障,每3天送一次生活必須品,由我們突擊隊員按戶分好,一份份送到住戶家門口。」
昌樂小學黨支部書記鄭蕙得知社區網格化管理值守人員不足,主動帶領孫暾、吳華、黃國雙、張帆、楊卉、康倩茹等突擊隊員加入社區聯防聯控隊伍,發宣傳單、測量體溫、登記信息……與社區工作者一同「衝鋒」在前,堅守哨位。
疫情防控以來,天河區教育局機關19名黨員突擊隊員分六個小組,先後幾次對全區196家培訓機構開展全面檢查,確保無違規培訓現象。
網上「參戰」,高中全部科目均安排網課
在江西定南縣鵝公鎮大風村村小學,原本應該空無一人的課室傳來平時熟悉的講課聲,高中圓錐曲線相關的知識點、習題鋪滿了整個黑板......這些板書來自於廣州市第八十九中學黨員突擊隊員、高三級長盧偉山老師。
春節期間在江西老家的他,積極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努力創造條件上好網課。他覺得按照數學教學特點,如果只是結合PPT來講課,特別是解析幾何內容,直播效果一定不理想。為了儘可能提升講課效果,他借用老家村小學三個教室、五塊黑板,置身村小學課室教學,用課堂直播形式,讓同學們感覺就在課室學習一樣。
廣州市第一一三中學教師胡喬木身在湖北老家,克服家裡沒有電腦、沒有直播需要的硬體設施以及湖北道路封閉等困難,在鄉村小道步行十四裡到親戚家借電腦,用衣裳架綁定手機拍攝上課板書,通過電話、視頻連線與學生互動溝通,為遠在千裡之外的學生們授課。
2月中旬以來,天河區教育局組織黨員突擊隊籌備分期分類開學工作,多次召開疫情防控在線培訓會落實停課不停教要求,目前全區高中全部科目均按照正常課表安排網課。
聚沙成塔,師生校友送出愛心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天外』要主動擔當、積極行動。」這是天河外國語學校黨總支部疫情阻擊動員令。大年初一,學校黨總支部向天外師生和校友發出援助湖北黃岡疫情重災地區醫院的號召,黨員突擊隊帶頭捐贈,共募集善款8萬餘元,購買了8000個一次性口罩、6000個一次性醫用手套、2000個KN95口罩、62件醫用防護服、20個護目鏡等急缺醫療物資支援黃岡疫情防控定點醫院。
廣州市華美英語實驗學校黨支部發動各屆校友們募捐,黨員、教師487人次積極捐款,共籌集資金20.7萬元,購置了一批醫院緊缺的「一次性使用病毒採樣管」送到抗疫一線。
奮戰在抗疫前線的某社區中心鄒醫生,年僅六歲的女兒因意外導致重度昏迷,醫療費負擔很重,凌塘小學黨支部得知後,第一時間發布愛心捐款倡議書,發動校內外師生通過網絡愛心捐款,籌到善款20多萬元,送到鄒醫生手上。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秦松 通訊員田竹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秦松 通訊員田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龍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