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亓葩小孩
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視頻中的學生們跳著幼稚可愛的舞蹈,唯獨前排的一個男孩手插褲兜,呆呆地站著不動,臉上的表情無不在對這項活動感到不屑。
看到評論說:「承受著這個年齡不該有的成熟。」我鼻子一下子酸了。
其實真的有太多孩子在本該任性自由的年紀,承受著不必要的負擔,這份「懂事」,讓他們壓抑著自己內心的情感。
疫情期間,有位美國媽媽親自下廚,女兒品嘗後露出了十分痛苦的表情,卻還是強行擠出笑容安慰媽媽說好吃。
有一次小外甥和我一起逛商場,看到一件圖案有趣的衣服就衝了上去,我跟上前聽到小外甥問服務員的第一句話是:「請問這個多少錢?」
心理學上的「認知失調」就是當意願和外在行為相矛盾時而滋生的慢性心理問題。相比孩子們的任性撒潑,也許他們的過於懂事才是不容我們小覷的一個問題。
過於懂事的孩子
背後都有不懂事的家長
《中國青年報》曾進行過一項調查,數據顯示,78.1%的受訪家長表示,自己就喜歡孩子懂事的樣子。換句話說,孩子過於懂事的「討好型人格」就是家長一手造成的。
如果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吐苦水」,就會無意間把成人世界的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下班回到家,不管是否當著孩子的面,就把一天的埋怨和苦難向家人一吐為快。家長隨便爽爽,但孩子不會只是隨便聽聽。
輕易的看見了父母的累累傷痕,孩子便會收起自己年齡該有的純真,不斷壓榨自己,迫使自己快快長大,以求保護父母。
這種過早的家庭角色錯位,也是當今青少年抑鬱症的早期因素之一。
曾經流行一句話:「女人要對自己狠一點。」有人說這句話很自私,因為不會照顧自己的女人會讓下一代很累。
從小到大無論我想買什麼,媽媽總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但要給自己買東西時,她總是看了看價格,拿起又放下。
記憶中,母親為了我不捨得吃不捨得穿,每次帶我出去吃飯都只是點我一個人份的。她說:「媽媽不吃,你吃。」
很多家長與我母親很像,自己一味節省,想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但殊不知,父母生活中的過分節儉會讓孩子對金錢十分敏感,從而長大後在需要花錢的地方處處退讓,讓自己十分疲憊。
心理學家華生說:「家長的過分樸素,是孩子一生格局的限制。」不敢奢望,不敢追求,童年父母的「舍己」讓我們變成了本分又懂事的「乖」孩子。
「為了你,我再辛苦都沒事」
「因為你,我可是放棄了理想」
「以後一定要記著我的好呀」
這些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正是家長這種自導自演的教育大戲,讓原本樸實無華的愛更像是一場道德綁架。
哲學家盧梭曾說:「刻意感動是最沒用的教育方式之一。」
家長站在成人的制高點誇大自己的付出,不僅徒增孩子的心理壓力,還會影響孩子性格,使其日益內向、沉默。
有父母是本著讓孩子學會感恩的好意才說出這種話,但其實這是一種束縛,孩子不為自己而活,而是一味的對父母委曲求全,才會造成感恩戴德的假象。
從小背上父母沉重的愛,孩子很難走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他們步步為營,生怕自己的不懂事會給別人添麻煩。
過於懂事的孩子
我們應該救回來
知乎上有一條追問:「懂事的人快樂麼?」4000條回答裡,沒有人答覆快樂。
過於懂事的孩子往往缺少足夠的自尊和自信,他們的手腳像被枷鎖約束著,從不為自己行動。我們要儘快補救,別讓他們一生都活的很累。
疫情期間,媒體整天敲鑼打鼓的曝出了太多為家操勞的萌娃,從6歲哥哥宅家帶老二到12歲女孩親自下廚做一日三餐。
我們不知道他們光鮮亮麗的背後是否有不為人知的苦衷,但無論什麼時候,壓抑個人想法而單純的為別人付出,是孩子過於懂事的一大顯著表現。這時我們要學會表達感激之情。
在孩子給予幫助之後,家長應及時的進行反饋,哪怕是一句簡單的謝謝,都可以潛移默化的讓孩子知道,為他人服務並不是理所當然的。
強勢的家長應該放低身段,從而更加努力的讓他們感受到一種被尊重的滿足感。「看到」孩子的付出並做出對等的回應,才不會讓孩子的懂事摻雜著濃重的奴性。
下面這條建議與我們的常識有一點違背,但是十分重要。
過於懂事的孩子在發現某種好物時,無論吃的喝的用的,總是喜歡與我們分享。這時,請您儘量不要拒絕,請接過來,並認可他。
我們對於孩子的分享總是喜歡選擇不接受,但孩子的世界裡,我們和他們是平等的,而家長慣有的思維「這是專門給你的,我不要」會讓孩子認為生活裡的天平到處是偏向自己的,從而內心的使命感和失望感將自己封閉,逐漸變得畏手畏腳。
和孩子一起分享人生的酸甜苦辣才會讓他們輕鬆的成長,不會被我們的多餘的愛所束縛。
不要小瞧孩子遞過來的一顆糖,裡面除了懂事,還包含他們的尊嚴。
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經常性的謙卑都是」扭曲性成熟「的表現。
家庭中對於「非大事」的決策,我們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通過與他們耐心的溝通,讓他們直接的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這種方法來減輕他們自我抑制的疲憊狀態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哲學家馬斯洛曾說:「自我認同的實現往往伴隨一次次的正視自己的需要。」
多俯下身來問他們:
「你真的想把這個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麼?」
「你是真的不想買這件衣服麼?」
「別人欺負你,你是真的沒有在生氣麼?」
窺探靈魂的發問可以挖掘他們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從而提升對自己的正面評價,逐漸讓他們的「懂事」變成「懂自己的事。」
2019年,樂高獲評IiMedia Ranking發布的《兒童玩具新消費品牌榜》榜單中的第一名。而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其對於創造力的開發水平是別的玩具無法比擬的。
多買一些類似的積木拼插玩具,可以大大激發孩子的創造力。但我們的真實目的,是因為在他們創造力水平持續高峰時,大腦會分泌一種激素,讓他們回歸童年的淳樸,行為和語言都會變得「幼稚化」。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創造力退化」,是完全正向沒有危害的。不僅有助於他們在生活中有更多富有創意的想法,還會使他們對於自己的行為和意願之間的關係,有著更完美的駕馭,而不再是簡單的委屈自己。
其實,我也曾是畸形教育的受害者,是那個過於懂事的孩子,我深知壓抑自己的那種痛苦,所以絕不會讓其再次發生在我的下一代身上。
希望咱們都能在面對孩子時多一些細心和忍耐,多一些認真和理解。及時發現並打開他們心裡要關的那扇門,才算是不辜負孩子對我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