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樣成熟懂事的你,一定很累吧?

2021-02-23 超級育兒師

作者|亓葩小孩

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視頻中的學生們跳著幼稚可愛的舞蹈,唯獨前排的一個男孩手插褲兜,呆呆地站著不動,臉上的表情無不在對這項活動感到不屑。

看到評論說:「承受著這個年齡不該有的成熟。」我鼻子一下子酸了。

其實真的有太多孩子在本該任性自由的年紀,承受著不必要的負擔,這份「懂事」,讓他們壓抑著自己內心的情感。

疫情期間,有位美國媽媽親自下廚,女兒品嘗後露出了十分痛苦的表情,卻還是強行擠出笑容安慰媽媽說好吃。

有一次小外甥和我一起逛商場,看到一件圖案有趣的衣服就衝了上去,我跟上前聽到小外甥問服務員的第一句話是:「請問這個多少錢?」

心理學上的「認知失調」就是當意願和外在行為相矛盾時而滋生的慢性心理問題。相比孩子們的任性撒潑,也許他們的過於懂事才是不容我們小覷的一個問題。

過於懂事的孩子

背後都有不懂事的家長

《中國青年報》曾進行過一項調查,數據顯示,78.1%的受訪家長表示,自己就喜歡孩子懂事的樣子。換句話說,孩子過於懂事的「討好型人格」就是家長一手造成的。

如果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吐苦水」,就會無意間把成人世界的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下班回到家,不管是否當著孩子的面,就把一天的埋怨和苦難向家人一吐為快。家長隨便爽爽,但孩子不會只是隨便聽聽。

輕易的看見了父母的累累傷痕,孩子便會收起自己年齡該有的純真,不斷壓榨自己,迫使自己快快長大,以求保護父母。

這種過早的家庭角色錯位,也是當今青少年抑鬱症的早期因素之一。

曾經流行一句話:「女人要對自己狠一點。」有人說這句話很自私,因為不會照顧自己的女人會讓下一代很累。

從小到大無論我想買什麼,媽媽總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但要給自己買東西時,她總是看了看價格,拿起又放下。

記憶中,母親為了我不捨得吃不捨得穿,每次帶我出去吃飯都只是點我一個人份的。她說:「媽媽不吃,你吃。」

很多家長與我母親很像,自己一味節省,想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但殊不知,父母生活中的過分節儉會讓孩子對金錢十分敏感,從而長大後在需要花錢的地方處處退讓,讓自己十分疲憊。

心理學家華生說:「家長的過分樸素,是孩子一生格局的限制。」不敢奢望,不敢追求,童年父母的「舍己」讓我們變成了本分又懂事的「乖」孩子。

「為了你,我再辛苦都沒事」

「因為你,我可是放棄了理想」

「以後一定要記著我的好呀」

這些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正是家長這種自導自演的教育大戲,讓原本樸實無華的愛更像是一場道德綁架。

哲學家盧梭曾說:「刻意感動是最沒用的教育方式之一。」

家長站在成人的制高點誇大自己的付出,不僅徒增孩子的心理壓力,還會影響孩子性格,使其日益內向、沉默。

有父母是本著讓孩子學會感恩的好意才說出這種話,但其實這是一種束縛,孩子不為自己而活,而是一味的對父母委曲求全,才會造成感恩戴德的假象。

從小背上父母沉重的愛,孩子很難走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他們步步為營,生怕自己的不懂事會給別人添麻煩。

 

過於懂事的孩子

我們應該救回來

知乎上有一條追問:「懂事的人快樂麼?」4000條回答裡,沒有人答覆快樂。

過於懂事的孩子往往缺少足夠的自尊和自信,他們的手腳像被枷鎖約束著,從不為自己行動。我們要儘快補救,別讓他們一生都活的很累。

疫情期間,媒體整天敲鑼打鼓的曝出了太多為家操勞的萌娃,從6歲哥哥宅家帶老二到12歲女孩親自下廚做一日三餐。

我們不知道他們光鮮亮麗的背後是否有不為人知的苦衷,但無論什麼時候,壓抑個人想法而單純的為別人付出,是孩子過於懂事的一大顯著表現。這時我們要學會表達感激之情。

在孩子給予幫助之後,家長應及時的進行反饋,哪怕是一句簡單的謝謝,都可以潛移默化的讓孩子知道,為他人服務並不是理所當然的。

強勢的家長應該放低身段,從而更加努力的讓他們感受到一種被尊重的滿足感。「看到」孩子的付出並做出對等的回應,才不會讓孩子的懂事摻雜著濃重的奴性。

下面這條建議與我們的常識有一點違背,但是十分重要。

過於懂事的孩子在發現某種好物時,無論吃的喝的用的,總是喜歡與我們分享。這時,請您儘量不要拒絕,請接過來,並認可他。

我們對於孩子的分享總是喜歡選擇不接受,但孩子的世界裡,我們和他們是平等的,而家長慣有的思維「這是專門給你的,我不要」會讓孩子認為生活裡的天平到處是偏向自己的,從而內心的使命感和失望感將自己封閉,逐漸變得畏手畏腳。

和孩子一起分享人生的酸甜苦辣才會讓他們輕鬆的成長,不會被我們的多餘的愛所束縛。

不要小瞧孩子遞過來的一顆糖,裡面除了懂事,還包含他們的尊嚴。

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經常性的謙卑都是」扭曲性成熟「的表現。

家庭中對於「非大事」的決策,我們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通過與他們耐心的溝通,讓他們直接的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這種方法來減輕他們自我抑制的疲憊狀態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哲學家馬斯洛曾說:「自我認同的實現往往伴隨一次次的正視自己的需要。」

多俯下身來問他們:

「你真的想把這個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麼?」

「你是真的不想買這件衣服麼?」

「別人欺負你,你是真的沒有在生氣麼?」

窺探靈魂的發問可以挖掘他們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從而提升對自己的正面評價,逐漸讓他們的「懂事」變成「懂自己的事。」

2019年,樂高獲評IiMedia Ranking發布的《兒童玩具新消費品牌榜》榜單中的第一名。而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其對於創造力的開發水平是別的玩具無法比擬的。

多買一些類似的積木拼插玩具,可以大大激發孩子的創造力。但我們的真實目的,是因為在他們創造力水平持續高峰時,大腦會分泌一種激素,讓他們回歸童年的淳樸,行為和語言都會變得「幼稚化」。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創造力退化」,是完全正向沒有危害的。不僅有助於他們在生活中有更多富有創意的想法,還會使他們對於自己的行為和意願之間的關係,有著更完美的駕馭,而不再是簡單的委屈自己。

其實,我也曾是畸形教育的受害者,是那個過於懂事的孩子,我深知壓抑自己的那種痛苦,所以絕不會讓其再次發生在我的下一代身上。

希望咱們都能在面對孩子時多一些細心和忍耐,多一些認真和理解。及時發現並打開他們心裡要關的那扇門,才算是不辜負孩子對我們的信任。

相關焦點

  • 太懂事的人,活得最累,最讓人心疼!
    >身邊所有的人見到賀子秋都對他說,你爸那麼辛苦,你長大以後一定要好好孝順你爸,不如就是白眼狼。誰都想做個像李尖尖這樣任性的孩子,但是生活中總讓更懂事的人來承擔糟糕的感受和結果。想起一部電視劇中這樣一個情節:網球高手:「高中聯賽雖然比不上那些大腕兒有吸引力,但也真的很有價值,現在的青少年不簡單啊。」記者:「你也太看得起那些高中生了吧,他們還是些小孩子,懂得些什麼?」
  • 「這個玩具我不愛玩,讓妹妹玩吧!」太懂事的孩子讓人心疼
    導語:孩子懂事聽話,在別的家長眼中這是優點,但是孩子懂事真的就那麼好嗎?一個表妹的鄰居,是一個重組家庭,媽媽和爸爸離婚後帶著孩子改嫁到此家,孩子也不大,但是表現出來的確實高於年齡段的成熟。比如有人去他家,孩子對於大人們待人的客套孩子也會,特別懂事,幫著端茶倒水,但是你若仔細瞅他,你會發現他的眼神不適地瞄一眼後爸。
  • 請不要誇「孩子真懂事」,沒有自我的孩子,活得很累
    文|福林媽咪現在很多父母都以自己孩子的懂事和順從感到自豪,甚至成了炫耀的資本。可是你知道嗎?他們並不是真正的「懂事」,並且正在逐漸喪失表達真實情感的能力。這是懂事嗎?不,這是習慣。長期以來壓抑自己的欲望養成的習慣……儘管想要的欲望是那麼的波濤洶湧,卻都被一句「孩子,你要懂事」掩蓋的無聲無息。迎合父母的想法,壓制內心的需求。久而久之,逐漸忽視了真正的自己,失去了表達自己真實情感的能力。
  • 疫情長假期間你是不是突然感覺你家的孩子 「不懂事」
    我們常常教育孩子:「你要懂事,才是好孩子」。仿佛孩子越懂事,越能夠得到父母的愛。很多時候,正因為「懂事」這個標籤,讓孩子不得不過早學會謙讓和隱忍,進而被迫成熟與長大,留下一生都難以磨滅的遺憾。記得《少年說》中,有一個女孩曾說過這樣的話,讓媽隊每次想起來都會鼻尖一酸。「爸爸,我知道你平時工作很忙,沒有時間來關心我、陪我。我知道是因為我很懂事,你對我很放心。但是,我很討厭這種懂事!
  • 「我家孩子太懂事」,家長別沾沾自喜了,小心孩子過早成人化
    她從來不會和別的孩子一樣,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鬧著父母給買,不買就鬧脾氣。很多媽媽聽了都誇她家孩子懂事乖巧,什麼事情都替父母著想,媽媽也覺得自己的教育很成功,教育出這樣一個讓自己暖心又懂事的孩子。但我聽完後的感受和別的媽媽都不一樣,我覺得這孩子懂事的有點讓人心酸,不像這個年紀孩子該有的狀態,過早的"成人化"。為什麼孩子會過早地"成人化"呢?
  • 懂事,從來不應該是孩子的標籤
    我們只是拿糖去哄那個愛哭的孩子,卻沒有人拿糖獎勵那個不哭的孩子。很多父母都是這樣,對於那個不哭的孩子,變少了在意,以為他不哭就是不傷心,以為他不哭便是懂事。所以,便自然地讓那個不哭的孩子做出讓步。可是,孩子不是不需要抱,而是習慣了不被抱;不愛哭的孩子不是不需要關注,而是習慣了不被關注。
  • 越懂事的孩子越想著如何去叛逆.
    或許  我的真實想法是想表達這個新標題(看完電影的後遺症 但是是真的好聽)「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
  • 為什麼一定要找成熟男生談戀愛?
    /1/和不成熟男生談戀愛,只用一個字來形容:累!累!累!不成熟男生分為兩種,一種是涉世未深,心思單純。還有一種是自私不為對方考慮,總是讓對方傷心難過。就是這麼一個「不成熟」的男人,他比木子足足大9歲,可見感情裡的成熟與年齡無關。他曾經是學校裡的佼佼者,如今是醫院裡出名的骨科主任,親朋好友眼中的懂事男。和不成熟的男生談戀愛,說不上他具體哪裡不好,總感覺給不了自己想要的。
  • 你那麼懂事,卻沒人懂你
    你是不是也是這樣一個人?難過了,從來不說;累了,還在堅持;為了照顧別人的感受,寧願委屈自己;一個人默默地抗下所有的苦,還裝作風輕雲淡的模樣。這樣的你,是不是總被人誇懂事、好相處、善解人意。所有的人都誇你懂事,但唯獨沒有人懂你。
  • 成熟與年齡無關,重要的是心態和經歷
    說真的,其實我還挺羨慕那些長大後還能保持天真爛漫的人,可能因為我自己已經不是這樣的人了吧。總有人說「你年紀大了就應該懂事」、「他還小、不懂事,你就該讓著他」之類的話。這些年,這樣的話聽膩了,也覺得無趣了。
  • 10歲前,請不要讓孩子太懂事!
    看到這個場景,陳立農感到特別心酸:這麼小,你就這麼懂事。這讓陳立農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和瑞娜很像:想的東西會比同齡人更多,比同齡人成熟。意識到這一點後,陳立農忍不住哽咽起來,他希望自己不那麼早成熟,也希望更多像瑞娜這樣的孩子能享受到童年的無憂無慮。
  • 長大後成熟懂事的句子,放下面子,致敬自己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要像個被寵壞的孩子。剛適應環境做懂事的孩子,適應別人眼中誤認為他是成年人。懂事的孩子,但也只是孩子。當你放下面子去賺錢的時候,那你就已經懂事了。當你用金錢掙到面子時,你就成功了。When you put down the face to make money, that you have been sensible.When you earn face with your money, you have succeeded.
  • 和成熟懂事的女人談戀愛,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看完告訴我
    有人說,懂事是對一個女孩子最殘忍的評價。真的是這樣麼?小天和前女友是親戚介紹認識的,姑娘長相甜美,性格乖巧,是長輩很喜歡的類型,而小天也是對方長輩眼中好女婿的人選。不久,兩個人就開始交往了。小天這才知道,那個男人原來是她的前任,小天問她還愛不愛前任,她說,是愛的,小天又問她,那你愛我嗎?她笑笑沒說話。小天說,那為什麼還要在一起啊,多累啊。她說,因為我爸媽覺得你不錯,我以為我可以試著做個好女朋友。@喵說情感 聽了這個故事,我想說,一個人在愛人面前,是不會那麼完美無瑕的,因為不愛你,才能夠理智地分析你的需求,演一個完美伴侶。
  • 「我勸你不要太懂事」
    《請回答1988》中,有這麼一句臺詞:「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細品起來,有些心酸。誰都喜歡跟懂事的人相處,自己省心,還會受到關心和照顧。對於不懂事的人,我們總說他們讓人鬧心,卻總是把心思花在他們身上,對他們過多地關注和憂慮。
  • 你那麼在乎別人,一定很累吧
    你喜歡一個人,但對方不一定會喜歡你;你在乎一個人,對方卻未必會同樣在乎你。 兩情相悅固然美好,但很多時候,只是一個人在上演一出獨角戲。 你那麼在乎別人,可誰在乎你? 在乎一個人,就會想要全心全意地對他好。
  • 此時辰出生的小孩,成熟懂事能接受批評,長大之後前途不可限量
    在我們的身邊中,就有這樣的一類人,他們小的時候就特別的成熟懂事,不怕被批評,長大後能賺大錢,非常有出息。而這樣的人,往往都是出生在這三個時辰。1、丑時(1-3點)丑時稱為雞鳴,又名荒雞,是十二個時辰裡的第二個時辰,牛在這個時候咀嚼白天沒有消化的食物,也是由天黑轉為天亮的一段時間。
  • 軍訓蜜蜂爬到嘴上了,女孩一動不動:孩子,媽媽不希望你這麼懂事
    價值觀扭曲,一點也不值得提倡……給這樣的評論點讚,我態度鮮明地站隊這樣評論的網友。生命是最可貴的,人的本能是會保護自己的。尤其是孩子,更要學會自我保護,可這樣被蜜蜂蟄,依舊絲毫不動的女孩,她不是意志堅定,而是太懂事了。
  • 希望你足夠勇敢去選擇做一個「不懂事」的孩子
    我真怕你忘了:在父母眼裡「你還只是個孩子」,期限是永遠。曾有一次在飯桌上,和家裡人談到了未來的打算,母親突然開口:如果你們可以不長大就好了,這樣我和你爸就可以供著你們一輩子。四。如果沒有經歷那一件事,大概後來我也不會與「懂事」這個詞有什麼交集吧。 農村裡的孩子總是愛去田裡撒歡。那天,我和幾個隔壁的小夥伴約好飯後去田野裡「探險」。父母在飯後出了門,出門前叮囑我照顧好弟弟,我隨口答應著,心裡只想著趕緊出去玩。於是在父母走後,趁著弟弟看電視的功夫偷偷溜了出去。
  • 孩子看似「懂事」的3種表現,不一定是高情商,背後藏著多少心酸
    原因很簡單,在很多二胎家庭中,「大讓小」似乎是一種常態,父母總是對較大的孩子強調:「你是哥哥/姐姐,要懂事點!」所以,孩子也不得不忍下所有的心酸和委屈,做出哥哥姐姐應有的擔當。看到孩子懂事、聽話的樣子,父母都會很欣慰,可是這個長大和懂事背後藏著多少心酸,父母也應該多關切。
  • 好文分享|懂事,從來不應該是孩子的標籤
    我們只是拿糖去哄那個愛哭的孩子,卻沒有人拿糖獎勵那個不哭的孩子。很多父母都是這樣,對於那個不哭的孩子,變少了在意,以為他不哭就是不傷心,以為他不哭便是懂事。所以,便自然地讓那個不哭的孩子做出讓步。可是,孩子不是不需要抱,而是習慣了不被抱;不愛哭的孩子不是不需要關注,而是習慣了不被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