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每一個你所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為它們找回隱匿的記憶拼圖,這便是我們對你的全部請託。
如果有一天你得到一種超能力,能夠透視你身邊人的過去和未來,你會為此沾沾自喜還是無比恐懼?你會跟這些人離得遠遠的,還是迫不及待地插入別人的生活?小說《偷影子的人》中的主人公就有這樣一種超能力,他能夠「偷走」別人的影子,並通過影子了解到它主人潛意識中儲存的過去。在影子們的請求下,他介入了別人的生活,同時在幫助或影響別人的過程中也完成了主人公自身的成長。
《偷影子的人》的作者是法國著名作家馬克·李維,在本書中,他通過一種魔幻的寫作手法,講述了一個關於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美麗故事。而這個跨越童年和青春期的故事中又因為處處設置的鋪墊,使得全書內容形成了一個絲絲入扣的閉環,讀來引人入勝、欲罷不能。
下面我將從親情、友情、愛情三個方面來詳細闡述一下本書是如何通過層層的鋪墊形成完美的前後呼應,並在此之中,內化了主人公自身的成長的。
從層層鋪墊看親情:原來父親一直愛著「我」
文章的開始部分就奠定了一個前提,「我」成為了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
我立刻乖乖聽話上樓,爬到最後一級時,我轉身,爸爸手裡拎著一個小行李箱,對「我」做了一個再見的手勢,大門就在他背後關上了。從此,爸爸從我的童年消失了。
父親的離開造成了「我」完整家庭的缺失,尤其是後面寫道離開家庭後的父親本來打算周六來和「我」玩,但最終沒能如約而至。到這裡,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這位父親愛他的孩子嗎?
在小鎮最後一學年結束的那天,「我」似乎在畢業典禮當天瞥見了爸爸的身影出現在校門的鐵柵欄後,最終「我」把這歸結為自己的想像力太豐富。其實這個場景的描寫並不是多餘的,它不僅寫出了「我」對父愛的渴望,也為後文中的實際情況進行了鋪墊。
當「我」的媽媽因病去世後,「我」到閣樓收拾東西,發現了被媽媽藏起來的爸爸寫給「我」的信。當這麼多年孩子眼中「不聞不問」的表象與父親每年都給「我」寫信,在「我」畢業典禮的時候確實遠遠站在鐵柵門後看著「我」的現實產生對比,那份強烈的情感衝擊,那份原以為已失去的父愛在猝不及防中迎面撲來的瞬間,早已讓我們感慨萬千。而這,在行文結構上來看,就是層層鋪墊、設置懸念來引發對比後造成的。
從層層鋪墊看友情:介入朋友的生活,讓他們找到真正的夢想
書中貫穿「我」童年至今的朋友有兩個,一個是小學時學校的警衛員伊凡,一個是「我」的同學——家裡開麵包店的呂克。而「我」都因為與他們的影子之間有過交談,從而介入了朋友的生活,造成了他們人生軌跡的改變。
伊凡
「我」與伊凡的友情是從「我」被罰周六到學校打掃落葉開始的。那時,他對尚屬陌生的「我」先伸出了友誼的手。要不是他的影子偶然間來到「我」的身下,並讓「我」看到了伊凡的過去,「我」們之間或許結不下如此深厚的友情。也因為如此,「我」介入了伊凡的人生,並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他的人生。
「我」從伊凡的影子那裡,看到了伊凡的童年,他經常被自己的父親用皮帶抽打。
當學校警衛室著火,伊凡被救出後,他的筆記本也被燒為灰燼,而這裡面是關於他媽媽的所有回憶。他聲稱那裡面有媽媽寫給他的信。又是他的影子告訴「我」根本不存在伊凡媽媽的信,因為他的媽媽早在生他時就過世了,那封信是伊凡寫給他媽媽的。那封信裡藏著他深不見底的悲傷。
這裡提到的信其實便開始為後文做鋪墊。
為了安慰並鼓勵伊凡走出童年的陰影,「我」讓媽媽給「我」寫了一封信。因為是打算模仿伊凡媽媽的口吻,所以「我」希望媽媽能夠以還沒有生「我」時的立場來寫。之後,「我」把這封信做舊了故意放在舊工具間讓伊凡發現。事情進行得很順利,伊凡看到了信,被信中媽媽的話所感動,解開了一直將他禁錮在童年的枷鎖,並開始追求屬於自己的生活。「我」媽媽的信在此與伊凡媽媽的信有了呼應。
媽媽的信中的內容是這樣的:
她最大的心願就是「我」將來能開心地茁壯成長;她期盼「我」找到一份讓自己快樂的工作,不論「我」在人生中作出什麼選擇,不論「我」會去愛或是被愛,都希望「我」會實現所有她對「我」寄予的期望。
作者之所以將這些話寫出來,其實也是在做鋪墊。因為這些話不僅僅救了童年的伊凡,也最終解開了「我」的心結。我們的童年都禁錮在與父母的關係中,它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一生。就像伊凡沉溺在對父親的恐懼和對母親的無限思念中而無法邁步前行,而「我」,一直覺得父母離異是「我」的錯,是「我」讓母親成了孤單的人,卻又忽略了她的病情。以至於「我」無法去真正放手追求自己的生活。
在媽媽去世後,「我」遇到了來參加葬禮的伊凡,他留給了「我」一份禮物,那就是當年「我」偷偷送給他的媽媽寫的信。這封當年給予伊凡追求新生活勇氣的信如今也給了「我」新生的勇氣,「我」開始決心勇於追求自己的愛情。
伊凡這個朋友是最早出現的,他向「我」伸出了友誼的手,也是在本書的最後給「我」勇氣和啟示的朋友。整體前後呼應,用一封信在其中層層鋪墊,層層推進情感,最終達到了高潮,讓「我」的人生豁然開朗。
呂克
呂克是從年少一直陪伴「我」的朋友,甚至通過「我」的特異功能發現,我們在老年時依舊是朋友。所以,我們之間的感情是很深厚的,「我」也一直儘量克制自己與他保持一點距離,以免把他的影子偷了來。
呂克童年時的夢想是當醫生,可現實卻是,「我」讀了醫學院,而他只能在家繼承麵包店。在某個「我」從學校回家的晚上,呂克的影子找到了「我」,向「我」訴說,
過去你們兩個人中,想要當醫生的人是他。一切還來得及,當「我」們喜愛某樣事物時永遠都不會嫌晚,幫助他成為他應該成為的人。
為此,「我」介入了呂克的生活。「我」說服呂克的父親,讓他準許呂克放棄麵包的事業轉去準備醫學考試。看起來呂克的夢想就要實現了。但是在呂克真的能夠從事跟醫學有關的事情時,他的態度又為最後的結果做好了鋪墊。
呂克煩惱於準備學校的考試,在醫院做擔架工時遇到一次突發事故,在那次急診中,呂克見到了真正的鮮血。他發現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不,什麼都不對勁,「我」過去捏的是麵團,不是活生生的血肉;「我」過去割開的是麵包,不是沾滿血的襯衫和長褲,尤其「我」從沒聽過奶油麵包瀕臨死亡時的悲鳴,即使「我」往它頭上紮上一刀。老友啊,「我」真的在自問是否適合這一行。」
此時,已經在開始為呂克的棄醫結局進行鋪墊。後來,文中又多次出現,呂克偶爾會為「我」和「我」當時的女朋友蘇菲烤麵包,在一次外出遊玩時為旅館的老人們烤烘餅,看到大家吃得開心的樣子,呂克也感到由衷的歡喜。在麵包上得到的歡樂與在醫學上得到的煩惱之間的對比,進一步奠定了他未來人生選擇的基調。
你要看到那些在清晨第一時間來買麵包的人,他們竟然如此快樂。
只有真心喜歡的工作才能帶給自己快樂,呂克在輾轉一圈之後才發現,起點就是自己的愛之所在。當然,如果他沒有這一遭,或許還沒有這麼深刻的認識。
呂克夢想的實現展現在讀者面前是如此得自然,我們絲毫不會覺得他從麵包師到醫學生再回到麵包師的轉換有多麼突兀,而這都歸結於作者馬克·李維在書中的滲透式鋪墊所帶來的。
從層層鋪墊看愛情:真正的愛情,是長在你心中的萌芽,遇到對的人才會開花
「我」真正的心靈伴侶是「我」在年幼時跟隨媽媽到海邊遇到的「聾啞」女孩兒克蕾兒。雖然當時並不清楚,但當「我」和呂克、蘇菲再次來到海邊,偶然間看到燈塔裡當年的風箏時,心中埋藏已久的情愫又一次湧上心頭。
人生在遇到真愛之前的其它遇見就都成了鋪墊。
年少時「我」傾慕同班的伊莉莎白,卻眼睜睜地看著她和「我」的情敵馬格走到了一起。
進入醫學院後,「我」跟一同實習的蘇菲走到了一起,並沒有怦怦的心跳,只是覺得可以在一起。「我」永遠沒有把蘇菲放在「我」人生的首要位置上,工作忙的時候常常見不到,只有壓力大或者空閒時才會聚在一起,「我」對蘇菲,並非愛情。
有了這兩次感情的鋪墊,「我」對克蕾兒的真愛才顯得不可替代。她是一直深藏在「我」心底的美夢,在那次海邊見到風箏之後「我」便發了瘋地想找到她。「我」用盡了所有辦法,從來未曾見過自己如此在乎一個人。當「我」最終找到她,我們在馬路上放著風箏,看著她用風箏寫出「我想你」,所有的感情在此刻有了最圓滿的解答。
這就是馬克·李維在《偷影子的人》中進行的層層鋪墊寫作,在這層層細膩的鋪設中,主人公在親情,友情,愛情上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成長。他知道父親一直在愛他,知道母親希望他過得快樂,他從童年的枷鎖中解脫。不僅如此,他還幫助自己的朋友伊凡和呂克找到了自己的夢想。找尋到自我後,他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應該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感情,而克蕾兒就是他心中的最愛。
縱觀《偷影子的人》,每一處情節或結果的產生都能在前文中找到相對應的鋪墊,這是作者寫作功力的體現,也讓文章顯得流暢,更具吸引力。前後呼應烘託,促成了與讀者之間強大的情感共鳴,非常值得我們在寫作中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