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2020-12-13 大毛在學習

文/大毛

《辛德勒的名單》這部電影,很多人都以普通的戰爭片來看,這未免顯得太過於表面。這可是一部斬獲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7大獎項和第51屆金球獎3項大獎的優秀著作。如果你想更全面的了解這部奧斯卡影片的獨特魅力,必須要從多維度去分析鑑賞其在電影製作上的藝術魅力。

《辛德勒的名單》改編自澳大利亞小說家託馬斯·肯尼利的同名小說,由史蒂文·史匹柏執導,於1993年在美國上映。該片主要講述的是二戰時期德國商人辛德勒在波蘭開設工廠,並僱傭當地的猶太人作為自己工廠的工人,由此讓這一千多名猶太人成功的躲過了戰爭屠殺的故事,辛德勒因此成為了正義的化身。

影片上映前,很多人推測這樣的戰爭片票房不會很高,但是結果出人意料,影片上映後,受到了極大的歡迎,最終獲得了約3.21億美元的票房,在當時,這可是相當高的票房了,可見人們對於這部電影有著不一樣的認識。

時至今日,這部影片依舊經典,豆瓣評分高達9.5,我看了兩次這部電影,第一次驚嘆於電影中戰爭的無情以及辛德勒的勇敢無畏,現在再看,發現片中更多精彩的細節,更加驚豔於其製作手法的高超。

今天,我將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三個角度去發掘這部電影著作給我們帶來的藝術衝擊。

一、敘事結構:明暗主線同步進行,明線是辛德勒作為商人的發展歷程,暗線是戰爭背景的推動。

從整部電影的發展來看,片中主要有兩條線索,一明一暗,始終貫穿整部電影。

電影明線:明線主要以個人的發展為主,影片開始,辛德勒以一個德國商人的身份首先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他穿著正式有講究,舉止談吐得當,端莊的出席在酒店舞會之中,此時根本看不出辛德勒與戰爭有任何的瓜葛。

從他的表現中可以看到,辛德勒此時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通過靠近酒會中的軍官,從他們手上獲取到自己下一步經商所要用到的資源,舞會只是他經商的其中一個手段。

後面的劇情發展證實了這一點,辛德勒通過自身機智的頭腦,以及錢財的花費,成功的獲取到了開設工廠的資格和資源。

而後,辛德勒的工廠大獲成功,通過廉價的勞動力,獲取了巨額的財富,實現了個人的目標。

電影暗線:暗線是以戰爭歷史為背景,此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政府不斷對歐洲大陸實施了軍事擴張和佔領,對歐洲的猶太人更是進行了無情的大屠殺。

此時辛德勒所在城市的猶太人還暫時未受到戰爭的影響,但是處於人心惶惶的階段,預示著戰爭的開始。

不久後,戰火燒到了克拉科夫,當地的猶太人開始被奴役,無情殺戮的場景開始逐步上演。

到這裡為止,辛德勒的敘事線索還是可以從戰爭剝離出來的,此時他已經完成了財富的積累,個人目標已經達成。

但是辛德勒並沒有退出,隨著戰爭進程的推動,越來越多的猶太人被殺害,辛德勒把這一切看在眼裡,內心開始被觸動,接下來的發展逐步演變成辛德勒拯救猶太人之路。

在我看來,導演以這樣的敘事結構,是想通過辛德勒的個人故事,試圖用他的視角來見證這段歷史,使電影不再是枯燥的歷史描述。

從這裡開始,辛德勒的個人命運開始和戰爭背景的發展緊密聯繫,辛德勒既想改變歷史,卻又是歷史本身。電影的明暗線開始交替進行,互相影響。

接下來辛德勒開始了他的拯救大行動,他的每一個舉措,都是為了能夠應對戰爭引起的變故,保全更多人的生命,最終他將個人的命運和猶太人的命運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劇情的演變從工人名單到救人名單,再到最後的猶太人為辛德勒請願的名單,發展過程層層遞進,升華了主題。

這樣的明暗主線交替的敘事方式,一方面讓我們用更加直觀的視角看到了歷史和個人之間的發展路線,另一方面也使影片劇情的推動更加自然真實,更能抓住主題,觀眾的代入感會更強。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通過人物對比和細節刻畫,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凸顯角色形象。

(一)、人物對比烘託:阿蒙和辛德勒形成對比,使「正邪」形象更加立體;辛德勒和伊扎克對比,可以看出辛德勒內心向善的轉變。

巴拉茲曾說:「每一件藝術都是以人為表現對象的。」

影片中,對於人物塑造運用了大量的對比,納粹軍官阿蒙與辛德勒之間的對比,使得善惡正邪能夠直觀立體的展現,而辛德勒和伊扎克對比,則成為了辛德勒一步步走向至善的關鍵。

01、納粹軍官阿蒙和辛德勒對比:

人物之間的形象確立,是對比出來的,就如同善與惡一樣,沒有惡的存在,就不能突顯出善。

作為影片中兩個最重要的人物,在他們形象的塑造上,必然花費了大量的篇幅。

從人物特質來看,辛德勒有勇有謀,做事沉穩有分寸,而阿蒙膽小分裂,做事上輕浮惡毒,一善一惡,一正一邪,巧妙的形成了對比。

從影片情節分析,辛德勒極力從納粹黨手上挽救更多的猶太人,不惜傾家蕩產,而阿蒙則是對猶太人無情殺戮,並且從辛德勒手上獲取了大量的錢財。

從這個角度來看,兩者在形象的塑造上是相互成全的,辛德勒愈發的行善,阿蒙的罪惡就愈發的凸顯,反之也成立。

導演還試圖營造阿蒙向善的一面,從他饒恕了幾個猶太人免遭屠殺,以及他和海倫之間的感情糾葛,都體現了阿蒙向善的一面,但這兩次嘗試最終都失敗了,他繼續射殺了幫自己清洗浴池的李謝克,而對於自己心愛的女人,在數次嘗試無果後選擇放棄,醜陋面貌再次展現。

兩人就是這樣在各自所處的角色上互相成全,辛德勒大愛無私的形象悄然建立,而阿蒙罪惡愚昧的內在也開始凸顯。

02、辛德勒和伊扎克史登對比:

史登表面上是辛德勒的助理,但是從全局他所充當的角色表現來看,他才是那個一步步引導辛德勒走向善,最後促使辛德勒拯救猶太人的幕後推動者。

作為唯一一個可以長期接觸辛德勒的猶太人,他的每一步,甚至每句話,都是在把辛德勒和猶太人之間建立強連接。

他首先將一個斷臂的猶太人留在辛德勒的工廠,甚至還讓他上門給辛德勒道謝,讓辛德勒在情感和道義上沒辦法拒絕,後面雖然這個斷臂猶太人被殺害,但是他卻迫使了辛德勒和納粹軍人站在對立面,還為斷臂工人的死索要賠償。

還有,他將猶太區的發生情況都告訴了辛德勒,讓辛德勒從側面了解猶太人被殺害被殘忍對待的事實,激發了辛德勒內心向善的深層思考。

隨即他便救了一個機智的小男孩,還促使辛德勒在面對阿蒙的時候,說出那翻關於正確對待權力話,從而引發了阿蒙短暫的善念,此舉也拯救了幾個猶太人免遭殺害。

他就是這樣一步步啟發引導辛德勒走上了一條拯救猶太人之路的,後面辛德勒的救人名單,也是他親自促成並完成書寫的。史登貫穿了辛德勒整個行善的過程,並在最後親自為辛德勒送上代表正義和生命的戒指。

不得不說,史登這個角色用的很巧妙,並不經常出現,但又那麼不可或缺,每次在那些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他總會出現在辛德勒的身邊,促成一件又一件的好事,辛德勒也是在他的映襯下,正義的形象逐步建立,完成從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形象,到捨身救人的英雄轉變的過程。

(二)、細節的描寫:人物細節的描寫,對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更加深刻。

01、辛德勒的四次沉思,是他從被震撼到最後決定救人的轉變。

影片中,辛德勒出現了四次關鍵時候的沉思,就是這四次沉思背後的結果,使他完成了從一個商人到一個傾家蕩產的善人的轉變。

①第一次沉思:當他騎著馬在高處,看到山下城裡猶太人被屠殺的場景,他驟緊眉頭,陷入了沉思,這次沉思激起了辛德勒的憐憫之心。

②第二次沉思:當他在焚屍場看到無數的猶太人屍體在這裡被燒毀,尤其使當他看到那個紅衣小女孩屍體的時候,內心被極大的震撼了,使他萌發了救人的想法。

③第三次沉思:當他知道猶太人要被轉移殺害時,他在和史登商量工廠事宜,他知道猶太人接下來的命運,這次沉思是他內心的一次碰撞,陷入了救人和金錢取捨兩端的權衡之中。

④第四次沉思:是他看著自己的滿箱的錢財,開始凝望窗外,陷入了思考,這次沉思,是他打破內心的芥蒂,決定要用自身錢財去挽救猶太人生命的終極思考,下一幕,他便開始行動了。

就是這四次沉思的出現,使得辛德勒不再是一個純粹賺錢的商人,完成了一個從商人到善人的蛻變。

心理學之父馬斯洛在需求層次論中認為,將人的不同需求劃分為五個等級,由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辛德勒最終思考的結果,是在他實現了工廠賺錢,情感滿足,人生前景順暢的人生追求下,向更高層次需求的轉變,既自我實現的追求。這幾次思考, 預設了影片後續的發展。

02、阿蒙的眼神,流露出內心善與惡的掙扎。

片中有諸多關於細節的刻畫描寫,但我覺得最經典的,莫過於對阿蒙眼神的細節描寫。

阿蒙的扮演者拉爾夫·費因斯,在演這部影片時,還是一個只出演過一部電視劇和兩部電影的新人,但卻被導演史蒂文·史匹柏一眼看中,他是這樣評價費因斯的:

我見到了一個性感的魔鬼,他的表演非常微妙,你會從他的眼神中發現仁慈的瞬間,但隨即又變為陰冷。

這一特點,和他在電影中的表現如出一轍,最經典的一幕,莫過於在地下室和海倫對話的場景,前半部分,他面對海倫時,眼神中透露出仁慈和愛慕,那是一個普通男子喜歡上一個女子的正常眼神,在心愛的人面前,他甚至懷疑,錯的是這個世界。

但當他發現現實不允許他這麼做時,內心的恐懼和不安使得他陰冷邪惡的眼神再次出現,隨即便是無情的毆打。

這個片段,把一個內心陰冷惡魔化,但又僅存一點點憐愛之心的人物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他是愛海倫的,只不過這份愛,還不能衝突他內心積蓄已久的屏障,當這兩股力量衝突時,僅存的善念必然敗下陣來,這也是阿蒙在影片中形象塑造的必然結果。

對於人物塑造,影片中採用了諸多的方式,通過人物關係對比,互相襯託,以及對表情和眼神的特寫,都能讓人物塑造更立體,讓觀眾在觀影后對人物的有清晰的理解。

三、多種鏡頭手法的應用,加上背景音樂的映襯,色彩變化的搭配,讓電影的呈現跌宕起伏,牽動人心。

(一)、鏡頭表現技巧

01.長鏡頭:長鏡頭的使用能夠使影片更加流暢,生動,給觀眾一種一氣呵成的衝擊感。

片中有個殺戮的長鏡頭讓我印象深刻,耐人尋味,除了覺得殘忍,更驚豔於拍攝手法。

這是阿蒙第一次在鏡頭前殺人,他剛到集中營,就看到一個女建築師吵著要將地基全部打掉重做,阿蒙在了解情況後,確定她是對的,隨後下令將她就地槍殺,理由是不能受猶太人的指使。

這個鏡頭的拍攝角度是站在人背後,主要靠人物的移動進行遠近的切換,整個鏡頭持續了一分多鐘,從女建築師上報情況,到最後面被殺,整個拍攝的過程一氣呵成。

導演還刻意製作了一段人朝著鏡頭走的片段,把女建築師的臉完全暴露在鏡頭前,形成了特寫,女建築師臉上充滿了恐懼和疑惑。

這個鏡頭的拍攝手法,充分把人性的惡暴露在鏡頭下,女建築師本是好意,但在阿蒙眼裡就是惡意驅使,將她無情殺害,一方面揭示了戰爭下人性的扭曲,另一方面也表現了戰爭下,猶太人沒有人權,任殺任打的悲慘境遇。

02.中遠景鏡頭:烘託出大環境的氛圍。

最經典的遠景鏡頭莫過於納粹士兵在街道上清繳殺戮猶太人的場景,這個鏡頭是從遠處向城中進行拍攝,紅衣小女孩也是在此時出現,從遠處的視角看過來,滿眼的黑白色調中,出現了一抹紅色,給人以視覺的衝擊,讓觀眾也為她的命運捏一把汗。

這樣的取景方式,能夠把納粹黨肆意屠殺猶太人的面目暴露在觀眾面前,煽動觀眾的情緒,情和景的結合,把電影的氛圍推向高潮。

除此之外,影片中還出現了超遠景鏡頭,就是戰爭結束時,一千多名倖存的猶太人獲救的場景,他們越過草地,出現在地平線上,人群中的個人如同螞蟻般大小。

這類超遠景鏡頭一般運用在交代大環境中,在戰爭片中常常會被用到。

片尾使用這樣的鏡頭,給人傳達出來的感覺一方面表現了人在自然中個體的渺小,另一方面也通過這密密麻麻的人群,凸顯了辛德勒的偉大,這一群人是在他的努力下才能存活下來。

03.特寫鏡頭:展現人物特徵,揣摩內心情感。

如果說遠鏡頭用於營造環境氛圍,特寫鏡頭的用意在於細膩的展示人物特徵,並通過特徵來揣摩內心情感。

辛德勒和阿蒙在酒會後,在陽臺上的交談運用了特寫鏡頭的手法,把兩個人表情眼神的變化,放大在觀眾的面前,去揣摩他們內心的思考。

阿蒙說:」你從來不會喝醉,那是絕佳的自制力,自制力就是權力。「

此時鏡頭打在辛德勒臉上,辛德勒眼神中透露出他對這段話的思考,站在觀眾的角度,我認為他正在思考阿蒙口中所說的權力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權力。

說完後,阿蒙也陷入的思考,鏡頭出現在他臉上,他此時的表情中透露出兩種訊號,一種是自己無法像辛德勒這樣,能夠有如此強的自制力,另一種便是他在反思自己的權力。

隨後,辛德勒回應:」亂殺人那是制裁,不是權力,所謂的權力是我們有絕對的理由去殺生,但我們卻不這麼做。「

此時鏡頭中阿蒙眼神裡充滿了懷疑,隨即辛德勒靠近阿蒙,鏡頭從他們兩個人的面部特寫中來回切換。

兩人眼神的碰撞,其實是內心觀念的碰撞,阿蒙懷疑辛德勒所說的權力,與自己內心的想法發生碰撞,而辛德勒則用堅定的眼神,傳達出內心善的觀點。最終在眼神的碰撞中,辛德勒獲得了勝利,阿蒙在後續的行為效仿了這一點,在善與惡之間權衡之後,選擇了行善。

04.蒙太奇手法的運用

什麼是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電影導演或剪輯師將拍在膠片上的一系列鏡頭及錄在聲帶上的聲音(包括對白、音樂、音響)組成影片的方法與技巧。

著名導演普多夫金把蒙太奇當作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他曾說過:「蒙太奇是電影藝術家所掌握的最重要的造成效果的方法之一。」

在我看來,蒙太奇手法就是通過剪輯的手段,將同一個事件牽連的幾個點,通過一條線索串聯起來,使得情節表現更具張力。

影片中的很多場景,導演並沒有使用順序描述的方式,而是通過多條線交叉對比的方式,使得電影節奏感更強,增加觀賞性,這裡選擇其中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場景作為說明。

對比蒙太奇:片中當猶太人被驅逐出舒適的住所,被迫前往奴役的駐地,而辛德勒此時入住寬大舒適的住所,辛德勒說:「沒有比這更好的了」,而另一邊猶太人卻說:「沒有比這更糟糕的了」。

兩個鏡頭的不停切換,呈現出了同一個時間內,不同空間發生的事情,使得兩邊的場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一方面表達了人與人之間命運的不公平,另一方面也預示著猶太人悲慘命運的開始。

交叉蒙太奇:影片中有一個片段,是通過幾組鏡頭組合不停的切換,來達到劇情跌宕起伏的效果,一組是偷偷舉行婚禮的場面,一組是阿蒙和海倫對話後,對海倫施暴的場景,還有一組是辛德勒在慶祝生日。

猶太人舉行婚禮是美好的象徵,是灰暗戰爭背景下的的情感傳遞;阿蒙克制內心對海倫的愛,通過施暴的方式,來遮掩內心的不安,這是人性醜陋;辛德勒此時的生日舞會,是猶太人對辛德勒的感激和祝願。

這三組鏡頭中傳遞出來的情緒有喜悅,有憎恨,也有感激,隨著三組鏡頭的相互切換,情緒也跟著影片高低起伏,牽動著觀眾的心。

除了這兩處之外,電影還有諸多蒙太奇手法的使用,就是這些手法的運用,使得電影的情節豐富了起來,米特裡在《電影的美學和心理學》中提到,一部影片是否節奏準確、均衡有致,確有賴於蒙太奇,可見蒙太奇手法的使用在影片中的重要性。

(二)背景音樂的搭配:作為情緒的推動。

電影配樂屬於電影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的目的是推動和促進電影的場景表達。

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其在電影的配樂上有著很深的造詣。影片中有幾處配樂和片中的場景巧妙的結合,起到情緒推動作用。

場景一:當納粹士兵開始屠城,在居民樓發現一臺鋼琴,一名軍官邊坐下開始彈奏巴赫曲目,整首曲子伴隨著尖叫聲、槍聲、喧鬧聲、腳步聲.....隨著影片的殺戮場景,旋律步步遞進,引人入勝。

這首曲子單獨來聽,是一首節奏輕快明了,旋律激昂的曲子,可是被用在這樣一個殺戮的現場,一方面預示著戰爭的不可阻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納粹軍人的麻木無情,在這樣的場合下,還能有閒情逸緻彈奏這樣歡快的曲子,揭示戰爭的冷酷,同時牽動著觀眾的心。

場景二:猶太人獲救後,辛德勒被迫流亡,此時再次響起了熟悉的小提琴的旋律,這首曲子名叫:Schindler's List: Theme,它悠揚的旋律中透露出些許悲情,很扣人心弦的一段旋律,把觀眾快速帶入憂傷的情境中。

此時的場景是離別,所有人圍聚在一起,為了送別這個給他們帶來重生的人,辛德勒此行是流亡,牽動著所有人的心,一個充滿正義的人,最終也要踏上這條流亡之路,不禁讓人覺得有些許悲涼。

也許就像金庸武俠小說裡寫的那樣,英雄的結局是悲涼的, 帶著悲劇的色彩。

觀眾也隨著這樣悠揚的配樂,進入到憂傷的氛圍中,尤其是看到辛德勒跪下痛哭,說他應該救更多人的時候,這一幕讓人深受觸動,心疼和讚美同時在迴蕩,音樂的效果無疑是加重這種感受。

總的來說,電影中出現的配樂都使得電影更具觀賞性,情緒也隨著音樂的起伏波動,具有很好的代入感。

(三)色彩的對比呈現

如果背景音樂是在提升影片的生命力,那色彩就是影片的生命力。

攝影師斯託拉羅曾說:「色彩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我們使用色彩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應用光和影象徵生與死的衝突一樣。」

影片背景是戰爭,這是一段沉痛、悲慟、令人厭惡的黑暗歷史,主色採用黑白的方式,以此來將觀眾帶入到灰暗背景的氛圍當中。

整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四次彩色,從電影開始,猶太人點蠟燭進行祈禱時畫面為彩色,到猶太人在城中被屠殺,紅衣小女孩的出現,第三處則是屍體堆中小女孩的屍體,最後一次則是一千多名猶太人獲救,電影從黑白畫面再次切回彩色。

過程中色彩的切換能夠調動觀眾的情緒,尤其是當畫面切換到人群中的紅衣小女孩的時候,這一幕牽動著所有人的心,從影片角度來說,這一抹紅色象徵著希望,此時站在高處觀望的辛德勒被這一抹紅色刺激,產生憐憫之心,奠定了辛德勒拯救猶太人的基礎。

而後辛德勒在屍體堆裡發現了紅衣女孩,那一幕震懾他的內心,徹底激發了他要拯救猶太人的憐憫之心,下一幕,便是辛德勒開始謀劃救人計劃。

最後,便是一千多名猶太人得到了重生,從地平線上走來,畫面從黑白再次切回了彩色,象徵著他們重獲新生和自由,回歸到當你挽救了一條生命,你就等於挽救了全世界的主題上

細心分析後能發現,這四處的彩色的出現是隨著影片進程的推進逐步出現的,這是一個從祈禱(開片祈禱)希望破滅(紅衣小女孩被抓)希望萌芽(紅衣小女孩被殺刺激善念)重生(製作名單,拯救猶太人)的過程。

這些色彩的出現奠定了電影的基調,它們出現在影片關鍵的轉折點上,儘管整部電影沒有豐富的色彩加持,但在這幾處僅有的色彩中,卻微妙的營造了影片的緊張氛圍,帶動著觀眾的情緒,使影片在主題上再次得到了升華。

整部影片無論是在敘事結構,還是人物塑造,或者拍攝手法上,都有很高的建樹,可見導演對整部影片的拍攝有很強的把控力,經典之所以經典,絕非偶然,這樣偉大的歷史著作,值得我們一遍遍回味。

結尾:

一部電影著作的成功,是人物、故事、鏡頭、音樂、色彩、細節等共同作用成就的結果。再次看《辛德勒的名單》的名單,仍然帶給我那麼多的震撼,不得不感嘆著背後製作人員的高超技藝。

可電影終歸是電影,它有其在藝術創作上的加工,當走出影院,回歸現實生活,我們除了驚豔於電影作品給我們帶來的視覺衝擊和深刻感受外,還要通過電影,來刺激我們對於這樣慘痛歷史的思考,銘記歷史。

希望這樣的戰爭片,以後就只是來源於創作者高超的技藝,而非來源於真實的戰爭歷史,畢竟我們心底最深的期盼是世界和平。

相關焦點

  • 拉爾夫·費因斯談《辛德勒的名單》角色塑造
    拉爾夫·費因斯談《辛德勒的名單》角色塑造 時間:2020.04.1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Serko
  • 《辛德勒的名單》告訴我們:戰爭機器下人性的偉大和渺小,很真實
    「富有同情心,願意幫助別人是很自然的事,從人性的角度看,這也是應該的。」—何鳳山中國原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先生,在任職期間,為上千猶太人發放前往中國上海的籤證,這些人因此免遭德國納粹的殺害。而何鳳山先生的事跡,直到1999年才被世人知曉,被聯合國譽為「中國的辛德勒」。
  • 辛德勒的名單:從色彩方面分析電影
    《辛德勒的名單》是猶太導演史匹柏的作品,看了這部電影很多次,卻苦於自身能力不夠遲遲沒有動筆寫影評,於是想先從最簡單處著手,分析一下影片中關於色彩的運用。《辛德勒的名單》以蠟燭的點燃作為開場畫面,橙紅搖曳著的燭光在猶太人家庭的禱告歌聲中慢慢燃燒。隨著蠟燭燃燒殆盡,電影畫面完成了從彩色到黑白的轉變,最終只有燒紅了的燈芯向上飄出一縷灰白輕煙。至此,彩色象徵的希望破滅,電影完全進入黑白畫面。
  • 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情感表達的角度解讀《比海更深》獨特魅力
    今天,我將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三角度來賞析解讀這部影片的魅力。本文第四部分,我會談談這部電影帶給我的一些思考和啟發。01、關於敘事手法:以生活性的場景進行感情鋪墊,並在最恰當的時間點,把主旨突現出來詩人穆旦在寂寥的晚年寫下《冥想》:「為什麼萬物之靈的我們,遭遇還比不上一棵小樹?」
  • 豆瓣9.2《小鞋子》:從敘事結構、鏡頭語言、主題呈現3個角度解讀
    一、敘事結構:因果式線性敘事結構下,雙層的敘事節奏1、因果式線性敘事結構《小鞋子》這部影片的敘述,是以時間為主要敘事關係,圍繞一個「小鞋子」主題事件的展開的故事關係。因果式線性結構,是常見的電影結構模式類型之一,一是指該結構模式主要以事件的因果關聯為敘述動力來推動敘事進程 ;二是對其敘事線索以單一的線性時間展開,很少設置判斷時間進程的插曲式敘述,更不作一條敘述線索以上的並置性(對比、交織、復調式等)處理。
  • 《辛德勒的名單》戰爭時人性的醜惡與高尚、反對戰爭
    《辛德勒的名單》作為一部反映戰爭的影片,它幾乎沒有暖色調,全片採用黑白影片的風格,通過陰冷的色調和畫面刻畫出戰爭的殘酷,同時以遠鏡頭凸顯遭受戰爭摧殘的人物形象,以近距離人物的面部、神情、細微動作的鏡頭來反映人物內心不一樣的複雜情感。
  • 《辛德勒的名單》大揭秘:紅衣女孩的身份是什麼?她後來怎麼樣了
    《辛德勒的名單》這部電影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是一部總時長超過3個小時的黑白電影,整個電影籌備了10年之久,導演曾說過這部電影是由一個真人事件改編的故事。電影中主人公在二戰期間救下了1000多名猶太人,這群猶太人中有一位倖存者波德克.菲佛伯格,他為了報答辛德勒的救命之恩,決定將辛德勒的事跡公布於眾。整部電影用的都是黑白紀錄片的方式,這種方式目的就是為了突出故事的厚重感,在影片中有一位紅衣女孩,她成為了全片的亮點。在黑白影片中,穿著紅衣的她顯得格外的亮眼,很多人在看完電影後都在猜測這位紅衣女孩代表了什麼。
  • 演員拉爾夫·費因斯談出演《辛德勒的名單》經歷
    拉爾夫·費因斯透露自己為了了解角色,仔細研究了澳大利亞作家託馬斯·基尼利的小說《辛德勒方舟》。並在帝國戰爭博物館閱讀了大量關於辛德勒和集中營看守原型的資料。
  • 《辛德勒的名單》:救一個人就是救了全世界的人性之美
    「這份名單代表著至善,這份名單就是生命,名單的外圍是一片可怕的深淵」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是世界影壇史上經典的電影,出自大導演史匹柏。感動了無數人的辛德勒,拯救了1100猶太人的辛德勒將被我們永遠銘記。
  • 從人物隱喻、敘事結構、特寫鏡頭,闡釋豆瓣8.9評分的《血鑽》
    、敘事結構、特寫鏡頭,等三個方面闡釋這部豆瓣8.9評分的影片。 敘事結構:輻射式、現實主義、首尾相顧 兩種輻射式結構 第一種輻射式結構在法語中叫(rayonnant)
  • 《辛德勒的名單》,一部絕對值得看十遍以上的電影
    《辛德勒的名單》講述的是二戰的故事,一個德國納粹的商人利用戰爭想要發財,在戰爭中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所以大量僱傭猶太勞動力,為自己創造財富,但是在隨後的事情發展過程中,屠殺猶太人這種行為喚起了他自己本身的良知,最後的他選擇散盡家財以一己之力保住了1100名猶太人的性命。
  • 世界人道主義日:大家都看過《辛德勒的名單》你知道他的原型是誰嗎?
    這個世界人道主義日,給大家講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辛德勒的名單》人物原型的故事。「當你拯救了一條生命,就等於拯救了全世界」。這是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主人公收到他救過的猶太人送來的指環上面鐫刻的經文。辛德勒看到這句話時,為自己沒有拯救更多人而涕泗橫流。
  • 電影攝影都有哪些角度?
    即構圖時運用攝影取景器觀察、選擇而確定畫面的拍攝位置。由拍攝距離、拍攝方向和拍攝高度三個因素所決定。在電影攝影創作中,是以確定一系列攝影角度來完成造型任務以及敘事任務的。」 通過變換攝影角度完成場面調度,使畫面氣氛更加生動、活潑。攝影角度變化得當的影片在給觀眾講述劇情的同時,把視覺上的流暢感、靈活感和觀影的愉悅感帶給觀眾,使看電影這一活動成為一種視覺、頭腦和心情上的放鬆與享受。當然,攝影角度不能為了變換而變換,還是要以影片敘事需要和整體攝影風格要求而定。
  •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不管有多麼黑暗,都會有人性的光輝在閃爍
    後來,辛德勒向德軍軍官開出了猶太人的名單,傾家蕩產買下了這些猶太人的生命。在那暗無天日的歲月裡,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全世界。當戰爭結束時,那一群「辛德勒的猶太人」得以解放,而辛德勒卻要開始自己的逃亡之旅。一個猶太人將有著全體工人籤名的說明信交給辛德勒,萬一他被捕,上面有所有人的籤名。
  • 電影《雲圖》故事結構簡化 敘事手法簡單粗暴
    【故事】  原作 環環相扣  大衛-米切爾的小說分為十一章六個故事,表面上看時空關係複雜,既有1850年前後的太平洋島的航行歷險,也有1975年時為核陰影籠罩的美國加州故事,甚至還有未來時空時文明隕落後的掙扎。
  • 從敘事藝術、人物塑造、主題探討,深度剖析《三塊廣告牌》
    下面我們從敘事藝術、人物塑造和主題探討四個方面,來詳細解讀這部電影。敘事藝術:運用羅伯特·麥基經典的「故事原理」,層層遞進,將故事的一波三折進行完整呈現,在過程中將觀眾情感有效帶入。人物塑造: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放置於影片戲劇化的衝突之中,用衝突的不斷累積,將人物的心理過程完整呈現,強化觀眾的情感認同,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主題探討:人性的複雜、善惡的分野、救贖與自我救贖,是影片探討的重點,導演意在告訴我們善惡並非涇渭分明、不是所有問題都有答案,人要學會自我救贖。
  • 辛德勒94歲遺孀返德國定居 安享晚年
    艾蜜莉的朋友和傳記作家羅森伯格(Erika Rosenberg)告訴記者,奧斯卡.辛德勒(OskarSchindler)遺孀艾蜜莉決定離開僑居地阿根廷,返回德國定居,安享晚年。    辛德勒是一名德國商人,他曾經從納粹魔掌解救1200名猶太人,艾蜜莉從1949年以來就一直住在阿根廷。
  • 《美麗人生》:從敘事手法、視聽語言、主題呈現解析電影魅力所在
    1997年,電影《美麗人生》在義大利上映了,一舉囊獲第7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三項大獎,以及其他大大小小共70個獎項。《美麗人生》豆瓣評分9.5,很多人說:"如果一生中只能看一部電影,那一定要看《美麗人生》,因為在裡面你可以看到真善美,也可以看到假惡醜。"
  • 《青銅時代》的敘事手法:黑色幽默
    敘事手法,即為講述故事的方式,涵蓋著所謂的「敘事風格」。文字的韻律和敘事風格並不能截然分開,法國新小說家和卡爾維諾等都是現代小說的革新者,他們著力最多的地方,還是對於敘事藝術的開拓。敘事藝術和小說韻律是同一質地概念的不同演繹,在王小波眼中,現代小說的精髓就在於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