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區,是浙江金華歷史文化古城,為金華市中心城區,金華市政治、文化、商貿中心。婺城區已形成建材、化工、機電、汽配、電子、紡織、服裝、食品等工業體系,婺城區農業產業化成效顯著,被命名為「中國茶花之鄉」、「中國桂花之鄉」、「中國苗木盆景之鄉」、「中國南方奶牛和乳品之鄉」。
01雙龍洞
金華雙龍洞距金華市區約8公裡,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層的雙龍洞之外,還有中層的冰壺洞和最高的朝真洞。雙龍洞分內、外兩洞,內洞與外洞僅相隔5米,有一塊巨大石屏相隔,僅留長10米,寬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水道水面離地下河頂灰巖僅有0.30米左右的間隙,進內洞須仰臥小舟而入。
雙龍風景名勝區分為雙龍洞、黃大仙、尖峰山、赤松山、大盤山和家園裡六大景區,其中雙龍洞和黃大仙為核心景區,主要景點為雙龍洞、冰壺洞、朝真洞、桃源洞、金華觀和黃大仙祖宮等。
雙龍洞景區是雙龍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之一,位於景區中心。主要由雙龍洞、金華觀、二仙洞(雙龍古堡)、冰壺洞、桃源洞等著名景點組成。其中雙龍洞又是整個風景名勝區核心景觀和象徵,成為自然風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
黃大仙景區也是雙龍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為道教第三十六洞天所在地。景區內林木蔥鬱、空氣清新、湖泊水碧如鏡、溪泉潺潺流暢、氣候涼爽宜人,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共有野生動植物9000餘種,交通便利,設施配套,是著名的旅遊觀光、避暑度假和修學朝聖的勝地。主要景點有黃大仙祖宮、仙瀑洞、朝真洞等景點。
主要由霞客古道、智者寺、尖峰山(芙蓉山)等景點構成。該景區以尖峰山為中心,北至黃大仙景區,東至赤松山景區,西至雙龍洞景區,南至金華市區,總面積9.29平方公裡。景區的目標定位是以水清林幽、鄉土文化為特色,以民俗觀光、休閒度假為主要功能的城郊型森林公園(景區)。
赤松山景區地處金華市金東區赤松鎮以北,整個景區共有24個景源,景觀景物有55個,景區是以黃大仙傳奇文化與清幽的山水風光交融為主要特色,以觀光、朝覲和休閒度假為主要功能的國家級雙龍風景名勝區的重要景區。
家園裡景區是整個風景區中開發強度最小的景區,也是山水景觀比較好的一個景區。景區主題是「探險、鍛鍊」。景區內的幾個村莊如橫臘、大源等人口比較少。所以人類活動對生態影響比較少,整個景區都是原生態景觀。
金華雙龍洞距金華市區約15公裡,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層的雙龍洞之外,還有中層的冰壺洞和高的朝真洞。雙龍洞分內、外兩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餘米,廣、深各33餘米,面積1200多平方米。洞內陳放著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雙龍洞最奇趣的是外洞與內洞之間,有一塊巨大的巖石覆蓋在一流清泉之上,水道寬丈餘,巖底僅離水面一尺左右,進出裡洞,只得用小船,人直躺在船底,小船從巖底的水面穿引而入,當穿到巖底中間時眼前一片漆黑,似乎周圍的巖石一齊朝身上擠壓過來,巖石几乎擦著鼻子。進約二三丈,又豁然開朗,被譽為奇觀。內洞約有2000多平方米,巖洞深邃。
「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舟仰臥人回溪」,進入內洞就宛如置身仙境龍宮了。內洞更大於外洞,面積約3500平方米,洞內鐘乳石、石筍、石幔、石柱、石鐘、地下泉水眾多。「神龍見首不見尾」,在洞內你就可以見到兩龍的龍身、龍爪、龍尾了。其他主要景觀有「晴雨石」等數十多個巖溶景觀,琳琅滿目,惟妙惟肖,遊客至此,都會忘記塵世的喧囂,體驗「洞中方一日,人間已三載」的神奇。
外洞寬廣高大,面積約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集會。常年洞溫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涼。特別是在炎熱夏日,金華人和遊客到洞中納涼已成千古風俗,比起天然空調,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
02九峰山
九峰山,古稱婦人巖,又稱龍邱山,芙蓉山。(附近龍遊縣就以此山得名)疊蟑連岡,奇峰挺九,故名九峰。距金華市區28公裡,與婺城區的湯溪鎮相依,面積10.38平方公裡,是仙霞嶺山脈括蒼山脈餘支,為丹霞地貌結構,峰石林立,山水相依。
九峰山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豐富。山奇、石怪、水秀、洞幽、地野,寺廟、古建築、遺址、古墓、石刻、神話傳說豐富。九峰山現有自然、人文景物景觀80多處,相互輝映,溶為一體。白堊紀火山巖沉積沙礫巖構造,奇峰突兀,壑幽穀神,似鬼斧神工。近觀山峰巍峨,巧石生輝;舉頭仰望,白雲悠悠,鷹擊長空。綠樹黛山,斷壁山崖,在霞光的映照下,光彩奪目,山峰幻影無比,正如有詩所云:「南望參差九點峰,青天削出翠芙蓉」。
九峰山不僅有險峻的山峰,奇異的怪石,更有平如鏡、水如銀的深潭湖泊。龍潭,夾峙在群山之中,涓涓泉水流,陣陣漣筋歡,恰似綠色林海中鑲嵌著一塊溫潤的碧玉。龍潭水深不可測,龍吟瀑如少女飄然而下的秀髮。
自古名山多僧居,九峰山有大雄寶殿、胡公殿、鐘鼓樓、觀音閣、天王廟等建築和佛像百多尊。方圓幾百裡的遊人香客慕名而來,傳說農曆八月初一到九峰遊覽,能見天門洞開。九峰禪寺建於南朝天監年間,已有1500餘年,依山傍洞,不施椽瓦而風雨莫及,巍然聳立。
九峰山,古稱婦人巖,又稱龍邱山,芙蓉山。疊蟑連岡,奇峰挺九,故名九峰。距金華市區28公裡,與金華縣湯溪鎮相依。面積10.38平方公裡。系仙霞嶺山脈括蒼山脈餘支,為丹霞地貌結構,峰石林立,山水相依。《後漢書?郡國志)云:「東陽記縣龍丘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丹自,遠望盡如蓮花,龍邱長隱於此,因此為名。其峰際復有巖穴,外如窗脯,中有石林……」。龍邱長即龍邱蒼,東漢太未人,與嚴子陵等名士為友,隱居九峰。
九峰山引來許多文人雅士到此隱居講學,名仙到此修道煉丹。晉代道家創始人、煉丹名家葛洪,得道成仙,並著《神仙傳》,至今丹灶依然。南齊徐伯珍「講學九峰,授徒千人」。唐吏部尚書徐安貞棄官隱居於此,山下建有「安正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