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朱麗珍
12月21日-22日,中國城市環衛協會主辦,金華市婺城區人民政府、中環協村鎮垃圾治理專業委員會、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錢江晚報共同承辦的全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暨運行管理現場會在金華市婺城區舉行。
21日上午,來自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村鎮垃圾治理專業委員會相關專家、省級有關部門領導、新聞媒體記者、垃圾分類從業人員先後到長山鄉、白龍橋鎮、竹馬鄉下張家村等地近距離直觀感受全自動化陽光堆肥好氧快速成肥處理技術、集中式大型機械化處理微生物發酵成肥技術、單體式陽光房處理農村易腐生活垃圾等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新技術、新手段。
易腐垃圾自動處理
要說易腐生活垃圾處理的新技術,位於長山鄉的農村易腐生活垃圾陽光堆肥自動化處理中心,是全省首座基於陽光堆肥房技改提升的自動化快速好氧堆肥處理中心。
金華市婺城區長山鄉農村易腐生活垃圾陽光堆肥自動化處理中心
中心在原本七村聯建的陽光堆肥房基礎上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和傳統陽光堆肥房相比,採用自動化預處理、自動化多點位下料進倉、自動化溫溼度探測顯示、自動化廢氣收集處理等工藝技術。
與會嘉賓和媒體參觀金華市婺城區長山鄉農村易腐生活垃圾陽光堆肥自動化處理中心
經過技改後,不僅對範圍內臭氣、滲濾液等二次汙染進行全域控制,還大大加快了成肥速度,發酵周期由原來的180天左右縮短至20天以內,堆肥房日處理能力提高到3噸/天,充分發酵腐熟後可形成的物料粒徑均勻、有機質較高、總養分含量豐富,相關指標均符合《有機肥料》(NY525-2012)標準要求,施用後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性狀,真正實現了垃圾資源化。
與會嘉賓和媒體參觀金華市婺城區長山鄉農村易腐生活垃圾陽光堆肥自動化處理中心
廚餘垃圾變肥料
處理垃圾更高效的,當屬位於婺城區臨江東路的生活廚餘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
金華市婺城區白龍橋鎮臨江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
這裡的服務範圍輻射婺城區10個鄉鎮(街道),每天要處理周邊約4萬人口帶來的20噸生活廚餘垃圾。
金華市婺城區白龍橋鎮臨江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
分類收集上來的垃圾運至處理中心後,通過車載式上料預處理系統進行受料和廚餘垃圾二次分揀、破碎及脫水處理,幾分鐘後就可送入微生物發酵機中進行24小時生物高溫好氧發酵處理,廚餘垃圾就能轉化為高營養成分的有機肥,在二次熟化堆肥間進行7-10天的陳化處理後,就能達到有機肥標準。
嘉賓媒體參觀金華市婺城區白龍橋鎮臨江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
每天大量垃圾進場,但處理中心運轉快速,裡面幾乎聞不到垃圾臭味。陳化處理後的有機肥料,深受周邊花卉、蔬菜、水果種植戶的喜愛。
嘉賓媒體參觀金華市婺城區白龍橋鎮臨江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
接地氣的陽光堆肥房
和微生物發酵機快速高效不同,位於竹馬鄉下張家村的人居環境整治及單體式陽光堆肥房,把垃圾處理交給了時間,過程中做到全程可控,低成本、接地氣,更符合農村實際情況。
金華市婺城區竹馬鄉下張家村陽光堆肥房
今年11月,婺城區組織對下張家原陽光堆肥房進行示範性工藝改造,將堆肥倉作為一個可控的、動態的、完整的系統,處理過程中的各項數據,都接入後臺監管系統,銜接後續的長效管理。改造完成後,還增強了堆肥倉體的保溫性能,比如冬天這樣的低溫季節,能減少溫度的損失,有利於加快發酵進程,而使用的除溼除臭淨化器,能減少臭氣的無序排放。
金華市婺城區竹馬鄉下張家村陽光堆肥房
嘉賓媒體參觀金華市婺城區竹馬鄉下張家村陽光堆肥房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