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 開 的 第 一 件 事 情 就 是 置 頂 我們 公 眾 號
我 是 吃 貨 我 驕 傲
▼
◆ ◆ ◆ ◆ ◆
美國總統選舉希拉蕊落選,人們也紛紛將目光放在臺獨氣焰囂張的蔡英文身上,希拉蕊的落選,恐怕小蔡蔡的臺獨夢是真要破碎了!其實呢,對於始終堅信海鮮兩岸是一家的我來說,蔡英文的陰謀都是小事,臺灣的這些美食才是大事,臺灣美食最全清單,吃過了才真正的叫臺灣遊。
滷肉飯
滷肉飯,臺灣最常見的經典小吃,在全臺各地都有店家販賣滷肉飯,雖然,猶如家常便飯的滷肉飯很多臺灣的同胞都會做,但是在臺灣各地區的滷肉飯店生意還是火到不行。滷肉飯,特色在於肉醬和肉汁,它們是製作的關鍵部分。滷肉飯在臺南、臺中、臺北的製作方法和特點均有差異。
棺材板
棺材板,前身是用西式酥盒加上雞肝等中式配料做成的,之類美食在臺灣特別受歡迎,其製作特別、口味特殊,加上名稱的「怪」與「邪」,成為臺南至今盛行的獨特小吃,金黃的吐司、香軟的雞肉,再加上五顏六色的豌豆、蘿蔔、墨魚等,再用牛奶芶欠,一道吸人眼球,美味可口的棺材飯就出來了。
鳳梨酥
鳳梨酥相傳最早起源於三國時期,其鳳梨閩南話發音又稱「旺來」,象徵子孫旺旺來的意思,而鳳梨亦是臺灣人拜拜常用的貢品,取其「旺旺」「旺來」之意,所以在當代臺灣婚禮習俗中,也是廣為應用,深受民眾喜愛。
宜蘭蔥餅
來自臺灣最著名的蔥油餅之一,宜蘭蔥餅,沒有任何餡料的參與,只是蔥、油以及麵粉的組合,但別致的外形相信也會為你帶來獨特的味覺享受。螺旋的形狀仿佛是蝸牛不願捨棄的家,也如漫長的輪迴。
臺灣滷味
臺灣滷味的歷史也不過80餘年,因為臺灣的原住居民並不吃滷水,滷水類的食品是在祖國大陸的移民過去之後才帶過去的,其味道清淡,略帶微辣微甜,而且在製作之中很少添加八角、茴香、肉桂、味素等香氣濃重的香料。製作出來的滷味在於細細回味之中的鮮香。
綿綿冰
零攝氏度以下的低溫,是神奇魔術師,五顏六色的水果和牛奶在他的手下,一個個華麗麗變身。層層疊疊,絲絲縷縷,如細膩絲滑的彩色雪山。驕陽和驟雨交替上演的五月天,提前讓人感受盛夏的熱辣脾氣。在臺灣人氣爆棚的綿綿冰,是給我們無數個盛夏裡最好的禮物和安慰。
奶茶飲品
臺灣奶茶,又叫珍珠奶茶,是一項流傳於臺灣的茶類飲料,將粉圓加入奶茶之後,就成為珍珠奶茶。由於口感特殊,所以相當受到青少年歡迎。
鹽酥雞
鹽酥雞是臺灣最常見的小吃之一,不過其實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全稱,鹽酥雞攤位中除了油炸小塊雞肉骨外,通常一併賣炸甜不辣(包括豬血糕及魚板)、炸花枝腳、炸蕃薯條、炸四季豆、炸芋粿等等,有的攤位會兼賣炸雞排。鹽酥雞氣味濃鬱,口感酥脆,因此使許多饕客趨之若鶩,是少數不在夜市也能存活的小吃種類之一。
芋圓
也就是臺灣甜品,絕對是一道能代表臺灣的經典美食,以芋頭蒸熟後壓成泥,加上地瓜粉及水拌勻成團,搓揉成長條形再切成小塊,放入沸水中煮至浮起撈出即成芋圓。加入地瓜粉較Q,改用太白粉則較軟。相似食品還有以綠豆泥代替芋泥的綠豆圓。均是臺灣九份的著名小吃之一。
臺灣牛肉麵
臺灣牛肉麵,是臺灣平民美食,遍布臺灣地區大街小巷。其是當年渡海來臺的老兵因思念大陸家鄉而發明的特殊飲食。「細細品來,牛肉麵可以說匯集了中華美食精華,比如上海菜的紅燒,廣東菜的煲湯,還有四川菜的辛辣味等。
鐤邊銼
鼎邊銼,臺灣基隆著名小吃。原本是福州小吃,在福州人家裡這算是家常小吃。裡面有肉羹、蝦仁羹、金針、香菇、木耳、魷魚、小魚乾、竹筍、高麗菜,內容豐富,是標準的湯好料多。然而這只是配料,主菜是白白嫩嫩的一片稱之「鼎邊銼」。其來自明末清初闖王李自成落難民間,向百姓乞討用以果腹的逃難點心,登基後因懷念這樣一道點心,不只為其命名還訂為御菜,流傳至今。
花枝燒
花枝燒又叫「烏賊燒」,是臺灣極具特色的美食之一,在國內很少能夠吃到。花枝燒酥皮脆脆的,魷魚很有嚼勁,米飯軟糯鮮香,層次豐富,非常誘人。
淡水阿
淡水阿給,是臺灣臺北縣淡水鎮有名的小吃之一。「阿給」是日文「油豆腐」(油揚げ、abura-age)發音的直接音譯。阿給的做法是將油豆腐的中間挖空,然後填充炒過的冬粉(有些店家使用的是沒有炒過的冬粉)、浸泡過滷汁,以魚漿封口,加以蒸熟,食用前淋上甜辣醬或其他特殊醬汁。
豬血糕
豬血糕又稱為米血或米血糕,其源自內陸,但現在在臺灣卻十分流行,臺灣人承襲了大陸南方食補的觀念,喜歡吃豬血或豬血製品,豬血糕就是市面上最常見的豬血製品之一。豬血糕通常用新鮮的豬血加入糯米、鹽及其它材料,然後蒸熟成為凝固的塊狀,口感比一般的糯米糕還硬一些。
甜不辣
甜不辣是將魚肉或者蝦肉打成漿,加些澱粉、肉、海鮮什麼的,弄成長條狀,再下油鍋炸成「甜不辣」(也有不良商家直接在澱粉中混入劣質的蝦粉油炸製成甜不辣)。大多數人認為甜不辣是由日本人發明的,其實是葡萄牙人最先發明再隨傳教士一起傳到日本,而今在臺灣卻十分風靡。
大腸包小腸
是臺灣相當普遍的小吃,炭火燒烤的大腸外皮微酥,內餡米粒飽滿,夾上風味絕佳的香腸,鋪上酸菜、小黃瓜、薑片與菜脯蛋等小菜,一口咬下肉汁四溢,滿嘴的美味。
蚵仔煎
臺灣小吃銷售排行榜第一名,因偶像劇《轉角遇到愛》被兩岸粉絲追捧。如今從臺灣頭走到臺灣尾,每到一地都可尋到它的芳影。
阿宗面線
這家面線創立於1975年,賣的是大腸面線,雖然有一塊兒小店面,卻不提供座位,食客需端著碗,捧著燙嘴的面線或站或蹲,在騎樓下或馬路中間吃,蔚為壯觀。
彰化肉
彰化肉圓的主要材料是特選番薯粉(清明節後產制),上等豬肉、香菇、蛋黃、冬蝦、竹筍配蔥、玉桂香料。經過配製炊蒸,即是圓形表皮潤澤富彈性的半成品。放入不溫不燥的油鍋炸上數分鐘,撈起澆灑特製的佐料——糯米、花生、芝麻、糖攪拌而成的甜醬,加上上等壺底醬油。
生炒花枝
僅憑「生炒花枝」這個美名,就當先品為快。「花枝」是由主料魷魚,配以各類竹筍、胡蘿蔔熬製而成的。之所以叫「花枝」,是因為魷魚上部有十個肉腕,形如花枝,於是形象地取名。
薑母鴨
這是80年代後期在臺灣流行起來的進補小食,將臺灣特產的紅面番鴨煮熟,取鴨肉和老薑(也被稱做薑母),搭配上胡麻油、米酒、中藥的藥材包,混合放在客人面前熬煮,炭火更佳,好似鴨湯火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