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沒有比她更熱愛雜誌的人了

2021-02-22 Littlething戀物志

她從小學時代就開始購買雜誌。

她說,她是被雜誌哺育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在雜誌裡,有些永不過時的東西。

她說,她不希望自己只是一個「消費者」,而想作為一個「創作者」存在。

她介紹了超過百本世界各地的雜誌,同時也給許多雜誌撰稿,現在她又帶來了自己出版的雜誌《Be Water Journal水象》。

她是愛米。

📝

從沒見過比愛米更愛雜誌的人。

 

買雜誌、看雜誌,做雜誌編輯、撰稿人,到出版自己的雜誌,辦雜誌分享會、收藏展,在愛米的生活中,雜誌無所不在。她對於雜誌的喜好從小時候就開始了萌芽,「小學時代就開始買科幻雜誌和考古雜誌,初中買搖滾樂方面的雜誌、少女類雜誌,之後買電影類、藝術類、文學類雜誌。」


▲ 愛米在杭州Random舉辦的Magmania雜誌遊擊展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她會對雜誌如此痴迷,因為她是受雜誌哺育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整個青春期都受到了雜誌的極大影響,讓我接觸到搖滾音樂、藝術電影、當代藝術、當代文學。」直到現在,她還依然保存著《芙蓉》(文學類)、《視覺21》、《音樂天堂》、《朋克時代》、《摩登天空》等千禧年前後出版發行的雜誌。

▲ 愛米的書桌上永遠堆滿了各類雜誌

 

很多人覺得雜誌具有較強的時效性,過期雜誌的結局似乎只有一個,那就是被處理掉。但愛米常常會翻看以前收藏的雜誌,在她看來那些製作精良的雜誌中有著永不過時的東西

「就像經典的話劇、電影、小說所關注的一些終極議題那樣,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該如何處理和看待?面對生老病死怎麼辦?愛人又是怎麼一回事?……雜誌也會關注和反映這些議題,包含了人類的好奇心、人性的複雜、生活的迷思等等。如果雜誌能觸及甚至剖析到這些問題,那麼,再過10年20年甚至50年,它依然是有價值的,不會被人輕易丟棄的。」

▲ 愛米與友人一起出版的實體雜誌

從看雜誌到成為雜誌人,愛米先後加入年輕女性life style雜誌《NEWAY華夏》,期間創辦了為女性創作人發聲的電子雜誌《After 17》。2007年,她與攝影師朋友一起自費出版了實體雜誌《TOO》,之後入職《城市畫報》。

在過去的的幾年間,她以撰稿人的身份給不同媒體寫專欄或做採訪,包括在《Little Thing 戀物志》開設「little library」專欄,持續報導採訪了很多小而美的雜誌,由她主筆的公眾號Magmania還在不斷地分享著世界各地的小眾雜誌,累積介紹雜誌逾百本

▲ 愛米在自己的公眾號Magmania上持續介紹著世界各地的雜誌

▲ 愛米在《little thing 戀物志》開設的「little library」專欄

雖然如此,但愛米的心中還是覺得不夠,「想要做雜誌的願望一直特別強烈。」於是,兩年前她開始籌備Be Water Journal的網站,2018年的第一天,《Be Water Journal水象》正式發布。


▲ 《Be Water Journal水象》

在紙媒被看衰的現下,愛米「又一次」出版了一本實體雜誌。「我特別享受的是可以擁有完整的時間,不被打擾地,可以好好看一本書,看一本雜誌。」

她希望這本實體雜誌書能給人帶去這種已變得越來越奢侈的完整閱讀體驗。網絡和手機上的閱讀雖已成為主流,但閱讀時間被割裂成了碎片,而且很容易被不同的載體(比如微信信息彈出)打擾,這樣的閱讀狀態無疑是疲倦而不健康的。

 

當然,關於這本全新的雜誌書,愛米想要說的還有更多。

 

 


Interview | Little thing x 愛米


LT:我們都知道你個人有非常豐富的雜誌編輯、出版經歷,那《Be Water Journal水象》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發展結果嗎?它是你的一個總結,還是全新的開始?

愛米:這對於我個人是個新的開始。如果這個世界上有種事情叫「覺醒」的話,我可能就是突然「覺醒」了,意識到自己還是非常想要做媒體。而現實中,沒有合適的機會來做媒體,那麼,就自己造一個。

全新的開始,還包括自己興趣點的擴張,之前提到的從關注創意到關注歷史、社會議題、更大範疇裡的文化等等。還包括,更加注重自身的內在發展,心靈與精神面向。因為個人經歷告訴我,買再多美麗的東西、擁有再多的物質,都無法解決心靈的需求。我不希望只是做一個「消費者」,而是作為一個「創作者」存在,這輩子所做的事情,是真的能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的,哪怕是給讀者們的心靈種上了真善美的小種子(意識、idea、理念)也不錯呀,希望和讀者們一起學習和分享對心靈的探索。


LT:翻閱《Be Water Journal水象》的時候,有一種特別的感覺,覺得必須坐在書桌前閱讀,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愛米:首先,我們把雜誌的尺寸做成了一本書的尺寸,且厚,就是希望讀者能更加靜心地閱讀裡面的內容。如果只是草草地翻過去,那購買這本雜誌書就沒有意義了。我自己看書的方式是從頭讀到尾,上次從哪裡斷下,就從哪裡接上。


LT:裡面大部分都是採訪,像是對張達的採訪更是持續了半年到一年,字數驚人。你是特別傾向於用採訪的形式來做分享嗎?

愛米:採訪的方式,首先是會有第一手的內容,它不是道聽途說而來,不是查閱資料而來。在20歲不到的年紀,我就開始自發地給當地的搖滾樂隊做採訪,並發布在網絡上。之後進入雜誌行業,從封面明星到國內外創作人、普通大眾,做了非常多的採訪,每篇少到500字,多到8000字。

我自己並不是太喜歡查閱資料然後寫稿的方式,雖然工作中可能也會涉及到這樣的操作。但是,人與人的交流,尤其是面對面的交流,會有機會碰撞出非常多的火花。受訪者的經歷或者一句話、一個觀點,有時候可以打開一個新的世界,甚至可以當即感受到這個人的人格魅力。所以,作為採訪者,我一直覺得受益匪淺,並且持續喜歡做採訪。

LT:如何把握訪談的深度呢?

愛米:歷史、宗教、政治、社會,當要把這些作為全局觀的一部分來代入到採訪者的個人生命體驗裡,就有相當多知識要學習了,這是一種追根溯源的方式。比如我們談論某一種設計風格,實際上和那個時代的各種背景息息相關。這些,我都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學習。

LT:出版一本雜誌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你是如何去平衡自己在整本雜誌中的角色的?可否用直觀的百分比來劃分一下?

愛米:在籌備創刊號的時候,每天我有70%的時間在全力製作內容,30%的時間在看書看雜誌、做飯、喝茶、生活……雜誌和網站發布之後這段時間,我大概有90%的時間在做發行、網店客服、宣傳聯繫等工作。

 

LT:會覺得發行、網店客服、宣傳聯繫特別瑣碎嗎?還是因為熱情在,也能夠樂在其中?

愛米:這些周邊的工作的確非常瑣碎,花掉了很多精力。但可以直接接觸到讀者,包括在微信群裡和讀者們交流。做任何事情都可能是雙刃劍,沒有絕對的好和壞。時隔十年,我也從這又一次的自出版裡,感受到時代和科技所帶來的變化。因為我們做《TOO》那本雜誌時,正是2007年。自出版在十年前和現在所面臨的情況、遇到的問題、科技帶來的改變,我可能都可以專門寫一篇文章來說了。

LT:除了實體雜誌,還會有些什麼形式的展開?《Be Water Journal水象》第一期歷時兩年製作,定位是年刊,那麼在人們等待第二期的過程中,你會怎樣去保持一種分享和傳播的聯結?

愛米:雜誌書年刊是我們工作的核心,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持續更新的網站 www.bewaterjournal.com 。這也是個聚集創意人訪談和觀點的網站,內容體量上要輕一點,結合更多數字媒體的優勢,比如可以播放視頻、音頻,可以及時互動等。我們也計劃做些有趣的線下活動,來增加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不過,這所有一切都只能慢慢進行,我們是一個特別小體量的團體。

Be Water Journal完全是個新生兒,還需要更多時間成長,我們自身製作內容的人,也有很多需要學習和思考的,包括媒體本身的生存方式等等。

▲ Be Water Journal網站頁面

 

📋

愛米的雜誌推薦Top 3

 

《Hole&Corner》

 

來自英國的關注當代手工藝精神及生活的雜誌,曾經在《Little Thing 戀物志》的雜誌專欄上採訪並介紹了這本。H&C由媒體工作經驗豐富的團隊來創立和製作,所以不論是文圖還是排版設計等,質素相當高。我自己比較喜歡這類型的雜誌,它不是靠花哨的外表或者是所謂天馬行空的創意,而是靠實在的內容來打動讀者。

 

《The Plant》

 

來自西班牙的雜誌,從日常植物出發,關注創意文化及人群。我自身對自然有著極大的熱情,所以一直在收集這本雜誌。植物是會治癒人心的,好的雜誌也是如此。

 

《Purple Journal》

 

影響我最大的雜誌之一。在上世紀90年代,法國的傳奇編輯Elein Fleiss曾經和她的搭檔打造了Purple系雜誌,融合了文學、時尚、設計、藝術等,可以說是反映了90年代到21世紀初整個歐洲的次文化。後來,她反感於雜誌過度的商業化,又獨自創立了《Purple Journal》雜誌,回歸到對文學的重視、對文字的閱讀體驗等。可惜這本雜誌停刊了,斷斷續續後來出了年刊、特輯,最近兩年沒有新的作品出來。

editor_Joyce

photos_楊弘迅、彼得貓

【版權聲明】

圖文均為Little thing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或抄襲,合作請聯繫後臺或發郵件infolittlething@126.com。

🎁

福利時間

與我們在留言區互動,

分享「你最愛的一本雜誌

截止至3月31日下午

我們會在評論區抽取1位朋友,

送出《Be Water Journal水象》一本。

點擊回顧往期精彩內容


插畫

INCCO | 她有100種方式去畫畫

出久根育 | 低調到在維基百科上都資料不詳的童話繪本畫家

Ingela.P.Arrheniu | 永遠當個天真的大寶寶

郝小好 | 好好畫畫,好好過生活

Yelena Bryksenkova | 憂愁和單戀是靈丹妙藥

手作

大大的童話 | 所有戀物之人,都會被她們戳中內心

Cat Rabbit | 醜萌的毛絨玩具也可以很可愛

Ros Lee | 把不開心揉進泥裡,製造簡單的快樂

Helen Ahpornsiri | 一片葉子究竟有多美

Mister Finch | 童話般的男人,童話般的作品

 

戀物girl

Julia Tyroller | 最美好的事物都是免費的

Ellen Tyn | 她就是小仙女本人了

Fanette | 戲夢巴黎,每天都是一部戲

Tina Sosna | 喜歡上她,好像是一瞬間的事

Jessica Silversaga | 美到讓人想霸佔的衣櫥

 

刺繡

Lera Petunina | 世界名畫用針繡出來

Clémence Joly、Kate Jenkins、Jessica Dance | 用毛線做點好吃的

Raquel Rodrigo、Danielle Clough | 來給房子繡個花

 

舊物創造

Sabine Timm | 不花錢搞創作,垃圾就是她的寶物

Kate Kato | 用廢棄垃圾搭建起的「自然博物館」

Claire Read | 舊物,才不要扔掉

 

旅行搜店

英國 | 能進博物館的不只有奇珍異寶

日本 | 銀座最老的公寓樓探店

日本 | 聖誕迷們的橫濱紅磚倉庫市集攻略

荷蘭 | 你所不知道的烏特勒支

日本 | 遊走東京老街裡的人形市

紙藝拼貼

Francesca Capellini | 陌生人「拼」成一家人

陳粉丸 | 用過時的紙鋪出不同常人的路

Su Blackwell | 一本不願合上的書

 

家居
Swantje Hinrichsen | 用一點「孩子氣」裝點家

Annemarie Poorter | 打造北歐風清涼之家

▲ 每個月的第四個周六與你相約

▲ 淘口令 ¥9YPy0L8reOC¥

▲ 淘口令 ¥Crxg0L8r7tp¥

▲ 地址:深圳南山區香山東街華僑城創意園北區A4棟113

▲ 淘口令 ¥OaKD0NGk0sV¥

相關焦點

  • 或許,你找不到比Honda更熱愛賽車的品牌_易車網
    賽車之於Honda,說是刻在骨子裡都似乎都不夠到位,那簡直就是源自DNA層面的熱愛。擊碎懷疑,誰說歐洲人才能玩F1兩歲,能做什麼?我沒見過一家車企在成立兩年的時候就敢把腳步往F1邁的,Honda敢!儘管在F1賽場上成績輝煌,但當本田宗一郎產生要進軍F1的念頭的時候,他手底下的人都是懵的——他們從1962年才開始造四輪汽車,對於F1的了解更多的也只源於雜誌,手頭的參考只有一臺英國的Cooper Climax。似乎啥都沒有,但他們有一股挑戰的心氣。
  • 影評|《穿普拉達的女王》:熱愛會賦予工作意義
    她一邊在為工作抱怨,卻一直任勞任怨。她一直試圖以「在堅持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為自己的改變辯解,認為讓自己更時尚或是其他的改變,都只是為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得到上司的認可。她為主編賣力,忽視了身邊的人,朋友對其勸說,但安迪常把「這我沒得選」掛在嘴邊,似乎她所有的工作都是被逼迫的。
  • 孫何方:從設計師到品牌主理人,只有熱愛並不夠
    只有熱愛是不夠的認識孫何方的人,或許印象最深刻的是「設計雪花系列的女孩」。當天,她扎著一個丸子頭,胸口別著經典款雪花胸針,整個分享會輕鬆且俏皮,正如她所崇尚的「熱愛生活」的氛圍。仔細一想,她也不過只是一個85後剛榮升為母親的女孩。現場的一位觀眾說,她不相信成功的背後是1%的天賦加上99%的汗水,她問孫何方怎麼看待設計天賦。
  • 從音樂作曲碩士到編織設計師,她把愛好玩成了她熱愛的工作
    Moon老師,她將她所熱愛的編織玩成了職業,一起來看看吧!個人棒針、鉤針作品在此公司旗下的各種雜誌都有發表。每天除了忙碌地工作外,她總是喜歡為老公做幾樣小菜,帶自己的愛犬Note出去散步,Note可是她的高級助手哦!
  • 英國女孩天生沒有腿,9歲登紐約時裝周:比臉更美的是她強大內心
    她的兩條腿天生畸形,左邊的小腿只有一半,右邊的小腿幾乎沒有。 爸爸說:「她很愛笑,她都微笑地面對生活,我就更不能退縮,我也想成為那個保護她的人 或許是受到父親鍛鍊身體的影響,從小沒有腿的黛西卻非常喜愛運動。
  • 為從小到大都熱愛的《讀書》雜誌貢獻一次回憶,就算衰老一回也值得 | 高峰楓
    手中還攥著大把青春的人,根本無暇回憶。十多年前有一陣兒,忽然開始流行回憶八十年代。看到有同齡人動情地緬懷過去,我還覺得非常詫異,覺得是創造力下降的標誌。但這一次,是為了紀念《讀書》雜誌創刊40周年。為自己從小到大都熱愛的一本雜誌貢獻一次回憶,就算衰老一回也值得。    我從中學時開始看《讀書》。
  • 那些熱愛旅行的人,後來都怎樣了?
    對於自己所熱愛的事情,你一定能夠找到平衡點,將愛好變成工作,何嘗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兒呢。02熱愛旅行的人,最後擁有開闊心胸、遠見卓識。女人的見識決定了她的格局,格局氣度決定人的一生。它們就好比折射在你身上的一束光,照亮你未來的路。
  • 熱愛生活的人,也會被生活所熱愛
    生活中仿佛都是單調的灰色,沒有濃厚的興趣愛好,沒有為之熱愛的事業,鋪天蓋地的碎片化信息充斥在生活裡,營造成了忙碌的假象。每天刷著朋友圈,感嘆著別人斑斕的人生,而後得過且過。佛系頹喪的生活仿佛剝奪了年輕人的朝氣和陽光。她決心改變。想要以包容欣賞的心態來看待這個世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值得被記錄,她不再想朋友圈空空如也,連別人了解她的入口都無法獲取。
  • 國家地理雜誌招募「探險熱愛者」,帶你走進《迷霧世界》的極端之地
    這其中,精美的遊戲場景也成功引起了《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關注,化身成探險熱愛者加入《迷霧世界》的熱愛者聯盟,並且在官微發布了長文——《極端之地,你也可以去!》對遊戲精美的美術場景進行了推薦。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作為《迷霧世界》四大熱愛者聯盟之一的探險熱愛者,首先盤點了真實世界中令人嘆為觀止的極地美景,大自然造就了最極致又奇特的地貌風光,充滿著驚險、刺激和魔幻般的魅力。
  • 147年前,誰寫下了《自然》雜誌的創刊詞?
    她熱愛自己,她的無數慧眼都在凝視自己,她的不盡愛憐也都給了自己。她把自己分割開來,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快樂源泉。她激發出源源不斷的快樂能力,安撫自己無法控制的悲傷。  她喜愛幻想。若有人摧毀自己和他人的幻想,她就會不由分說,對之處以最嚴酷的懲罰;那些忠心追隨她的人,則會被她視作嬰孩,擁在懷中。  她子女無數。
  • 雙11浪漫復興狂潮,生活要有儀式感|做熱愛的事,讓我更懂我自己,也更熱愛生活!
    想到要採訪她心裡又激動又驚喜,畢竟能被NIKO姐多次讚譽的人肯定很厲害~先刷了她微博的我被她的舞蹈深深種草↓↓↓隨便來幾幀在這之前我已經教了10年的舞蹈,所以藝人培訓對我來說只是從舞蹈圈轉移到娛樂圈,換了個環境而已,並沒有差,而且我熱愛的是舞蹈這件事情,30歲生日的時候許下的願望就是再奉獻我的十年給舞蹈,其實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實現夢想的瞬間,而是堅持夢想的過程。堅持某一件你熱愛的事情其實也是一種儀式感,BUT對我來說最的大挑戰就是早起,哈哈哈哈這個比堅持跳舞難多了。
  • 沒有誰比我更愛她
    她的眼神頹然地軟了下去,嘴卻還硬著:這麼晚還在外面玩,出點事兒怎麼辦?不知為什麼,我的眼淚一滴一滴落下來。轉身回到自己的房間。媽媽跟進來道歉,她說:這段我太忙了,你回來冷屋冷房的,難為你了。我很想抱抱她,但終究是忍住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已經羞於直接地表達對她的愛。媽媽越來越忙了。
  • 希望你永遠快樂自信,熱愛鋼琴、熱愛音樂,熱愛生活
    她剛彈奏兩行就說:「不對吧,不好聽呀,是不是我彈錯了…」她開始懷疑自己,然後接下來的幾天也消減了學琴的熱情,我也只能看著她糾結的樣子,我們也簡單分析了原因,猜想是否這位俄羅斯音樂之父與我們之前練習的巴赫、莫扎特、貝多芬不同,或許是,作品融入了俄羅斯民族特有的地方音樂特色……但這並沒有消除孩子對這本書第一個曲目的牴觸心理。
  • 鍾楚曦成為芭莎珠寶十周年封面女郎,她的偶像舒淇也曾登上雜誌
    自2009年2月,中國第一高級珠寶時尚雜誌BAZAAR Jewelry橫空出世,而舒淇成為了這個雜誌的封面人物,這個對於舒淇來說想必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而後該雜誌也是請了許多的藝人作為封面女郎,今年是芭莎珠寶雜誌的十周年紀念日,而今年邀請了鍾楚曦作為封面女郎,而鍾楚曦竟然是舒淇的粉絲,或許她也沒想到如今她會繼偶像之後
  • 勺勺郭:「我對文字的熱愛,就是我創辦素時紀的緣由」
    青春告訴我們,或許曾經做過很多傻事。時間告訴我們,或許曾經也沒有那麼傻。而你告訴我們,或許曾經是最好的年華。
  • 趙麗穎雜誌花絮被傳開,截圖放大2倍,這鼻型確定沒有用P圖?
    相信大家也都是察覺到,趙麗穎在《中餐廳4》播出後,她就經常上熱搜了,只不過趙麗穎熱搜頻率很多,可是觀眾卻絲毫沒有厭倦,反而對趙麗穎每次熱搜都是滿意,這到底是咋回事呢?原來,趙麗穎除了綜藝熱搜之外,其實她還有很多活動生圖、雜誌美照等等,而對于美人,觀眾自然是百看不厭,甚至希望趙麗穎能經常營業的啦!
  • 完美捲紙作品讓她成功登上藝術雜誌,小紙張也有大奇蹟!
    從此,讓她原本平凡的生活增添了一絲色彩,激發了她不斷創新思維,帶給了她最終成功登上藝術雜誌的光耀!發現了真正所愛的事物的Runa,每周會工作整整七天,但她從不感到疲倦,因為她是真的喜歡這份愛好。後來,Runa把自己的作品發布到了網上,許多網友都表示非常喜歡這些精緻又可愛的捲紙作品,漸漸地,她的作品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
  • 《朗讀手冊》:讓熱愛閱讀,成為孩子一生的財富
    「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史斯克蘭·吉利蘭暢銷書作家張萌在回憶其童年閱讀經歷時曾說:她媽媽是位企業家,平時工作繁忙有很多應酬,但有一個習慣卻一直雷打不動保持了很多年,那就是周一到周五回家陪孩子吃飯並且晚上7點全家人一起開始讀書。
  • 玩玉的女人更熱愛生活
    或許有的女人不戴玉,但是在她的生命中是離不開玉的。小時候,白白淨淨的,被別人稱為「粉妝玉砌」,年紀大一些,又被稱為「亭亭玉立、小家碧玉」,聲音好聽的又是珠圓玉潤,皮膚好一些的是冰肌玉骨……中國女人與玉,是緣,也是命,終究是逃不過。
  • 百米高空她如履平地 「刺激才是熱愛生命的最好證明!」
    腳下是萬丈深淵,四周沒有柵欄,唯一的通道只有幾根間隔近半米多的板子……在奧陶紀,幾乎每一個走過「步步驚心」項目的人,都四肢癱軟,尖叫不斷。凡事都有例外,有個小姑娘卻讓人意外:她走起來如履平地,甚至連短暫的停頓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