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俄羅斯近現代文學與文化崛起的裡程碑

2021-01-09 澎湃新聞
《安娜·卡列尼娜》——俄羅斯近現代文學與文化崛起的裡程碑

2020-09-28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我個人認為《安娜·卡列尼娜》是託爾斯泰最好的作品,我當然是從文學的角度看的,從長篇小說寫作技巧的角度看的。我和很多作家談過,他們都覺得這部小說寫得幾乎沒有瑕疵。託爾斯泰寫出《戰爭與和平》之後,俄國人歡呼雀躍,歐洲人刮目相看,毛姆說那是最好的長篇小說,羅曼·羅蘭說它是當代的《伊利亞特》。其實,另有很多歐洲作家不完全服氣,他們認為俄國人會打仗,所以俄國人會寫戰爭小說,但俄國人寫愛情小說、家庭小說、悲劇小說還是不靈,也就是說,不在少數的歐洲作家認為俄國作家不會講故事,其實到現在,我們依然會發現,俄國文學的可讀性一般來說是不如西歐小說。你也可以說俄國作家不樂意講故事,他們更樂意精神傳道,這當然是正面的說法。內行的作家往往會說,俄國作家寫作時比較粗線條,不大會精雕細作。其他的歐洲語言我不懂,但是我懂中文和俄文,也懂一點英文,我發現,俄國作家在寫作中確實沒有中國作家和英語作家那麼關注文字本身。中國作家寫作的美文傳統特別深厚,你的故事再好,如果你表達的文字是粗糙的,那麼你在中國就不是好作家,甚至不是作家,但是俄國作家,有的時候語言實際上不是特別講究。這是兩個國家不同的文學傳統,但是,《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例外,無論在情節結構還是文字表達上,它都是無可挑剔的,對於《安娜·卡列尼娜》全世界的作家都是服氣的。談起《安娜·卡列尼娜》,大家經常會說它有一種拱形的結構,一邊是安娜和伏倫斯基的關係,一邊是列文和吉娣的關係,這兩個情節開頭各自發展,最後逐漸靠攏,形成一個拱頂。好多作品都是這樣的拱形結構,這樣的結構顯得非常結實,天衣無縫,很能承重,什麼都可以加進去,這是小說《安娜·卡列尼娜》在藝術上的完美性。

列夫·託爾斯泰對待安娜的態度轉變

把《安娜·卡列尼娜》和《戰爭與和平》做一個比較,是蠻有意思的話題。在這兩部長篇小說的寫作過程中,託爾斯泰都有過嚴重地改變初衷的情況,也就是他寫作的構思和創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託爾斯泰寫作《戰爭與和平》的時候本來沒想寫這場戰爭,他想寫的是十二月黨人起義,可後來他意識到,俄國歷史上對改變俄羅斯民族意識來說更為重要的事件可能還是1812年的衛國戰爭,於是他就轉過來寫這場戰爭。寫《安娜·卡列尼娜》也是一樣,他本來是想接下來寫彼得大帝的改革的,也收集了很多材料,但一位客人告訴他的一個故事卻使他寫起這個「家庭故事」來。起初,他決定寫「一個不忠的妻子以及由此引發的全部悲劇」,我們通過這句話能感覺到,他一開始寫這部小說是想告訴別人,一個不忠的妻子會給家庭和社會造什麼結果,也就是說,他在準備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是站在安娜的對立面上的,是準備說這個女人怎麼不好,她的不好又造成了什麼結果。但在寫作過程中,安娜的人物性格邏輯卻改變了託爾斯泰最初的構思,託爾斯泰還是寫了她的不忠,以及這個不忠所造成的悲劇,但是他更多地寫到了我們後來經常討論的一個問題,也就是這個悲劇的來源問題。他一開始想寫的一定是安娜自身的問題,要麼是她的情慾帶來的結果,要麼是她在上流社會的隨波逐流,要麼是一個偶然事件,總歸是不正常的愛情造成的糟糕結果。但是寫著寫著他發現,安娜跟上流社會女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她的愛是真愛,如果安娜也是逢場作戲的話,一點問題沒有,因為幾乎所有的人都那樣。安娜正是因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成了上流社會的攻擊對象,成了社會輿論的犧牲品。寫到這裡,託爾斯泰的同情心轉到安娜一邊了,面對的是安娜周圍那個市民氣濃厚的社會,安娜變成他同情的對象。我們經常會說,有時候作品的藝術邏輯能改變作家自己,託爾斯泰寫作這兩部作品的時候,都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程度不等地改變了自己的創作初衷。

《安娜·卡列尼娜》是《戰爭與和平》的延續

或許有人認為,從《戰爭與和平》到《安娜·卡列尼娜》,託爾斯泰的創作產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也就是從史詩開始轉向家庭,從寫戰爭開始轉向寫愛情,從寫四大家族轉向寫兩個人的戀愛、私情,也就是一種收縮,一種轉折,甚至是一種下降。這樣把這兩部作品做題材上、風格上的對立,其實是一種比較幼稚的方法。

託爾斯泰在寫《戰爭與和平》之前十年的作品,幾乎全部在為《戰爭與和平》做某種準備,儘管有可能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而《安娜·卡列尼娜》也是《戰爭與和平》這部作品很自然的延續。《戰爭與和平》體量非常大,他後來的作品某種意義上都是這部作品中某些分主題的延續。在《戰爭與和平》中,「和平」的生活佔有很大一部分,這個「和平」就是貴族的生活,其實《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貴族生活這個分支的一種延續。此外,《戰爭與和平》不僅是一部史詩,也是一部關於貴族生活的小說。愛情也好,舞會也好,貴族之間的爾虞我詐也好,這些在《戰爭與和平》都很多。另一方面,《安娜·卡列尼娜》絕對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託爾斯泰差不多是同時代的作家,他出名比託爾斯泰早,去世也比託爾斯泰早,託爾斯泰開始寫作的時候,陀思妥耶夫斯基名氣已經非常大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安娜·卡列尼娜》發表以後認為,這部小說首先是一部社會小說,而不是愛情小說。也就是說,對一部長篇小說的定性恐怕不能僅僅看它的情節和內容,也要看到它和那個時代的關係,也要看到和它之前和之後作品的關係。所以,《安娜·卡列尼娜》的重要性就在於,它在託爾斯泰的三大長篇小說中是一部承前啟後的作品。比如,託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寫貴族生活的這一部分自然地延續到《安娜·卡列尼娜》,在《安娜·卡列尼娜》開始更多地摻入他本人對貴族階級的審視、批判,正是這樣一種對貴族階層的反省促使他改變了對安娜的態度,從而對貴族階級這一整體進行反省,最後過渡到《復活》裡對整個階級和制度的否定。這三部作品之間其實有著很強的邏輯聯繫。總之,《戰爭與和平》除了史詩之外也是家庭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除了是家庭小說以外也是社會小說。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意義特殊的事實」

我們把《戰爭與和平》定性成英雄田園詩,所謂英雄田園詩一定是壯闊的,昂揚的,樂觀主義的,歷史樂觀主義的;但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話就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特別有名的一句話。其實在《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中,所有的人都是不幸的,即便是列文和吉娣,託爾斯泰特別想把他倆寫成特別幸福的一對人,但是看完這部作品後沒有多少讀者覺得他們的生活是高度理想化的。的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每個人都「各有各的不幸」。從《戰爭與和平》昂揚的歷史樂觀主義頌歌,過渡到《安娜·卡列尼娜》中關於俄國貴族階層的傷感再現,整體的調性是不一樣的。

有俄國學者認為,1880年前後整個西方對俄國的看法出現一個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在某種意義上就來自《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戰爭與和平》問世之後,西方人並不完全服氣,覺得託爾斯泰不一定會寫愛情小說,《安娜·卡列尼娜》徹底徵服了大多數西方作家,覺得即便寫歐洲意義上的長篇小說,當時的歐洲作家依然寫不過俄國人,寫不過託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自己辦的雜誌《作家日記》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意義特殊的事實》,他在這篇文章的開頭記敘了一次街頭偶遇,說在涅瓦大街上突然遇到了作家岡察洛夫,這是一個非常慵懶的人,他寫的《奧勃洛莫夫》前面幾十頁都在寫主人公怎麼起床,作家本人也有些像他的主人公,這個作家是個貴族,他很有錢,但一輩子都沒結婚,因為覺得結婚太麻煩了。這樣一個安靜的貴族在街上遇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老遠就漲紅著臉問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沒有讀過「那部小說」,這兩個人心照不宣,「那部小說」指的就是《安娜·卡列尼娜》。激動不已的岡察洛夫手指著西邊的天空說:「他們是寫不出這樣的作品來的!」「他們」指的就是西歐的作家。這兩位俄國大作家的心態是具有代表意義的,也就是說,當時的俄國作家都在較一個勁兒,看他們什麼時候能寫得比歐洲作家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章中介紹了這次相遇之後,就寫道:「從這個時候開始,因為有了《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因為有了列夫·託爾斯泰,俄羅斯人就可以在歐洲的文學和文化中昂首挺胸了,歐洲人也應該開始覺得俄羅斯人是一個有文化的民族,是個文學動物,是個文明的動物。從此,整個西方開始轉變對俄國的看法。」

這個例子使我們感覺到,文學有時的確讓人感到沒什麼用,不是高科技,創造不出多少產值,可是文學的用處有時大到你無法想像的地步。你覺得你有多少錢,別人因此就一定會尊重你、高看你,事實上,別人可能恐懼你,但未必尊重你,而文學和藝術就能換來尊重。《安娜·卡列尼娜》在歐洲和全世界所產生的影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原標題:《《安娜·卡列尼娜》——俄羅斯近現代文學與文化崛起的裡程碑》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戲劇影展】《安娜·卡列尼娜》:俄語音樂劇高清影像恢弘再現 戰鬥民族浪漫起來也是很炫酷的
    託爾斯泰深受觸動,開始構想她的生前與死亡:貴族婦人安娜·卡列尼娜因無法忍受丈夫卡列寧的偽善和冷漠,在19世紀俄國上流社會的燈紅酒綠中,與英俊的青年軍官渥倫斯基陷入愛河。原本寧靜的生活從此一去不返,他們都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莫斯科輕歌劇院將這部本國文學經典搬上舞臺的時候,大膽採用了混搭的風格,甚至有一幕還腦洞大開地增添了花樣滑冰的段落。
  • 瞿秋白與俄羅斯文學
    在短暫的36年人生中,瞿秋白所從事的對俄羅斯文學的傳播、研究與譯述工作,不僅為中國新文學在特定歷史時期的蛻變前導引路,也為中俄兩國文化交流搭建了溝通的橋梁。他為人類留下的寶貴的思想與文學財富至今仍熠熠生輝。瞿秋白對俄羅斯文學的選擇是一種必然,這種必然是在時代與個人的作用下共同完成的。
  • 《世界名著大師課》解讀俄羅斯的文學魅力所在
    俄國的許多名著是世界文學的偉大財富,毛姆認為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加上狄更斯和巴爾扎克,是史上四大小說家; 馬爾克斯認為《戰爭與和平》是史上最好的小說;紀德認為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文學的天神;博爾赫斯認為巴別爾《鹽》是史上最好的短篇之一;尤金·奧尼爾和田納西·威廉士都相信契訶夫是20
  • 自傳體三部曲集結出版:俄羅斯文學巨擘的成長與初戀
    在文學大師的自傳體性質作品之中,我們往往可以一窺屬於他們的青春記憶。《阿霞》《初戀》《春潮》,《童年》《少年》《青年》,《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分別是屠格涅夫、託爾斯泰、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其中不僅有著三位俄羅斯文學大師在不同時期的個人成長經歷,更刻畫出了舊時代俄羅斯的時代影像和印記。三位俄羅斯文學大師的自傳體三部曲作品。
  • 俄羅斯藝術的文化特徵
    如果說,最好在曠野上無拘無束放聲高歌的俄羅斯的拖腔民歌表達的是對心靈自由帶有一絲憂傷的嚮往,那麼,隨著俄羅斯文學藝術在19世紀走向輝煌,衝破一切社會的和文化的束縛而爭取精神的自由,則成為俄羅斯藝術普遍的追求。
  • 現代神話學丨「蘇俄轉播」和21世紀中文語境俄羅斯文化擬像
    我們大多數人其實對當代俄羅斯流行文化近乎一無所知。這是一個違背日常經驗的結論:作為中國的重要鄰邦,在當前中文網際網路生態環境下,俄羅斯/蘇聯文化傳播廣泛,佔據著重要的亞文化位置。但這些俄羅斯/蘇聯文化的來源都並非一手信息,俄羅斯文化的主動傳播能力是欠缺的,俄文在國內並不流通,和當代俄羅斯文學藝術和流行文化引進衰微。
  • 18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西伯利亞形象
    從此作為俄羅斯的邊疆地區,廣袤寒冷的西伯利亞進入俄羅斯社會歷史文化的視野,它既是沙俄政府用作放逐罪犯的流放之地,也是俄羅斯文學創作素材的來源之地。18世紀的拉季舍夫等人是最早關注西伯利亞的一批俄羅斯作家,他們在各自文學作品中多種話語力量的交替更迭賦予了西伯利亞多重文學形象,西伯利亞已不再僅僅只是歷史記憶中的苦寒之地,正如德國學者阿斯特莉特 埃爾指出:「文學作品可以產生新的,但是與記憶文化中象徵的意義世界有聯繫的虛構的現實。
  • 高清放映《安娜·卡列尼娜》| 回到一八七八,重溫託爾斯泰創作的心路歷程
    這就是寫作《安娜·卡列尼娜》的起因。」當然,《安娜·卡列尼娜》的創作動機不會這樣簡單,安娜這個光豔照人的形象也並非產生於一次偶然的幻覺。託爾斯泰創作這部小說是著實費了一番功夫的。《安娜·卡列尼娜》創作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1873—1877),當時俄國正處於歷史大變動時期,古老的封建地主俄國受到西歐資本主義浪潮的猛烈衝擊。書中說道,「一切都顛倒了過來,一切都剛剛開始建立。」
  • 近現代文學部分知識點
    一、文學革命的發動過程1.以《新青年》為中心,形成反封建思想文化陣營及代表人物。《新青年》大力介紹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社會進化。以及馬克思主義學說。為人們提供了社會文化變革的思想武器。也給五四文學革命以精神的內核。1917年1月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歷陳就文學的利弊。胡適公開提出白話文學才是文學的正宗。是五四文學革命的第一篇宣言。它的發表標誌著五四文學革命的正式開始。1917年2月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對整個封建舊文學宣誓了主戰的姿態。文章呼應了胡適的改革主張,並且把這一文學革命推向高潮。
  • 俄羅斯——一個文化藝術天堂
    高爾基說:「俄羅斯人民在藝術領域、在心靈的創作裡發現了驚人的力量,在極其惡劣的環境裡創造了優秀的文學、傑出的繪畫、獨具一格的音樂,整個世界都為之驚嘆……人民雖然被堵住了嘴,被束縛住心靈的翅膀,但人民的心產生出數十位偉大的語言、音樂、色彩的藝術家。」俄羅斯藝術不但是俄羅斯人民的寶貴的文化財產,而且也豐富了世界的藝術寶庫,成為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俄羅斯藝術為人類的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 精煉的俄羅斯電視劇
    精煉的俄羅斯電視劇(五洲茶亭)最近看了幾部根據俄語文學名著改編的電視劇,儘管原著篇幅都很長,但拍出來的連續劇卻精煉緊湊。例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只有6集,《罪與罰》與《安娜·卡列尼娜》只有8集,《卡拉瑪佐夫兄弟》《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都是12集,《靜靜的頓河》共14集。這些優秀作品曾被多次翻拍,既有俄羅斯獨立攝製的,也有和歐洲國家合拍的;既有黑白的普通銀幕電影,也有彩色寬銀幕影片。但是,這些翻拍作品並沒有越拍越長,而是在藝術上精益求精,是質量的提高而不是長度的擴展,始終把思想和藝術追求擺在第一位。
  • 夜讀 | 為何全世界都著迷這個俄羅斯女人?
    法國和德國也開始了工業化的急行軍在沙皇專制下的俄羅斯危機重重正在從主宰歐洲的頂點迅速跌落託爾斯泰經典代表作之一《安娜·卡列尼娜》通過中心人物安娜•卡列尼娜與其丈夫卡列寧、情夫伏倫斯基及哥哥奧勃隆斯基的關係,把安娜的生活圈子和另一個圈子聯繫起來,組成一個上百個人物的體系。
  • 《安娜·卡列尼娜》合集
    安娜·卡列尼娜出身於名門貴族家庭,她家教良好,舉止優雅,熱愛文學和藝術,儘管已經育有一子,仍然美得像個不諳世事的少女。 她的丈夫在政府機關擔任要職,被人們稱為「傳說中的卡列寧」。他們住在豪華的莊園裡,夫妻和睦,孩子懂事,是那時所有人都羨慕的「幸福的家庭」。 但悲劇也從此誕生。
  • 「俄羅斯舞臺藝術影像展」將在盧米埃影院展映
    10月30日起,「新現場」攜手盧米埃影業攜手推出的跨界影像展——「俄羅斯舞臺藝術影像展」將於北京盧米埃影院開幕,以俄語音樂劇、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的作品為主打,為大家展示璀璨的俄羅斯舞臺藝術精品。其中包括改編自偉大文學經典的俄語音樂劇《基督山伯爵》和《安娜·卡列尼娜》,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演繹的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吉賽爾》《海盜》和《羅密歐與朱麗葉》,以及由當代芭蕾藝術大師約翰·諾伊梅爾編創、「芭蕾巨星」斯韋特蘭娜·扎哈洛娃主演的《茶花女》,將於10月30日至11月8日期間在盧米埃北京芳草地影城和盧米埃北京長楹天街IMAX影城上映,帶來俄羅斯舞臺藝術的盛宴。
  • 葉兆言,一個人的近現代文人史
    葉以半個世紀的閱讀積澱和世家經驗,鑄就一個人的近現代文人史。葉兆言舉重若輕,打撈歷史細節,還原昔時現場,用話家常的方式拆解史料,將厚重刻板的歷史解碼重組,將歲月深處的陳舊人物勾勒成一幅生動豐滿的近現代知識分子群像。
  • 真愛的盡頭 再讀《安娜·卡列尼娜》
    這是託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開篇的一句話。從這句話讀起,回想上次讀這本書的時間應該是三十年前了。但是,在之後,我在喜馬拉雅聽過兩次,這是在聽完第二次之後,再次讀《安娜·卡列尼娜》。當然,三十年前讀這本書與現在讀,在理解上完全不同,再說時間隔了這麼長,忘記的也差不多了。只是,通過音頻,託翁筆下的那些人物,跨越百年,來到我面前。再讀,他們在我的世界裡活了。
  • 寫作|淺談我對外國文學作品中人物塑造的理解
    一直對外國文學名著情有獨鍾,是源於我初中時代讀的第一本文學啟蒙著作《簡愛》,這樣一本外國經典文學著作讓我從此愛上外國文學。居家的閒暇時間裡,我重讀了之前看過的幾部文學名著《飄》、《安娜·卡列尼娜》、《傲慢與偏見》、《百年孤獨》,在重讀這幾本書籍的過程中,我明白了自己為何一直偏愛外國文學了。
  • 中國現代文學名詞解釋
    《新青年》:中國現代文學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創刊於上海,原名《青年雜誌》,陳獨秀主編。"五四"前後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同時進行了新文化運動和文學改革運動。創刊號發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學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張,1917年初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正式掀起文學革命。
  • 重溫經典《安娜·卡列尼娜》:一場愛而不得的愛情悲劇
    在文學成就上,託爾斯泰一個人就足以定義一個時代,他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就是生活原本的真實樣子。《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一部活的生活啟示錄。《安娜·卡列尼娜》從平淡的貴族社交和瑣碎的鄉村生活展開,作者通過高超的人物描寫技法,塑造栩栩如生的鮮活人物形象,人物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張複雜而龐大的關係網。
  • 強勢崛起到內外交困:英語文學學科的百年浮沉
    十九世紀末,英國詩人和批評家馬修·阿諾德在《文化與無政府主義》裡曾發出一句流傳後世的斷語:「文化即我們這個時代所能設想與言說的最好之物。」 在奉行文化精英主義的阿諾德眼中,維多利亞社會的中產階級是庸俗不堪的「非利士人」,工人階級更是目不識丁的群氓,一個綿延了數百年的文化傳統眼看搖搖欲墜。怎樣才能讓文化傳統香火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