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廣東嘗試入冬以來,
天氣變得乾燥,
尤其江門早早就把森林火險紅色預警信號
連掛多天!
防火,是最近街坊們尤其需要注意的事!
然而近日,
一則講解消防安全的視頻
在網上引起熱議。
近日,在國家博物館舉行消防綜合演練活動上,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社會消防工作指導處負責人司戈現場講解消防安全知識時談到:
火災疏散時常見的一個嚴重誤區,就是用溼毛巾捂住口鼻「穿越濃煙」逃生。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社會消防工作指導處負責人司戈:
溼毛巾捂口鼻的做法是大約100年前從美國傳來的,當時高分子材料少,有毒煙氣少,如有輕微煙氣,用溼毛巾捂口鼻可以通過。現在建築材料發生變化,逃生方式也應改變。正確做法是儘量不穿過濃煙,尋找能夠安全逃生或等待救援的地方。這個視頻一出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有網友表示,溼毛巾不是萬能的,大火中的濃煙真的非常可怕;也有網友表示,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用溼毛巾做一些防護總比沒有防護的好。
北京通州消防支隊消防員祁興龍曾三次採用「溼毛巾捂住口鼻」方法在充滿濃煙的場景進行試驗,他發現該方法雖然有局限性,但可以讓置身火場的人保持鎮定,也能抵擋一定的刺鼻氣味。
「一般來講,如果人在火場內聞到這些刺鼻的氣味,就會打噴嚏或者咳嗽。這種情況下,人的呼吸頻率就會變快,短時間內吸入有毒氣體的機率也會更高,便形成了一個死循環。如果此時有一條溼毛巾捂住口鼻,在煙量不濃的情況下,可以起到鎮定頭腦和抵擋刺激性氣味的作用,也能讓人的呼吸頻率更加平穩。」
「火災現場產生的幾種致命氣體中,一氧化碳是無法溶於水的,這就是溼毛巾捂口鼻這一方法的局限性。」祁興龍建議,逃生方法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關鍵是防患於未然。從專業消防的角度來說,建議市民家中準備一些滅火器和逃生面罩等專業器材。
火災發生難免著急,很容易出現錯誤的逃生行為。以下火災中五種常見的錯誤行為,千萬別犯:
1.習慣心理,即原路逃生(×)
公共場所的旅客、顧客、遊客對環境不熟,對避難路線不了解,當發生火災的時候,絕大多數是奔向來時的路線,倘若該通道被煙火封鎖,就再去尋找其他入口。殊不知,此時已失去最佳逃生時間。
因此,進入公共場所時,一定要對周圍環境和安全出口、疏散通道進行必要的了解與熟悉,確保一旦發生火災可以快速自救逃生。
在緊急危險情況,人的本能、生理、心理決定,總是向著有光、明亮的方向逃生,但這些地方可能是危險之地。因為火場中,90%的可能是電源已被切斷或已造成短路、跳閘等,光和亮之地正是火魔肆無忌憚地逞威之處。
正確方法是,沿著「安全出口」發光指示標誌的指引下向最近的安全出口逃生。
3. 從眾心理,危機時刻沒有自己的判斷(×)
當人的生命突然面臨危險狀態時,極易因驚惶失措而失去正常的判斷思維能力,當聽到或看到有人在前面跑動時,第一反應就是盲目地緊緊追隨其後。
常見的盲目追隨行為模式有:跳窗、跳樓,逃進廁所、浴室、門角等。
當高樓大廈發生火災,特別是高層建築一旦失火,人們總習慣性認為,火是從下往上著的,越高越危險,越下越安全,只有儘快逃到一層,跑出室外,才有生的希望。
殊不知,這時的下層可能是一片火海。特別是只有一條疏散樓梯、不具備防火防煙功能的老舊民房,是非常危險的。
不要盲目沿樓梯逃生,可在房間內採取溼毛巾捂口鼻、往門上澆水冷卻、往有新鮮空氣的陽臺躲避等方法,告知119你的具體位置,等待消防人員救援。
5. 冒險跳樓(×)
當選擇的路線逃生失敗、火勢愈來愈大、煙霧愈來愈濃時,人們很容易失去理智,有些人會選擇冒險跳樓。
即使樓下有救援氣墊,一般的氣墊也只能承受6層及以下高度,從6層以上高度往救援氣墊上跳,相當於沒有安全保護,後果和樓下沒有救援氣墊就跳樓相差無幾。
現在城市高層建築比比皆是,發生火災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跑。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在高樓裡遭遇了火災,你該往哪裡跑,是向上還是向下?
1
「脫」指的是燒傷後第一時間脫離致傷物,立即撲滅火焰、脫去燃燒衣物。「衝」指的是用自來水衝洗傷口,並持續用冷水衝,這樣能使局部快速散熱,降低創面殘餘熱量對皮下深部組織的傷害,減輕疼痛。「裹」指的是用潔淨毛巾溼敷並包裹創面,預防創面汙染及再次傷害。「送」是指及時送至醫院,切記燒傷面積較大或病情較重的,可能會引起休克,一定要保持輸液狀態轉移,以防休克後無法輸液。若是被爆竹燒傷,那麼,急救措施則需要在「衝」和「裹」中間加上一個「泡」字。「泡」指的是在被煙花或爆竹燒傷或燙傷後,應儘快用大量自來水或乾淨冷水衝洗浸泡至少半個小時。這一步是非常關鍵的,一方面,可以減少燒傷者的灼痛感,減少皮膚表面殘餘的熱量;另一方面可以迅速消除致傷因素,緩解創傷疼痛。燒傷事故時有發生,我們不僅要學習燒傷的急救措施,更要提前預防此類事故,降低燒傷發生的可能性。1
第一,嬰幼兒。嬰幼兒需要細心照顧,應將熱源移至嬰幼兒不易碰到的地方。第二,學齡前兒童。預防學齡前兒童燒傷應該將火柴、化學物品等放在兒童不易拿到的地方,教育孩子認識關於火、熱液、電的危險性。第三,青少年。需要指導青少年正確用電,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救火演習等。第四,成年人。成年人在使用酒精、安裝電氣線纜、使用煤氣時,應時刻提高警惕。第五,老年人。老年人要多參加社區教育活動,兒女應當多加關愛,經常提醒老人要預防火災。關於燒傷發生時的急救措施,很多人迷信「土方兒」和「偏方兒」,遇到燒燙傷的第一反應是自行塗抹牙膏、碘酒、紫藥水等,並且認為這樣的「土辦法」更加有效。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若是燒傷後在創面上擅自塗抹藥物,不僅不會起到治療燒燙傷的作用,有時還會掩蓋創面,使醫生無法立刻確定創面大小和傷口深度,甚至導致細菌滋生和創面感染,讓病情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