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農村,住在農村,種地除草是我們農民的必須要做的事,農村人常說夏天不鋤地,冬天餓肚皮,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野草是最不願意看見的,但又確實是無法避免的,雖然它們爭搶作物的養分是害草,但其本身卻有其獨有的特性,比如今天要說的牛筋草。
牛筋草在我們淮北又叫千人塌、扒根秧,葉片細綠堅硬,花開三支,每枝種子像蟲卵累積,成熟後隨風飄散,落在哪裡就在哪裡生根發芽,這種草生命力極為頑強,而且根系發達,極難拆除,尤其在玉米地、紅芋地,由於水分充足,大多一顆長的一大堆,用手薅不動,往往還能把手磨的起泡發紅,都用鋤頭或钁頭連根拔起,放在籃子裡田外暴曬,或者用平板車拉回家餵豬,別說豬吃了長的快,而且肉質細膩,吃起來與買的豬肉味道不同。
牛筋草的功效其實在古代就被人所知,只是農民以種地為生,只是關心莊稼的收成,哪有閒工夫關心雜草功效,但是牛筋草確實有藥效,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牛筋草,性味、甘、淡、平。主治:清熱解毒、祛風利溼、散瘀止血。在古代,牛筋草用來治療瘟疫有奇效,有時農村小孩拉稀,就把牛筋草煎服,喝幾次就好了,有的老人感冒了,就把牛筋草熬製的湯水衝板藍根一起喝,效果也不錯,牛筋草一般在八九月份挖出來,洗井曬乾,中醫診所最為常見。
綜上,牛筋草對農作物的生長極為不利,也很難根除,但是作為一味中藥材,確是實情,之所以老人知道,那是因為在缺吃少穿的年代,一切能省錢看病的方子都會摸索出來,只是聽起來粗糙,與科技發達的今天有點不可想像,其實好多野草的藥效都在慢慢被認同,也許你腳下踩著的就是一味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