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都
雪是一枝神奇的畫筆,它慢慢塗抹,細細描繪,將蕭瑟枯灰的冬景,變成白茫茫的天地。
雪後,人們總樂於做兩件事:在雪地上踏出一個個腳印,或堆起大大小小的雪人——哦,你知道嗎?中國的古人不堆雪人,而愛堆雪獅子。
具體請參看前文:
雪獅子形象
那麼,堆雪獅子的原因是什麼呢?
01 寺廟最早堆雪獅子
據南宋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記載:仰山禪師一次在雪後見到雪獅子,就指著問眾人:「有過得此色者麼?」由此引起了一場熱烈討論的佛門公案「仰山指雪」。
仰山禪師是唐末五代人,可見早在那時,寺廟就有堆雪獅子了。
南宋《五燈會元》關於「仰山指雪」的記載
雪獅子本體潔白,威武非常;但由雪堆成,無法長久,太陽一照,就化為一灘雪水,混為汙泥。
這種強烈的對立反差,富有禪機,充滿詩意,可託物說理,也可觀照自身。無怪乎佛門流傳了不少借雪獅子而發的詩偈。
如清初古石行藏禪師頌雪獅子:
「巍巍獨踞庭前好,
不假皮毛志自高。
只恐此間留不住,
終歸大海作波濤。」
02 佛教寺廟為何會堆雪獅子?
獅子與佛教的關係本就非常密切。在古印度,獅子和大象是佛教的主要吉祥動物。大象表示力量,獅子象徵威嚴。
相傳,釋迦牟尼出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狀,眾人皆以為「佛為人中獅子」。
所謂「獅子吼」,其本義就是形容佛菩薩講法具有強大威力,能調伏眾生,震懾外道,如同獅子威服眾獸一般。
中國不產獅子,作為外來物種,獅子在民間的影響力,主要得益於東漢末年以後,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在北朝的佛教石窟中,可見獅子作為佛的護法,馴服地蹲坐在佛座前。
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北魏交腳彌勒菩薩,一頭獅子依偎在其膝下護法
法會活動中,獅子也作為佛教瑞獸參與其中。
北魏楊銜之所撰《洛陽伽藍記》(明嘉靖如隱堂刻本)書影,記載北魏洛陽長秋寺在神像遊行時,由人假扮獅子在前作為導引。
到了唐宋時期,舞獅已經是很多和尚的愛好了。
宋人所撰佛教史書《景德傳燈錄》中,記錄了中唐時期藥山、雲巖禪師關於舞獅的對話。
和尚舞獅當然不是為了好玩,主要原因是講經枯燥乏味,為了弘揚佛法,擴大信眾,總要弄些吸引眼球的東西。
唐宋之際,佛教逐漸加快其世俗化的腳步。佛寺不僅作為宗教場所,還成了平民公共活動的娛樂中心。
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了北宋開封重陽節時,開寶寺、仁王寺有獅子會,僧人們都坐在獅子上,講經說法,遊人非常多。
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關於重陽時佛寺獅子會的記載
唐宋之際,伴隨著佛教世俗化的進程,獅子一方面作為佛教的神獸,代表佛法的威嚴,另一方面也開始作為世俗娛樂的形象出現。此時佛寺中在雪後堆雪獅子,也是合乎情理之事。
再到宋代,雪獅子已成了尋常之物,在民間的豪富之家、皇宮之中、文人士大夫的庭院之中屢見不鮮了。
03 廣泛流傳——由石獅子到雪獅子
自唐宋時起,堆雪獅這一雪後活動,已在中國延續了近千年。
民間之所以這麼愛獅子,除了佛教的普及,舞獅的傳播,還不得不提門口的石獅子。
東漢獅子傳入後,最早只被作為鎮墓闢邪的神獸,其使用範圍也被皇家宮廷、世家大族所壟斷。
東漢石獅,陝西碑林博物館藏
那麼石獅子又如何會來把守宅院大門呢?
據程張先生在《元代石獅趣談》一篇中考證:唐時長安士民居住在「坊」中,這是政府人為劃定的有圍牆的居住區。
坊門多建成牌樓式,上書坊名。在每根坊柱的柱腳上都夾放一對大石塊,作用是防風穩固。工匠們在大石上雕刻獅子、麒麟、海獸等瑞獸,既美觀又有納福招瑞的吉祥寓意。
之後居住形態改變,坊退出歷史舞臺,但坊門的形制被簡化改造為門樓,夾柱石及其雕刻也保留下來,相沿成習,明清時期最為風靡。
石獅子門枕,遼大安三年(1087年) 故宮博物院藏
後來定型的石獅子,其藝術形態已經被完全中國化、世俗化。最突出的一點是它的形象化剛為柔,渾樸圓融,既有威嚴守護的一面,也淳厚恭良,性具天倫。典型的如獅子滾繡球的活潑靈動,母子獅親密相處的溫暖親情。
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子
04 小結
人們對獅子是真的喜愛,它被視為祥瑞的象徵,成了充滿民間生活氣息的吉祥物。人們在竹編、草編、瓷器、剪紙、皮影、年畫等各種工藝美術品中描繪它。
下雪了,自然也會堆雪獅。原因總結如下:
其一,獅子的形象既威嚴又可愛,是瑞獸,有著美好的寓意。
其二,人們常常在門口及各種民間工藝品中看到獅子,對它的形象非常熟悉,即使不清楚,也有處參考。
其三,民間對獅子的形態有很多種藝術化的處理,與堆日常的家畜不同,堆雪獅不追求寫實,像不像的問題不大。
其四,在傳統中國式的處理中,獅子常常就是蹲伏的樣子,非常適合用雪來堆塑。而馬、牛等,蹲伏不易表現其特點,站立其四肢用雪難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