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月18日中午12時,新加坡衛生部初步發文過去24小時新增14例病例,新加坡總病例達59127例。根據衛生部今天下午發出的文告,其中2例為社區感染病例,另外12例新增病例均為輸入型病例。
近日,據新加坡南大國立教育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新加坡本地不同年齡段的華裔年輕人對使用雙語的自信心大不同。
調查結果顯示,在本地的華裔青年在日常溝通上,使用英語和華語的自信心相近,分別為42.2%和45.6%。而小學生當中,僅11%對使用華語有信心。
當然,這只是表示使用更有信心,並不代表華語和英文水平本身的高低!
值得一提的是,總體來說,約八至九成的受訪對象認為,身為新加坡華人,懂得雙語很重要,特別是就傳承母族文化而言更是如此。青年還多了一層務實考慮,約三分之一認為,隨著中國崛起,掌握雙語有實用價值,對自身的事業發展也更加有利。
華語和其他語言相比,書寫毫無疑問是最難的一個環節!在新加坡,有不少人雖然可以熟練地用口語表達華語,但是卻完全不會書寫或者說書寫能力堪憂!疫情期間,新加坡加冷民眾俱樂部一則不到200字的中文通告竟有27處出現錯誤,讓人啼笑皆非!近日,在網上流傳一則加冷民眾俱樂部有關「合力追蹤」攜手防疫器的通告,通告內容是要傳達該俱樂部已暫停發放「合力追蹤」攜手防疫器,預計12月才恢復,如果已經下載了「合力追蹤」手機應用,其實就無需再領取防疫器。這個包含四種官方語言的通告,卻被民眾發現中文部分可謂「四不像」,出現大量讓人看不懂的生僻字,完全無法理解通告內容。
《新明日報》的記者數了這個不到200字的中文通告,竟然發現有27個這類錯誤。例如應是「俱樂部」卻變成「俱樂愯(sǒng)」,而愯的意思是恐懼。還有像應是「除外」卻變成了「杁(rù)外」,以及「合力追蹤」變成「合力忼(kāng)蹤」等等。這個生僻字連篇的通告在網上引起一番熱議。加冷民眾俱樂部回複本報詢問時為通告上的錯誤以及對居民造成的不便道歉,並表示日後會更謹慎處理。俱樂部解釋,通告上的錯誤是因為日前軟體進行升級,但是在列印時出現系統不相符的情況,而該俱樂部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問題。俱樂部也說道,在列印前已經檢查過通告文字,但在列印後沒有察覺到錯誤。俱樂部已更換所有錯誤的通告。
作為一個華人為主的國家,母語中文不好正常嗎?現在新加坡的不少年輕人的中文表達能力,詞語運用能力,還真有待提高!
一直以來,比中國人更懂西方,比西方人更懂中國。」這是新加坡引以為豪的優勢之一。然而,隨著世界格局和全球經濟發生一系列迅速而又深遠的變化,新加坡的雙語優勢正在面臨考驗和挑戰,培養更多的雙文化人才更是刻不容緩。
在第五屆通商中國獎頒獎典禮上,新加坡副總理張志賢指出,許多新加坡人都通曉華英兩種語文,對中西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可是,目前不少年輕的中國人也說得一口流利英語,中國以外也有數以百萬計的外國人在學華文。因此,新加坡要繼續培養精通雙語和雙文化的國人,保持新加坡的競爭優勢。
新加坡雙語政策的現狀是怎樣的?雙文化人才對新加坡的重要性又如何呢?
英語的地位不會被取代
作為一個多元種族和文化的國家,新加坡有著特殊的歷史和國情。
雖然華人是新加坡第一大種族,法定國語是馬來語,可是無論是馬來語或華語,都不是各族都必須學習的第一語文。新加坡的第一語文是作為行政語言、通用語言的英語。《聯合早報》評論員張從興指出,當年建國諸賢之所以決定以英語為行政語言和通用語言,一方面是因為英殖民地政府留下來的典章制度都是以英文書寫,同時英語也是國際通用的商業用語,有極大的經濟價值。加上它並不是各族的語言,讓各族一起學習英語也不會觸及敏感的種族問題。
當今世界,英語是各種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的通用語言,有分布極為廣泛的使用者,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其地位很難被取代。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在《福布斯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英語成為主要國際用語是歷史的結果。大英帝國先是通過17、18世紀的殖民化,然後是它在工業革命的領導地位,把英語傳播到世界許多地方。接著,美國的經濟優勢和政治領導讓英語成為今天許多國家的第一或第二語文。要這些國家轉而使用其他語言,會是艱難和充滿問題的。李光耀繼續指出,華語很難取代英語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語言。華語雖然是最多人的母語,但使用者幾乎都在中國。並且,與字母文字不同,由象形字和表意字組成的漢字,對於世界上其他人來說太難掌握。
常被用來和新加坡做比較的香港,近來英語水平亮起了紅燈。一項最新公布的調查發現,香港人的整體英語水平今年在國際上的排名較去年大幅下降,甚至有被上海、北京超過的勢頭。對此,香港立法會議員田北辰指出,近年香港很多業務與中國大陸有關,普通話比英語更搶手。但是香港不能為了背靠中國大陸而放棄國際市場,因為香港作為跨國公司進入大陸市場的跳板,應該吸引更加跨國公司來港,否則會被邊緣化,被上海超越。
新加坡人的英文水平雖然強於香港人,但也不是高枕無憂。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出國留學,其中很多人從年幼時便接受英美教育。即便是留在中國國內的年輕人,也有很多英文不錯。在去年11月聯合早報舉行的國是論壇上,廣告人林少芬就表示,能說流利英語的中國年輕人,對本地雙文化人構成的競爭最為激烈。
華語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與英語相比,華語在新加坡面對的困難和挑戰要大得多,但同時也擁有機遇。
放眼世界,世界是這樣一番景象,很多國家正在掀起「漢語熱」。隨著中國的崛起,歐美國家學習中文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英國學者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就曾向澳洲人建議,將漢語列為學校的必修課。馬丁·雅克指出,一個語言的地位取決於國家力量的支持,漢語遲早會成為本區域與英語並駕齊驅的通用語,作為中國近鄰,靠中國市場吃飯的澳洲人,沒有理由不學漢語。
在《新加坡華語再生的契機》一文中,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終身榮譽教授郭振羽對新加坡的華語的未來給出了樂觀的判斷,他指出,當今影響華語和華文的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國崛起,華文的地位和功能為世界公認。在新加坡,固然有些自覺身受華文之苦的家長和子女,視華文華語為毒蛇猛獸,但是也有更多的家長,注意到華語的重要性,將幼齡子女送到雙語幼兒園學習。郭振羽說,今日華語華文固然還是舉步維艱,但是已走過最黑暗坎坷的一段路,新加坡不會成為一個純講英語的單語社會。
語言不等同於文化
對於任何一門語言來說,作為交流媒介的工具屬性只是一部分,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才是真正博大精深之處。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事務處前主任許振義指出,雙語教育雖然對母語的普及作出貢獻,但語言的總體掌握水平卻出現了下降,學生將來進入社會,其母語水平能否應付工作,情況不容樂觀。國大中文系教授周清海也指出,語言能力的問題和文化的問題,是同等重要的。華語區的華文教材在文化方面也應有共同的內容,這樣才有利於華語區之間保留共同的文化認同,才有助於華語區之間的交際往來,也才有利於華語走向世界。
在2012年的「通商中國獎」頒獎禮上,建國總理李光耀曾說過:「雙語政策是簡單的,雙文化人才卻很難找到……所以,我希望新加坡能培養一批那樣的人,可以代表我們跟中國來往。」 他指出,新加坡華人與中國華人雖然有著相似語言背景,但彼此在語言涵義和深層文化方面卻有極大差異。新加坡人若要成為雙文化人才,除了要了解華語這門語言,更可能需要長期住在中國,包括到中國念書和工作,才能了解中國真正文化。
多年前,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董事會時任主席胡以晨在談到華文教學時說,外部環境對雙文化人才的重視,使華文教學能適時抓住中國正在崛起的大趨勢,將課程設計得更有創意、更針對性、內容也更有水準。他指出,語言是工具、文化是思維,在充分掌握英文和華文溝通能力的基礎上,對東西方文化有著深刻的認識,才能在思維上也左右逢源,做到「兩腳踩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今年的通商中國青年獎,頒給了本地著名歌手林俊傑。他也是繼孫燕姿後,第二個獲頒此獎項的音樂人。副總理張志賢表示,希望林俊傑的成就能激發更多本地年輕人學習中文,同時促進新中兩國年輕一代的文化交流。孫燕姿、林俊傑在兩岸三地家喻戶曉,陳哲藝的《爸媽不在家》金馬獎大放光芒,作家英培安的文學作品屢受肯定,這些都展現了新加坡的文化軟實力。南大郭振羽教授指出,在大中華文化圈中,新加坡雖處於邊緣,但並不缺席。
雙文化人才培養至關重要
21世紀是太平洋的世紀,隨著中國的崛起,很多專家和學者提出了諸如「G2」、「中美共治」這樣的觀點。新加坡雖然是小國,但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橋梁,在這個新時代裡其實大有可為。雙語雙文化的人才培養工作需要得到進一步重視。時局變化之迅速、人才競爭之激烈、文化內涵之豐富,都時時提醒人們,要謙遜、好學、勤勉、拼搏。唯有如此,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各類資訊外,也提供新加坡留學及兼職讀書
(課程均提供網絡授課)
我們提供新加坡中英文業餘學習(課程可申請政府津貼),中英文教學會計ACCA課程,精品雅思班,提升學歷等
我們專設海外本科及碩士項目,可遠程教學
歡迎電話:84258441,添加微信:juvenjason
童老師
掃二維碼關注我的文章
推薦閱讀:
新加坡私立學校第三方文憑認證流程全攻略!所有私立本科都可以用哦!
想進入亞洲最高學府,你的IELTS需要多少分?
從2月1日起,12歲孩子來新加坡前沒打過這兩個疫苗,將不能辦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