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地瓜味道甜

2021-02-17 聖源聖地聖水峪

清明過後,我回到家鄉,望見父親和母親正在大門外的田地上忙碌著。父親用鐵鍁挖著一塊長方形的土坑池子,母親蹲在一堆地瓜前,彎著腰挑選好地瓜。我走近他們,母親抬起頭高興地說:「你今天怎麼有空回來了?」「今天是星期六,家來看看您。」我連忙答道。父親聽到我的聲音,也直起腰來問我,「你上次帶回的地瓜吃了嗎?甜不甜啊?」「吃了,咱家的地瓜真甜!」我笑著回答。「剛才,我和你娘商量,孩子們愛吃地瓜,今年就多育點地瓜秧,咱家地裡多種些地瓜。」父親一邊用鐵鍁翻土,一邊高興地談起種地的事來。說起種地瓜的事來,父親滔滔不絕,他深深地熱愛腳下的這片土地,對地瓜情有獨鍾。

我的家鄉在魯南山區,村莊有一個好聽又大氣的名字——聖水峪。說是因村中那條由南向北流淌的小河,常年泉源湧流,水勢盛大而得名。又因西鄰孔子出生地——尼山,與名山聖人有交集,自然有了聖地聖水的光環。

村莊坐落在東西兩座山谷之間,東西兩座山脈,南北走向,綿延數公裡,層層梯田,錯落有致。土地雖不肥沃,卻也盛產地瓜、花生、穀物雜糧和優質的瓜果。春天,山坡上杏花、桃花、洋槐花次第綻放,景色迷人。夏季,山林樹木茂盛、果實纍纍,農作物碧綠連片,生機盎然。秋收時節,商販們來山區收購新鮮地瓜和山貨,熱鬧非凡。

父親種的一畝多地的地瓜,刨出來能換300多塊錢。但他不捨得賣,覺得地瓜還在長,不到收穫的時候。直到霜降來臨,地瓜秧打蔫了,他才一墩一墩地刨出來。望著一壟壟擺放整齊的、紅黃相間、個頭均勻的地瓜,他就滿意地笑,額頭上又添了幾道皺紋。

鮮地瓜出售前,父親母親挑選一些黃皮黃瓤的地瓜貯藏在地窖裡。這樣,我們從冬天到來年的春天,都能吃到自家新鮮的地瓜。我回家看望他們,臨走時,父親總不忘問我一句,帶一點地瓜回城裡吧?我只要說帶一點地瓜,父親就非常高興地下到4米深的地窖井,取上半筐地瓜。

俗話說,冬好過,春難熬。我望著父親知足的眼神,一下子勾起了小時候的生活情景。作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在計劃經濟的年代,人們在生產隊吃大鍋飯,家鄉的山嶺薄地本來就十分貧瘠,十年九旱,靠天吃飯,再加上管理經營不善,鄉親們常常吃不飽肚子。改革開放以後,農民有了種地的自主權。各家各戶最喜歡種植的農作物是地瓜。

鄉親們稱地瓜又叫竽頭,地瓜幹又叫竽頭乾子。我家六口人,每人分到半畝口糧田,父親和母親又承包了四畝地的責任田。每年都是一多半田地種地瓜,一少半田地種花生和穀物。地瓜耐旱、高產,到了秋天收穫的季節,家家戶戶刨出鮮地瓜,將地瓜壟平整一下,就地加工成地瓜幹。

加工地瓜幹的工具叫擦床子,就是一塊長方形木板或鐵板,中間挖一個槽洞,鑲上鐮刀頭形狀的刀片。一手扶著擦床子,一手拿起一塊地瓜,對準刀片放在上面,來回推拉,傾刻間,一塊地瓜就成了一堆地瓜幹。

擦地瓜幹是個技巧活,熟手不用看刀片,拿起地瓜就擦,動作麻利,速度又快,雙手輪流,「嚓嚓嚓、嚓嚓嚓」的響聲不斷,很有節奏感,悅耳動聽。而生手擦地瓜幹,一隻手扶著擦床子,一隻手拿著地瓜,眼盯著刀片,動作笨拙,一下一下,慢慢騰騰,「嗞啦、嗞啦」的聲音斷斷續續,聽得讓人心煩;有時,一不小心,還會擦破了手。後來,有了手搖的擦片機,加工地瓜幹的速度更快了,也安全了許多。地瓜幹均勻地晾曬在田地裡,曬滿地瓜幹的梯田像一塊塊雪白的蘆葦席鋪在山坡上。月光下,也是白花花的一片,清晰可見。

地瓜種的多了,刨地瓜、加工地瓜幹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它需要人手多,需要大功夫,更需要好天氣。那時候,沒有人收購鮮地瓜,只能把大量的地瓜加工成地瓜幹晾曬。如果遇到下雨連陰天,地瓜幹曬不幹就會長黑斑發黴爛掉,冒雨搶著拾起來的地瓜幹也會發黴,讓人心痛。發黴的地瓜幹曬乾後,吃也不能吃,賣也不好賣,一年的收成就會大打折扣。所以,那段時間,人們特別關注廣播,收聽天氣預報。

遇上好天氣,人們不約而同地揮舞鐮刀抽割地瓜秧,掄起钁頭刨地瓜,男女老少齊上陣,早出晚歸,送飯到田間地頭,搶時間晾曬地瓜幹。人手少的人家,披星戴月,打著提燈幹到半夜還不收工。一般情況下,天氣好,太陽毒,鮮地瓜幹曬三天就幹透了。人們蹲在地上彎著腰一步步地挪動,將曬乾的地瓜幹一片一片地撿拾起來,裝滿口袋或麻袋,肩扛手提,用獨輪車推,用地排車拉,運回家堆放到糧囤和屋內,一年的收成總算到家,那顆懸著的心才會放下來。但不管如何辛苦,地瓜幹晾曬得好,貯藏得時間就長,來年的春天能賣個好價錢。

家裡的收入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有了改善。平時吃上了白面的饅頭、麵條和餃子,喝上了大米稀飯。過年過節時,家裡的美味佳餚也豐富起來。但父親仍有吃地瓜的習慣,整個冬季,他經常吃煮的地瓜,心裡十分知足。在我們眼裡,父親最喜歡吃地瓜。

走進新時代,父親母親早已過上吃不愁、穿不愁的好日子,地瓜和地瓜面的煎餅也離開了餐桌。如今,他們有時想吃一點地瓜,卻不能吃了。只要吃一點地瓜,胃裡就會泛酸水,隱隱作痛。因為他們過去吃的地瓜太多,傷透了胃。我是吃地瓜和地瓜面的煎餅長大的。直到20歲參軍離開家鄉,到了西北高原才不吃地瓜和煎餅。對我來說,談不上多麼喜愛吃地瓜,卻心裡始終忘不了它。偶爾咬一口烤熟的地瓜,家鄉的味道就會甜在心裡。

相關焦點

  • 飯店做的甜醬地瓜烤豬肉這麼好吃,靠顏值和味道徵服你
    飯店做的甜醬地瓜烤豬肉這麼好吃,靠顏值和味道徵服你大家好,我是小童姐姐每天分享美食供參考歡迎關注支持。今天給大家推薦好吃的甜醬地瓜烤豬肉。前幾天看朋友發了一道顏值超高的美食,那就是甜醬地瓜烤豬肉,把我饞得流口水,所以給他要過來了秘方自己在家試試味道,自從豬肉漲價以後看見別人吃豬肉都覺著是土豪哈哈,今天咱們也來裝扮土豪,這是第一次做這個甜醬地瓜烤紅薯非常的成功,因為它的做法超級簡單易學,豬肉香而不膩、地瓜香甜濃鬱超級好吃,這道誘人的美食對於那麼愛吃又聰明的我怎麼能不會做呢;下面是詳細的製作步驟,喜歡的朋友學習一下吧。
  • 品冬|榮成地瓜幹:甜在舌尖 暖在心頭
    冬日的威海,有熱乎乎的羊湯、有從西伯利亞來越冬的天鵝、有甜糯可口的地瓜幹、有霧氣氤氳的溫泉,還有……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帶你一一打探,解鎖威海冬天裡的小美好。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釗銘 陳玉璽 威海報導  進入深秋,地瓜迎來了收穫的季節。在榮成市埠柳鎮梁南村,近段時間都是一派熱鬧的場景,村民們都不約而同的在家門口曬地瓜幹。
  • 地瓜除了蒸著吃,其實最好吃的做法是做成地瓜饅頭,比麵包還軟
    我小時候最喜歡吃的農產品就是地瓜,那時候我們自己家裡種的地瓜都是紅瓤和黃瓤的,紅色的就跟紅色的鴨蛋黃一樣,咬一口,捨不得停下來,太好吃了。黃色的,就像雞蛋黃,直接吃就不用吃饅頭了,可以吃飽。玉米呢,除了可以直接洗乾淨了,蒸著吃,、煮著吃、還可以做紅薯粥、非常甜,尤其是冬天的時候,每天早晨熬一碗玉米粥加上紅薯,我一個人都能喝2碗,太好喝了。那時候吃不了的地瓜,我記得爺爺奶奶他們都曬成地瓜幹,冬天的時候我們沒有零食吃,就拿出來直接吃,香甜可口,很美味。
  • 【麵包】其貌不揚,但味道很好吃的地瓜小麵包
    所以很多烘焙中用到地瓜這個食材的並不多。以前一期的西施作業牆裡,我就用地瓜做了一次餅乾,味道還真不錯。這次用它來做這個花型麵包,正好也解決了地瓜吃不完的問題。話說回來,自從給自己取了嬸子這名後,就治好了以前文藝女青年的病。
  • 地瓜稀飯
    上個周六,老人便從菜園裡刨了一些地瓜回家。地瓜上還留有泥土特有的質樸和清新,紫紅的表皮也份外誘人,兒子見了,非常興奮,一個勁的喊著要吃地瓜稀飯,想是源於有幾次我在給他講過去的事情中提到了地瓜稀飯的緣故。  於是,我打來清水,把地瓜一個個洗乾淨,然後削皮,再用菜刀切成小一些的丁。兒子在旁看見了,說地瓜丁紅黃相間很是好看。
  • 英文描述家鄉的冬日圖畫
    今年家鄉的冬天是橙色的(orange),味道是甜甜的(sweet)。上次回老家還是十月一國慶(the National Day ),一路上是墨綠色和金黃色交織的油畫(oil painting)。一晃兩個月過去了,冬日風景是灰色和土黃色模糊的筆觸(stroke)。從單衣長裙到棉褲羽絨服(down coat),老家的顏色從金黃色(golden)變成橘黃色。
  • 富硒地瓜,只薯於你
    番薯這種高產而適應性強的糧食作物與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除了作為糧食之外也是食品加工澱粉和酒精製造工業的重要原料根、莖、葉又是優良的飼料-富硒地瓜-早上7:00原本寂靜的道路開始變得喧囂,熙攘的人群仿佛是血管中流動的血液,讓這座城市漸漸甦醒起來職員雲朵兒,一名來自海南的姑娘,大學畢業後就留在了這座城市,和她一起留下來的還有她家鄉的味道。
  • 地瓜 煎餅
    思緒也如地瓜秧,擴枝展葉地彌散開來……家鄉多山少地,山嶺上的地塊零散而瘠薄,卻特別適合種地瓜——種小麥、玉米不行,它們需要大肥大水。真要把地瓜種到土壤肥沃的地塊裡,卻往往得不到很好的回報,瓜秧瘋長,密密層層的葉片罩起厚厚的綠氈,不光奪走肥水,還把燦爛的陽光拒之外面,瓜蛋子會又瘦又長,一副時尚女孩節食減肥的樣子。
  • 趙素馥 || 地瓜的記憶
    由於地瓜的高產和抗病、抗災能力特強,加之我們那裡地少人多,地瓜自然成了村民種植的首選作物。在我們村裡家家戶戶栽植大面積的地瓜,使地瓜快速繁衍擴散。待秋天地瓜成熟了,只見家家場院子裡、田地間,白花花的一片。每家院子裡晾著都是熟地瓜兒,炕梢上垛著是生地瓜。整個冬季,一日三餐,除了逢年過節,地瓜系列便成了每家的主糧。掀開鍋蓋,觸目所及,不是烀地瓜,就是用地瓜絲、地瓜丁煮成的粥。
  • 家鄉的粥
    每次出差在外,我總是特別想念家鄉詔安的清粥小菜。
  • 地瓜吃出新花樣 拉絲焗烤地瓜
    紐西蘭的冬天晚上,那叫一個冷啊~(╯﹏╰)想起國內冬天街邊賣的烤地瓜地瓜要選外面有點黑黑的,那是糖分滲出後烘烤留下的印記,這樣的地瓜格外香甜;地瓜從爐子裡剛拿出來,冒著熱氣,燙到拿不上手才最能溫暖冬日的寒冷真是想想都口水直流~(¯﹃¯)是不是饞蟲被勾起來啦?
  • 從「走私」到「中國品牌」——地瓜400年的中國路
    接著,他又苦苦思考如何逃過關口檢查,把地瓜的藤帶回國,萬曆21年(1593年)的5月,陳振龍將一些地瓜藤編在貨船的纜繩裡,躲過了西班牙殖民者的檢查,終於把地瓜藤帶回國內的家鄉。通過這些地瓜藤的扦插,中國最早的地瓜在福建生根發芽了!
  • 地瓜的營養價值
    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們的塊莖和塊根肥大,富含各種維生素和蛋白質。可以生吃也可以做熟再吃。老熟塊根中澱粉含量較高,可提制澱粉。並含有膳食纖維還有各種維生素胺基酸等,營養價值非常高。  地瓜為旋花科甘薯屬中能形成塊根的栽培種,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質蔓性藤本植物,地瓜在植物學上的正式名字叫甘薯。
  • 地瓜不是紅薯,生吃熟吃都可以,味道卻截然相反
    北方人把紅薯叫做地瓜,在重慶,地瓜卻不是紅薯,它的學名叫做豆薯。地瓜的吃法有很多,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但吃之前都一定要去皮。夏天,把地瓜皮剝了,就可以直接吃了,清脆甜口,是重慶人的解暑秘方。冬天,不適合生吃,所以就把地瓜切成片炒著吃。
  • 情報站|日照壹粉柴火土鏊子烙的地瓜煎餅,又香又甜,解鄉愁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互動編輯 牛耘11月29日,壹粉「水戀百合」向齊魯晚報官方客戶端齊魯壹點情報站發來一條情報,分享了日照五蓮縣老家用柴火土鏊子製作的地瓜煎餅,引起了很多壹粉的共鳴,吃一口解鄉愁的地瓜煎餅,滿滿的都是回憶。
  • 農科院專家告訴你:紅瓤、白瓤、紫瓤地瓜,哪個甜哪個營養高?
    冬天吃個熱乎乎香噴噴的烤地瓜也是一大享受。紅瓤、白瓤、黃瓤、紫瓤地瓜,最近在買冬菜時,許多市民也發現地瓜的品種也豐富了起來。那麼,哪個甜哪個營養高?紅皮黃瓤地瓜更適合烤著吃。不同的地瓜本身的營養成分其實沒有太大差別,紫薯除了具有普通紅薯的營養成分外,還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其他的就只是在澱粉和糖分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澱粉含量比較為:白瓤〉紫瓤〉黃瓤〉紅瓤。澱粉含量高剛買的時候就不怎麼甜,所以市民會覺得紅、黃瓤甜度較好。
  • 被稱之野地瓜,營養價值比地瓜高,農村娃不愛吃,如今一斤100元
    被稱之野地瓜,營養價值比地瓜高,農村娃不愛吃,如今一斤100元!地瓜算不上是主食,但是其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很多地方都種植地瓜,所以地瓜的價格比較低,也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地瓜可以蒸著吃也可以炒著吃,自然看每個人的愛好了,甚至是做成酒,就比如常見的地瓜燒,也是平民美酒。可是您聽過一種叫「野地瓜」野果子嗎?這種野果子也叫做「野枇杷」,主要生長在大山裡面,現在一斤賣100元。說起野地瓜就想起小時候,山裡的孩子很少能吃到其他水果,一般就是桃子、杏子之類的,其他的比如荔枝、香蕉等就很少能吃到。
  • 寶寶能吃地瓜嗎?0差評的富硒地瓜全家都愛!
    她就是來自海南澄邁橋頭富硒地瓜海南澄邁縣橋頭鎮土地富含豐富硒元素被譽為「海南富硒之鄉」吃出板慄味道的地瓜寶寶大便乾燥的時候,家長可以將地瓜熬成粥餵寶寶,餵的時候把地瓜搗爛,溫度適中的時候再喂,寶寶進食後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很快就可以通便。但要注意,如果寶寶拉肚子的話就不能吃。地瓜本身味道甜美,富含碳水化合物,是根莖類粗纖維食物,有滑腸之功效,可以很好地幫助寶寶消化。
  • 山東十六地市特色美食小吃煙臺青島濟南淄博,網友:是家鄉的味道
    來山東旅遊這些美食一定不要錯過,本地人都吃出了家鄉的味道。在煙臺,煙臺燜子、蓬萊小面、蔥燒海參特別贊煙臺燜子是煙臺的地方名小吃,用地瓜澱粉作原料,經過加熱製成皮凍,切成小塊上油鍋煎制而成,輔以蝦油、麻醬、蒜汁,是物美價廉的國民美食。
  • 在山東,沒有一塊地瓜會被浪費
    將地瓜洗淨,去掉頭尾後上鍋蒸熟,甘甜又鬆軟。蒸地瓜的熱量、脂肪含量都要比烤地瓜低很多,味道也不比烤的差,真是「幹」地瓜的良方。地瓜飯煮粥時,放入切丁的地瓜,生津止渴,解酒降壓,健脾開胃。寒冬裡,熱乎乎的地瓜飯,是記憶裡家的味道,正氣養胃,又是降脂、「刮油」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