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魚時 古人在想什麼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蘇州滄浪亭「面水軒」(原「觀魚處」)、杭州西湖「花港觀魚」、北海公園「濠濮間」,都是著名的觀魚勝地。一泓清池,幾尾遊魚,戲於水間,忽焉而去,倏然而來,總能讓人流連忘返。山川園林若少了遊魚,似乎就少了一份大自然的靈動,少了一份逍遙的意趣。

  遊魚與水常營造出一份清雅的格調,帶給人輕鬆愉悅的心情。魏晉名士嵇康言「遊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唐代詩人劉禹錫曰「樂觀魚踴躍,閒愛鶴徘徊」,書寫的正是觀魚之樂。古代畫家亦愛觀魚,宋元以來不乏畫魚的名作,如劉寀《落花遊魚圖》《群魚戲荇圖》等。令古人沉醉的是魚之靈動活潑,水之靜謐清澈,抑或是二者相得之樂?

  遐想之樂

  古人「觀魚」之初,不是審美的,而是實用的。實用之外,又融入想像之趣。《山海經》介紹了各種奇奇怪怪的魚,如《南山經》載,南山山系中有座山叫柢山,柢山多水,水中有一種魚十分特別,集合鳥、牛、魚、蛇特徵於一身,具有治療腫疾之效,「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西山經》載,英鞮山上有一種魚,蛇頭、魚身、六隻腳,食之可以避免災禍,人稱冉遺,「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兇」。以上是古人的誇張想像,還是真實存在?不得而知。只能說「觀魚」活動最初承載的是古人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與渴望,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

  容資之美

  魚之美,尤以「魚尾」最早被詩人發掘。漢代才女卓文君《白頭吟》道「竹竿何嫋嫋,魚尾何簁簁」,讚許的是魚尾浮現於水面的靈動之美。宋代詩僧惠洪《效李白湘中作》曰:「夕光江搖魚尾紅,何處扁舟開晚篷」,落霞如一抹胭脂將水天盡染,微風拂過,湖面蕩起層層漣漪,正在此時魚兒浮現水面,魚尾熠熠發光,讓夕陽之美更加炫目。宋人還注意到,魚尾之美與霞光之美是極為相近的,故常類比之,蘇軾《遊金山寺》曰:「微風萬頃靴紋細,斷霞半空魚尾赤。」周邦彥《蝶戀花》雲「魚尾霞生明遠樹,翠壁黏天,玉葉迎風舉」,仰望天空魚鱗狀的彩雲漫天浮動,俯察水面,微風吹拂,水紋成韻,紅色魚尾蕩漾於碧沼,水、天一色,曲盡其妙。

  古人對魚身顏色的觀賞,則出現得較晚。直到隋唐之際,人們才開始飼養金鯽魚,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金魚,但此時尚屬稀缺品種。至宋代,金魚才進入杭州一帶百姓的日常生活。如蘇舜欽《六和塔寺》詩云:「松橋待金鯽,竟日獨遲留。」蘇軾雲「我識南屏金鯽魚,重來拊檻散齋餘」,描繪的正是古人觀賞金魚的活動。至明代,古人的審美發生了變化,魚身純紅或是純白始為上品,再到後來魚身顏色不規則又成為新的時尚,如「首尾紅」「鶴頂紅」等。據文震亨《長物志》記載,「魚眼」「魚紋」也成為明代文人觀魚的樂趣之一。從「魚眼」看,「墨眼」「雪眼」為時人所追捧,近似於現代所稱的「龍種魚」;從「魚紋」來說,「落花流水」「蓮臺八瓣」「波浪紋」「七星紋」是時人追捧的變異品種。這些名字極為文雅,既展現了明代文人觀魚的興趣,又成為標榜文人雅士自身格調與才情的方式,觀魚亦風雅,不亦樂乎!

  魚躍之趣

  李白《觀魚潭》云:「觀魚碧潭上,木落潭水清。日暮紫鱗躍,圓波處處生。涼煙浮竹盡,秋月照沙明。」意思是說,觀「魚躍」需在日暮之際,月光之下,此時潭底的白沙與秋月遙相呼應,宛若仙境,而遊魚一躍,仿佛在水中作畫,圓波處處,漣漪頓起,這便是大詩人李白觀魚的樂趣。

  明代張謙德《硃砂魚譜》還談到,清晨、月夜、微風、細雨中觀賞「魚躍」,又別有趣味。清晨,天邊瀰漫著彩霞,水面落英繽紛,此時魚兒躍動於眉睫之前,能夠令人開懷;圓月之夜,月之倒影映於水中,魚躍給人以視覺的衝擊,心境亦豁然開朗;風行水上之時更需觀魚,此時遊魚躍出水面,仿佛聆聽微風拂水之聲,如此詩意的想像為「魚躍」注入了新的趣味。此外,綿綿細雨中觀魚更有佳境。

  「魚躍」猶如魚兒「吸天漿」以自樂,古人追求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理想,被魚兒闡發到極致。

  寓意於物

  蘇軾《寶繪堂記》言:「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意思是說,君子可以喜愛、寄託情意於物,卻不能執著、痴迷於物。這是中國古人對「物」的一貫態度,既講究「玩物」又強調不能因物「喪志」。古人觀魚亦如此,探尋「魚」的內在精神才是重中之重。

  早在先秦時期,「魚」已經被賦予了文化內涵。除了《山海經》中的怪魚,《詩經》也提到了各種各樣的「魚」,多與嫁娶之事相關,暗含「多子多福」之意。在此基礎上,「魚」在後代成為愛情的象徵,詩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藉助「魚」來傳達愛意;「魚」因與「餘」同音,還有吉祥之意,故有「年年有魚」「吉慶有魚」的說法;「魚」還與仕途相關,唐宋之際官員佩戴「魚袋」或曰「魚符」以象徵身份,如《宋史·輿服志》雲「其制以金銀飾為魚形,公服則繫於帶而垂於後,以明貴賤」,成語「魚躍龍門」也是取仕途順遂之意。

  逍遙之樂

  觀魚之樂的深層文化精神,還需提到莊子。莊子、惠子「濠梁觀魚」的典故,眾所周知。莊子感嘆「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認為「魚」在水中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非常愉悅,惠子則質疑莊子如何知道「魚」的感受。這場論辯以莊子的勝利告終,「觀魚」也成為莊子追求逍遙自在生命境界的象徵,並深入中國傳統文化的表裡。

  歷代文人多以魚喻人,借「觀魚」表達超越世俗之志,歸隱之情。隱逸詩人陶淵明《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云:「望雲慚高鳥,臨水愧遊魚。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唐白居易《答元八郎中楊十二博士》言:「盡日觀魚臨澗坐,有時隨鹿上山行。誰能拋得人間事,來共騰騰過此生?」茂林山水間,仰觀流雲,俯觀遊魚,體味自然之道。唐柳宗元《與崔策登西山》曰:「偶茲遁山水,得以觀魚鳥。」宋蘇舜欽《滄浪觀魚》云:「瑟瑟輕波見戲麟,浮沉追逐巧相親。我嗟不及群魚樂,虛作人間半世人。」宋張耒《觀魚亭呈陳公度二首》:「直應人意逍遙處,便是遊魚自樂時。」清王方若《滄浪雜詩》曰:「行到觀魚處,澄澄洗我心。」可以說,觀魚安撫的是古人逍遙而不得,歸隱而不得的心境。透過古典園林那似隱似現的漏窗,行走在曲折的復廊之上,憑欄觀魚,抑或是在大江大河之畔,靜心感受遊魚之動,或許古人的感慨也會浮現於你我之心。

  生生之意

  《詩經》雲「鳶飛戾天,魚躍於淵」,「飛」「躍」是鳶、魚的生活習性,也寄寓著智慧與哲理。在宋明理學家看來,「鳶」與「魚」發揮其本性,怡然自得於天地之間,一則象徵的乃是貫注生機、奮發向上的「活潑潑」狀態,二則象徵著「道」流行於天地之間的狀態,三則象徵人「自得」與道而非刻意求取的精神境界。故理學家常借觀魚活動,體會宇宙天道,談論個體修養,如宋程顥常「置盆池蓄小魚數尾」,謂「觀萬物自得意」,宋朱熹雲「鳶飛魚躍,道體隨處發見」,明聶雙江言「鳶飛魚躍,渾是率性,全無一毫意必」。清人顏光猷《魚》曰「多病逢秋晚,觀魚覺興新」,便是通過觀「魚」之靈動與生機,藻雪精神,闊大心胸。

  遠方與詩,總是令人神往,正如今人一樣,古人也在試圖通過某種方式無限接近「遠方與詩」。遊魚與水,這一躍與一靜,安撫的正是古人對「遠方與詩」嚮往而不得的心境。當我們凝神於漣漪一碧,群魚嬉戲,可曾感受到千年之前莊子的逍遙之樂,理學家的生生之意,感受到宇宙生命的逍遙與躍動。

  (作者:王曉玉,單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相關焦點

  • 觀魚時,古人在想什麼
    至明代,古人的審美發生了變化,魚身純紅或是純白始為上品,再到後來魚身顏色不規則又成為新的時尚,如「首尾紅」「鶴頂紅」等。據文震亨《長物志》記載,「魚眼」「魚紋」也成為明代文人觀魚的樂趣之一。從「魚眼」看,「墨眼」「雪眼」為時人所追捧,近似於現代所稱的「龍種魚」;從「魚紋」來說,「落花流水」「蓮臺八瓣」「波浪紋」「七星紋」是時人追捧的變異品種。
  • 古人隱居十六觀
    古人有釀桃為醋或為酒的做法。宋代的劉辰翁不願為官,以母親去世需要安葬為由辭官歸隱,曾有一首《金縷曲》,其中有「聞道釀桃堪為酒,待釀桃、千石成千醉。春有盡,甕無底」之句,流傳甚廣。釀桃為酒或為醋也就暗含了隱居不仕的意思。
  • 「詩詞鑑賞」觀魚勝過富春江,從詩中觀魚,感悟人生哲理!
    炎炎夏日,不如尋一湖水碧潭處,臨水觀魚。湖水碧玉,楊柳嫩荷,涼風濃鬱,意境悠然,看魚翔淺底,競類自由。人生忙忙碌碌,有時卻沒有小魚般自由自在,正如詩人蘇舜欽的詩句"我嗟不及群魚樂 虛作人間半世人"。觀魚可以如「故山期採菊 秋水憶觀魚 」般陶冶情操、閒適自得,也可以感悟「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人生哲理。觀魚勝過富春江,從詩中觀魚,感悟人生哲理!
  • 古人「夜觀天象」是觀哪些天象?五星、七政與三垣二十八宿啥意思
    「星象學」,在我國已有至少幾千年或更遙遠的歷史了,一些文學作品中我們常看到一些有名的古人說「夜觀天象」如何如何,最享有盛名的有漢朝的張良,三國的諸葛亮、司馬懿、唐朝的李淳風和袁天罡以及明朝的劉伯溫等,他們往往會通過觀天象而預測天下大事的變動情況等,比如:一、在《易·繫辭上》:「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指天空的景象,如日月星辰的運行有變化等。
  • 古埃及建金字塔時,我們的祖先在忙什麼?古人的智慧難以想像
    除此之外,古人的建築智慧也讓人難以想像,最顯著的例子便是古埃及金字塔。作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它以自身獨特的造型與龐大的建造工程量聞名世界,引得後世讚揚稱奇。這又為人們增添了新的疑惑。既然古埃及建築工藝如此精妙絕倫,那麼古代中國人建築水平又如何?古埃及建金字塔時,我們的祖先在忙什麼?這些問題提出後,很快便有人去查閱了史料。
  • 「男怕水蛇腰,女怕小噘嘴」,古人的觀人術有道理嗎
    古代的觀人術,通過對人細微之處的觀察,而去判斷此人是否可交,這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其中大多數來自於古人實踐的總結。有一句俗話幾乎家喻戶曉:「男怕水蛇腰,女怕小噘嘴」,老祖宗認為,遇見這樣的男女,應該小心一些。
  • 2700年前魯隱公的觀魚並非任性,且看他在鄭衛宋三國角力中的精明
    這一年的春天,攝政五年來始終勵精圖治、縱橫捭闔於各諸侯列國之間、開疆拓土的魯隱公,突然來了一次任性之舉——想去「棠」地觀魚。針對此次「觀魚之行」有文章說:其實魯隱公是想借觀魚之機,帶著隊伍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野外拉練,而不是只在農閒之餘進行簡單的操練。再往深層次分析,這是年輕的魯隱公再向傳統禮制的挑戰,想突破固有的規範,走出自己的「節奏」。
  •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鯤」長啥樣?古人也能吵起來
    但問題來了,鯨是哺乳動物,莊子卻說北冥有「魚」。是古人分不清魚和哺乳動物,還是鯤壓根就不是取材自鯨呢?我們可以從生物形態、生活環境和親緣關係三個方面來尋找蛛絲馬跡。體型巨大長背鰭除了《逍遙遊》,《列子》中《湯問》一篇也有關於鯤的記載。終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
  • 追光、賞梅、觀魚、許願……你的新年第一天,東湖承包了
    記者前往東湖綠道、碧潭觀魚、磨山、梅園等東湖七大地標探訪。行吟閣:迎接「新年第一縷陽光」東湖聽濤景區行吟閣附近,早起的攝影愛好者在湖邊拍攝日出。馬麗霞 攝1月1日早6時,東湖聽濤景區行吟閣附近,早起的攝影愛好者在湖邊架起「長槍短炮」,將鏡頭對準東方,等待2021年大美東湖的第一個日出。
  • 古人飲酒時,飲的究竟是什麼?
    若問起, 什麼事才是最適合在春天做的事? 對於沒有那麼多消遣的古人來說, 那必須是賞花遊春飲酒了。 因為古人自己也曾說過: 「飲酒,非飲食之事,乃文化之事也。」 實際在這飲酒背後, 還包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 花港觀魚的一棵櫻花樹快被幾個年輕人搖禿了!網友:掉地上的不是...
    詢問了太子灣的一些攝影愛好者,有人說,視頻拍攝的位置應該是在太子灣對面的花港觀魚。走過花港觀魚內著名的景點牡丹園,各種顏色的牡丹花開得正旺,保安說,感覺今年市民遊客素質都還不錯,除了偶爾會有人用手去碰一下盛開的牡丹花,幾乎沒有人會做摘花傷花的事情。詢問了幾個花港觀魚的保安師傅,都說沒看到視頻裡搖樹的事情,「我也是在網上看到了搖樹的視頻,聽說是昨天拍的,如果我們看到肯定會馬上制止。」
  • 古人說「兩腮無肉不可交」,有什麼道理?老祖中的觀人智慧靠譜嗎
    要麼就是父母的基因遺傳,要麼就是家庭生活環境的不同,有些人由於小時候吃不上什麼有營養的東西所以看起來非常的消瘦,自然而然的會給人形成一種鬼精鬼精的感覺,但並不代表這個人會有多麼的壞。甚至是一些黑道上的大哥,即使不需要說話一個眼神就能讓人不寒而慄,所以人們現在也對滿臉橫肉的人沒有什麼好印象。
  • 俗語「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古人的觀人術至今適用
    而有這樣一句俗語「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令人十分好奇它是什麼意思。這是源自於一種名叫「面相」的學說,而它所描述的大部分都是古人們的經驗之談,這古人的觀人術至今適用。隨著人們對風水玄學的信賴,「相學」這種學說也逐漸形成了。根據《左傳》記載,早在公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期,對於人面相的研究已經開始盛行了,並且流傳在上層社會的人群中。
  • 古人四大喜事之一:「金榜題名時」是什麼榜,為何古人很重視?
    古人講的人生一大喜事,其中「金榜題名時」裡的金榜是指什麼?老百姓常講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四大喜事是人生中最歡喜的事,也是古代人常說的四大喜事,但對於這「四大喜事」出自哪裡,很少有人知道。
  • 觀背青鱂、稻田魚(基礎分類知識)
    觀背青鱂,一種富有靈性的小型魚,養一群,能群遊,也吃水面油膜。因體形多,顏色多,同時該魚還沒有大眾化,網上很少有對該魚系列的介紹,對此很多新手朋友無法了解入手,故整理一些資料,便於新朋友了解。觀背發展歷史就不多講了。必須提一點,觀背青鱂,大部分人已經被觀背二字曲解,只認為是看背影了,養在魚缸裡,你看背影嗎?主要看側面吧,別太執作觀背二字。
  • 吃著團圓飯喝著小酒,可想知道中國古人什麼時候才開始吃上炒菜?
    今天大年初三,你吃著美味佳餚,喝著小酒,可有興趣了解一下古人什麼時候才吃上炒菜的? 炒菜是中餐特有的烹飪方式,也是最重要的烹飪方式。有統計表明,中餐菜餚裡有80%左右都是炒菜,以至於外國人認為「炒菜是中國菜之所以豐富的原因」。
  • 古人如廁後用什麼擦?法國用繩,英國用魚,日本人的方法更神奇
    現代人如廁可以用柔軟的衛生紙,可是在古代的時候,根本沒那玩意,那麼,古人都用什麼充當廁紙呢?古人如廁後用什麼擦?法國用繩,英國用魚,日本人的方法更神奇
  • 清洗魚時,有人放鹽有人放麵粉,廚師教你一招,讓魚乾淨無腥味
    有些人卻不喜歡煮魚,因為總是避免不了魚肉的腥味,煮出來的魚很腥就不好吃了。要想魚不腥,洗魚是關鍵。清洗魚時,有人放鹽有人放麵粉,廚師教你一招,讓魚乾淨無腥味。那就是倒一杯啤酒洗,不僅洗得乾淨,還能使魚有一股啤酒香。
  • 百科|古人近視了怎麼辦?
    既然都近視了,就要想辦法緩解,古人在這一點上作出了很多方面的探索和嘗試……古人認為,矯正視力的其中一個好辦法是讓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劉禹錫建議減少閱讀以保護和恢復視力,他在《閒坐憶樂天以詩問酒熟未》詩中提出:「減書存眼力,省事養心王。」除此之外,古人還通過醫藥手段,如洗眼、服藥等方式來恢復視力。有人通過製造良好的閱讀環境來著手。
  • 通過古人是如何養金魚的,來反觀現代人的「作」
    觀賞魚的飼養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有記載的最早是三國兩晉時期,當然僅限於貴族階層,養金魚進入平常百姓家則是到明朝實現的。古人養觀賞魚與現代人有很大不同,比如飼養品種,現在可以說你想養世界各地的什麼品種都可以,咱們古人則主要集中在如繡球、珍珠、蝶尾等傳統觀賞魚品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