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眾多奢侈品門店上演了排隊潮。
記者走訪上海恒隆廣場發現,包括路威酩軒(LVMH)、迪奧(Dior)、卡地亞(Cartier)等眾多大牌的門店前排起了長隊。
4月以來,國內奢侈品門店銷售加速回暖。廣州太古匯的愛馬仕店被爆出單日銷售額超過1900萬元;上海恒隆路威酩軒(LVMH)店也被媒體爆料8月份銷售額達到近1.5億元,創下國內單店月銷售額最高紀錄。
國內奢侈品銷售為何如此火爆?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奢侈品消費重要客源地,每年出境消費規模在全球持續領先。疫情在全球蔓延抑制了人員跨境流動,以往通過出境遊購買奢侈品的渠道不暢,很多奢侈品消費需求轉到國內市場。面對巨大的需求回流,奢侈品店鋪數量相對偏少,因此導致了一些店鋪出現排隊的現象。」
波士頓諮詢集團在6月發布的《時尚與奢侈品行業:疫情後中國市場展望》預測,全球時尚產業2020年的跌幅在29%-37%之間。而中國不僅有可能追平年初的損失,更有可能最高逆勢增長10%。
不少網友調侃稱:
「我以為今年大家的經濟會不太行,現在看來只能是我自己不行。」
「去停車場的時候,一起等電梯的人都是大包小包的LV、YSL,讓我想起百貨大樓打折甩貨的場景。」
中國市場成奢侈品品牌「穩定器」
疫情陰霾中,中國市場成為多個奢侈品品牌銷售額增長的穩定器。
位居全球奢侈品公司榜首的路威酩軒(LVMH)集團財報數據顯示,在截至6月30日的報告期內,集團銷售額較上年同期下滑27%至184億歐元,主要原因在於歐美市場的停滯。而亞洲市場則在中國的強勁復甦下,出現了明顯反彈,今年二季度跌幅已從第一季度的32%收窄至13%。
全球另一奢侈品巨頭開雲集團(Kering)此前發布的2020年上半財年成績單顯示,疫情影響下,公司在日本、北美和歐洲的市場均受到拖累,上半年收入同比跌幅分別為40%、34%和29%。二季度銷售額唯一增長的是中國市場,增長6.4%,助力亞太市場的跌幅收窄至25%。
開雲集團也在財報中稱,在重新開放門店的市場中,中國市場扮演了主力角色,這一現象令人鼓舞。
蒂芙尼最新一季財報數據顯示,雖然中國內地銷售額在1月同比大跌85%,但自3月起逐漸復甦,4月實現同比增長約30%,5月則同比增長高達90%。
蒂芙尼執行長亞歷山德羅·博格利奧洛表示,在全球市場遭遇疫情的背景下,蒂芙尼專注於中國內地市場、全球電子商務業務和產品創新等戰略決策都獲得了回報。
多個奢侈品牌計劃紮根中國市場
紀娜梵中國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洪大鈞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我們非常看好未來中國的市場,除了上海的首店之外,未來將在北京、深圳、成都等地開設類似工作室性質的體驗店,以高級訂製服務為主。」
開雲旗下品牌尤利西斯·雅典表(Ulysse Nardin)在成都的旗艦店近期正式揭幕,這是該品牌在中國西南地區布局的首家旗艦店。
眾多奢侈品品牌還加大布局中國線上消費渠道,路威酩軒(LVMH)在小紅書開通直播、古馳(GUCCI)入駐抖音、普拉達(PRADA)上線中國新版官網,聖羅蘭(SAINT LAURENT)開通中國內地官網和微信小程序。
諮詢公司貝恩(Bain&Co.)和義大利行業機構阿爾塔格瑪(Altagamma)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消費者數量約佔全球個人奢侈品市場的35%,預計到2025年,中國消費者數量將佔到全球消費者總數近一半,中國消費者購買量將佔全球個人奢侈品市場的26%至28%。
趙萍表示,今年中國奢侈品消費回流是大勢所趨。一方面,疫情在全球蔓延,下半年各國疫情防控難以放鬆,境外消費仍然受到人員流動的限制,境外購買奢侈品的需求必然轉向國內。另一方面,中國奢侈品營銷渠道日益豐富,各種品牌旗艦店在全國遍地開花,能夠滿足高收入群體對最新時尚潮流的需求。